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踐三不永懷念
沈惠珠 整理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三日講于凈廬
劉先生、鄭先生,還有諸位善人:本人今天特地為了追念周、胡二位老居士(編注:周、胡二位老居士為慧炬創(chuàng)辦人周宣德居士及夫人胡安素居士)而講「倡踐三不永懷念」。茲分四段說明:
一、周胡伉儷倡佛囑
護持三寶解三空
周老胡老二位居士,他們提倡佛的最根本囑咐。佛法的根本,主要就是三不可少,《阿彌陀經(jīng)》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惯@三不統(tǒng)攝了一切大乘佛法,能夠倡振這三種最根本大乘佛法的人,不論是僧是俗,應(yīng)該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因為把握了這三不,才能真正生生世世護持三寶。真能護持三寶的人,最主要的了解,就是已了知佛法的三種空:內(nèi)空、外空、內(nèi)外空。
內(nèi)空是指內(nèi)在身心,從智慧的觀照當中,沒有像一般人所執(zhí)著的那個實在的我。真了解身心空,也就自然了解與身心相呼應(yīng)的一切外境,瞬息變化,也是沒有實性的,這便是外空。至于內(nèi)外空,那是總合說內(nèi)外一切都是空。佛法講空,都是先從這三空講起。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為身心所困,也為外境所縛。那么現(xiàn)在了解了內(nèi)空,解除了內(nèi)在的困惑;了解了外空,解除了外境的迷惑。如果是這樣子了解了,內(nèi)外就都空了,所以身心就能寧能安。
(一)解空發(fā)慧了卻二
佛法講空也講有,說到真正的空,是就相對性說的。了解里里外外沒有實我,沒有實性,自然就領(lǐng)會到一切都是緣起性空,這樣子就能啟發(fā)智慧。簡單地說,智慧就是徹底的迥脫了自己,也看清楚了外境,這叫做慧。「了卻二」,是說有了這樣的智慧,就能夠了卻自我,也能夠把自我所有一切了卻了。大多數(shù)人,都是在那兒貪自我享受,因此永遠困在「二」界之間。
現(xiàn)在我們舉一現(xiàn)實的例子說,周、胡兩位老人家,就是把自己的身心看空了,也把自己所有的都奉獻出來了。比如說這個凈廬,就是他無條件奉獻出來的,因此,現(xiàn)在臺北才有這么佛法的道場,F(xiàn)在談到「了卻」了他們二位能夠了卻了自我的牽掛,但不會了卻佛和眾生。
(二)一心徹踐三不少
因為他了卻了自我,所以才能一心一意地、徹底地實踐三種不可少。四十多年前,從大陸到臺灣來的信佛的老居士非常多,有的提倡某一宗,有的隨意修學,沒有一定宗派的觀念。他們二位老人家,把握了佛法的整體。佛法最主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善根、福德、因緣,F(xiàn)在說善根:
過去久遠久遠,圣人已深深地培養(yǎng)了,所以到現(xiàn)在才能真正地發(fā)力。佛法最根本的善根,就是不貪不瞋不癡。普通說癡是煩惱的總源,但是由一切大乘經(jīng)論來說,談到三不善根,都是先從貪說起,談到三善根也是從責說起。因為一切人,大多數(shù)都是貪欲心非常強烈,而且離不開現(xiàn)實生活,可以說貪從來沒有離開念頭心地。
如果你們真正能控制這個我,才有可能把貪忍住。我們通常說的貪愛,可以說是通三世的。由于貪戀現(xiàn)在的生命,相信一切都為自己所有,就自然而然貪愛了。即使到了最后這一期的生命快要結(jié)束了,他還希望將來的生命比現(xiàn)在更好。從這樣來看,貪這染著心,可以說全身全心,染著透了。說到真正地修學,它是從心底里面最微細的貪控制起,時日久了,那些粗重染污的貪,才能控制住,因為這個貪啊、那個癡啊都非常深,都非常微細,如果能夠控制住日常微細的貪,久久癡也就受到控制了。
二、宿善深培今發(fā)力
宿善深培今發(fā)力,是說真正能控制微細之貪,一定要宿世善根深深地培植,這一生才能發(fā)力成就!噶Α,是說從許久許久以來,學佛法,體驗佛法、從佛法當中儲積力量,非常充實。因此,從今以后,生生世世為佛法盡力,為眾生盡力,永遠不再匱缺。有了佛法這個力,他才能控制因為情見所造成的劣根性。一個學佛得到佛力的受用、法味的受用、佛力的作用的人,他生命內(nèi)在奮發(fā)心就強,盡管為眾生,為佛法,原本看起來辛勤勞苦,甚至于疲倦無盡,他呢,絲毫也不感到勞累。
(一)力足二耐二更堅
就是佛法當中,真正佛力充足,并有兩種能耐。既耐得住種種的倦,同時也耐得住種種的怨。說到眾怨欲譏,若干年前,臺灣的佛教,不要說在家居士的認識傾向不同,就是出家人與出家人之間,也有許多不同調(diào)的異音。周老居士奔走于各出家人、各宗派之間,他平等的恭敬,平等的護持。有的人不了解他的個性,說他太圓融,說得不好聽是圓滑,這是一種譏笑、諷刺,但是他能夠耐得住這樣的譏,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二更堅,就是他的愿、行更加進步,佛法中所說的愿,簡單的說就是體怨進道。一般的人學佛法受了種種的怨害刺激,受到種種的苦頭,因此退心。但真正有愿力的人,他反而從這種種的怨害當中,能夠體會佛法,知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發(fā)心,真正地與佛道相應(yīng)。
例如,釋迦佛晚年,提婆達多想盡種種方法傷害世尊,破壞僧團。從因果說,他下生當然就掉到地獄里面。但是佛在大乘經(jīng)里,照常為他授記,說他將來還可成佛,這就是體怨進道的一個例子。
我們現(xiàn)在學佛法,要真正愿發(fā)得很進步,一定要能夠面對種種迫害,深深地體諒對方。在某種情況之下,要盡量地,不管是明地暗地,能夠用種種方法啟發(fā)他,不能同他鬧對立,這樣自己的愿才能愈堅強。這個愿強了,愿力就寬大了,心量也就寬大了,臉色也才能寬松、暢豁。
如果我們想開始過好生活。你就要對那些怨害你的人,不再記恨,不再掛懷,反而要感激他。為什么呢?因為你懂得修忍辱,有這個愿,承受得了。如果不懂得這個愿力,就會受不了,因為懂得愿,受得了,你的愿愈受得多,便化得愈透,這樣心量和愿力才能廣大,才能堅強,你才能真正步上佛道。
佛說要普度眾生,我們學佛的人,也要學佛的普度眾生心,你如真想普度眾生,你就要發(fā)這個大愿,這個愿你保不住,只拚命求生西方,我認為你不能到西方去。
「行」是說消惱通人。佛法當中,行是什么?是指我們內(nèi)在的念頭起了種種煩惱,尤其是那些癡人的煩惱,或者是人造成自己墮落的那個染污,這是惱的方面,F(xiàn)在說真正的行,是不論有形無形,要能夠消除那些惱。「通人」,學佛法也就是學通人。佛在因地,當然禮佛,但也更要禮人。一般人只知道禮佛,不知道禮人。有時候反而說人傷害了我,我要報復他,你這樣,是沒有念到佛。你真正禮佛,要與佛相通,佛是怎樣成佛的?他一面真正地念人、見人,一面真正地學佛,這樣才能生生世世地見人見佛、通人通佛。
說老實話,你光禮佛不禮人,你若想要見佛,幾乎不可能的。為什么?因為佛主要的是他見得一切人,受得一切人的。因為能受得一切人,他深深的與眾生打成一片,深深的觀察眾生。眾生的好處,他盡量的學,眾生的壞處,他盡量的原諒。因為這樣的學,這樣的原諒,他才能真正地發(fā)菩提心。
(二)堅持廣植不享果
直回直趣直脫粘
是說發(fā)堅固心修持,執(zhí)持佛法,同時發(fā)廣大心植福德,不享果。也就是廣結(jié)善緣,植善因不享果。即使得到種種善果,他也不以這樣的果視為自己。不享福果的人才能真正有福,我們看一切佛、一切大菩薩,他們的福果福德大極了,要他們享受的話,歷經(jīng)千百劫也享不完呀。因為久遠以來,積的福德善根太深了。若依佛菩薩的眼光來看,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受人家的供養(yǎng)、幫助,也太多太多了,F(xiàn)在自己所有的福德,也可以說是人家給予我的。我現(xiàn)在才開始償還,不應(yīng)該同一般人一樣享福果。
近代歐陽竟無老居士,精專唯識學。他有一句名言:「不留一毫自用!咕褪钦f他學佛法,在經(jīng)濟方面絕對不留一毫錢自己享用。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卻真是了不得呀。論他的學問,他是一位大書法家,以他的書法,足可以為自己賺許多財富,但他絕不肯拿自己的字去賣。這樣的人才真正是盡整個生命之力,奉行佛法,不享佛果。「直回直趣直脫粘」,就現(xiàn)實生活來說,人要吃飯,要住房子,但只要粗衣淡飯,他最簡單的地方就好,其余的一切完全奉獻給眾生,奉獻無上菩提,這樣的直發(fā)大心,向成佛的大道邁進。
「直脫粘」,是說不要粘手粘腳。許多人貪著心重,抓名位,抓財寶,將他喜愛的粘在身上,舍不得放開。這兒我要拿周宣德老居士來說,若干年前,印順老法師談到周老居士的為人。也就是四十年前,那個時候,中華民國為了邦交,凡是佛教國家,都請出家人或者有名的居士去訪問。政府命令,派人出去,所有的費用都由政府供給,那時的外匯緊得很,少了怎么辦?要自己想辦法,多了,也不要再繳給國庫。周老居士很了不起,他呢,出國應(yīng)用的用,應(yīng)省的省,回到臺灣來,還剩下一筆美鈔,他完全地一文一毫都繳進國庫。一般人會想不繳庫不犯法嘛,拿去好了。他不肯,這就顯得他不粘手,這個手很正,很清凈。這種典范,不論出家、在家人,都應(yīng)該學習。
三、植廣攝遍佛策己
由于他的善根善行,因此,受攝持的眾生相當普遍。這是周老的一個特色,不管是老年、壯年、青少年,他都能同這些人打成一片。他特別關(guān)心學校里的青少年,在許多大學,如臺灣大學等,推動輔導組織佛學社,讓那些青年能夠接受佛法的熏習,F(xiàn)在,許多已進入中年信佛虔誠的居士,都曾受到他的號召和影響。我們慧炬的鄭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四十多年前,周老提倡青年學佛,也許現(xiàn)在你我坐在這個地方講經(jīng)的立場都沒有耶!阜鸩呒骸,就是說他們完全以佛菩薩的精神來勉勵自已。
(一)福不覆己德效佛
由于善根深培,知道福相當可怕,雖然他有大福,但他不被福蓋覆。福會顛覆人,這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例子舉不勝舉。所有王朝在閉國的時候,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知道好好地振作,把國家的基礎(chǔ)奠立得很牢固。傳到二、三代以后,就怠惰了,那些皇子皇孫,或者豪門貴族,一個一個都在那里享福,一享福渾身都癱瘓了,振作不起來了,這樣就被福蓋覆了。所以,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時候,老百姓固然痛苦,那些皇子皇孫比老百姓更痛苦。
「德效佛」,是說世間的人,有福不一定有德,有德又有大福。從佛法的因果來說,如你持守人乘的五戒,將來就可以感到福報。像這樣的福報,因為缺乏智慧,貪享這福果,到臨了反被這個福弄得愚癡顛倒。佛經(jīng)上說,有一個老鼠,貪吃瓶子里面的酥。牠吃呀吃,覺得滋味太好了,索性鉆進瓶子里面去,到吃肥了,便跑不出來了。當被人看到的時候,連瓶子跟老鼠摔破,這命就送掉了。許多人享福,也同這個貪吃瓶酥的老鼠差不了多少。
真正以佛菩薩來策己的人,他知道自己福積得太少,不夠推福給別人,因此永遠不會被福所蓋覆。有這樣一個基本觀念,一切的功德,都盡可能向上修學佛法?偫ǖ卣f一句,「德」就是一切善法的總名稱。比如說,釋迦佛,眾生稱贊他「萬德莊嚴」我們要修學佛法,也就是發(fā)這個菩提心。發(fā)菩提心,可以分三方面:
1.發(fā)菩提心,要與一切智慧相應(yīng),換句話說,就是要求得佛的圓滿清凈無上菩提智慧。
2.要具有大悲心,就是說要深深體念眾生苦,要盡可能減輕眾生苦,到必要的時候,有真誠的悲心代眾生受苦。
3.要想完成德,要以無所得為方便。菩薩們盡管行了種種不可思量的功德,在他看起來,是太少太少,不會向自己得意洋洋,說我作了許多許多的好事情,菩薩從來沒有這么樣的意思。假使你認為自己已經(jīng)作了許多了不起的事情,想得到好的果報,像這樣就是貪著嘛。貪著福報,你會停止下來,久了,就退下來了,F(xiàn)在說自己所作,沒有滿足的心,就永遠不會貪著,這樣才能真正積聚種種福德。若想不為福蔽覆自己,要有一個基本觀念,就是把種種修的福德,盡量效學佛那樣無念無得。
(二)崇德節(jié)福驚發(fā)福
修學佛法,要崇敬功德,也要崇拜那些有功德的人,盡量跟他們學!腹(jié)!,是說自己盡管有福,也要盡量節(jié)用這福,也就是盡量惜福。我們學佛法,所謂「發(fā)福容易發(fā)慧難」,就是說你這個人,家庭教育好,人又聰明,讀書作事,經(jīng)濟、地位都有了,這是福呀。發(fā)福容易得很,發(fā)慧就太困難太困難。為什么呢?因為現(xiàn)在許多人,盡管有世俗的慧,但這是有漏的世俗慧,是與我們意識相應(yīng)的,意識的特征是什么呢?是執(zhí)取,就是說我有本事,我要怎么怎么,執(zhí)取自我,自以為是。假使你這樣子執(zhí)取,無漏智慧便不能生起。所以說發(fā)福容易發(fā)慧難,難在如何以清凈無染的智慧,控制世俗有染的有漏慧。這樣才能精嚴精進,才能在無漏慧上體會深入。
據(jù)我所了解,現(xiàn)在臺灣的佛教,表面上看,興旺得很,也是事實。但另外一種現(xiàn)象,就是福報廣,智慧荒。這是佛法的致命處。真正了悟佛法的人,懂什么叫做福?什么叫做慧?清楚了知,就會「驚發(fā)!埂,F(xiàn)在在座的諸位,大家都有福,我也有福。但是在我的觀念中,我時常警覺,我發(fā)這個福太快了,因為另外一方面,我沒有發(fā)慧呀!
(三)愧慧推福福成德
由于沒有發(fā)慧,就要起大慚愧心。從佛法上說,愧的作用在對治愚癡。愚癡心重的人沒有慚愧。即使是一個大學問家、大思想家,他很了不起,在某種情況之下,人家罵了他一句,他氣得不得了,你說,他智慧在哪兒啊?假使你能有這個大愧心,便能控制愚癡,便不會生氣,不會動怒。盡管你有學問有思想,若你偏一邊,不落于斷,即落于常,都是滴漏苦惱的根本,F(xiàn)在你有了大慚愧心,你就能控制大愚癡,這樣激發(fā)久了,清凈智能就能一天一天地增長。
「愧慧推!,是說你真正有了愧心,你才真正知道智慧的作用,從智慧當中,發(fā)生真正的力量「推!。有這個決心,把應(yīng)享的福盡量推開去,讓那些沒有福享的人,盡量滿足他們的享受,這樣,你才能「更推!。
「福成德」,是你能這樣作福,這個福就是凈福,也就能應(yīng)福而成就種種功德善根。
學佛法要知道次第。什么叫做學佛法的次第?分三個步驟來說:
一開始,就是盡量的植福,也盡量的把福推出去,這樣才能把過去久遠和今生的種種罪業(yè)減輕、舍除。第二,中間破除我,修學的歷程長得很,不像現(xiàn)在一般人說的頓悟頓成、即生成佛,那真是害人不淺的話。中間破除,是修學歷程的中間長得很,要盡量破除我見、我愛。因為這個見、愛簡化的說,是一切煩惱的代名。為什么要破除見、愛呢?就有漏生命方面來說,見是造情緒、造有漏生命的動力,情是延續(xù)有漏生命的,F(xiàn)在你要去轉(zhuǎn)這有漏的生命成為無漏的慧命,中間就要好好的控制一般人所執(zhí)著的實我,或者真常大我。
后斷一切見,是說到了最后,快要圓成佛果了,一切見都要徹底的掃蕩。不但邪見要掃蕩,就連你執(zhí)著「我見到佛、我見到法、我見到僧」也要掃蕩,因為這也是一個見,一個執(zhí)著。譬喻說,鐵、銅打的鎖,鎖在腳上,走起來不方便。金子打成的鎖,鎖在腳上,走起來同樣不方便嘛。所以到了最后,快要悟真正悟的時候,所有的一切見完全銷融掉了。這個時候,才能真正見到世出世間的差別實相和一味真理。自思能善巧,是說要知道修學歷程的三個大階段,才是真正善巧修學佛法的人。
四、慧炬燦導修善福
深受信眾喜愛的雜志「慧炬」,這也是周老取的名字;劬嬉恢痹谀莾翰粩嗟匕l(fā)燦爛的慧光,指導許多迷夢中的眾生。
「修善福」?是說有智慧的光照,才能真正的修善根、修福德。說到「修」,正學普賢「行」不偏撥!感小怪虚g要有一個單獨的括號。佛法講修行,分成兩大類:一是自力行,聲聞、圓覺圣者他們著重自力,也就是以自力和法力兩種力量總合起來,破除一切煩惱,自己又深思斷見了,得到真正的究竟,了脫生死。第二種叫做普賢行,這個行即是一切善根、福德的總稱。普賢行就是廣大行,真正攝入廣大善根,久久的生死當中,利益眾生,圓成佛道。
談到「不偏撥」,現(xiàn)在修學佛法的人,總是說我是學哪一宗的,我這一宗了不起,學到了這一宗,就概括一切了。或者許多人到現(xiàn)在還說,我是創(chuàng)哪一宗的幾代幾代的什么什么。其實,說老實話,這樣的修養(yǎng),學佛法,真是太小太小了。真正學佛法的,知道要修學一切的法門,「法門無量誓愿學」,不是光學哪一宗,或者是哪一門哪一派,就自以為足啊!如果是這樣,整個佛法,可以說拋棄得差不多了。有人曾問我,一某某人,你學的是哪一宗啊?我說:我是學的是佛法。佛法是什么呢?就是普賢行,普賢行的內(nèi)容是什么呢?就是三不可少啊,不可以少善根,不可以少福德,不可以少因緣。
(一)慧擇因緣辨染凈
為何說不可以少因緣?因緣是一切佛法的心髓。如果佛法不講因緣,就不成為佛法。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用智慧來抉擇因緣。因緣有染有凈,染的因緣造成生死流轉(zhuǎn)的苦因苦果,凈的因緣就是學成超出生死的清凈因清凈果。佛在世的時候,有人問:「世尊,你說的是什么法?」他說:「我說緣起,或者是說,我論因說因。我說的完全是緣起。」宇宙萬有的現(xiàn)象,它的通智是什么?就是緣起。最近有一部書,說到我論因說因,我哪,就討論這個因,也說明這個因,也就是說,我是說因說果。因是主體,緣是種種助力,有主體,也有種種助力,好事、壞事就能夠出現(xiàn)或者是完成。關(guān)于因緣或者緣起的意義,《慧炬雜志》時常有論述提及。
現(xiàn)在我說佛法的因果,同世間人講的因果,許多都不相同。世間的因果,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話沒有錯;種什么得什么,或者也可以說是自作自受。但深一層去研究,就有問題,為什么呢?種瓜得瓜,瓜永遠是瓜;種豆得豆,豆永遠還是豆呀,這是直接因果。你怎樣改良,只是改良而已,不能根本改變。佛法說的因果,不但是改良,還能徹底改變這個因果,論因論果都無自性。
佛法真關(guān)心的因果,是對照起來講的。說因果之因,有果故因,有果故因,故非真因。說這個因的本身,它不是自已本身形成的。說到對照方面,有果,才顯出因。既然因為有果才顯出因,這個因就不是真實的因,不是絕對獨存的東西。果,也可以比照這個因來解釋。照這樣說,因果是絕對可以改變的。因可以成果,果也可以成因,因果久久地受到互相關(guān)聯(lián)。比喻說,父母生孩子,父母是因,孩子兒女是果。兒女長大了,又變成父母,他又生孩子,這果又成為因。因果、果因,生生世世就在有漏當中顛倒循環(huán)。
(二)染絕凈純創(chuàng)大緣
我們現(xiàn)在修學佛法,要把種種微細的、粗顯的染緣去掉,把純凈的、清凈的因緣盡量培植,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大緣。
再說「慧擇因緣」,簡別精嚴不濫雜。我們修學佛法,要真正具有簡別的力量,一定要簡別精嚴。大乘經(jīng)中,有最清凈、最純正的,也有為了適應(yīng)那些外道的,所以就有一部分外道的思想滲透到佛法中來了,久了就喧賓奪主。舉個簡單的比喻來說,佛法是以諸法無我為中心,一接觸到外道的思想,便轉(zhuǎn)過去為真常大我,真常大我是印度婆羅門吠陀的一個中心思想,F(xiàn)在,你學佛法,就要把真常大我踢開,好好的深研修學緣起的假我,這樣才不會再雜染。
(三)超卓風范永懷念
說到周老,他不是大富翁。因為他心量大,所以能把握整個佛法,「不可以少善根,不可以少福德,不可以少因緣。」他以這個善根、福德來創(chuàng)這樣的大緣。「超卓風范永懷念」,是說他的風范,超出一般學佛的人,就因為這樣,周、胡一位老人家,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本文轉(zhuǎn)載自《慧炬雜志》第四一九期
民國八十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出版
- 上一篇:仁公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超定法師)
- 下一篇:作吉祥事離恐怖
- 仁俊法師:法語清涼
- 仁俊法師:聞『正覺音』豁心眼
- 仁俊法師:二教二施堪效范
- 仁俊法師:佛教興盛中刻不容緩的精警--驚福報狂,愧智慧荒
- 仁俊法師:植福惜福,積慧敬慧
- 仁俊法師:世界佛教青年們顯得更年青(輕)吧!
- 仁俊法師:「寢饋縈懷,崇重如師加持我」--永恒憶念續(xù)學長
- 仁俊法師:慧日普照,悲潮遍涵
- 仁俊法師:藉場學道·著場悖道--現(xiàn)代中國僧青年最急需的解與誡!
- 仁俊法師:成佛之道
- 仁俊法師:現(xiàn)代學佛者最最急需的--建心地道場,培身心道德
- 仁俊法師:「度假」的意義
- 仁俊法師:嚴寺天臺班畢業(yè)典禮祝詞
- 仁俊法師:新春相勉獻四語
- 仁俊法師:能明能平能通攝
- 仁俊法師:不玩神我塑體面·直學佛陀持法統(tǒng)
- 仁俊法師:操時成光,行空發(fā)力
- 仁俊法師:新得三新三不少
- 仁俊法師:三凈二實踐大乘
- 仁俊法師:佛法度假相勉的四句話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