牧牛難陀 孫陀羅難陀
牧牛難陀孫陀羅難陀
人生煩惱偏多,修行,怎么修?還是每天終而復(fù)始,天天跟大家說話,開頭無不都是這樣警愓,大家「煩惱要去除」,結(jié)束的時候,還是跟大家說,要時時顧好這念心。
每一天,就是開頭、結(jié)束、中間,還是一樣沒有離開這念心,所以知道「諸煩惱垢」,我們要完全全部棄舍,煩惱已盡,要到這樣的程度,煩惱為什么不能盡呢?就是一個習(xí)氣,這個習(xí)氣就是「欲愛」。
我們?nèi)裟軓氐?將這個「欲愛斷」,自然就「不亂心」,這個欲愛的習(xí)氣,又不是我們真的缺,也不是我們真正需要,也不是真的有心要去貪,要去取,都不是,只是那個習(xí)氣還沒有去除,所以容易亂了我們的心,那種習(xí)氣會浮現(xiàn)出來。
你們會想,欲愛,再怎么想,都想不出我自己有欲愛,其實欲,輕,重,輕微的欲,如果輕,很輕、很微,那個微,輕微,那就是愛自己,顧自己這也是一種欲,愛自己。
愛,常常我也都說,我們要自愛,自愛的人,不好的習(xí)慣,我們要常常提高警覺,自然我們能夠變成,自治的習(xí)慣。
這也就是說,我們?nèi)硕加辛?xí)氣,這種習(xí)氣,若是出來的時候,不小心浮現(xiàn)起來,我們要趕快伏制下來,假如我們?nèi)羰莿x那間,沒有伏制,已經(jīng)出去了,我們要趕快自省,道理是清楚的。
所以我們?nèi)羰堑览眍嵏驳?這樣我們的煩惱,還是不斷會滋生起來,雖然有想到后悔,但是自己沒有趕快去排除掉,這樣就會亂心。
所以說這個欲愛,也可以說很粗,為了那個欲愛,可以做很多很多的惡業(yè),貪、瞋、癡、慢、疑,這些都是在欲愛里面滋生出來。
可以把那么粗相的造業(yè),一直控制一直斷除,但是到了自我那個時候,還有微細(xì)煩惱,這種欲愛還沒有斷,習(xí)氣,輕微的習(xí)氣還有,所以我們最擔(dān)心的,就是這種輕微習(xí)氣,要斷比較難,所以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
「于欲愛斷不亂心」,我們所有的都把它斷了,對自己的那種自愛,自愛我們可以調(diào)伏到,一切的習(xí)氣都沒有浮現(xiàn)出來,這才是真正的自愛,我們要奉行,「奉行教戒定慧生」,要好好依教奉行,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這個戒,要好好地奉持,所以我們?nèi)裟苓@樣,自然有戒定慧,來保護我們,自然智慧成長,所看的道理就沒有錯亂。
所以我們必定要有,真正的法髓,來滋養(yǎng)我們,我們才能讓慧命不斷增長。
諸煩惱垢盡棄舍
于欲愛斷不亂心
奉行教戒定慧生
法髓滋養(yǎng)長慧命
這幾天,我們都是在介紹,眾所知識的阿羅漢,阿羅漢也有各人的習(xí)氣,也有各人心態(tài)的優(yōu)點、缺點,這個我們也是要提供給大家,多自我警愓,比較,我們有這樣子嗎?有的話,我們要趕快改,我們有欠缺的,我們要從他們身上,好好用在我們的心里。
這就是我們?nèi)?向好的也要比較,向不好的我們要警惕,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再來是難陀,他就是譯作善歡喜,很歡喜,其實他是一個牧牛人的兒子,在印度四姓階級中,在牧牛,怎么能來出家呢?應(yīng)該他就是,在佛陀回來迦毗羅衛(wèi)國的時候,要來度化他的親族、父王等等,他一到達時,舉國歡騰,全國的人都很歡喜,國王看到他的兒子,已經(jīng)是大家都這么尊重的大覺者,尤其是看到佛現(xiàn)出了出家相,不由自己,連他的父王,帶領(lǐng)著親族、大臣,都一樣來歸依禮拜。
在那當(dāng)中,他想,要如何讓他的兒子的僧團,就是佛陀的僧團,能再更壯觀,所以他就下了一道命令,全國只要有兩個兒子以上,可以讓一位去出家。
除了他的人民以外,還有,就是他的王族里面的,都一樣,這過去也曾經(jīng)跟大家分享過,所以期待這個僧團,能有十萬人的大僧團。
這位難陀,也是牧牛,他的父親在牧牛,他也是一樣要去放牛,同樣是在養(yǎng)牛的人。
因為國王有這個命令,所以他就這樣可以出家了;他的形態(tài),長得很端莊,讓人看了也是很歡喜,本性善良,所以也叫做「善歡」,令人看了人歡喜。
在牧牛的時候,開始他就吹笛子,奏樂、樂器,就這樣吹,而且他也很會唱歌,聲音又很好,所以,很聰明,很單純又善良,又對音聲很專,研究樂器的聲音,甚至自己唱歌出來的聲音,也是很好,人人聽到人人歡喜,所以叫做「善歡喜」。
也是從出家之后,他入道,開始很殷勤精進,所以對道,佛陀所說的教法,他專心受持,所以他也是,眾所知識的比丘之一,很善良,對佛法很用功。
難陀
即牧牛難陀
此云善歡喜
乃牧牛子也
再來,也是一位難陀,這位難陀是孫陀羅難陀,不是前面說過的,那位牧牛的難陀,孫陀羅是他太太的名字,他所娶的太子妃,就是長得很美,兩夫妻很恩愛,這位難陀,是跟佛陀同父異母。
孫陀羅難陀
上三字
此云好愛
亦云端正
妻名也
有一次難陀和他的太太,在樓閣的地方,在那里觀賞街道上,以及他們皇宮周圍,居高臨下,建筑的周圍很美,用眼遠眺,就是看得再遠一點,城市街道上很熱鬧,在那當(dāng)中,他看到一群僧團,里面也有阿難,跟隨在佛的身邊。
僧團出來到外面,開始分巷道,每一條街,每一條巷,路就分開了,各人要去托缽,佛陀跟阿難,就是走在一起,就看到他們這樣,往他們的樓閣的前面,一直接近過來。
孫陀羅難陀他看到,不由自己,就跟他的太太說,他說:「是我的哥哥,他已經(jīng)修行,成為大覺者,人人所尊重,現(xiàn)在要托缽,出來了,我要趕快去接他的缽,來供養(yǎng)!
太太不肯讓他離開。
但是他說:「我下去,把缽接好,盛好飯供養(yǎng)了,我就趕快再上來!
他這個太子妃就說:「我要等你,等你回來,我才會吃飯!
所以這樣的約定,供養(yǎng)佛之后,他要回來和他的太子妃吃飯。
所以趕快下樓,到佛的面前,他接過他的缽,但是佛陀,徑自往前一直走,難陀,拿了這個缽,趕快進去,將最好的飯菜,全都裝好了,開始捧著這缽飯,向佛陀一直追,佛陀回到精舍,他也追到精舍,來供佛。
那個時候,佛陀接起他的缽,開始大家也都差不多回來了,佛陀就對大家說:「有一件事情很重要,能夠成就一個人出家,功德無量,來,難陀,既然進到精舍了,趕快準(zhǔn)備落發(fā)!
當(dāng)時,難陀非常的驚惶,他絕對不能出家;「我的家里,太子妃在等我吃飯,什么人敢靠近我的身邊,為我剃頭!
佛陀就說:「不論什么樣的威力,在這個僧團里面一律平等,所以剃頭。」就這樣,大家把他抓起來,強制圓頂。
隔天天亮了,在這當(dāng)中,他就對佛陀說,你們又要去托缽了,讓我靜靜地來顧守精舍,他的心在想什么,佛陀都知道;「好,你要顧守精舍,周圍的門都關(guān)起來,你要好好清掃里面!
大家出去了,難陀看到佛陀已經(jīng)離開,很高興,趕快偷跑出去,跑到半路,在樹叢里面,佛陀回頭回來,就說:「難陀,你要去哪里呢?」
「想出來走走!
「好,我?guī)闳プ咦摺!?/p>
就這樣佛陀把他帶上天堂。
看到天堂,「怎么在大興土木?」他就問佛陀。
佛陀說:「你可以去問他們?yōu)槭裁?」他就問:「你們在蓋這么堂皇的房子,到底這是誰的?」
他說:「人間有佛的弟子,叫做難陀,他出家了,他應(yīng)該能造福,發(fā)心造福,將來往生之后也能夠回歸天堂。」
那時候他很歡喜:「原來我發(fā)一個心,雖然被人強制出家,我若好好修行,將來我也能夠上天堂,很歡喜!
佛陀開始就又帶他走,「還有地方,再帶你走!
但是在走的這當(dāng)中,浮現(xiàn)了他的太子妃的形象,「昨天一天,是不是有吃飯呢?我還是享受人間福好了!
佛陀帶他邊往前走的時候,一個很可怕的形態(tài)現(xiàn)前了,地獄,油鍋、火柱,很多人在受刑具,那種哀嚎的聲音,苦不堪。
其中,有一口油鍋,正在生火要讓他滾,問說:「為什么每一個油鍋都有人,這個油鍋現(xiàn)在才開始在生火?」
小鬼就說:「有一位修行者叫做難陀,他的心,心念不定,欲念叢生,所以,很有可能他會再還俗,去享受、貪戀,這世間的欲,所以這將來就是難陀要來的地方,下油鍋。」
嚇到了,趕快:「佛陀,我很怕!狗鹜诱f:「你如果怕,讓你自己作主!咕瓦@樣回來了,他定下心來,決心修行,把他的欲念完全去除,跟隨佛陀,聽佛說法,這就是,這段難陀出家,他的故事。
人生,我們應(yīng)該要時時警愓,動一念心可以上天堂,失一個念會墮地獄,何況我們修行不是要上天堂,但是不愿意墮地獄,愿意的,是倒駕慈航入人群中度眾生,所以我們必定要,戒、定、慧具足,才可以養(yǎng)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 不執(zhí)著空與有,踏實走在菩薩道上
- 怎么看待壽命的長短?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
- 學(xué)佛者要具備兩種忍——“法忍”與“生忍”
- 佛教徒有三類,到底哪一種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
- 時時守好自心,分秒觀照當(dāng)下的一念心
- 心存善念不求回報,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凈之愛”
- 世間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開
- 婆羅門向佛陀請教人死后靈魂會到哪里去?
- 驚嘆!嫉妒心讓他輪回千百世都與佛敵對
- 大魚舍身
- 乞兒成富
- 水中金像故事
- 靜思語錄50條
- 羅睺羅的眼淚
- 證嚴(yán)法師:談一談缺失
- 要能轉(zhuǎn)苦為樂,才能時時自在
- 發(fā)愿行菩薩道便要謹(jǐn)防五種心魔
- 若能透徹此理,便能善解難看的臉或難聽的話
-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是因為得失之心
- 其實,要當(dāng)菩薩是很容易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