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為無上大度師.以六作度盡快學!
佛為無上大度師.以六作度盡快學!
仁俊
圓證無上正遍覺的諸佛,因地所修與果地所證的一切,全都貫達得無欠無余,臻入難思難議的絕對妙境。諸佛之所以能到達如此的妙境,因地中一發(fā)心,即牢牢地把緊著︰決「不(為)自(己)作(一切)」。這般志性執(zhí)持得不忘不失、必踐必遵,世俗中相共的知行──「自作」,當即猛撇得糾纏不著。因此,俗凡中所有的一切邪見──「作者、使作者」等,則遠離得永沒交涉。掀開了「作者」與「使作者」的迷蓋,漸次地從正見而向正覺,從正覺而向遍覺,從遍覺而直向無上正遍覺,從無上正遍覺中圓證佛果。一切諸佛遍覺而圓證的歷程,莫不必然如是。從菩薩階位明明豁豁地趣入佛陀圓境的唯一綱宗──六度──;六度修集得足實圓滿者,稱為佛陀。圣龍樹說︰「諸功德皆六波羅蜜中攝」,六波羅蜜中的般若波羅蜜,乃是導提前五波羅蜜的光與力、德與愿,所以,一定要深悟無相無作的般若波羅蜜,才能將前五波羅蜜導向大菩提。
菩薩因地中一發(fā)心,首先肯認而體注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因為一切法中最尊貴、最廣大的,莫過于般若波羅蜜。發(fā)大乘心,起大乘信,求大乘解,修大乘行,證大乘果,這一切離開了般若波羅蜜的察觀、導進、印擇,就會偏向(凡俗)或退墮聲聞行中。菩薩最怖畏的──退墮聲聞(孤調獨善)行中,所以一發(fā)心,就念念中不離般若波羅蜜;借著般若威德的護衛(wèi)、翼輔,練就了金剛般的堅心、大心與快心。因此,身心中所觀、所行及所觸的,莫不與諸佛三業(yè)緊接、密通著,就這么受著諸佛的加持、提點及囑荷。提點的直進直上,囑荷的昂志昂神,直進直上的與諸佛不隔,昂志昂神的對眾生不倦,菩薩從這王就擴得開大現(xiàn)與大獻的上下貫聯(lián)、生佛一體的境界。大現(xiàn)中所見的盡是十方諸佛因果中的一切,從如此的因果中瞻之不盡、探之不窮中體思得廣延周匝、諸佛大慈大智所融匯成的圓凈法門,透過自家的體思、體味;體味久了、深了,深得與觀與行成力成片,自家心行就這么以諸佛心行為標徽。諸佛因果中的一切心行,無時無處不為眾生著想、不對眾生照料。廣修普賢行的菩薩,這么樣體見著諸佛的因果,發(fā)心堅決地學諸佛因中的普為有情;肯定著,想成佛除了像諸佛因地中那樣的為眾生效勞服務,別無他途。這樣的從想起行,行得總是照著諸佛所開示的性空不著,緣起不舍的準則看眾生、為眾生;看的總覺得虧眾生的太多,為的更覺得給眾生的太少;知道虧眾生的,才勇于愧對眾生,知道(以喜敬心)給眾生的,才樂于幫助眾生。學在修在如此的愧助中,空慧與大悲運照得明明切切,直透自我而直為(苦困)眾生的決性與熱情,就沒一念的遲徊冷縮。這就是菩薩大奉獻、普供養(yǎng)的發(fā)端。深植佛種、深思佛法能直效佛陀的菩薩,其心地的淳厚與法相的恢廓,沒一個不是這么普奉獻、大供養(yǎng)的。諸佛之得以成為無上大度師,就是從這么樣的普奉獻、大供養(yǎng)中完成的。不讓諸佛、不誑眾生的大心菩薩,必然地步趨著無上大度師的足印而邁進!
菩薩觀行深凈而熱切得不忘無上大度師,總是效摩得畢肖而畢真,行住坐臥中操驗、察體的,撇脫了空洞混茫,不離眾生不屬三界的義命與智力,從圣道中配應得直覺直當,整個身心與整體佛法,則化融通貫得分不開、奪不去!身心成為住持與顯揚佛法的大道場。真道力充塞著這個大道場,心地的覺性明豁得不住心、不離境、亦不為境所拘,就這樣透得過心、轉得了境;不作心奴,不為境役。覺性活脫得豁透了空,通察于有,人間菩薩的絕大作略,則開展得盡廓遮障。菩薩從絕大作略中印銘的︰學諸佛關心眾生,為眾生系念諸佛;心頭上的諸佛系念得熟而明,眼面前的眾生關注得勤而遍,怎么念諸佛,也怎么念眾生。把眾生念得同諸佛一樣的念,越念眾生越想到諸佛因地中除了念諸佛,也莫不全心全意的深念而遍念一切眾生,于是肯定著菩薩的發(fā)大心,首先重在諸佛與眾生等觀等敬,大乘經(jīng)中「常不輕」的思想,即肇因于此。大乘意趣從淺顯處說,為絕大多數(shù)眾生發(fā)心作無價之仆,心發(fā)得、身致得深入種種眾生界,觸涉到的世事與根機,繁錯得難度難計,極難展施,對諸佛的度慧與悲拔,不禁感到無比的嘆敬,無盡的悃愧,激奮得直學諸佛因地取法立行。將諸佛因地中的行法懸為榜樣,化作志性,諸佛因地中耐忍與承荷的,敢于挺當?shù)脹Q不推(搪)折(扣),念諸佛之德了卻了自己之得,救眾生之苦拋開了自己之樂,為人而學佛的氣骨,則堅壯得永不沮屈。因地中初發(fā)大心的吾人,必須不忘諸佛因地中的一切,出生入死與「割體涂香」,盡皆扣緊、持牢得寧寧貼貼,大菩提心從此則怎也不受威脅或驚退。就這樣,于「大期生死」中的頭面探舉得永不沉沒,自然也就不再疲昧松脫下來,步步邁入大路頭,念念觸涉善景象,徹底的翻得過身,絕情(私)的豁得透眼,堂堂正正的見佛見人。
翻得過身纏不著,豁得透眼看得清,佛見得能學佛而不向佛乞憐,學得懇到而純真;人見得能為人而不向人求索(利養(yǎng)),為得明廓而樸實,內不晦沉、外能旺溢的神光與力興,則鼓舞、沛發(fā)得昂藏雄毅,忘不了佛,離不開人。菩薩的發(fā)心化眾,舍心克己,其動機都固定在這樣的不忘不離上。從這二不中探握著諸佛因地中所學所修的大目標︰廣攝一切諸佛無盡功德,普濟一切眾生無量苦難,苦難中練集效行的功德切了、多了,勤學勤修就更停不下來了。勤學勤修中的教授與楷模,系注于心目中的從未離開無上大度師的佛,佛的一切系念得明、察注得深,所存所行的不匱不倒,佛法中瞻(仰)的佛與世法中行的佛(證覺的法),未曾離本脫節(jié),所流露的德就更擴充得永無涯際。就這樣從瞻行中逐漸消融了我,從逆害中相續(xù)耐得透人;透得默然而廓然了,諸佛菩薩于耳邊提警、策囑的,響震得透心徹骨,精勤得直與疲性絕緣,直對眾生結緣的承諾,事實上則表現(xiàn)得即求即應,應得不使眾生失望,常與諸佛通心,諸佛凈妙的法與力,漸漸地化為自己的功能與德量,說的做的與諦審的一切,離不了諸佛作證,禁得住眾生核驗,這樣的永遠而決定的活在諸佛與眾生間,活絡絡通廓廓的直見諸佛、直為眾生,眾生成佛的機緣與諸佛度生的門徑,我們就成為創(chuàng)造者與導入者。能這么樣創(chuàng)造與導入的條件︰以智慧解決問題,以慈悲建立關系。智慧克除自私惑業(yè),慈悲拔脫他人苦楚,智不著悲不離所照現(xiàn)的方便,莫不悉皆歸趣乎正,眼面前、念頭上的事相(有)與理性(空),深觀與善行配應得巧凈無間,「正直」中的「方便」運展得沒副作用,佛所說的度則能發(fā)揮無染無量的作用,這就是菩薩活力與通德的基因。
從諸佛無偏無極的如實不二的等流中,所說與所行的,都一味的純正光凈,深深地感人、(善)誘人而(攝)吸人。這些,菩薩們看得最清楚而深刻。因此,對諸佛形成無比的渴仰與虔服。諸佛無盡、無疆法界的微妙功德,菩薩窺照得眼豁心暢,看眾生與為眾生的心眼,則明摯得忘卻了自我的一切,勤篤得眷顧著眾生的大患,大悲與眾生的大患結構得分解不開,與大悲相應而起的大慧性空,向上直見直聞諸佛音容,向下久見久聞眾生號泣,縈回、涌現(xiàn)在念頭上的諸佛之德與眾生之苦,以德救苦的感應與行動,則快迅果決得絕沒躊躇。直向無上無極的佛陀看齊的菩薩,真空觀與幻有行貫徹得無著無畏,身心手腳一起放開得為所必為的;為得無明與有愛無隙可乘、無機可襲,也就沒有什么惑業(yè)可止的了。動得極動與通得大通的行者,觀照中對諸佛體憶的忘了我,「行布」中將體憶得的諸佛之德一一的展現(xiàn)在眾生之中,斂攝得盡讓眾生見不到、觸不著自己的那個我,眾生的佛性被引發(fā)得能續(xù)能增,大抵這么開始的。念頭上的我沒盤旋余地,心門中的法有了斡運空間,從無所得的空間斡運久了,斡運得突破時空拘限、生死牽累,法性空寂中融化了自我,與自我相應的(頓疾)成佛貪心,則遠離心頭。至此,幻身幻心中所瞻禮的諸佛與所效勞的眾生,法性空寂中則顯現(xiàn)得無時無處不在不見;因此,諸佛與眾生的一切,于業(yè)緣幻化的身心中永不幻滅,時時見諸佛,也就時時見眾生。這樣的等見等敬得一心一(無)相,就恍然理解到諸佛與眾生根本沒有離開過身心;從自己身心中直瞻諸佛直為眾生;瞻得高曠、恢宏而力效,為得厚醇、切現(xiàn)而德致,無形中瞻得如此的不忘諸佛,有形中為得如此的不舍眾生,無量意念中的惻隱與無盡象形中的恤現(xiàn),交錯兼運得不離心目步武,為眾生的大有為與真作略,便沒些許盤算或折扣。做人學佛與學佛為人的勁頭及眉棱,從此就永恒練豁得透。透得從佛法的「不」中蕩滌身心垢穢,深深體解著佛陀的無量心與無上境,憑這般心境徹頭徹尾否定掉自我的一切,活的佛法從如幻的眾生中巧用得活活通通,彼此則活得一起邁上無疆無險的大活路,絕不再狂顛得闖入極冷與火灼的慘絕境地!
最鋒利的般若慧劍斬斷了「真我」的命根,劈開了「假我」的路頭,內障與外隔的舉體廓清了,心量眼光透視與涵融的,都不離般若的無相無得,沒量性的慧命,則開始于身心中成長;勖c空義結合得相通相融,空絕得直透兩邊,慧照得不離中道;中道中的慧命活用得不著緣、不背法;法光灼破了我,緣力察透了性,人生的絕大轉變、絕對發(fā)趣,便能于生死往來中發(fā)達佛道,完成法(性生)身。不離生死,不即生死的卓特修學者,總是一概地將身心、行愿與智悲,匯注于此。行愿中身心極致地虛空化了,行愿威德完全解除了身心染戀,心凈得能察照虛空般的佛境,緣幻之身對佛境的投探與佛心的體會,就再也不落空或失念。凈虛空中往來、接應得暢通明導,不離眼前見諸佛,直展手底為眾生;無我之手的提力與推力,則能將眾生提得緊切切、推得平穩(wěn)穩(wěn)地直見諸佛,常隨諸佛聞法,而得以悟法行德而成佛。大乘法的特質之一︰無邊無類的究極通涵,通涵得不離諸佛、不舍眾生,「常隨諸佛」與「恒順眾生」的普賢行,則成為自身的分內事。波羅蜜多七種最勝中之一的──「事業(yè)最勝」,乃是完成此分內事的必備條件。事相與理性綜合著而觀而行,理性的真空化為最新的知見,消融了常我所引起的極端癡迷(或邪斷);事相的幻有成為最凈的作為,透脫了(有漏)業(yè)緣所鼓動的深層貪憂,如此的即真而觀幻,即幻而行真,往復的觀行得不偏不倒,見佛的器量與為人的臂力,便恢廓卓拔得盡絕掩覆掉縮。善力上通得直接諸佛而苦汰劣性,善根下透得直為眾生而展攝悲心,大通大涵的平等普賢行,身心上透露的都不乖乎清凈理性與公正事相,真的無極與幻的無了(無著),日常與非常中都勘驗得默契而明持,諸佛之心則成為自己的察照與出發(fā)處,眾生(無邊惑業(yè))之性則化為一(空)道的融和與寂平境。從如此的處與境中安身立命,畢畢真真地發(fā)心獻身而舍身,舍得極多極快而極樂,隨諸佛學的為眾生做的,則怎也不肯模糊,不許敷衍,諸佛的意境與法界,才能藉我們的身語表詮、表征出來,眾生性才能明明切切的循次的轉為佛性。
(行性)佛性從眾生性中悟得正(不落神我)、用得明,明得「與聲聞不相違背」,直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深忍大進中盡讓菩提心帶頭上路,觸到的與看見的,便不再落入尋常想象的一般做法。具有如此的超然心智,決然心行,為己的「集」不著,為人的「舍」能致,這二者成為做人與待人的重點,一切都動在、發(fā)在這個重點上;動得不離菩提心而深行般若波羅蜜,則能動得直見諸佛與眾生。體肯而體踐著這樣的動,乃是學大乘者必須緊握的一著,因為最極究竟的無上正法,端憑這么展轉導啟眾生,令眾生漸漸穩(wěn)穩(wěn)地獲得法身慧命。動──精進與明決的推展、擴充與增滿,認定著︰一切凈德廣慧的思惟與作立,除了警動、擇動,正動、大動得能凌空察有,脫(不著)有行空,這么空得能「含受」一切而「無盡」,內在的深印照與外在的大解瞭,一切時處始能從凈德廣慧中動應得整整貫貫,作為得精精嚴嚴。法動得絕不讓我動,這二動厘清得邪正分明了,大動中掉轉、發(fā)趣、練達得極活靈,塵俗好樂與攢求的,就不屑盤回其中了。做人的人氣與為人的人(德)量,直來直去中上瞻下顧得不離不忘的,都從厭絕了這樣的盤回開始的。菩提心發(fā)得、用得能通能動的,總是通得直見諸佛,動得直為眾生;直見諸佛因位中所行的一切︰「善根、福德與因緣」,比知道自己的菩提心與菩薩行的資糧,也一樣的不可缺少此三者;因此,直效諸佛因位的行愿之念與(表)現(xiàn),則明決切實得果敢敦篤。菩薩的心念與身行,就這么將諸佛與眾生渾融成一體的;眾生也就這么把菩薩看得同佛一樣;菩薩更這么將佛陀的佛法,教授、鼓舞、導啟眾生走上學佛學法,從法印中把定知見,改變(染污而創(chuàng)造清凈)業(yè)行;許多眾生就這么喜敬得投足佛法之門,體悟而化融于無量無我的新境界中。眾生的真動力與大通德,都從這樣的新環(huán)境中觀摩陶冶而成的。人生的徹底翻身豁眼,身翻得面貌煥新,眼豁得瞳人曠凈,才會動得日新又日新,通得光足又光足。凡能帶得上、提得進人的人,沒一個不練就這樣的新與光。;集積得無厭無盡,情(私)見(倒)舍絕得極猛極嚴;集與舍的宗趣中,這么擴得開、撇得徹,新新光光中的家常佛法,從此就成為眼前的確證與實事。源源而來的活之又活的佛法,完全憑此確證實事中流溢出來。真能確實得如此不誑,也必能洞曉得如幻不著。所以,于佛法中善于活學,學得徹頭徹尾活透了的,人(欲)潮中則怎也卷不滅,面對人潮作法海觀的菩薩行者,都這么優(yōu)游而涵(眾生)通(諸佛)的。我們從大集舍中,盡快學上這樣的優(yōu)游、涵通吧!
優(yōu)游涵通得循軌入法,斷卻了自我計圖、營作,體含著諸佛的無得無礙,通察著眾生的有(欲惡)求有(淪墮)苦;知道自己的一切也都是如此造成的,于是驚奮得直向諸佛苦學無得無礙;苦學得克貪杜癡,一切都從光力中深見無量佛法,深學諸佛之心,就這樣痛切地厭絕了自我造作,把人做得光光鮮鮮。諸佛菩薩的一切境界,就這樣從我們身心上漸漸增明,增明得光力交加,我們身心中就能現(xiàn)顯幾分佛菩薩境界。我們就這樣成為諸佛的法裔血胤,敢于從畢竟空慧、無緣大悲中施舍自己的骨肉腦髓。菩薩無畏無盡的有為義務,有求(法)有修(驗)的無極慧命,從此就服膺得成為最新事業(yè),最上道業(yè);道業(yè)與事業(yè)貫聯(lián)、貫練得不脫不偏,大乘法的整體兼顧與該攝,身心承持與開通的,則了了決決的沒一念與自我商量;大乘法中的大菩提心發(fā)得足、行得堅,堅(重)得「世間心」怎也動不了、奪不去,端憑這么種絕不肯與自我商量。菩薩們因此學得上諸佛的一切正法,展得開弘誓救一切眾生的大苦。
大乘法的總匯處──六波羅蜜──,大乘行者的新猷與大業(yè),一切都以此為準則、作明導、做中心。菩薩行首重于結緣、引(發(fā)種種善)緣、創(chuàng)(成佛大因)緣,所以特別重視財施與法施,解除眾生缺物與匱智的苦惱。菩薩與眾生建立交道,眾生向菩薩貼得心、睜得眼、開得口,都靠著喜敬的施舍與攝含。道德的充實與衍敷,財法二施成為最急之務;一切道德之根都扎奠于此。能護持此道德之根的──凈戒,凈戒與凈心配應得緊密、堅固,遠離了逸倒、逆惡,正行中操持與現(xiàn)行的,才不會背諸佛惱眾生,所以菩薩一切時處心之所行與身之所現(xiàn)的,無不以凈戒為莊嚴幢。凈戒持得「堅忍」不舍──明暗一致,不減不扣的品德挺實得淳淳恪恪,面對一切境界與種種眾生;「生忍」中不起厭與戀,「法忍」中不動避(有義苦)與著(世間樂),「法印」會領、觸警得(真)我不起用,(正)法能發(fā)力,法力治絕了我性之障,命根不懸在念頭上浮蕩,義命感中為法為人的精進,凈凈挺挺得只知有佛法、為佛法,不知有(自)我(與)法(我所);從此放得絕我法,提得徹佛法,顯現(xiàn)于身心中的佛法,成為督提與趣發(fā)的光力,便沒什么內耽外盤的慮掛。在這樣的修學歷程中明得透出,安得決了,心念澄寂得不味著、不空沈,觀境專一得精純不雜,善柔中澄湛得虛虛豁豁,智悟之境則層層深微勝妙,寂滅無性無著的法(界)門,就這樣開始出入得不動心、不走眼。般若慧洞照法界門,法界門不離般若慧,理之證決與事之契當,則的的實實逐步逐步的合而為一。深學般若與遍達法界;這是大乘佛法中絕大的事,修學歷程中,最忌的乃是越次(上上根例外)躐等,不歷經(jīng)曠劫與永劫通體(世出世間)的圓凈修為,決不克覺證無上菩提。所以菩薩從般若照趣法界,從法界印運般若,總是從攝心注目中念念貫續(xù)、處處運持,因為學佛度生,度生成佛,畢竟非小可之事喲!
直承諸佛無上正法與無盡悲愿的菩薩行者,對此畢竟非小可處,總是日以繼夜的體現(xiàn)諸佛囑累而兌現(xiàn)于苦惱眾生前。因此,弘誓與強愿的策激、貫達,則作為菩薩刻骨銘心得印象與形象。菩薩心持與身現(xiàn)的觀行︰生佛等視,『般若經(jīng)說』︰「觀一切眾生視之如佛。」從「理性佛性」說,諸佛與眾生平等平等,因為「畢竟空」中無高無下。深達畢竟空的菩薩,融泯了世間心︰「好者」與「惡者」,是故對諸佛與眾生,抱著等敬等事之心,這片心等得凈而真,不急于證真住空,不緩于行凈練(展)真(慈力),不讓真空中的幻有蒙著眼,巧用真空中的幻有發(fā)透了心,凈得無著而無所不作,真得無偽而無所不舍;如此的作舍明決、真徹、普現(xiàn)得不離身心,能印語默,「寂默」中的「能仁」切真,「能仁」中的「寂默」凈廓,相應得直接深通,菩薩是這么直承釋尊悲智圓凈的波羅蜜的大力大德者。凡真能學佛陀行佛法的菩薩,著心厭絕得脫脫落落,施(舍)心喜敬得充充分分,見諸佛之眼與為眾生之心,就這么永遠敞豁厚醇得不蔽不虧,能發(fā)能干。
于娑婆人間發(fā)心的人菩薩,一開頭即對自己人形看得無比的珍慶,因此,對自己的人心,則觀持、練修得精致明遠,解空不偏的器量與行有不倒的氣概,從人形上都顯現(xiàn)流衍得永不昧斷。菩薩于因位中最重視的觀行之一︰生佛等觀等敬,等觀中平得無高下,等敬中真得泯優(yōu)劣;這樣的平得極平,真得最真,神(我)氣(質)化融得微而絕,(佛)道氣(志)立發(fā)得弘而曠,汰脫了一切神秘欲樂,「思愿」中所觀所行的一切,則無不趣向純凈平實。平實中對一切照了得盡是緣幻,了無性定;破除了性定的「生性」,緣起正觀成為遍導、凈行的軌準,「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的眾生皆可成佛的思潮,便振奮、鼓舞著眾生絕大愿景;掀起、導發(fā)這樣的思潮者──菩薩,深觀緣幻而推翻性定的菩薩道,從緣幻、緣成中溝通了諸佛與眾生,也從諸佛大平等心的體照、承囑中,不惜身不忘心的系掛而顧護一切眾生,就這樣,心門與眼前出入與見觸的,從未離開或忘卻諸佛及眾生。從因緣的涵蓋、遍通與廣該中察究,真可謂無微不透、無大不包,因此,不論圣凡、染凈,古今、時空等等,無一能超越于因緣之外,所以,覺證無上道的諸佛,迷墮無間地獄的眾生,通統(tǒng)不出乎緣起的「還滅」與「流轉」。發(fā)心(獻身)于生死洪流中展身手、練心(創(chuàng)身)于苦惱交迫中挺氣概,所以菩薩于生死中能直接與諸佛之心交流,因此不起厭離之念;同時,深觀空義當下即是「無余涅槃」,所以就沒速入涅槃的打算。心,菩薩重視極了!「凡有心者,皆當作佛」,菩薩永學永度,忘惱忘苦的超特志誓,就因為觀察諸佛因位初發(fā)心時的心,與一般眾生心大致相近,所以推比著︰諸佛既能由凡夫發(fā)心成佛,眾生只須發(fā)心,必然也能成佛,生佛等觀等敬的心念與事行,就這樣懇到而親切的奉持著。
心念與事行從這樣的勘驗中,所瞻效的盡是佛德,所體恤的無非眾苦;佛德與眾苦交織成片,發(fā)揮佛德與解救眾苦的悲愿,隨時隨地則體現(xiàn)、兌現(xiàn)得極明極真。佛教德化流行、絡續(xù)而昌揚于人間,這二現(xiàn)成為最有力的推進者。菩薩的解行、道義與使命︰學緣、結緣、創(chuàng)緣,從學緣、結緣、創(chuàng)緣中練磨荷擔度生成佛的大因緣。緣,面對得不著不了,心觀得徹空徹有,空中翻騰得活活躍躍,有中承受得開開廓廓,一切消歸于空,一味發(fā)創(chuàng)于緣;空中的的明明的能見諸佛,緣中凈凈足足的能為眾生,學佛陀佛法的一貫大心,就這樣從無盡無怖中建立起來,發(fā)達開去。
本文所說的一貫大心──(自性)空心,這與一般所說的惟識或真常心不同。『般若經(jīng)』說︰「是心非心,本性(空)凈故!埂喊⒑(jīng)』說︰「(心)識如幻」;此「識如幻」的識,與「是心非心」的心,可說是相互關聯(lián)的;因為是如幻的,所以了無實性可得,無實性的一切,當體即幻即空。正由于空無自性,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不從緣而生。因此諸佛與眾生,皆由因緣所生,祗是染與凈的差別。超特而又平實的菩薩道,空智中深觀、遍觀自他︰內根外境都無微質可得,意情的染著則日漸淡褪。空與緣相應得即空即緣,空智調伏了自我愛見,緣力鼓激著眾生悲愿,菩薩就這么面對人際、心向佛陀的。從空中掉轉、發(fā)趣得勇猛、毅銳,總持的修與恒順的行,一直動進得上下通貫,通貫得「有作」(嚴)斥「無作」(邪見),因緣假幻中的業(yè)、因、報、果,建立、分別、闡揚得(久久)往來不倦、(堅堅)生死不沒,學佛學得不求速成,度生度得不許緩弛,真無貪與大精進,成為絕對宗趣,化為寂滅法門,大乘行者就這樣修得與諸佛同在──不自了,學得與眾生同事──能度他。六道中的無上大度師──佛陀──,咐囑給我們的︰「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對如此的咐囑,時時聆聽得貫耳透心,「不忘諸佛德」,「不忍眾生苦」的深觀大行,成為我們急不容緩的第一大事,我們才肯得果敢地獻舍身心︰苦學因位中的無上大度師久久堅堅地面對世間。學無上大度師必備的資糧──六波羅蜜──。于此,我要鄭重說明的︰我們既然慶幸的獲得「多暇」的人身,又獲得修學菩薩道的良機,千萬不可錯過這千載難逢的良機!盡快學吧!盡快修得與諸佛同在,與眾生同事;致諸佛德,救眾生苦!
佛元二五四五年二月十六日
于新州同凈蘭若寫
- 仁俊法師:法語清涼
- 仁俊法師:聞『正覺音』豁心眼
- 仁俊法師:二教二施堪效范
- 仁俊法師:佛教興盛中刻不容緩的精警--驚福報狂,愧智慧荒
- 仁俊法師:植福惜福,積慧敬慧
- 仁俊法師:世界佛教青年們顯得更年青(輕)吧!
- 仁俊法師:「寢饋縈懷,崇重如師加持我」--永恒憶念續(xù)學長
- 仁俊法師:慧日普照,悲潮遍涵
- 仁俊法師:藉場學道·著場悖道--現(xiàn)代中國僧青年最急需的解與誡!
- 仁俊法師:成佛之道
- 仁俊法師:現(xiàn)代學佛者最最急需的--建心地道場,培身心道德
- 仁俊法師:「度假」的意義
- 仁俊法師:嚴寺天臺班畢業(yè)典禮祝詞
- 仁俊法師:新春相勉獻四語
- 仁俊法師:能明能平能通攝
- 仁俊法師:不玩神我塑體面·直學佛陀持法統(tǒng)
- 仁俊法師:操時成光,行空發(fā)力
- 仁俊法師:新得三新三不少
- 仁俊法師:三凈二實踐大乘
- 仁俊法師:佛法度假相勉的四句話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