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簡十惡五逆不漏十聲一聲
請看第一段文。
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不簡十惡五逆之人,也就是說連十惡五逆之人,念佛想要往生極樂世界,也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前往極樂世界,蓮華化生,為什么?“念佛往生不簡十惡五逆”,法然上人會說這樣精妙的開示,因為救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救主就是阿彌陀佛,將來我們在臨命終,是阿彌陀佛帶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xiàn)前,接引我們回歸極樂世界,成就菩提。
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薩,誓言要以果地名號救度眾生,法藏菩薩就沒有分別一切眾生是什么樣的人,善人惡人慈悲平等救度,男女老幼慈悲平等救度,貴人賤人慈悲平等救度,愚癡的人智慧的人慈悲平等救度,持戒的人破戒的人慈悲平等救度,這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愿。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薩所超發(fā)的第十八愿,是要攝盡十方每一個眾生,因此對第十八愿法門來說,確實“念佛往生者,不簡十惡五逆”。
第十八愿的因愿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因為法藏菩薩誓言,要用果地名號救度的對象,是十方眾生,十方眾生當然有善人、有惡人,十方眾生當然有有智慧的人、有沒智慧的人,十方眾生當然有持戒的人、有破戒的人,十方眾生當然有男女老幼。阿彌陀佛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就是怨親都同樣,無論這個人對諸佛菩薩是親或是怨,在諸佛菩薩的心中是如如不動,以法性看待一切眾生如自己。所以《無量壽經(jīng)》有兩句經(jīng)文,說出了佛菩薩的心境,“于諸眾生,視若自己”,將眾生當做自己。
這種心境,確實我們凡夫很難體會,為什么?因為我們凡夫有很強烈的分別心。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意識的執(zhí)著。我們還沒有轉(zhuǎn)識成智,所以在我們凡夫的分別、執(zhí)著當中,你是你,我是我,所以我們對一切眾生,無法像佛菩薩流露出慈愛,去善待一切眾生。你看世間很多沖突、對立、斗爭,都是因為煩惱的心。那每一個人將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凈盡,就像佛菩薩,內(nèi)心清凈、解脫、自在,回復本性常、樂、我、凈四德,怎么會彼此之間有意見?怎么會彼此之間有對立?怎么會彼此之間有斗爭?
所以,我們用凡夫意識的分別、執(zhí)著來看待佛經(jīng),我們會認為:阿彌陀佛怎么會連五逆十惡的人都救,一些壞人、逆惡的人,都能夠往生到西方,這樣極樂世界不就成為一個垃圾場了。我們會這樣想,就是因為用意識心、用分別心去測度佛菩薩的智慧,去測度佛菩薩的愿力,去測度世尊所說的佛理。一個比較有修持、有涵養(yǎng)的人,他對待眾生那份心就很柔和,對眾生所說的都是肯定、贊嘆、稱贊,讓眾生內(nèi)心歡喜,雖然還無法做到將眾生當做是自己,因為還沒有證悟法性,確實很難做到“于諸眾生,視若自己”,但是善待一切眾生,人與人之間自然就和樂。
所以,“念佛往生者,不簡十惡五逆”,實在就是法藏菩薩的大悲心懷。我們一個凡夫,體會到法藏菩薩連五逆十惡的人都沒有簡別、都絕對要救度,我們會對佛越恭敬、越敬仰、越歸命,會越想要念佛。因為我們看出,佛菩薩有慈悲偉大的心胸,有慈悲偉大的愿力。一個人能值得我們尊敬,這個人的人格如果不高超,我們怎么有可能對他尊敬呢?諸位!為什么你會每一天在佛殿虔誠頂禮佛菩薩的圣像?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圣像在你的面前,為什么你這么虔誠的頂禮?因為佛菩薩的人格圓滿,是一個大慈大悲的人,他有神通、有慈悲、有智慧、有道力,可以經(jīng)由我們對他的頂禮、膜拜、歸命,使我們消滅業(yè)障、煩惱、無明、災禍,使我們回復真如,開顯自性。你看到一個一般沒學佛、沒修行、沒道德的凡夫,你難道會很虔誠對他恭敬頂禮?不會!為什么?他就沒道德、沒學問、沒修持、沒涵養(yǎng),你怎么會對他生出那份敬仰之心?沒有敬仰之心,當然你就不會至心對他頂禮。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以果地名號,要廣度十方一切眾生,怨親平等,不論善人惡人,只要念佛,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都絕對加以救度,第十八愿確實就是如此。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的愿心,實在是非常的偉大,所以法然上人才會開示說:“念佛往生者,不簡十惡五逆。”十惡就是身、口、意三業(yè)行惡,身業(yè):殺生、偷盜、邪淫,口業(yè):惡口、綺語、妄語、兩舌,意業(yè):貪、瞋、癡,這就是十惡;反之就是十善。五逆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十惡,特別是五逆的任何一逆之罪,就會墮落無間地獄,受一大劫之苦,這個果報是非常的重。阿彌陀佛連十惡五逆之人都要加以救度,諸位!你念佛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后,到他方世界受諸佛的授記,成為妙音如來,你一定是大慈大悲的佛心,看到任何一個眾生,在三途地獄受苦,念你的佛名一句,希望你救度他,往生到你的凈土世界,你一定以諸佛大悲的心懷,加以救度。沒有不慈悲的佛,沒有不慈悲的菩薩,只有不慈悲的凡夫。
“念佛往生者,不簡十惡五逆”,法然上人一句話,就將阿彌陀佛第十八愿要攝盡眾生的心懷說出,了不起!
“彌陀來迎者,不漏十聲一聲”,阿彌陀佛來迎接眾生,連一生稱念十聲一聲的人,阿彌陀佛就絕要來迎接他,回歸西方佛國,這除了有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對乃至十念的十方眾生絕對救度以外,還有第十九愿臨終接引愿,每一個念佛或修諸功德的行者,想要往生極樂世界,在臨命終,阿彌佛陀絕對現(xiàn)前接引。第十九愿臨終接引愿,因愿文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十方眾生,只要“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
“發(fā)菩提心”就是發(fā)要成佛的心。諸位!為什么你我要念佛?為了要往生極樂世界,為了要成佛。為什么要成佛?為了要廣度眾生。為什么要廣度眾生?因為眾生與我們,在無始劫的生死輪回,互為父母、互為眷屬、互為親友。昨晚,師父在生命電視臺錄完影后又去助念,助念到三更半夜,回到精舍休息已經(jīng)半夜三點。在洗澡的時候,浴室里有一只小蟑螂,很小,在浴室的墻壁爬來爬去。我很擔心熱水淋到牠,因為小蟑螂很小,熱水若淋到牠,很快就淋死了,我就說:“小強你又出來了,趕快進去,趕快進去,否則熱水如果燙到淋到你。”要將一切眾生當做是自己的親人。雖然我們的分別心、意識心很重,但是你有這種心懷,就會與諸佛如來的愛心相契相應。
所以,將眾生當做是自己,當然我們很難體會佛菩薩如此慈悲的心境,但是阿彌陀佛因地發(fā)愿,要救度十方每一個眾生,是稱性發(fā)愿,是稱性起修,從真如本性流露出要廣度眾生,這愛心是無極的,這悲心是無盡的。“諸佛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諸佛如來的慈悲心是無窮無盡。
“發(fā)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下化的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求佛道的目的就是要救度眾生。在《妙法蓮華經(jīng)》經(jīng)文里面,世尊說,他在因地立誓愿,就是希望十方每一個眾生,和他一樣能夠成就佛道,因為世尊在我們娑婆人間示現(xiàn)八相成道,已經(jīng)有八千遍了。諸位!一位已經(jīng)成就佛道的人,最盼望的就是還在生死苦海沉淪受苦的眾生,能夠像他這樣成佛。所以我們?yōu)楹我罘?因為我們還在生死的苦海沉淪受苦,照《觀經(jīng)》、照《大經(jīng)》、照《小經(jīng)》世尊的開示實踐念佛,跳脫苦海,成就菩提。世尊已經(jīng)成佛了,他最盼望的就是我們也能夠念佛成佛。所以發(fā)菩提心是愿,要有行才會滿足愿,如果有愿無行,愿就是空愿、虛愿,沒有用。所以——
“修諸功德”是行。“修諸功德”這句,包含著世尊一代時教的所有法門,包括圣道門與凈土門。“修諸功德”包括念佛與修諸六度萬行。所以,念佛的人,修諸任何一個法門的人,想要往生極樂世界——
“至心發(fā)愿”,就能夠契入法藏菩薩第十九愿臨終接引愿。只要學佛修行,一生不退——
“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xiàn)前來接引這個念佛的行者,或修諸功德的行者,回歸西方極樂世界。
因為“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第十八愿絕對的救度;“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者”,是絕對的接引。誓言都是法藏菩薩所發(fā)的,法藏菩薩是古佛稱性發(fā)愿,因此所發(fā)的愿是真實愿。如來者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諸佛如來在生生世世菩薩修行,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所以諸佛如來有三十二大人相之一的廣長舌相,就是諸佛如來的舌頭很薄、很柔軟、很紅潤、很光滑,諸佛如來的舌頭如果吐出來,有辦法將臉覆蓋,蓋到發(fā)際。我們凡夫的舌頭厚、短,又不紅潤,又不柔軟,所以從我們的舌頭,就能印證自己在過去生乃至今生一定常常在說謊話,說綺語的話、說兩舌的話、說妄語的話,所以我們才沒有這個廣長舌相。
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古佛,發(fā)這第十九愿,誓言接引十方念佛以及修諸功德的人,回歸西方佛國,只要這個行者一生不退,臨命終時——“臨壽終時”這句第十九愿的因愿文是指,這個“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的行者,已經(jīng)斷氣了,還是還沒斷氣?還沒斷氣,還沒斷氣才叫做臨壽終時。還沒死,在臨壽終,叫做當生。若已經(jīng)死了,在中陰身,就稱為次生,乃至說他已經(jīng)死三天、五天、一星期、兩星期,或是已經(jīng)七七四十九天以后,就已經(jīng)次生、來生、后一生了。所以念佛法門,是當生成就的法門。當然我們念佛的行者,最盼望的就是,將來在臨命終,這口氣還沒斷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xiàn)前,對我們威神加持,令心不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xiàn)前了,就有本事使我們放下對世間的執(zhí)著、迷戀,因為佛菩薩有這個本事,佛菩薩有大神通、大慈悲、大道力,佛的威神光明降伏眾生的剛強難化之心,佛菩薩的光明打破眾生看不開放不下黑暗的心,明來暗去。諸位!我們在臨命終,若有阿彌陀佛的護持,就千穩(wěn)萬當了。為何我們將來在臨命終,阿彌陀佛一定會現(xiàn)前來接引?因為法藏菩薩發(fā)第十九愿臨終接引愿。
有一次,師父去臺北弘法,要回來時,因為對臺北的路不熟,開車開錯路了,開到臺北的深坑去了。深坑很有名的就是臭豆腐,你們?nèi)ミ^深坑吃過臭豆腐嗎?素食的。深坑賣臭豆腐那條街很熱鬧……
遠遠的我就看到一位老菩薩,拿一串佛珠,很認真在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雖然不認識,我看這位老菩薩這么認真在念佛,她剛好從這一條專門賣臭豆腐的街上走出來,師父和蓮友剛好要走進去,我就故意向前詢問她:老菩薩!妳在念什么?她抬頭一看:“哦!是師父!我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妳怎么會念阿彌陀佛?“是我的師父教我念的。”我就問:妳的師父是誰呀?“我的師父已經(jīng)往生了。”哦!妳皈依的師父,法號上下叫甚么?“三峽西蓮凈苑智諭老法師!”哇!妳很有福報,皈依在智諭老法師的座下,他教妳念佛哦。“是呀!我就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妳一天佛珠拿著念幾串?“我不知道,我閑著,兒女也已經(jīng)長大了,對他們承擔責任已了,我就這樣有空就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老菩薩!那妳念佛要做什么?“就說要去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妳有把握嗎?“我不知道!我將來臨命終,阿彌陀佛不知道會不會來接引我?”
諸位!這樣的念佛人,實在是不少。雖然很認真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但是,不敢肯定臨終阿彌陀佛一定現(xiàn)前迎接。
而且,大多數(shù)不知道阿彌陀佛本愿的念佛行者,為了多念佛號,念四字的比較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的要念比較多的數(shù)目,一天念了好幾萬聲,念得很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慢慢念,因為將來我們臨命終,阿彌陀佛絕對會現(xiàn)前接引。你若看到阿彌陀佛現(xiàn)前接引了,你還會念佛念得很快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看不會。阿彌陀佛說:“你慢慢念,你念那么快,我心臟病會發(fā)作。”念佛是很快樂的事情,慢慢念。
所以,法然上人的開示:“念佛往生者,不簡十惡五逆;彌陀來迎者,不漏十聲一聲。”你聽到法然上人這樣的開示,“師父!既然法然上人都這么說,十聲一聲的念佛,阿彌陀佛都絕對會來迎接我,我何必要那么認真念,我何必常常來打佛七,我一天念三聲就好了。”我跟你說:你如果只有念三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三聲無奈了。有時間不多念佛,在說閑話,這樣怎么對?請問諸位菩薩:阿彌陀佛比較喜歡你念多一點,還是喜歡你念少一點?當然是念多一點!你去看所有凈土的古今大德,不論出家、在家,哪一個叫你念佛念少的,大家都是叫你多念,有時間多念佛。師父也是一樣,叫大家有時間多念佛。
少說一句話 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頭死 許汝法身活
這是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所開示的一首法語,所以我們要多念佛,不要認為阿彌陀佛對十方每一個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絕對的救度,我們就懈怠念佛、放逸念佛,這是不對的
- 上一篇:今生出離生死之家一世永斷輪回之業(yè)
- 下一篇:念佛往生如來救度、授記、證誠
- 信愿法師:若為生前是眼瞎耳聾的亡者助念開示,能見聞覺知嗎?
- 信愿法師:助念超度亡靈,世人每以誦經(jīng)為勝念佛為劣是否正確?
- 信愿法師:耶律楚材佐政止殺感召子孫做大官
- 信愿法師:齋戒念佛預知時至坐化往生的明朝孫母善女人
- 信愿法師:助念開示的殊勝利益,第五章助念的因果
- 信愿法師:信心堅固乘佛本愿決定往生
- 信愿法師:念佛之人如何臨終不顛倒
- 信愿法師:念佛往生之要件為何
- 信愿法師:每天念佛一萬聲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的清朝張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師:助念的殊勝利益
- 信愿法師:彌陀本愿,誓度娑婆,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皆得往生
- 信愿法師:為亡者助念與自己平時念佛,功德是否一樣?
- 信愿法師:念佛行者放下自力虛假心,以六字名號作真實因
- 信愿法師:長跪念佛安然往生的周婆善女人
- 信愿法師:彌陀愿力不思議,廣度眾生大無邊
- 信愿法師:臨終見佛含笑往生的清朝朱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師:預知時至端坐往生的清朝許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師:大聲唱念佛名自在往生的清朝費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師:臨終持咒安然往生的清朝宋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師:何顧十方諸佛同贊同勸眾生念佛往生西方?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