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袁福球居士書
所言由佛學撮要,頓生正信,一以宿有善根,一以令嚴慈之熏陶使然。印光一介庸僧,于法道無所知曉,唯諦信凈土,以期帶業(yè)往生。有志愿相同者,隨便酬答以自分之事業(yè),意似有可取者,而文筆膚淺,實為貽誚高明,不禁慚惶無地。何得以理圓詞妙等以譽之,不懼膺以凡濫圣之愆乎。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念,久當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攝心凈念之功德,當必穩(wěn)得蒙佛接引,帶業(yè)往生。事一心,若約蕅益大師所判,尚非現世修行人之身分,況理一心乎。以斷見思惑,方名事一,破無明證法性,則名理一。若是內秘菩薩行,外現作凡夫,則此之二一,固皆無難。若實系具縛凡夫,則事一尚不多得,況理一乎。當過細看印光與永嘉某居士之極長一信,則可知。至于悟無生以后,護持保任,銷镕余習,彼自了明,何須預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否則縱令飲者說得十分的確,而未飲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將此悟無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護持,致余習復蒙,得而復失,故有此問。真無生忍,實非小可,乃破無明證法性,最下者為圓教初住菩薩,即別教之初地也,談何容易。祈且依印光文鈔所說而行,待其悉知凈土法門之所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識異說所奪,此后若有余力,不妨兼研諸大乘經論,以開智識,以為宏凈土之根據。如是則雖是凡夫,可以隨機利生,行菩薩道。且勿妄意高遠,恐或于事理不清,則難免著魔。永嘉某居士之長信,專治此病,彼病與汝病,名目不同,性質是一,光固不愿多說,祈于彼信領會之。須知悟后之人,與未悟之人,其修持仍同,其心念則別。未悟無生者,境未至而將迎,境現前而攀攬,境已過而憶念。(攀攬二字,賅攝好惡憎愛,勿謂好愛為攀攬,憎惡為不攀攬。)悟無生者,境雖生滅,心無生滅,猶如明鏡,來無所粘,去無蹤跡。其心之酬境,如鏡之現象,絕無一毫執(zhí)著系戀之思想。然雖于境無心,猶然波騰行海,云布慈門,凡世間綱常倫理,與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須一一認真實行,雖喪身命,不肯逾越。且莫認作于境無心,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廢弛,則是深著空魔,墮于頑空,由茲撥無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濫圣,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阿鼻地獄種子矣。此中關系,甚深甚深,光固不得不為略陳其利害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世間之亂,乃眾生同分惡業(yè)所感,彼邪僻諸說亦然。世風之變,最初皆一二人為之發(fā)起,治亂邪正,無不皆然。何可不于人力轉變處講,而專歸于佛菩薩顯神變乎。佛菩薩非不能顯神變,奈眾生業(yè)重,亦無如之何。譬如濃云厚霧,渺不見夫天日,將謂天日已無有乎。而人與天地,稱為三才,僧與佛法,名為三寶,其如此稱者,以參贊化育,宏揚法道之義而名之。汝專欲棄人力,而任佛菩薩天地之力,是尚可謂知道者乎。大亂之世,大悲菩薩示現救護,亦救其有緣耳。以亂乃同業(yè),其宿因現緣乃別業(yè),有感菩薩之別業(yè),則蒙菩薩加被救護,何可籠統(tǒng)而論。菩薩逆順方便,救護眾生之事,非膠知板見者所能知。今為汝說一例,由此而推,勿道是菩薩,即真怨家,亦好作入道成佛之基。諸佛以八苦為師,成無上道,是苦為成佛之本。又佛令弟子最初即修不凈觀,觀之久久,即可斷惑證真,成阿羅漢,則不凈又為清凈之本。北俱盧洲之人,了無有苦,故不能入道。南閻浮提苦事甚多,故入佛道以了生死者,莫能窮數。使世間絕無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則人各醉生夢死于逸樂中,誰肯發(fā)出世心,以求了生死乎。至謂擁強兵踞高位,作種種苦惱眾生事者,或亦有大悲示現者歟。此義唯可與通人言,不可與無知無識者道。若是通人,即真惡魔,亦可得益。無知無識者若知此義,則不知發(fā)心修行,反去毀謗佛法。譬如用藥,小兒不肯吃藥,涂之于乳,則不吃而吃矣。汝欲作通人大張此義,則害人處多而利人處少矣。且祈緘默,勿妄談說。佛菩薩之境界,非凡夫所能測度。中國之貧弱,由于不依禮義,依禮義何至貧弱。試問貧弱之因,何一不是貪贓受賄以利外人乎。汝未認清病源,便謂藥不見效,可謂智乎。外國之強,以國小,不同心協(xié)力,不能自立。中國則人各異心,縱有同者,外人以賄誘之,則隨賄所轉,不但不顧國與民,并將自身亦不顧,謂為奉行禮義之失,其可乎哉。昔林文忠公之驅夷,即是其證。以后大小事,何一非中國代為周旋令成乎。中國之人,多半皆屬亡八字,故致外國如是之強,中國如是之弱,使皆守禮義,則外國之無益各貨,將無處可消,而中國一年當保全數千萬萬金矣。中國人之下作,誠可謂下作之極矣。孟子曰,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汝雖讀書閱世,未知讀書閱世之道,故有此問也。為今之計,當以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及改惡修善信愿往生,為挽回劫運,救國救民之第一著。談玄說妙,尚在其次。然欲救世,非自己躬行,斷無實效。由身而家,由家而邑,由邑而國,此風一倡,或可有意料不及之效,否則便難夢見矣。(正.卷一)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回向法界眾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