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六、
宗教旨在引導人類追求真善美的生活,然而有一些宗教彼此互相對立,經常引發(fā)沖突,造成部分社會人士對宗教產生反感,甚至有人倡言「人類不需要宗教」。請問大師對此有何看法?
答:世界上無論哪一個宗教,都不是宗教自己本身想要怎樣就怎樣,而是各種不同的人會需要不同的宗教。
宗教信仰是發(fā)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宗教的發(fā)展,也是隨著民智的開展與人生的需要而有不同的進程。例如,過去民智未開的時候,人們對大自然不了解,遇到刮風,就認為有風神;下雨了,有雨神;閃電了,有電神;乃至有山神、海神……等,由于對自然界的不了解,因而產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
隨著民智漸開,英雄人物不斷出現,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漸漸進化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關云長赤膽忠義、岳武穆盡忠報國,值得人們效法學習,因此大家就把他們奉為神明來崇拜。
之后,人類的思想再開展下去,慢慢發(fā)覺到不能只是個人的崇拜,而要信仰真理,所以有了「真理的宗教」。所謂「真理」,一定要合乎宇宙人生的定律,比方要有普遍性、平等性、本來性、永恒性,也就是要普世所共同認定,而且合乎自然的法則,這才是真理,而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宗教的產生是基于人的需要,因此盡管有人說:「我什么宗教都不信!」但是當他遇到重病、苦難、挫折、失意,一時找不到救援的時候,總會脫口而出:「佛祖呀、神明呀、上帝呀,你來救我啊!」可見他還是需要宗教?梢哉f,人只要有生死問題,便離開不了宗教,宗教的重要,在于能領導生命的大方向,能將生命之流的過去、現在、未來銜接,所以人人都應該有宗教信仰,有信仰生命才有規(guī)范與目標。
宗教的發(fā)展,有其合乎人性需要的必然性,但是也衍生出一些現代的社會問題,例如邪教的出現,如多年前美國的「大衛(wèi)教派」,自稱上帝,能在死后三天復活,造成八十多名的教徒被活活燒死;日本的「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以基督自居,要求教徒膜拜他的肖像,花數十萬的日幣買他的洗澡水,謂之「神水」,藉此加強功力,由于麻原的心理扭曲,最后造成五千多人死傷的東京地鐵毒氣事件。
因此,信仰最怕「邪信」,若要邪信,不如「不信」。但是不信也不好,不信不如「迷信」,不信任何宗教,對于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完全不想探討,人生猶如無根的浮萍;比起有些人雖然迷信,但他信得很虔誠,憑著一片純真的心,對于防非止惡也能產生很大的功效。
當然,迷信也不究竟,最好、最高尚的信仰就是「正信」,能夠信仰于史有據、道德高尚、戒行清凈、正法圓滿、智慧超然的正信宗教,才能幫助我們升華人格,解脫煩惱。
信仰除了有正邪的問題之外,有時宗教本身也會因為教派不同,而有互相內斗的問題。就如政治人物,為了實現理想,當別人與我的目標、理念不同,尤其彼此利益沖突時,自然就會有政爭,這就是「我執(zhí)」作祟;因為我的「執(zhí)著」而互相排斥,有人說這是「宗教的排他性」。
其實,我覺得一個好的宗教只有包容性,沒有排他性。因為每個宗教信仰的對象或有不同,但是不管是信仰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種神祇等,其實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規(guī)畫出來的「本尊」,名稱雖有不同,意義卻是一樣。
由于各人心中各有本尊,所以不管耶穌、穆罕默德、孔子、上帝、關公,認定就好,不要互相排斥,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別人,所以大家要和平共存,你信你的耶穌,我信我的佛陀,各信各的。就如世間的學問,有人喜歡醫(yī)學,有人喜歡哲學,有人喜歡數學、科學、文學等;學科很多,各有所愛,何必要互相排斥呢?
再說,宗教一向倡導世界和平,如果宗教徒彼此互相內斗、互相排斥,自己都沒有和平,世界怎么能和平呢?所以宗教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包容,才不會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質。
總之,人是宗教的動物,除了物質的需求之外,還要有精神的、心靈的、藝術的、信仰的生活等等需求。尤其人一定要有宗教信仰,因為有信仰,人生才有目標,心中才有主。因此,不管在家庭或學校里,父母、老師都應該灌輸孩子正當的信仰觀念,免得長大后因為對宗教沒有正確的認識而亂信。
七、
從歷史上看,流行病對人類造成的傷亡極為慘重,例如瘟疫,乃至SARS、禽流感等,都曾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尤其現在的愛滋病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的黑死病,是世紀的公敵。請問大師,佛教對各種流行病的看法如何?有什么辦法可以防范嗎?
答:天災人禍,在歷史的長河里經常發(fā)生;尤其瘟疫的流行,翻開歷史的長卷,更是時有記載。其中較為嚴重的,例如,一三四八年到一三五一年,歐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鼠疫;一八三二年,倫敦萬余人感染霍亂,半數死亡;一九一八年,一種新型的流行性感冒幾乎傳遍全球,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受到襲擊,死亡人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死于炮火的人數還多。乃至二○○三年的 SARS 流行,一時舉世人心惶惶,尤其現在的愛滋病之傳染,更是讓人「聞滋色變」。傳染病的流行,可以說比起洪水猛獸更為可怕。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向有「敬天畏神」的觀念,尤其要求身居高位的人,要修德、修身,自我省悟;要養(yǎng)廉、養(yǎng)眾,利益群生。但是一旦遇到全民失去良知美德,那么瘟疫的流行、洪水的泛濫、蝗蟲的肆虐、山石的流變等,世間種種奇異的現象就會接踵而至,不斷發(fā)生。
瘟疫等各種傳染病的流行,對有情世界來說,就是苦空無常的寫照,同時也印證佛教所說共業(yè)與不共業(yè)的問題。人生在世,不管幸與不幸,都是自己的業(yè)力造作所成,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業(yè)」。
業(yè),就是人的行為,包括身、口、意的造作。從古到今,由于眾生殺業(yè)的造作,瘟疫就會悄悄跟進。當然,這當中也有個別的善男善女,行持修善,也會挽救災變,使之減少。如《觀音經》所說:一切貪瞋愚癡,自有定數;一切慈悲喜舍,自會功不唐捐。
所以,當二○○三年 SARS 流行時,我曾經發(fā)表一篇「為 SARS 疫情祈愿」,說明 SARS 的流行,如果僅止于某一人、某一行政機構的應變、努力,都緩不濟急;只有喚起全體人民的覺醒,大家共體時艱,人人修德凈心,改善社會風氣,凈化全民人心,才能轉化共業(yè)。
其實,不管 SARS 或是各種瘟疫的流行,都是人類的共業(yè),要靠全民凈化身心來改善。因此,要想杜絕各種流行病的發(fā)生,重要武器就是凈化身心,只要人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內心有了善的力量,即能消除惡業(yè),只要人人心中有佛法的慈悲智慧,自能得到好的果報,這就是所謂「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所以消災、消業(yè)比祈福重要。
總說,很多天災都是源于人禍,乃至人的貪瞋愚昧也是可怕的流行病,所以能夠借助宗教信仰,以及倫理道德的倡導,先從人「正!棺銎鹱詈谩S绕洮F在被視為可能讓人類滅種的愛滋病之傳染,雖然患者不一定都是由于行為不檢點所致,例如有的護理人員在工作時被感染,或是因為遺傳而來,但是不可諱言的,愛滋病的感染,多數是因為不正常的性行為造成。佛教的「五戒」,主要就是對治人的不正常;如果人人都能持守戒律,相信必能杜絕愛滋病、SARS,以及各種瘟疫等流行病的傳染。
八、
「器官移植」是近代醫(yī)學科技造福人類的一大突破,捐贈器官在歐美國家也早就蔚成風氣,但在東方,尤其是中國人一向有保全全尸及死后八小時不能動的老舊觀念,因此器官捐贈尚不能普遍的推行。請問大師對此有何看法?在這些舊有的觀念下如何推動「器官捐贈」的運動?
答:「器官移植」是近代醫(yī)學科技的一大成就,「器官捐贈」在佛教看來,是內財的布施,是資源的再利用,是生命的延續(xù),也是同體共生的體現。
佛教認為身體不是「我」的,乃「四大假合」而有,人死后器官都會腐爛敗壞,與其棄置無用,不如「廢物利用」,在臨終前捐贈給他人,遺愛人間。
佛教里有一則寓言:有一個旅人,錯過了住宿的旅店,于是在荒郊野外的土地廟歇腳。豈料半夜三更,忽然見一小鬼背著一具死尸進來。旅人大驚:我遇到鬼了!就在此時,又見一個大鬼走來,指著小鬼說:「你怎么把我的尸體背來?」小鬼說:「這是我的,怎么可以說是你的!」兩鬼爭論不休,旅人驚恐觳觫,小鬼一見:「喲,神桌底下還有一人!」當下就把旅人叫出來說:「不要怕,你來為我們做個見證,看看這個死尸究竟是誰的?」旅人心想,看來今日難逃一劫,橫豎會死,不如說句真話:「這個尸體是小鬼的!」大鬼一聽,大怒,即刻上前把旅人的左手折斷,兩口、三口吃入肚內。小鬼一看,此人助我,怎可不管?即刻從尸體上扳下左手接上。大鬼仍然生氣,再把右手三口、兩口吃完,小鬼又將死尸的右手接回旅人的身上。總之,大鬼吃了旅人的手,小鬼就從尸體接回手;大鬼吃了旅人的腳,小鬼就從尸體接回腳。一陣惡作劇之后,二鬼呼嘯而去,留下旅人茫然自問:「我是誰?」
這是佛經中的一則寓言故事,主旨雖然是在闡述「四大本空,五蘊非我」,但是故事的情節(jié)不就是今日的器官移植嗎?器官移植讓許多生命垂危的人,得以延續(xù)軀體生命;也讓捐贈者的慈悲精神得以傳世。
根據報載,美國前總統(tǒng)老布希夫婦早就立下遺囑,愿意在逝世后,將身上任何器官捐作科學實驗之用。在佛光山,也有不少弟子隨我立下捐贈器官的遺囑。捐贈器官,不僅能帶給別人生機,也是自我生命的延續(xù)。試想,當你捐出一個眼角膜,就能把光明帶給別人;當你捐他一個心臟,就能給他生命的動力;當你捐贈骨髓,就是把生命之流,流入他人的生命之中。所以,器官捐贈可以讓生命的價值得以再延續(xù),是非常有意義的。
然而,中國人向來有「全尸」的觀念,甚至認為人往生后八小時內不能觸碰、移動,否則痛苦難耐,若瞋心生起,恐怕墮入惡道,因此「器官捐贈」的活動一直很難普遍被接受。
其實,一個人如果生前就發(fā)慈悲心,立菩提愿,希望遺愛在人間,那么愿力勝過一切,摘除器官時應該不會感到痛苦;縱有痛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正是菩薩道的實踐。
至于人死要保持「全尸」的看法,其實人生在世都有缺陷,何必要求死后一定要「全尸」呢?佛經里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就有「割肉喂鷹」、「舍身飼虎」的義行,可見佛教并未標榜「全尸」的觀念;相反的,能夠全心喜舍,全愿助人,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真理。
所以,只要有愿心,人人都可捐贈器官。器官捐贈打破了人我的界限,破除了全尸的迷信,實踐了慈悲的胸懷,體現了同體共生的生命;透過器官移植,可以讓我們把慈悲、愛心,無限的延續(xù)、流傳。因此,我贊成器官捐贈,因為與其讓身體被蟲蛀、腐爛,不如將有用的器官加以移植,讓別人的生命能夠再延續(xù)。
九、
現代人對婚姻的態(tài)度日趨開放,「結婚」已不再是人生必然的選擇,所以有很多「不婚族」樂于當單身貴族,也有人以「同居」來試婚,請問大師對不婚或同居有何看法?
答:家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婚姻則是組織家庭的基礎。一對成年男女,經過正常而公開的結婚儀式,彼此結為夫妻,從此展開家庭生活,這是人倫之始。
所以,結婚是人生的大事,過去中國人把「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但是隨著民風日趨開放,以及女權日漸抬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現代人不但離婚率愈來愈高,甚至有些人抱持「單身主義」,有愈來愈多的「不婚族」樂于當個單身貴族。
不過,有些年輕人其實也想邁向結婚這條路,只是又怕婚姻出現問題,不知道對方適不適合自己,所以先行「試婚」、「同居」。這種作法顯示自己對婚姻沒有信心,由于一開始就對婚姻失去信心,接下來在兩人的共同生活中,一旦遇到問題,很容易就會選擇逃避、放棄,無法真正負起責任,因此衍生很多的后遺癥,這種把婚姻當兒戲的心態(tài)實在不足取。
例如,同居之后如果有了孩子,萬一不適合,還要分開嗎?這是不能的,一旦有了下一代,雙方就要負起責任,所以結婚一開始就要想到責任問題,要對結婚有信心,要想辦法建立一個健全的家庭,否則就不要輕易嘗試。
在「一夫一妻」制的正常家庭里,夫妻是家庭的兩大支柱,但是現代社會也有很多「雙薪」家庭,夫妻分居兩地,可能一個在臺灣,一個在大陸,或是一個在臺北,一個在高雄。對于夫妻分居的情形,這是不得已的情況下,短時期還可以,如果長期如此,何必要結婚呢?既然結婚,彼此都要履行組成家庭的義務,盡家庭的責任,否則日子久了,對于維系感情真的是一大考驗。
很多人在談戀愛時,對結婚懷著很美的憧憬;結婚應該是組織幸福家庭的開始,但是也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故聦嵣,結婚后夫妻要怎么樣共同生活,如何才能維持愛情不會消失?的確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有一個青年結婚后,逢人就說:結婚真好,有個家庭真是幸福,因為每天下班回家,門一打開,太太就拿拖鞋給他穿;進了屋子,小狗就圍著他汪汪叫,他覺得有個家,人生真是幸福無比。
一年以后,青年逢人就說結婚很苦,結婚不好。因為現在回到家里,打開門不是太太替他拿拖鞋,而是小狗銜著拖鞋給他穿;進到屋子里,不是小狗圍著他汪汪叫,而是太太圍著他汪汪叫,嫌他沒有升官發(fā)財,怪他每個月的薪水不夠生活開支等,真是苦不堪言。
旁邊有一個老師聽到,他說:「青年朋友,聽了你的話,我覺得你應該繼續(xù)歡喜才對,因為你現在回家,雖然沒有太太拿拖鞋給你穿,有小狗銜拖鞋給你,一樣有拖鞋穿嘛!進了屋子里,小狗沒有圍著你汪汪叫,太太圍著你汪汪叫,一樣有汪汪叫嘛!」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求外境永遠不變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心不能變。回想當初結婚時,彼此互相體貼、信任、了解的心,這顆心要保持到婚后,要讓他更加的散發(fā)愛的光輝,所以結婚不是走進墳墓,結婚就如同一朵花,要用心施肥、灌溉,讓花朵開放得更加芬芳美麗,這不是一個人的責任,需要兩個人共同來營造,因為結婚之后是兩個家庭的結合,不僅是兩個人要磨合,還要面對很多現實的問題。
例如,結婚之后要侍奉的不是一對父母,而是兩對父母;結婚是兩個家庭的延伸,不只夫妻相處要互相尊重、體諒、包容,尤其婆媳之間,乃至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如果都能「待人好」,并且奉行「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的處世哲學,則不管一家也好,兩家也好,必能和諧相處,其樂融融。
人就怕自私,如果凡事只想到自己,無視于他人的存在,如此即便是再恩愛的夫妻,日久感情也會變質,再好的人也難以相處下去,所以夫妻的感情要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相敬相愛的婚姻才能維持長久;如果只顧自己耍大牌,經常堅持「我要怎么樣」,完全不去體諒對方的感受,那么婚姻就可能會亮起了紅燈。
十、
有人認為治亂世要用重典,但現在有許多的國家,包括臺灣的部分人士都主張廢除「死刑」,請問大師對這兩種主張有何看法?
答:過去我主張政治犯、貪污犯等,罪不及死,可以免除死刑;但是如果殺人犯,殺了人自己卻可以免于一死,似乎不合因果。不過現在我又有不一樣的想法,我覺得即使是殺人犯,也不一定要判他死刑,有時候他殺了人,自己受到良心的譴責,生不如死,反而比讓他死了一了百了的處罰更難堪。
基本上,這個社會需要靠法律來維持秩序,但是道德良知、因果觀念,對社會的安定還是很重要。日本有一位楠正成將軍,因受冤枉被判死刑,受刑后在他的衣服上留有五個字:「非、理、法、權、天」。意思是告訴我們,無理不能勝過理,理不能勝過法,法不能勝過權,有權力的人可以改變法律,但是權卻無法勝過天,天就是因果的法則。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所謂「如是因,招感如是果」,造因不受果報,這是不對的,因此對于社會上有些人主張廢除死刑,死刑一概廢止,未必是好;但是如果動不動就殺殺殺,也不能解決問題;旧,只要不是傷害到別人的生命,例如有些國家貪污罪也要判處死刑,我認為貪污有罪,但罪不及死,可以用別的方法,例如改以「終身監(jiān)禁」來代替死刑等等。不過對于有些人權團體,質疑一個人沒有權利去剝奪另外一個人的生命,因此主張廢除死刑,也是值得商榷。
多年來我一直有個愿心,希望到監(jiān)獄中與死刑犯談話,不是短暫的會晤,而是長談。讓死刑犯對自己一生的過程有個檢討的機會,并對未來的生命抱持希望與信心,讓他們能夠死得很安心,同時將懺悔經過記錄成書,將來對社會教化必定是很好的教材。
一個社會要長治久安,不能只靠法律的制裁,法律的制裁雖然能恫嚇于一時,卻不能杜絕犯罪于永遠;唯有持守佛教的戒律,體現慈心不犯、以法攝眾、以律自制、因果不爽、懺悔清凈等教義,才能確實改善社會風氣。因此,有人主張「亂世用重典」,但嚴刑重罰只能收一時治標之效,正本清源,應該宣揚因緣果報的觀念,才是治本之道。
總而言之,死刑是不得已的手段,一個人犯了罪,當然可以用種種的處罰來代替死刑;但是廢除死刑,在因果法則上要怎樣來看,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不過,有關單位對判決死刑要很慎重,如果案情的真相沒有辦法完全厘清之前,還是應該槍下留人。
十一、
大師一向很重視教育,并且主張老師對學生要有愛心,應該「以鼓勵代替責備」、「以贊美代替呵斥」,但是有些頑劣不受教的學生,老師在無法可施的情況下,不得不施以「體罰」,不知大師對此有何看法?
答:教育是人類傳遞和開展文明的方法,人要受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甚至不只是傳遞學問的知識教育,還有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生活教育等;受教育才能知書達禮,因此每個人都有接受國民教育的義務與權利,父母、師長也都有施以兒女、學生教育的責任與義務。
教育要寬嚴適度,恩威并濟,就如一般寺廟,才到山門口,迎面就有一位胖胖的、笑咪咪的彌勒佛,用慈悲的笑容接受你;彌勒佛身后,?煽吹揭晃煌鋭C然,手執(zhí)金剛降魔杵的將軍,就是韋陀天將。意思是說:佛教是用大慈悲攝受你,盡量給你歡喜,給你滿足;但是,如果依然冥頑不化,只得用力量來度化你。這就等于一個家庭里,兒女需要父親嚴格的教育,也需要母親慈愛的照顧;嚴的折服,慈的攝受,同樣重要。所以《禪林寶訓》有一句話:「姁之嫗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也就是說:春風夏雨,可以使萬物生育;秋天的霜,冬天的雪,也可以助長萬物成熟。
世間的一切,從自然界乃至家庭的教育,都需要愛的攝受與力的折服,因此父母、師長對下一代的教育不能溺愛,但也不能讓他受到傷害,尤其管教時要維持其尊嚴,不能動不動就施予體罰。雖然適度的體罰,有時也能收到一些教導的效果,但是嚴格說起來,只有不懂教學法的人,才會以體罰做為教學手段。所以理想的教育應該以鼓勵代替責備,以贊美代替批評,讓孩子在健康的環(huán)境中,快樂、積極的成長,才能培養(yǎng)出人格健全的下一代。
過去,在佛學院,有的糾察老師罰犯錯的學生去拜佛,學生正好趁此機會拜佛修行;我則罰犯錯的學生不準拜佛,為的是要激發(fā)學生的慚愧心與榮譽感。
人要有榮譽感,有了榮譽感,自然能自動自發(fā)的向上、向善。我個人一直深感,一味的打罵教育,只有使學生更畏懼、退縮。因此,對于功課不好的學生,要依根機加以輔導;性格頑劣的學童,更要施予愛的教育,沒有人是用打或罵而變聰明的。尤其有的老師處理問題,在事情還沒有完全明白究理時就施加處分,甚至集體處罰,這都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不平衡,所以我認為處罰學生的方法要慎思,不能傷害他的自尊,要用鼓勵的方式使其向上,能夠「愛的攝受」與「力的折服」相輔相成,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法。
十二、
現代社會風氣日益敗壞,道德觀念日漸薄弱,誠所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尤其部分媒體缺乏專業(yè)素養(yǎng),罔顧職業(yè)道德,不但報導不實、不公,而且煽情暴力,甚至只有立場、沒有是非等,無形中都在引導社會向下沉淪。請問大師,如何才能重建社會的道德、秩序,如何才能喚起大眾的良知、勇氣,共同伸張正義、彰顯公理,使社會風氣獲得端正,民風重回淳樸呢?
答:平時我們講環(huán)保,不只是環(huán)境要保護,其實心靈的環(huán)保、語言的環(huán)保、行為的環(huán)保等都很重要,尤其媒體更需要重視語言文字的環(huán)保。
照理說,在一個文明進步的國家里,媒體應該是扮演著傳播文化、提升人性,肩負著凈化社會、引導大眾追求真善美的角色與使命,但是誠如剛才所說,現在的媒體反而使社會向下沉淪。原因是有些媒體只為搶頭條,提高收視率,不顧職業(yè)道德,無所不用其極的揭人隱私,挖人瘡疤,造成當事人二度傷害。甚至未經查證的爆料新聞滿天飛,不但報導的內容不實,而且立場不夠超然、客觀,有失公允。尤其有的媒體專門報壞不報好,甚至充斥著八卦、桃色、煽情的文字,讓人每天打開電視,翻開報紙,都是一些殺盜邪淫、殺人放火的消息與畫面。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心靈怎么會寧靜呢?
有感于媒體報導不當,不但污染了閱聽大眾的思想、心靈,造成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淪喪,甚至眼看著世風日下,社會治安日益敗壞,所以我曾經在一次對媒體記者講話時說:「口中有德可以救自己,筆下有德可以救社會!共⑶衣氏仍诙稹鸲昃旁拢伞度碎g福報》與「人間衛(wèi)視」共同發(fā)起「媒體環(huán)保日、身心零污染」的活動,呼吁媒體奉行「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及「不色情、不暴力、不扭曲」的三不運動,希望喚起媒體自律,還給閱聽人一個干凈的社會。
乃至為了發(fā)揮佛教凈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的功能,早在一九九二年國際佛光會成立之后,就不斷舉辦各種大型的「凈化人心」社會運動,諸如「凈化人心七誡運動」,透過七誡宣言、街頭簽名、校園輔導,以推行「誡毒品、誡暴力、誡貪污、誡酗酒、誡色情、誡賭博、誡惡口」為目標,期能凈化人心,建立祥和社會。
此外,也曾聯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舉辦「把心找回來」的公益活動,尤其一九九七年舉辦的「慈悲愛心人列車心靈凈化之旅」活動,平時以街頭布教方式,在臺灣各鄉(xiāng)鎮(zhèn)巡回宣導「心靈凈化、道德重整、找回良知、安定社會」之宗旨,并于一個月后,在臺北中正紀念堂大會師,共有八萬名慈悲愛心人及數十個友教、異教團體共襄盛舉,大家以實際行動發(fā)揮慈悲愛心,并且推己及人,期能蔚成社會善良風氣。
其實,要解決社會的問題,除了透過宗教導人為善的力量以外,加強社會教育,重視職業(yè)道德,伸張正義公理,提升公權力量等等,都是刻不容緩的事。當然,能夠喚起每一個人的自覺、自省,更是重要。
——星云大師講 弟子滿義記錄
- 上一篇:序 - 直悟生命的本源
- 下一篇:佛教對「環(huán)保問題」的看法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