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二十難之八 被辱不瞋難
人有二十難之八──被辱不瞋難
第八,‘被辱不瞋難’。
每個人生氣的時候都會說:‘這口氣我忍不下!’為什么忍不下呢?‘因為我被人欺負了,人家占我便宜’,或‘他不講道理’。大多是這些問題讓人忍不下這口氣。
‘氣’由何而來?由‘貪、瞋、癡’而來。多數(shù)人都有貪、瞋、癡三毒之念,這就是凡夫。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確是離不開這三毒,這就是人的心病。
有了貪、瞋、癡、會使家庭中的每一分子不能相互忍讓,社會也是由于人有‘瞋’念而互相計較斗爭。本來人生應(yīng)該是很美好的,就是因為人人有貪、瞋、癡等三項心理病態(tài),所以稍被人家占了點點便宜,就忍不下去。
佛陀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在群體中,能忍下別人所不能忍的侮辱和攻擊,做人家所做不到的艱難之事,所以他能成佛。
□忍饑耐餓以德化怨□
當(dāng)年,佛的僧團中,有一位提婆達多比丘是佛的堂弟。他存有野心,想要統(tǒng)領(lǐng)僧團,因此和阿阇世王勾結(jié),二人互通計謀。阿阇世王想早日取得王位,因此不惜用殘忍的手段,把父王囚禁起來,禁供水谷,要讓父王活活餓死;提婆達多也用種種的方法要殺害佛陀。
有一天、提婆達多和阿阇世王共議一計,且傳令下去、命令全城的人一律不準(zhǔn)供養(yǎng)佛僧,若有違犯,必遭重罰。因此全王舍城內(nèi)無一人敢供養(yǎng)佛陀及僧眾。
佛的弟子雖只是日中一食,但每天也不可缺少這一餐飯。時日一久,僧團己快無法維持生活。佛就叫目犍連、舍利弗、迦葉尊者等諸大弟子,分別帶著僧眾分散到各個地方去,唯獨佛和阿難及五百位僧眾留在城內(nèi),他們?nèi)甜嚹宛I,佛陀想以這分忍辱,毫無抵抗的忍德來感化阿阇世王。
□慈悲心調(diào)服狂象□
提婆達多得知佛的大弟子們都已帶著僧眾離開佛陀而分散各地后,又向阿阇世王說:‘佛的大弟子和很多僧眾都已離去,現(xiàn)在城里只留下佛和阿難以及五百僧眾;我們可以趁著人少的機會,來消滅佛及僧眾。’
提婆達多教國王明天請佛陀入官接受供養(yǎng),而他自己就計劃用酒灌醉五百只大象,等佛來到半途時,把醉象放出使其狂奔,企圖利用醉象去踐踏佛陀及僧眾。象不但力氣很大,被灌醉后更會發(fā)狂而到處攻擊人畜,極為危險。他們決定了計謀之后、阿阇世王第二天真的就依計行事,請佛來供養(yǎng)。
佛陀雖明知他們的計謀,但仍然很歡喜的接受。于是和阿難率領(lǐng)五百僧眾向王官前進,到了半路,一群瘋狂的大象沖出來;所有的民眾都驚慌走避,唯有佛,阿難和僧眾都安然不動。醉象已沖到近前,佛陀卻仍然安立不動。
奇怪地,這群原本瘋狂怒奔,驚天動地呼嘯而來的大象,到了佛陀及僧眾跟前時,竟然都安靜下來。而且,每一只大象都如五體投地般地跪下,溫順馴服。佛陀安詳?shù)穆冻鲂θ,摸一摸大象,然后穿過象群,走入王官。
阿阇世王看到這幕景象,心里很吃驚。他發(fā)覺佛陀不只具有調(diào)服人群的威德,即使是狂醉的象群,他都能馴服。所以,他內(nèi)心起了敬畏之意,于是恭敬地供養(yǎng)佛陀。佛陀對這件人為的‘意外’不但不怨、不怒、接受供養(yǎng)后,還真誠地祝福阿阇世王。這即是佛陀的忍德。
我們普通的人,受到他人一點點的欺侮,就要力爭到底,而佛陀卻是‘被辱不瞋’。雖然受人侮辱,侵?jǐn)_,甚至于到了讓人斷絕糧食,且以醉象要來加害的地步!佛都能亳不動氣;不把侮辱放在心上。由此可知佛陀的心境已凈如明鏡,不起瞋恨等心念;心中常存著無量的愛心。
愛、慈悲、寬諒可以取代瞋恨之心,一個人若有愛心,慈悲寬容的心,怎會產(chǎn)生瞋怒?我們?nèi)裟芟_怒,又怎會有人我是非呢?
可能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經(jīng)驗,在室內(nèi)坐著,外面的雨聲滴滴答答,雖然沒有冷風(fēng)吹進來,但光聽到雨聲,就增加了幾分寒意;這是心里的感覺。佛陀一再警惕我們──‘一切唯心造’。你是快樂,或是痛苦,都是從心而起的感受。不管是你對待人,或別人對待你,一切的動作感受都是從心而起。不但人是這樣,其實世間一切眾生都是如此。
我們必須瞭解,一切人我、事物接觸時,心里的感受、心念,是如何生起來?而歡喜,瞋恨──又要如何去壓制、轉(zhuǎn)化?培養(yǎng)快樂的心境,壓制、轉(zhuǎn)化瞋怒之心念,這就是我們修行要下功夫的地方。
佛陀在‘二十難’中,說‘被辱不瞋難’,就是指:一個人在遭受侮辱時,一點都不會發(fā)脾氣,這個人才是真正的難得;人家若瞧不起我,而我能一點都不在意,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但是,世間能找到幾位這樣的人物?
多數(shù)的人都會鉆牛角尖,本來人家對你并沒有不敬之念,也沒有對不起你的地方。如果,你自己內(nèi)心一直要往壞的方面去猜疑,那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過去,孔子曾說,人如果有忍辱的功夫,天下就無事可爭斗,世間的圣人都這么說了,更何況是出世間的圣人──佛陀;他也教我們要學(xué)習(xí)‘忍辱’。
□氣柔心細不戰(zhàn)而勝□
周朝時代有一位專門養(yǎng)斗雞的人叫做紀(jì)渻子。‘斗雞’,顧名思義,那種雞是好斗成性的;兩只雞對立時,一只稍微一動,另一只就立即反應(yīng),于是兩只雞就沖突起來,彼此攻擊。有時斗得鮮血淋漓,遍體鱗傷,雞毛拔光了,它們還是不甘罷休,到最后通常是兩敗俱傷,甚至必須有一方死亡。
周宣王很喜歡看斗雞、這位紀(jì)渻子專門為他飼養(yǎng)斗雞。有一天,有人從外面買來一只很強壯的斗雞,周宣王很高興的把它交給紀(jì)渻子,過了幾天,周宣王就問道:‘幾天前買回來的斗雞,你把它訓(xùn)練得怎樣了?可以上場去比斗了嗎?’
紀(jì)渻子說:‘還不可以,因為這只雞血氣方剛,斗志高昂,還不宜上場。’
再過幾天,周宣王又問同樣的問題,紀(jì)渻子的回答仍是:‘還不能上場,因它一看到其他雞的影子,就會沖動,所以還不能上場。’
又過了多天,周宣王再問,這次紀(jì)渻子說:‘可以了,因為它看到其他的斗雞,聽到它們的聲音時一動也不動,它的心已不受外物所動,就像是只木雞一樣,所以可以上場了!’
諸位聽這個故事會覺得很奇怪吧!爭斗不就是要血氣方剛,斗志高昂才斗得贏嗎?平常人都以為是這樣;但深入其中的道理后,就不認(rèn)為是如此;如紀(jì)渻子他認(rèn)為這只斗雞雖然很強壯,斗志很高昂,但如果一點風(fēng)吹草動就先主動攻擊,那它必敗無疑。因此,使它的斗志收斂于心,才可讓它下場爭斗。
后來這只訓(xùn)練后的斗雞果然一上場就穩(wěn)穩(wěn)的站立,即使其他的雞到了它的身邊百般挑釁,它還是像只木雞一樣處處不動,只以眼晴注視著對方,對方就會產(chǎn)生莫測高深的畏懼,自然的后退,不敢攻擊,萬物眾生也有這種心理戰(zhàn)術(shù),能不斗而勝;連禽類都講究心理的運用,何況是人呢?
人,一定要有這分不瞋的涵養(yǎng),不可動不動就心浮氣躁,以為別人都在與你做對。我們要以寬容的心去待人,不要有‘我如果不跟他斗斗看,他還以為我很傻’的想法。有句話說‘大智若愚’,不要怕人家笑你傻,要擔(dān)心的是人家說你太聰明,太聰明就是狡猾,‘聰明’不是好聽的話。如果人家說:‘他怎么那么傻、任人家欺侮,一點也不在乎!’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就是成功了。
近來,每次看電視新聞,就教人觸目驚心。從國家最高的議事殿堂,以至社會群眾皆以暴力做訴求,用拳打腳踢來解決問題。原本可以是很美好的人生,為何卻變成互相爭斗的情形?這都出于不肯忍讓而起的爭斗之心!
前面也說過‘見好不求難’,經(jīng)濟富裕者還要追求更多的財富,地位崇高者還要追求更高的權(quán)勢,所以才會起這番爭斗混亂的場面。我們每一個人若能盡本分,以佛心為己心,那還會有什么爭端?學(xué)佛的人,就是要做到‘被辱不瞋’──被人侮辱而不發(fā)脾氣;才是真功夫。
□一‘忍’天下無難事□
佛陀告訴我們‘被辱不瞋難’,雖說修行容易,但要修得忍辱的功夫,確實很離,如果動不動就說:‘他對我如何的過分,如果我不反擊,他還以為我很傻’。像這樣的人,常常會一敗涂地,大家學(xué)佛要學(xué)習(xí)這個‘忍’字,如呆稍有不如意就忍不下去,這一生就太難度過了。修行如果少了‘忍’字、那任何‘行’都無法修,所以六度波羅密其中之一就是‘忍辱’。
請大家記著、要像那只斗雞般不輕舉妄動,只是穩(wěn)穩(wěn)一站,自然其他的斗雞就不敢來侵犯。我們修行如果能修到‘內(nèi)定’的心態(tài)、自然一切世間的困難都可以解決。
學(xué)佛有生忍、法忍,好比外面的雨聲滴滴瀝瀝,此時在大殿里頭坐著,如果沒有這分生忍,大自然的氣候就會讓你坐不住,心里想:‘天氣這么冷,如果蒙在被窩里不是很溫暖嗎?為什么要在這里枯坐?’人和外在的大自然無法彼此接納,則‘生忍’的功夫就無法成就了,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是要在‘生忍’和‘法忍’中互相包容,人我之間的對待更是如此。
多多體會這個‘忍’字,習(xí)得‘忍’的功夫,則得海闊天空,諸事無難。
- 上一篇:人有二十難之七 見好不求難
- 下一篇:人有二十難之九 有勢不臨難
- 不執(zhí)著空與有,踏實走在菩薩道上
- 怎么看待壽命的長短?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
- 學(xué)佛者要具備兩種忍——“法忍”與“生忍”
- 佛教徒有三類,到底哪一種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
- 時時守好自心,分秒觀照當(dāng)下的一念心
- 心存善念不求回報,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凈之愛”
- 世間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開
- 婆羅門向佛陀請教人死后靈魂會到哪里去?
- 驚嘆!嫉妒心讓他輪回千百世都與佛敵對
- 大魚舍身
- 乞兒成富
- 水中金像故事
- 靜思語錄50條
- 羅睺羅的眼淚
- 證嚴(yán)法師:談一談缺失
- 要能轉(zhuǎn)苦為樂,才能時時自在
- 發(fā)愿行菩薩道便要謹(jǐn)防五種心魔
- 若能透徹此理,便能善解難看的臉或難聽的話
-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是因為得失之心
- 其實,要當(dāng)菩薩是很容易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