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二十難之八 被辱不瞋難

  人有二十難之八──被辱不瞋難

  第八,‘被辱不瞋難’。

  每個人生氣的時候都會說:‘這口氣我忍不下!’為什么忍不下呢?‘因為我被人欺負了,人家占我便宜’,或‘他不講道理’。大多是這些問題讓人忍不下這口氣。

  ‘氣’由何而來?由‘貪、瞋、癡’而來。多數(shù)人都有貪、瞋、癡三毒之念,這就是凡夫。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確是離不開這三毒,這就是人的心病。

  有了貪、瞋、癡、會使家庭中的每一分子不能相互忍讓,社會也是由于人有‘瞋’念而互相計較斗爭。本來人生應(yīng)該是很美好的,就是因為人人有貪、瞋、癡等三項心理病態(tài),所以稍被人家占了點點便宜,就忍不下去。

  佛陀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在群體中,能忍下別人所不能忍的侮辱和攻擊,做人家所做不到的艱難之事,所以他能成佛。

  □忍饑耐餓以德化怨□

  當(dāng)年,佛的僧團中,有一位提婆達多比丘是佛的堂弟。他存有野心,想要統(tǒng)領(lǐng)僧團,因此和阿阇世王勾結(jié),二人互通計謀。阿阇世王想早日取得王位,因此不惜用殘忍的手段,把父王囚禁起來,禁供水谷,要讓父王活活餓死;提婆達多也用種種的方法要殺害佛陀。

  有一天、提婆達多和阿阇世王共議一計,且傳令下去、命令全城的人一律不準(zhǔn)供養(yǎng)佛僧,若有違犯,必遭重罰。因此全王舍城內(nèi)無一人敢供養(yǎng)佛陀及僧眾。

  佛的弟子雖只是日中一食,但每天也不可缺少這一餐飯。時日一久,僧團己快無法維持生活。佛就叫目犍連、舍利弗、迦葉尊者等諸大弟子,分別帶著僧眾分散到各個地方去,唯獨佛和阿難及五百位僧眾留在城內(nèi),他們?nèi)甜嚹宛I,佛陀想以這分忍辱,毫無抵抗的忍德來感化阿阇世王。

  □慈悲心調(diào)服狂象□

  提婆達多得知佛的大弟子們都已帶著僧眾離開佛陀而分散各地后,又向阿阇世王說:‘佛的大弟子和很多僧眾都已離去,現(xiàn)在城里只留下佛和阿難以及五百僧眾;我們可以趁著人少的機會,來消滅佛及僧眾。’

  提婆達多教國王明天請佛陀入官接受供養(yǎng),而他自己就計劃用酒灌醉五百只大象,等佛來到半途時,把醉象放出使其狂奔,企圖利用醉象去踐踏佛陀及僧眾。象不但力氣很大,被灌醉后更會發(fā)狂而到處攻擊人畜,極為危險。他們決定了計謀之后、阿阇世王第二天真的就依計行事,請佛來供養(yǎng)。

  佛陀雖明知他們的計謀,但仍然很歡喜的接受。于是和阿難率領(lǐng)五百僧眾向王官前進,到了半路,一群瘋狂的大象沖出來;所有的民眾都驚慌走避,唯有佛,阿難和僧眾都安然不動。醉象已沖到近前,佛陀卻仍然安立不動。

  奇怪地,這群原本瘋狂怒奔,驚天動地呼嘯而來的大象,到了佛陀及僧眾跟前時,竟然都安靜下來。而且,每一只大象都如五體投地般地跪下,溫順馴服。佛陀安詳?shù)穆冻鲂θ,摸一摸大象,然后穿過象群,走入王官。

  阿阇世王看到這幕景象,心里很吃驚。他發(fā)覺佛陀不只具有調(diào)服人群的威德,即使是狂醉的象群,他都能馴服。所以,他內(nèi)心起了敬畏之意,于是恭敬地供養(yǎng)佛陀。佛陀對這件人為的‘意外’不但不怨、不怒、接受供養(yǎng)后,還真誠地祝福阿阇世王。這即是佛陀的忍德。

  我們普通的人,受到他人一點點的欺侮,就要力爭到底,而佛陀卻是‘被辱不瞋’。雖然受人侮辱,侵?jǐn)_,甚至于到了讓人斷絕糧食,且以醉象要來加害的地步!佛都能亳不動氣;不把侮辱放在心上。由此可知佛陀的心境已凈如明鏡,不起瞋恨等心念;心中常存著無量的愛心。

  愛、慈悲、寬諒可以取代瞋恨之心,一個人若有愛心,慈悲寬容的心,怎會產(chǎn)生瞋怒?我們?nèi)裟芟_怒,又怎會有人我是非呢?

  可能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經(jīng)驗,在室內(nèi)坐著,外面的雨聲滴滴答答,雖然沒有冷風(fēng)吹進來,但光聽到雨聲,就增加了幾分寒意;這是心里的感覺。佛陀一再警惕我們──‘一切唯心造’。你是快樂,或是痛苦,都是從心而起的感受。不管是你對待人,或別人對待你,一切的動作感受都是從心而起。不但人是這樣,其實世間一切眾生都是如此。

  我們必須瞭解,一切人我、事物接觸時,心里的感受、心念,是如何生起來?而歡喜,瞋恨──又要如何去壓制、轉(zhuǎn)化?培養(yǎng)快樂的心境,壓制、轉(zhuǎn)化瞋怒之心念,這就是我們修行要下功夫的地方。

  佛陀在‘二十難’中,說‘被辱不瞋難’,就是指:一個人在遭受侮辱時,一點都不會發(fā)脾氣,這個人才是真正的難得;人家若瞧不起我,而我能一點都不在意,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但是,世間能找到幾位這樣的人物?

  多數(shù)的人都會鉆牛角尖,本來人家對你并沒有不敬之念,也沒有對不起你的地方。如果,你自己內(nèi)心一直要往壞的方面去猜疑,那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過去,孔子曾說,人如果有忍辱的功夫,天下就無事可爭斗,世間的圣人都這么說了,更何況是出世間的圣人──佛陀;他也教我們要學(xué)習(xí)‘忍辱’。

  □氣柔心細不戰(zhàn)而勝□

  周朝時代有一位專門養(yǎng)斗雞的人叫做紀(jì)渻子。‘斗雞’,顧名思義,那種雞是好斗成性的;兩只雞對立時,一只稍微一動,另一只就立即反應(yīng),于是兩只雞就沖突起來,彼此攻擊。有時斗得鮮血淋漓,遍體鱗傷,雞毛拔光了,它們還是不甘罷休,到最后通常是兩敗俱傷,甚至必須有一方死亡。

  周宣王很喜歡看斗雞、這位紀(jì)渻子專門為他飼養(yǎng)斗雞。有一天,有人從外面買來一只很強壯的斗雞,周宣王很高興的把它交給紀(jì)渻子,過了幾天,周宣王就問道:‘幾天前買回來的斗雞,你把它訓(xùn)練得怎樣了?可以上場去比斗了嗎?’

  紀(jì)渻子說:‘還不可以,因為這只雞血氣方剛,斗志高昂,還不宜上場。’

  再過幾天,周宣王又問同樣的問題,紀(jì)渻子的回答仍是:‘還不能上場,因它一看到其他雞的影子,就會沖動,所以還不能上場。’

  又過了多天,周宣王再問,這次紀(jì)渻子說:‘可以了,因為它看到其他的斗雞,聽到它們的聲音時一動也不動,它的心已不受外物所動,就像是只木雞一樣,所以可以上場了!’

  諸位聽這個故事會覺得很奇怪吧!爭斗不就是要血氣方剛,斗志高昂才斗得贏嗎?平常人都以為是這樣;但深入其中的道理后,就不認(rèn)為是如此;如紀(jì)渻子他認(rèn)為這只斗雞雖然很強壯,斗志很高昂,但如果一點風(fēng)吹草動就先主動攻擊,那它必敗無疑。因此,使它的斗志收斂于心,才可讓它下場爭斗。

  后來這只訓(xùn)練后的斗雞果然一上場就穩(wěn)穩(wěn)的站立,即使其他的雞到了它的身邊百般挑釁,它還是像只木雞一樣處處不動,只以眼晴注視著對方,對方就會產(chǎn)生莫測高深的畏懼,自然的后退,不敢攻擊,萬物眾生也有這種心理戰(zhàn)術(shù),能不斗而勝;連禽類都講究心理的運用,何況是人呢?

  人,一定要有這分不瞋的涵養(yǎng),不可動不動就心浮氣躁,以為別人都在與你做對。我們要以寬容的心去待人,不要有‘我如果不跟他斗斗看,他還以為我很傻’的想法。有句話說‘大智若愚’,不要怕人家笑你傻,要擔(dān)心的是人家說你太聰明,太聰明就是狡猾,‘聰明’不是好聽的話。如果人家說:‘他怎么那么傻、任人家欺侮,一點也不在乎!’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就是成功了。

  近來,每次看電視新聞,就教人觸目驚心。從國家最高的議事殿堂,以至社會群眾皆以暴力做訴求,用拳打腳踢來解決問題。原本可以是很美好的人生,為何卻變成互相爭斗的情形?這都出于不肯忍讓而起的爭斗之心!

  前面也說過‘見好不求難’,經(jīng)濟富裕者還要追求更多的財富,地位崇高者還要追求更高的權(quán)勢,所以才會起這番爭斗混亂的場面。我們每一個人若能盡本分,以佛心為己心,那還會有什么爭端?學(xué)佛的人,就是要做到‘被辱不瞋’──被人侮辱而不發(fā)脾氣;才是真功夫。

  □一‘忍’天下無難事□

  佛陀告訴我們‘被辱不瞋難’,雖說修行容易,但要修得忍辱的功夫,確實很離,如果動不動就說:‘他對我如何的過分,如果我不反擊,他還以為我很傻’。像這樣的人,常常會一敗涂地,大家學(xué)佛要學(xué)習(xí)這個‘忍’字,如呆稍有不如意就忍不下去,這一生就太難度過了。修行如果少了‘忍’字、那任何‘行’都無法修,所以六度波羅密其中之一就是‘忍辱’。

  請大家記著、要像那只斗雞般不輕舉妄動,只是穩(wěn)穩(wěn)一站,自然其他的斗雞就不敢來侵犯。我們修行如果能修到‘內(nèi)定’的心態(tài)、自然一切世間的困難都可以解決。

  學(xué)佛有生忍、法忍,好比外面的雨聲滴滴瀝瀝,此時在大殿里頭坐著,如果沒有這分生忍,大自然的氣候就會讓你坐不住,心里想:‘天氣這么冷,如果蒙在被窩里不是很溫暖嗎?為什么要在這里枯坐?’人和外在的大自然無法彼此接納,則‘生忍’的功夫就無法成就了,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是要在‘生忍’和‘法忍’中互相包容,人我之間的對待更是如此。

  多多體會這個‘忍’字,習(xí)得‘忍’的功夫,則得海闊天空,諸事無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