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迦旃延 阿[少/兔]樓馱
摩訶迦旃延阿[少/兔]樓馱
學佛莫過于一念心,我們要時時,保持住一念清凈善念,這是我們每一天,每一秒鐘,都不能讓它漏失掉的,一念善心。
善心有愛最美姿
儀態(tài)表達攝人心
累世修持好習慣
付出無求心自在
這也就是要對大家說,本來人人與佛同等,人人都有大慈無量,偏偏就是我們眾生一念無明,所以生出了很多的惡念,惡念是從無明開始,所以起一分惡,就消了一分善。
我們必定要善心好好顧好,尤其是人與人之間,那分的善緣很重要,我們付出給人有愛,自然人人對我們就尊重,所以說,什么樣的人是最可愛的人?什么樣的人讓人看了是最尊重?可愛的人,讓人看了很順眼,也心生敬愛。
但是美姿沒有一個標準法,是看人,跟人在一起時,讓人看了很投緣,怎么看怎么順眼,這就是美姿,除了心要照顧好,常常對人有愛,對人尊重以外,自己的身形也要照顧得很好。
身形不離開四威儀,行、住、坐、臥,我們的舉手動足,開口動舌,讓人看得到的都是在儀態(tài)中,像這樣,一切舉止動作,光是看了就起歡喜了,這就是攝受人心。
常常在說,統(tǒng)理大眾,一切無礙,要如何來統(tǒng)理大眾,不只是帶人,最重要的是帶心,大眾的心,我們能將之攝受,這樣我們要做什么事,一切會無礙,這也就是在我們的儀態(tài),平時我們的舉止動作,這也是要說到心。
所以這樣這一生開始,我們?nèi)羰沁@時候讓人看到,這個人威儀很好,那就是我們過去生中,我們也有培養(yǎng)這樣的習慣,這一生中讓人看了心生歡喜,這一生中,在我們過去的習氣,有這樣這么好的儀態(tài)的習慣,我們就要好好再珍惜,珍惜我們不要失態(tài)。
所以既有好的形態(tài),我們要好好保持,要是不好的,現(xiàn)在要趕緊學習,所以這都是累世所有的。
所以「累世」,就是說過去、現(xiàn)在、未來,我們修持好的習慣,過去是這樣修過來的,現(xiàn)在也要這樣那么好的習慣,未來也就是這樣的習慣。
所以大家不要輕視,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起心動念,舉手動作,一切都是跟我們的未來都有關,現(xiàn)在一定要好好顧守。
所以在阿羅漢的群中,眾所知識,其中還有迦旃延,迦旃延比丘叫做「剪剃種」,意思就是說他的種族,就是在很遙遠很遙遠之前,在印度有很多仙人,都是入山去修行,大家都知道,印度自古以來所傳下來的,就是婆羅門教,他們對修行很重視,感覺在人生過程中的最后,一定就要修行。
所以在山林中,很多的仙人,都是離家去修行,其中那個時候,大家若進去修行,頭發(fā)、胡須都很長,無人可以剪剃,沒有人幫他修剪頭發(fā),剃胡子,所以人人的形態(tài),都是頭發(fā)長、胡子長。
其中有一位仙人,他有兩個兒子,有一天就進去山里,去探視他們的父親,看到怎么整座山里面的修行人,都是披頭散發(fā),胡須那么亂,兩個兒子的其中一個,看了不忍心,他就發(fā)心要為這些仙人,剪剃頭發(fā)和胡須。
我們都知道印度氣候很熱,雖然是在山林中,若是全身都沒有整理,也是會很難過,有了這一位年輕人,愿意來為他們剪剃須發(fā),所以大家很歡喜,對他就很疼惜,就很尊重,所以為他立一個族,這個族就是剪剃,這就是迦旃延尊者的名稱由來。
迦旃延
此云剪剃種
上古多仙居山
無人剃發(fā)
一仙人有二子
往省其父
次子為諸仙剃發(fā)
因立族焉
所以因為這樣,《阿含經(jīng)》里面就有這么說:
善分別義
敷演道教者
迦旃延尊者為第一
意思就是說,這位尊者,雖然他的付出受到人人得尊重,培養(yǎng)出那分善分別教義,修行之后,他也是辯才無礙,每到哪個地方,在人群中去弘揚佛陀的教法,一直受到人人的尊重,及依教奉行,所以他有這樣的特長,講法、說道都很好,所以佛陀稱贊他是一位,敷演道教第一。
這也就是他的特長,說起來,講法給人聽,能讓這么多人都很肯定,那就是他過去生中,也是跟人結這么多好緣,所以才能夠他說的話,那么多人愛聽。
再來就是阿[少/兔]樓馱,也可以叫做阿那律陀,阿那律陀,大家應該也很熟,記得嗎?阿難尊者在佛陀將入滅時,當時他的煩惱還沒有去除,很多比丘圍繞在佛的身邊,大家很自在,唯有阿難的情緒無法控制,跑出來外面哭,佛陀將舍報圓寂。
那個當中有一位尊者趕回來時,看到阿難在那里放聲大哭,他就向阿難提醒,阿難啊,這個時候,不是你在這里哭的時候,有事情,你要趕快去辦,所以阿難受到阿那律陀的指點,才趕快又回來請教佛陀,將來僧團里面要如何降伏,將來要講經(jīng)的時候,要以什么為開頭等等。
這都是那個時候,阿難情緒無法控制時,阿那律陀提醒他,其實阿那律陀,也是釋迦族里面的貴族,不只是貴族,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也是阿難的堂兄,所以這是凈飯王的兄弟,所生的孩子。
阿[少/兔]樓馱
亦云阿那律陀
亦云阿尼盧豆
此云無貧
亦云如意
乃白飯之子
說到阿那律陀的過去是很精進,很善良,那念心,他不忍心貧窮的人,所以他時時布施,不只是布施,他還對修行者很尊敬,所以因為這個因緣果報,累世都是無貧都是富有,生在富有人家。
這生就是在王族里面,他后來出家了,出家之后,他也是很想要精進,卻是每次佛陀開始要講經(jīng)時,他就是在那里打盹,坐下來,佛陀開始講話,他就開始打盹,佛陀若看到,就很氣,所以有一天就說,你這么愛睡,去生在蛤蚌中,兩個蓋子蓋住,就可以安心睡。
那個時候受到佛陀在那個當中,這么強烈的鞭策,從此開始,眼睛就不閉,從此開始,非常的精進,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眼睛若閉上,他就用草將眼睛撐開,就是要練成絕對不昏沈。
不過還是人啊,在這當中不讓眼睛閉上,變成眼睛失明了。
有一天他要補衣服,要穿針線,要穿穿不過去,眼睛看不見,自己要補衣服,要穿針線時,就喊,誰啊,哪位大德,你們慈悲,來替我穿一支針線,這當中剛好佛陀走過那個地方,聽到他的聲音,走近他的身邊,就接下他那支針線,幫他穿過去。
佛陀沒有出聲,但是阿那律陀有感覺,走近他的身邊,幫他穿針線的人是佛陀,趕緊頂禮,佛陀就問他:「你為什么眼睛看不到?」
他就說:「懺悔,因為我聽法都會打盹,佛陀的鞭策,我開始立愿,發(fā)奮忘食,不只是減食,我還要減睡,不只是減食、減睡,我連眼睛都不讓它閉下來!
佛陀就嘆一口氣,這就是你的愚癡,我們要知道,修行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吃飯可以調(diào)理生理,身體的健康,睡眠就像我們肚子餓,需要飯食,需要吃飯,眼睛看很多東西也要休息,就像在吸收營養(yǎng)一樣,你竟然極端的修行,致使你的眼睛看不到。
阿那律陀說,我沒有遺憾,我心很自在,雖然我的肉眼看不到,不過我的心眼看得到,佛陀在那當中微笑了;是啊,你的心眼看得到,看,我這樣走近,你就能知道是我,能分別,我相信你的心眼如天眼。
從今以后,你能修眼睛不必用肉眼,你能看世界人生,看天地萬物,能很清楚,你要好好運用你的天眼,就是要入心。
這是佛陀和阿那律陀,雖然他們在俗時是堂兄弟,出家之后就是師徒,佛陀對他的疼愛,不希望他懈怠,所以看到他在打瞌睡,他的心不舍,希望能啟發(fā)他的慧命,所以才會那么激烈呵斥他。
就是那個時候,他才整個覺醒起來,但是自己不會好好去節(jié)制,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所以才會損傷了他的眼睛,但是佛陀還是慈悲,就能這樣鼓勵他,雖然肉眼已經(jīng)壞了,心眼能成長,你能訓練天眼通,所以阿那律陀,也有人說天眼頭陀。
所以在《阿含經(jīng)》中就說:
我佛法中
天眼徹視者
阿那律為第一
他用功修行,所修成的就是天眼,我們平時說,心眼,都是從心,很用功去投入,這樣自然他能看到天下萬事物。
看看我們在現(xiàn)在,也有很多人的眼睛看不到,但是他在做工作,比別人更俐落,做得更好。
所以各位,我們的心眼要好好顧好,心眼比肉眼更重要,何況我們?nèi)粘I钪?心眼若明,我們的心地就善良了,我們的心眼若明,對人互相尊重,我們自然煩惱去除,就心得自在,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 不執(zhí)著空與有,踏實走在菩薩道上
- 怎么看待壽命的長短?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
- 學佛者要具備兩種忍——“法忍”與“生忍”
- 佛教徒有三類,到底哪一種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
- 時時守好自心,分秒觀照當下的一念心
- 心存善念不求回報,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凈之愛”
- 世間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開
- 婆羅門向佛陀請教人死后靈魂會到哪里去?
- 驚嘆!嫉妒心讓他輪回千百世都與佛敵對
- 大魚舍身
- 乞兒成富
- 水中金像故事
- 靜思語錄50條
- 羅睺羅的眼淚
- 證嚴法師:談一談缺失
- 要能轉苦為樂,才能時時自在
- 發(fā)愿行菩薩道便要謹防五種心魔
- 若能透徹此理,便能善解難看的臉或難聽的話
-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是因為得失之心
- 其實,要當菩薩是很容易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