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那行與養(yǎng)成僧寶

  阿蘭那行與養(yǎng)成僧寶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香港大埔墟大光園講──

  佛法中修學的道場,向來可有二種:一種是佛世時代的祗園和竹林精舍等,佛常聚集弟子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或百萬人俱,在那里談經(jīng)說法,坐禪行道,等于現(xiàn)在的叢林。還有一種是阿蘭若,亦作阿蘭那,金剛經(jīng)所謂:‘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是佛贊須菩提尊者能在山林幽深之處,樂修寂靜之行。阿蘭若譯云寂靜處,即行者依山林而住,經(jīng)行靜坐,對佛法的理趣,作深細精微的思察,息除妄想攀緣的散心,漸漸引生禪定,由禪定而開發(fā)智慧,便見悟到人生宇宙諸法的真理。

  我今日到了這在山林中的大光園,感覺得城市中的塵氛和煩囂,不求其灑脫而自灑脫,動亂的身心,不求其寂靜而自寂靜,正如入了阿蘭若處一樣。所以,各位若聞佛法以后,在山林中,對于佛理思維觀察,常常體驗于日用的生活上,久而久之,就可以調(diào)練三業(yè),收攝六根;那末,日常起心動念之間,自然不期然地念念與佛理相應了。

  學了佛的人,不論在家和出家,在山林靜處做修養(yǎng)的工夫,當然是很要緊的;尤其是住持的僧寶。要想成為真正住持佛教的僧寶,其修學的程序:應該在未出家前,具有普通教育的知識;聞佛法后,發(fā)生普通的信解,然后出家受具,修習幾年律儀,身心由收攝而馴伏;再進一步對教理作較深切的研究五六年。先作廣博的涉獵,后求專精的深入,由此對教理有相當?shù)幕蛏羁痰难芯?再參訪山林中的真修實行者,依止為善知識,從聞慧而起思慧,由思慧而起修慧,根據(jù)理解,把身心去體驗印證一番。如此,對三學有相當?shù)某删?由解起行,由行證理,才可成為一個真正弘揚佛法的住持僧。我覺得今后要把佛法建立在現(xiàn)代,這種由修養(yǎng)成功的僧材是很需要的,雖然不能完全做到,終要有若干人能修養(yǎng)有成,方可建立今后的佛法。

  到了這里,覺得正是適合養(yǎng)成弘揚佛法的僧寶的阿蘭若,所以很希望對于修阿蘭那行,都能勇猛精進!阿蘭那行的原意,是集合極少數(shù)人在山林中,做修心養(yǎng)道的工夫,衣食器具都要極其簡單,使生活樸實化,清潔化。各個阿蘭若處的地址,不宜距離太遠,亦不宜太近。同時還需要一個總集合處,大家遇有經(jīng)教上的不解,或修行上的困難,可會齊一起,請導師指示。但不需要天天聽講,可于十天半月聚會聽講一次,作修學上的互相切磋,行持上的互相砥礪,得益自然很大;而平常則依然分居各處,各自修持。佛世時代的佛弟子們,有時分住各處各自修持,有時共同集合布薩說戒,就是這種意義,F(xiàn)今大埔墟有這個大光園,實在是很適宜修阿蘭那行的。即如上所說阿蘭若處所應具備的條件,皆已具足完備,如此處可為總集合處,其他各處為分散凈居之處。在經(jīng)教方面的研究,已有藏經(jīng)可作參考;在指導師方面,則有海仁法師等。所以各位生活于此地,應生希有難遭之想,恭敬虔誠之心,勇猛精進,求阿蘭那行的進步和成就,養(yǎng)成優(yōu)美的住持佛教的僧眾。

  (竹摩記)(見海刊十三卷七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