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六年度僧眾精進(jìn)禪七導(dǎo)師開示

  九十六年度僧眾精進(jìn)禪七導(dǎo)師開示

  (一)

  現(xiàn)在講修行的三個過程──悟道、修道、成道。如果沒有開悟,不知道心在哪里、道在哪里,修行就如挑千斤重?fù)?dān)一般,沒有正確的方向,終究不能成就道業(yè)。

  未開悟之前,所修的一切法都是「加行」。未悟道前,認(rèn)為自己根機遲鈍、業(yè)障深重,信心不足,甚至對于修行產(chǎn)生懷疑,不知該修禪、修凈,還是修密、修律?經(jīng)常在猶豫當(dāng)中,這樣就不算是修道。所謂「加行」,就是加功用行。例如,只知道修善斷惡、只知道度眾生等道理,認(rèn)為修行好、修行可以了生死,認(rèn)為學(xué)佛很好、佛法人生最高的真理,可是并不清楚好在哪里、道在哪里,還是隔了一層。即使不明白道在哪里,也還是要修行,先加功用行,誦經(jīng)、持咒、打坐、參禪、拜懺、禮佛……修種種法門、修菩薩行,累積福慧資糧。以這樣的精進(jìn)心用功,就是修加行,但是并非真正的修道,這屬于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就是悟道,就是開悟了。悟什么呢?悟到心即是佛、心即是道,沒有一點點懷疑。到達(dá)這個境界,就算是悟道了。佛法揭示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是修禪、修密、念佛、持咒,都離不開我們這一念心。心即是佛,心即是道,不要到外面去祈求、尋找。有許多知識份子或研究佛法的學(xué)者認(rèn)為「我就是佛、我悟道了,不需要再修,也不需要證了……」這是錯誤的觀念。悟了道,還要去修道,還要去保任,保任成功了,這一生才有希望了生死、得解脫。所以悟道是很重要的,禪宗稱為「向上一著」,又稱為「看好腳跟」、「照顧話頭」,這些都是在這念心上來用功。何謂「話頭」?未起心動念那個地方就是話頭;沒有生滅,就是話頭。悟到?jīng)]有生滅的這念心,「一念不生,萬法無咎」,這就是我們的本心,本心就是佛,本心就是道。這念心沒有形相,所謂「法爾如是」,本來如是,本自具足。在密宗就稱為「本尊」;禪宗稱為「覺性」;教下稱為「佛性」!六祖壇經(jīng)》里講:「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谷绾谓的?魔在哪里?魔不是三頭六臂的可怕形象,而是指我們心當(dāng)中的煩惱。所以佛經(jīng)記載,我們心當(dāng)中有十大魔軍,就是告訴我們要降伏自己的十種煩惱。從這里來體悟,修行才不會走錯路、走遠(yuǎn)路。無論是禪、凈、律、密,都絕對不會離開此道,只是講法不一樣而已。

  對于根機好的人,只需開門見山講頓悟法門,不用拐彎抹角;對根機淺的人,就要開種種方便。舉例來講,一個人對佛法不了解、識字也不多,但是很想要修行,教他打坐,他學(xué)不會,跟他講「明心見性」也聽不懂,就必須開方便了。什么方便?只要跟他講「修善」的道理,修善可以增福,念佛、懺悔有無量的功德。他聽到這些,為了要求功德、福報,希望闔家平安、多子多孫,對于修行就會產(chǎn)生興趣,這就是開方便。

  念佛,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一心不亂就是定。同樣地,我們打禪七、打佛七,用七天的時間把心中的煩惱、妄想通通化掉、息滅,達(dá)到一心不亂,這就是禪,就是凈,這是針對修行的人而言。若是對普通人講,他不容易聽進(jìn)去,因為他還有很多事情要操心,退而求其次跟他講:「念佛一句,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他聽到念佛有這么大的好處,就會學(xué)著念佛;聽到拜佛有那么大的功德,就會跟著拜佛。等到將來因緣成熟了,他就能夠更上一層樓,除了知道「事」,還會進(jìn)一步追求「理」了。所以佛法是應(yīng)機施教的,不同根機的人自然有不同的領(lǐng)會。

  --------------------------------------------------------------------------------

  (二)

  如果我們過去所修的都是方便法門,都只是在「事」上努力,有「事」而無「理」,不明白究竟的道理,心中的煩惱沒有化除,就會愈修愈煩惱,乃至增長無明。為什么愈修愈煩惱?「我天天念佛,念了那么久,怎么沒有看到佛?天天拜佛,怎么不見佛來保佑?修行學(xué)佛這么久,為什么還是和過去差不多?雖然;垭p修,卻沒有得到什么、沒有看到什么?」這就是起無明了,就是只知道「事」,而不知道「理」!咐怼故鞘裁?就是契悟佛性。我們念佛要念而無念,能所俱空,歸于無念,歸于自性,自性才是真佛。明白這個道理,身口意三業(yè)愈來愈清凈,業(yè)障消除,到最后心空境寂,就能超凡入圣,哪里會起無明、起煩惱?這個福報才是無量的福報,才是真正的無量壽、無量光。這就是「理」。

  所以,「有事無理,增長無明」,只知在事上用功而不明白道理的人,由于缺乏「理」,只要稍遇挫折,就愈修愈煩惱!赣欣頍o事,增長邪見」,有的人看了很多佛經(jīng),聽了很多道理,自認(rèn)為修行學(xué)佛,就是修心,心即是佛!心好就好了,不需要持戒,也不需要打坐、參禪、念佛……因而增長邪見。哪個心是佛?他其實并不明白,懵懵懂懂,似是而非,這就是「有理無事」。「有理無事,增長邪見;有事無理,增長無明」,事和理是并行不悖的,我們打坐,屬于「事」,打坐的目的在沉淀當(dāng)下這念心,這是「理」。修習(xí)每一種法門都要事理圓融,要了解事理無礙、事理不二。事和理不要偏廢,偏廢了就落入兩邊。

  明白這些道理,修行學(xué)佛就會覺得很寧靜、很法喜,就能有所進(jìn)步。有什么進(jìn)步?你知道這個道理了,天天都在用心,行住坐臥不離當(dāng)下這念清凈心,知道慚愧、懺悔,最后歸于不生不滅心,這個就是無上道。無上道不是在東方、不是在西方,也不在兜率天、不在凈土,「心凈佛土凈」,凈土就在我們當(dāng)下這念凈心中。

  --------------------------------------------------------------------------------

  (三)

  成凡、成圣都不離這一念心。所謂「迷即眾生,覺即菩提」,身口意迷惑、造作惡業(yè)就是眾生境界。心迷,起貪瞋癡;口迷,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身迷,造殺、盜、淫──這就是眾生。身口意三業(yè)不迷惑,就能成為圣者。

  什么是圣,什么是凡?《金剛經(jīng)》講:「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雇ㄟ_(dá)無為法,就成為「入理圣者」,「理」是指不生不滅之理、菩提之理、涅槃之理、心性之理,在這個地方安住自己的本心,就入「理」了,就與圣人很接近。不但佛法如此講,儒家也講:「克念則圣,罔念則狂!箍四,就是能夠制伏自己的妄念,止息妄念,就能通達(dá)圣人之路!肛枘顒t狂」,不能制伏自己的妄想、煩惱、邪見、無明,心無法安住,就會發(fā)狂。曾有媒體報導(dǎo),一位十三歲進(jìn)入美國麻省理工學(xué)院就讀的天才兒童,大學(xué)畢業(yè)后順利拿到了碩士、博士學(xué)位,可是后來竟然精神異常,三十一歲即結(jié)束了寶貴的生命。這就是因為心沒辦法安住所致。

  大家要了解,我們的心有體、相、用三大。即使有再大的學(xué)問,也是心的作用。除了知道心之用,還要「用不作用想」,用了以后歸于無用。無用,就是現(xiàn)在打坐要達(dá)到的境界,不生不滅,心念清楚、明白,一念不生,心靜如止水,心明如凈鏡,這個就是心之體。迷失了「體」,人生就很空虛、很煩惱,做再大的官,擁有再高的學(xué)問、再多的錢,心無法安住,憂慮失神,晚上睡不著,還有什么用呢?縱然把高樓大廈布置得金碧輝煌,住在美麗的宮殿里面,若是寢食難安,連一方榻榻米都不是你的!有了煩惱、憂郁,雖然吃的是山珍海味,送進(jìn)口里卻覺得沒有味道,什么都不想吃。為什么?因為心不安定?梢,心是非常重要的!不受外境干擾的清凈心、本自具足的佛性就是無上心,是我們最珍貴的靈山、寶山,具足無量的智慧、功德。

  --------------------------------------------------------------------------------

  (四)

  世間上所有一切名利財富,任誰都無法長久保存,雖然擁有名利財色,終究是鏡花水月,如同作夢一般。錢財堆積如山,忽然生了病,一口氣不來,什么都沒有了;即使當(dāng)總統(tǒng),也還是有退位的一天,假使生了病,這個大位也坐不安穩(wěn)。所謂「一口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挂豢跉庠,這個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兒女、妻妾、黃金美鈔都是自己的,可是一旦生了大病,無常一到,你放不下也得放下。既然知道如此,還等待什么?知道無常是每一個人都免不了的,趁這一口氣還在,要趕快用功!

  只有用功修行,才能脫離無常。只要有一個念頭,就落一個形相──我是某某人,我將要如何如何……一大堆計畫,一般人就是活在夢里。只要有這么一個念頭,「相」就出現(xiàn)了,你的意識就與外在種種人事物感應(yīng)。念頭沒有了,閻王、小鬼都找不到自己!所以,無念、無住、無為,才能脫離閻王、脫離生死。只要念頭一動,你的形相就出現(xiàn)了,念念相續(xù),必然隨業(yè)流轉(zhuǎn)!敢恍牟簧,萬法無咎」,與清凈心、無住心相應(yīng),念念分明,處處作主,才能消除業(yè)障,了脫生死。

  禪七,就是要達(dá)到無念、無住、無為、菩提、涅槃,悟就是悟這個道理。雖然悟到了這個道理,如果沒有在這里用功,清凈心、寂滅心、菩提心、無為心是不會現(xiàn)前的;妄念一起,又變成了執(zhí)著、煩惱,念念相續(xù),沒有辦法割舍、放下,最后還是要受役于閻王,脫離不了生死輪回。所以,修行要在這一念心上來用功!打禪七、佛七,目的都是一樣的。禪七,要坐到一支好香;佛七,要達(dá)到一心不亂,最后都是要「萬法歸宗」,這個就是「理」。不堅持這個理,沒有信心,不可能有成就。想成佛、想成道,一定要在這里安住,要通過這一關(guān);否則,想要成道、成菩薩、得解脫,根本不可能!

  若是悟到無為法,這一生修行就很輕松,一切現(xiàn)成,不用到處去求取。如果成天往東西南北去尋找,到頭來還是一無所得。聽到哪個法門好,就去學(xué)這個法門,結(jié)果一事無成。什么原因?因為產(chǎn)生了法執(zhí)。我們雖然修習(xí)自己相應(yīng)的法門,也不能執(zhí)一非他,假使執(zhí)著自己所學(xué)而毀謗其他,就有罪過!阜鹫f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明白這個道理,法法平等。念佛,是要對治妄想、無明;持咒,也是對治妄想、無明;誦經(jīng),也是對治妄想、無明;打坐,是在澄清當(dāng)下這一念心。萬法歸宗,沒有一點差別。對于這個道理要有信心,沒有信心,不能成就。不但要有信心,還要持之以恒,這就是「降魔」,把真正的魔找到了才能降魔,若魔都找不到,又如何降魔?

  所以「理」很重要,沒有理,都是在黑暗、在摸索當(dāng)中。契悟這個道理,就有了智慧的眼睛;否則只有肉眼,而沒有智慧的眼睛認(rèn)清路頭。佛有五眼,有佛眼、慧眼、法眼、天眼、肉眼,都是這念心的功用,不是另外有個眼睛。眾生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薩的心是粗中帶細(xì),如來的心是細(xì)中之細(xì),雖然都是這念心,但這念心微細(xì)了,契入無為法,達(dá)到無我、寂靜的境界,自然就會產(chǎn)生智慧。

  --------------------------------------------------------------------------------

  (五)

  我們的這念心「在圣不增,在凡不減」,你成了道,成了羅漢、成了菩薩、成了佛,這念心和其他眾生、如來的心相比,并沒有增加一絲一毫。我們在此用功,修行打坐,這念心和如來的心相比,并沒有減少一絲一毫,是平等的。既然平等,為什么不能得到同樣的受用呢?諸佛菩薩得大自在、大解脫、大寂滅,為什么自己還在生死苦海當(dāng)中?因為我們的心當(dāng)中有煩惱、無明,牽腸掛肚,這里放不下,那里也放不下,雖然菩提、涅槃本具,卻不能現(xiàn)前!就好象天上的太陽被烏云遮住了。修行,不是修一個佛、修一個道出來,而是要撥云見日,佛性是本具的,把心當(dāng)中的煩惱、無明、執(zhí)著除掉,我們的本心就現(xiàn)前、佛性就現(xiàn)前。這就是「理」,千真萬確,過去佛、現(xiàn)在佛、未來佛都是這樣子修!這是禪、是凈,也是律,也是密,一切都在這念心當(dāng)中。

  悟道,先要明白道在哪里?「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無上菩提道」,不要另外去求,這就是悟。悟了,修行就很簡單!阜灿行恼,皆當(dāng)作佛」,每個人都有心,心是什么?「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wù)?在手執(zhí)捉,在足運奔。遍現(xiàn)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這就是心的作用。這念心大家都有,可是眾生始終在見聞覺知上打轉(zhuǎn),不知道凈化六根,不知道遠(yuǎn)離六塵。如何遠(yuǎn)離呢?「無住」就是遠(yuǎn)離。不是離開這個世間,跑到深山里去修行,因為深山還是六塵境界。那怎么遠(yuǎn)離?「無住生心」就是遠(yuǎn)離;以般若智慧照見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遠(yuǎn)離。

  陶淵明有一首詩:「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這也是遠(yuǎn)離,就是這么簡單。一般人以為修道必須到深山里去結(jié)廬住茅蓬,我們現(xiàn)在不用到深山,而是「結(jié)廬在人境」,在車水馬龍的市區(qū)、城鎮(zhèn)當(dāng)中來修行,如何修得成功?看經(jīng)就專心于看經(jīng),打坐就專注于打坐,弘法就專心弘法,人在哪里心在哪里,即說即了,即做即了,所以外面的車水馬龍與自己毫無關(guān)系,就像古人所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不是逃避外境,只是保持無住心,就是用這樣的方法。

  --------------------------------------------------------------------------------

  (六)

  做任何事情都要清楚明白,從這念心上來用功,提得起,放得下。在禪堂就是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離開了禪堂,要面對社會,以大慈悲心弘揚佛法,普度眾生,這就是提得起;做到了就是菩薩。提得起又能放得下,放得下又能提得起,就能得自在,這些都是我們心的作用。

  諸位要了解自己的心,要知道什么是體、相、用。相,功德之相,行善積德,就是「相」;有種種善就有種種相,種種善是因,將來得到種種的果報,這就是心的相。心的相有善相、有惡相。我們弘揚佛法、建設(shè)道場,都不離體、相、用三大。中臺禪寺還未動土建設(shè)時,本來是個荒地,后來由于大眾的發(fā)心,完成道場種種莊嚴(yán)的設(shè)施,這是不是心造作出來的?這是心之相。做而無做,能所俱空,一念不生,這是心之體。發(fā)心策劃、參與建設(shè),這是心之用。心當(dāng)中不執(zhí)著善惡諸相,這是無為法。心之體,就是一念不生,寂靜無為;不執(zhí)著善惡諸相,這是無為法。一念不生,寂靜無為,那么自己還在不在?在呀!要動就動、要靜就靜,覺性始終不滅,覺性才是真正的自己!大家要在這個地方來反省、歸納。

  修行的三個過程:最初開始是修加行,再進(jìn)一步就是悟道,悟了道就能明白「道」在哪里,不會迷惑顛到、人云亦云,也不會走錯路、走遠(yuǎn)路。悟了道,在動靜閑忙當(dāng)中來磨煉自心、凈化自心,提升自己,這就是第三個過程──「修道」。如何成就道業(yè)?不是得了什么神通、證到什么三昧,而是要檢討反省:煩惱、無明是否減少?知見正不正確?身口意三業(yè)是否清凈?這些自己要很清楚。煩惱減少了就是進(jìn)步,到最后無明通通漏盡,必然有所成就。只要大眾在禪堂坐到了一支好香就會明白,放下了所有的煩惱妄想,身心寧靜,自然感覺身心愉快。這一切都不是求來的,有求即有得,有得必有失,道是本具的。

  --------------------------------------------------------------------------------

  (七)

  唐代有一位刺史李翱,學(xué)佛多年,看了不少佛經(jīng),他聽說藥山惟儼禪師是開悟的大修行人,特地去拜訪這位大善知識。李刺史到了藥山,惟儼禪師的侍者出來接待,刺史就跟隨侍者去禮拜禪師。侍者先請他留在外面等待,自己進(jìn)去稟報禪師。接著,只聽見惟儼禪師漫聲應(yīng)言:「李大人來了?喔!好!估畲淌仿牭蕉U師這種口氣,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尊重,心中很不高興,于是就在房外講了一句話:「見面不如聞名!」意思是他以前聽說禪師的道行是如何地高、如何地有學(xué)問,現(xiàn)在見到了,發(fā)現(xiàn)原來也不過如此!

  惟儼禪師聽到李刺史的抱怨,就講:「李大人何以貴耳賤目?」從前耳根聽的時候,把禪師抬得很高,現(xiàn)在親眼見到面,卻將對方貶得這樣低,怎么只重耳朵所聞,而輕賤眼睛所見呢?李刺史一聽,有所契悟,的確是如此,這位禪師真的是很有智慧!于是上前禮拜請法,刺史問:「佛經(jīng)都在講道、講佛,請問道在哪里?」禪師以手指天、再指地,問李刺史:「懂了嗎?」李刺史回答:「我還是不明白道在哪里?」禪師看到桌前有一個裝了水的凈水瓶,就說:「云在青天水在瓶!怪T位想一想:云不是在青天嗎?凈水不是在瓶子里嗎?這一切都是現(xiàn)成的!諸位聽法這念心是不是現(xiàn)成的?

  李刺史一聽就開悟了,于是作了一偈:「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刮蚴裁茨?悟無所得,悟心本具。一般人都以為悟了就很不得了,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佛性,有什么稀奇?師父在這里說法,大眾聽法的這念心就是本具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切都是現(xiàn)成的,不要到外面去尋找,法爾如是。

  悟了以后,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去修行、怎么保任。李刺史接著再請禪師指引如何修行。惟儼禪師知道李刺史貪戀女人,貪愛女色就沒辦法轉(zhuǎn)識成智、沒辦法成道。「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禪師就講:「你要戒除閨中之物!古⒆拥姆块g稱為閨房,禪師要他戒除貪愛女色的習(xí)氣,心才能得解脫。

  一次惟儼禪師夜間登山經(jīng)行,見云開月現(xiàn),大嘯一聲。李刺史聽聞此事,寫了一首詩贈予禪師:「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云嘯一聲。」這首形容惟儼禪師的詩,也表達(dá)了修行的心路歷程。「選得幽居愜野情」,要深入專修──「幽居」,只有這一念心,保持心的平靜、寧靜,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附K年無送亦無迎」,從元月到十二月,看到不好的環(huán)境、不好的事情,不起煩惱就是「無送」;「無迎」,看到好的境界,不要迷失了自己!笩o送無迎」,就如莊子所說的「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心要如明鏡臺,「漢來漢現(xiàn),胡來胡現(xiàn)」、「像來則現(xiàn),像去則無」,要做到這個功夫,徹底了解心地法門。

  「終年無送亦無迎」,就是心無所住,「一切無所住,諸佛,F(xiàn)前」,要在這里進(jìn)步再進(jìn)步,寂滅再寂滅,用功再用功,保任再保任!「有時直上孤峰頂」,只有這念心存在了,與菩提心、寂滅心相應(yīng)了,一念不生,萬法無咎!腹路濉咕褪钱(dāng)下這一念心,沒有第二念,是絕對的這一念,不是相對的心!冈孪屡茋[一聲」,「月」指我們的心月,「云」是比喻煩惱、無明、妄想,煩惱來了,「嘯一聲」,照它一下,妄想就沒有了,這是最后要做的功夫。悟了道還要修道,修道到最后,要保任成道。

  佛法是心地法門,希望每一位要覺悟: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古德說:「修行億萬劫,悟在剎那間!共灰詾檫^去的努力都是白費的,若沒有過去的修行,今生怎么能悟這個道理?沒有過去的福報,想聽這個道理都聽不到。現(xiàn)在聽到,豁然開朗了,有了信心,是由于過去的善根和福報。雖然以前沒有悟到這些道理,只知「事」而缺乏「理」,現(xiàn)在進(jìn)一步了解,這個「理」現(xiàn)前,就能悟道。過去只知道「事」,只是修善法而不知道能所俱空,不知道自性菩提,現(xiàn)在知道了,原來要修而無修、念而無念,要堅住正念、隨順覺性,覺性就是佛,覺性就是道,一剎那就完全明白了!了解以后,要有信心,要繼續(xù)修行。

  現(xiàn)在打坐只管在因地上用功,不將不迎,安住這念心就好,心性本具,法爾如是。我們現(xiàn)在就是在因地上用功,繼續(xù)保持這個因地心,忽然一念相應(yīng),菩提心、清凈心、寂滅心現(xiàn)前,就能成正覺。所以「一念相應(yīng)成正覺」,時節(jié)因緣和合,自然可以成正覺。這個機會要靠我們平時努力,化除煩惱、妄想,放下我執(zhí)、法執(zhí),只有這一念心才是無上正等正覺!

  諸位要明白,這是「理」,明白了,這一條道路找到了,就可以放心地走,每走一步就能產(chǎn)生一步的光明。提得起,放得下──在禪堂里就是放下,解七之后就要提得起,悲智雙運,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大愿心面對種種外境,普度眾生,這就是菩薩行。

  修行就是這三部曲:最初修方便法門,修加行;悟了道,知道在這念心上用功,繼續(xù)修道;最后「一念相應(yīng)成正覺」,道業(yè)必能成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