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玩神氣·堅持道心
不玩神氣‧堅持道心
仁俊
修學佛法,首先即應對治、斥絕的︰不玩神氣;入佛法門,首先即應正知、明行的︰堅持道心。構成生死雜染的動力──玩神氣,解脫生死純凈的通德──持道心;道心堅持得明暗一貫,生死一致,成為生活中的軌循,生命中的范鑒,生死往來(之際觸受著)的一切(有漏),明察得不受惑誘,不自藏掩,則能平平正正地做成個樸樸凈凈的人。修研正確佛法的共同點︰于生死中得人生、作人事,人身從人事中深感到「世間不可樂」,惟有佛法的「涅槃最安穩(wěn)」;從涅槃的察覺中安置身心,身心淡寧得不求世間樂,這樣的做得不逸不了,生死之際中的人身、人事,就不是一般的人身、人事──一轉眼便成為三途象形!
「業(yè)因緣不失」,這是『必定論』中肯定的。約惡業(yè)因緣說,人作了嚴重惡業(yè),必然地會遭受惡報!如果業(yè)太嚴重了,所感受的苦報,則更加慘而長。構成惡業(yè)的激因與動機──渴求欲樂,欲樂縱肆得不受控束,棄舊戀新或攬權震威的狂悖,則上演得極其酷冷熾烈,人間的血淚與歡聲,總是這么不斷的「迭代」著!通常說人是理性動物,人與一般動物相比,理性的確顯著的多,所以人被稱「為萬物之靈」。但是,凡俗性重的理性中,其內在所潛隱、蠢動著的情性與見性,無時無地不在耽戀自己、厭惡他人,愈耽戀自己則愈厭惡他人,人間世說不盡的染愛與惡斗,就這么綿延著永不休止。彌補此染惡最急需的──超常理性,從甚深理智中陶育出精嚴、溫和的理性,理性與理智調配得同時起用,情性吸不著眼,見性動不了心,心眼中的佛法則于日常顯現,顯現得與生命成片成性(自自然然地循理作事),非常(大驚怖大暢適)時則安穩(wěn)得深寂空明。學與修的功底力頭,全憑這么勘驗、察窺出來。
玩弄、作踐情性與見性的魔魅者──神氣,人類沒有傾向、貫持于決定理性與清凈理智之前,無不為這二性困遮得張展不開、顛躓沉陷。神氣,即是自我別名,其本意──妄執(zhí)自我為精神主體者,這是一般凡情的共同心態(tài)。佛法不共世間的特見︰徹底否定了這個精神主體者。一切煩惱的總根源──自我──,其本質──矜炫絕端的尊優(yōu)與高慢,人與人、族與族、國與國間所形成的種種對立、對峙、對抗,無不由他而引起。釋尊徹覺了這一切禍患之根,所以總是不遺余力地嚴破之。神氣中自我的夸耀,如果詳加察究,這二者毫無差別;因為在古譯佛典中,神與我往往是互譯的。例如般若經所列舉的「十六神我(知見)」,就是十六種我的別名;外道的「死后有神去,死后無神去」等,也就是我──世俗「如來」的別稱。外道們昧于「緣起性空」的究極真理,妄執(zhí)緣幻身心中有一神我,強調著迷此神我則流轉生死,斷惑則悟入神我而超脫生死。其實,不但不能超脫生死,反更增加、延長了生死流轉。佛法說生死流轉的主因──妄識,無明與貪愛交相熏發(fā),意識受著這二者的誤導,所以一般眾生老是在三界中輪回不已。因此,佛法說于生死中流轉的乃是「識相」,絕非「我相」。圣龍樹說︰「意識難解故,九十六種外道不說依意故生識,但以依神(我)為主」;這,點出了外道生死流轉的癥結所在。聽聞正法,務須將「識相」流轉與「我相」流轉擇辨清楚,始能不為神我所誤,而以正智點轉妄識,直修解脫(道)或直發(fā)(大)菩提(心)。
世間心對神我玩索得非常熱戀,熱戀得一切都繚繞著他,也就一切都被他操控得翻不了身,敞不開心。有漏「異生」的大苦聚集,都這么被侵襲戕害得吁天搶地的!說起來,人比動物聰明、善良得多,在理性沒有受到劇烈激刺、沖突的時候是這樣;一旦內心受到粗重邪惡嗾使,外境又有媚艷得如花玉般的釣逗,就立刻被迷吸得顛倒不堪,喪毀人性!所以,孟子概嘆著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誠然道出了一般人的劣根性。人性的反面──獸性,一念之差,獸性便埋沒了人性,失人身是多么迅快喲!外道們都誤認內在有個神我在役使自心,盡管這樣的我,怎也測驗不出一點點的真實和神妙來,由于被它陶醉的時間既深且久,卻總是喚不醒、導不回,依然玩弄個不息不休,真是太癡蠢了!體解、體行佛法的惟一宗趣︰無我解脫,從緣起的察觀、析悟中,獲得最究極、最普遍的實相──一切法本性空──,于是對神我才遠離得絕情泯見,對佛法才操修得明確相應,不玩世間精魂,直印出世法律;出世法律消融了世間精魂(包括: 「即身成佛」的惑業(yè)謬倒),本凈而如實的佛法,就這樣觸明得遍地皆是,無處不現。
當六根對六境發(fā)識,當即三事和合生「觸」(開始認識一切(有漏)的前導者),警覺性高的,能觸的心觸著所觸的境,不落有覆無記,也不玩執(zhí)自我,明明續(xù)續(xù)地洞照(自)性空,邁向解脫就這么落實起步的。一切解脫道的墊底者──八正道──,這條道往返得暢順明達,突破了情識沖動與見網困罩,正道中的法力佛德,領受與表現的,則自然地不屑玩神氣了。佛法中最重要的一種心──道心,有了道心──活在道心中,心與道永不隔絕,身心便成為「法器」──佛法之器;(癡愛與)業(yè)識所感的身心──情器,信受佛法,于佛法中成為法器,情器中的情種,受到法器中法種的對治,情種日見減少,法器中佛法的威德充足深厚,將道心支持、運展得不弛不局,道心與法力則配合成一貫一志。就這樣,有形中持踐得準,無形中察照得明,道與法完全化為自家之念與責,因此,道與法也就全屬于自己的了。出家者必須獲得這樣的屬性,才永遠不屬于三界,才決定能恒續(xù)三寶。道,顯現為日常規(guī)律,機械得非道不可,機遇得違道不茍,「信著」得這么不隨(泛俗情)緣、必隨(清凈無染)道,出家才出得如蓮華脫泥,入世才入得清流汰濁。出家佛弟子具此特質者,其表征︰深厭我而見人必敬,為人必懇;常樂法而(憶)念佛不忘,學佛不倦,心目中的道與法,則觸明得不離前后左右了。
學佛法,道心成為最真實的知己,動一切念,見一切人,作一切事,莫不與它商酌個究竟,對一切人事的適應和處置,佛法就這樣從世法上用得明而活、大而通。明得離卻種種自私,通得不忘一切眾苦,日常中大菩提心才活得樸厚真誠。道心擴展得無量無邊,斥劣(慢)斥狂(誑),正法鏡高懸于心目之間,照破了「五蘊熾盛魔」,看透了「五欲華箭毒」,道心才不離正法之鏡,正法之鏡才直照道心;道心與正法交融而直現。道與法皆不離乎心,將心貫注在道與法中;道與法則化為心之見證者;心,有了這樣的見證伴導著,慧觀慧行就「習應」得永不荒昧。人心所系念、體現的佛心佛行,見一切人就沒甚么裝腔作態(tài),從本分中做到自己必舍必盡的一切;道心,端從這二必中開始的。
出世的含義之一︰突破神我;障礙解脫最高峻的一道關卡──神我,要想跳過去,千萬不可讓他縱逞「意氣」;道氣化除了意氣,道心持得確真,道氣現得溫平,神氣中的自我則無隙可乘、無釁可挑,不論出家在家,才能邁入菩提大道,永不退墮!
佛元二五四五年八月七日
于新州同凈蘭若寫
- 仁清法師:什么是“小修入山林,大修入世塵”?
- 星云大師:以忍辱成就道心
- 證嚴法師:你雖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堅固
- 成剛法師:什么樣的環(huán)境能幫你堅固道心?
- 大安法師:衣食中無道心
- 信愿法師:發(fā)道心時,不乘佛力之相
- 圣嚴法師:圣嚴法師《少煩少惱道心強》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無上道心怎么發(fā)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一顆出離牢獄的道心
- 大安法師:要有出離三界牢獄的道心
- 大安法師:一顆出離牢獄的道心
- 大安法師:發(fā)無上道心怎么發(fā)
- 仁俊法師:法語清涼
- 仁俊法師:聞『正覺音』豁心眼
- 仁俊法師:二教二施堪效范
- 仁俊法師:佛教興盛中刻不容緩的精警--驚福報狂,愧智慧荒
- 仁俊法師:植福惜福,積慧敬慧
- 仁俊法師:世界佛教青年們顯得更年青(輕)吧!
- 仁俊法師:「寢饋縈懷,崇重如師加持我」--永恒憶念續(xù)學長
- 仁俊法師:慧日普照,悲潮遍涵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