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忍辱

  11、話說忍辱

  一個居士向清凈訴說了一件事:一個學(xué)佛多年,一向被公認為修行很好的同修在一次聚會時大發(fā)雷霆,掀翻飯桌,對在場的人逐一痛罵,把多年來的是非恩怨全盤托出,搞得大家都很尷尬。居士問:這么多年了,看他一向很平和,忍辱功夫很到家,怎么突然來這么一出呢?

  清凈講了一個“蘇東坡和佛印禪師”的故事:宋代文人蘇東坡,才華洋溢,堪稱文壇上的奇葩,他有一個相知甚篤的方外之交佛印禪師,平時二人在佛學(xué)、文學(xué)上總不忘相互切磋。一日,蘇東坡禪坐后,喜滋滋地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fēng)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绷⒖滩顣^江,送給佛印禪師,讓他評一評自己的修持功夫如何?佛印禪師看過后,宛然一笑,順手拈來一枝紅筆,即在蘇東坡的詩上寫了兩個斗大的字:“放屁!”再交給書童帶回。蘇東坡本料想佛印會給他諸多的贊美,怎知一看回信中竟是斗大的兩個紅字“放屁”,不由得火冒三丈,破口大罵:“佛印實在欺人太甚!彪S即乘船過江與他理論!

  誰知佛印禪師早已大門深鎖,出游去了,只在門板上貼了一紙字條,上面寫著:“八風(fēng)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碧K東坡看后慚愧離去。

  世間人不懂忍辱,遇到不順己心的境界,就放縱自己的脾氣,破口大罵,作出傷害他人的事情。學(xué)佛的人,知道要修忍辱波羅蜜,可往往方法不當(dāng)。如果把忍辱波羅蜜錯用其心,僅靠自我安慰壓住煩惱,如石頭壓草,累積之下,苦不堪言?傆幸惶鞎谟龅侥撤N違緣刺激時集中爆發(fā)一次,事后才懊悔不已。

  富樓那尊的故事:佛陀時代,富樓那尊者想到民風(fēng)野蠻、好勇斗狠的輸盧那國弘揚佛法。佛陀問尊者:“假使你去了,那個國家的人民對你又罵、又毀謗,你該怎么辦?”尊者回答:“世尊!如果他們罵我、毀謗我,我會心生感謝,因為他們沒有打我,還算對我很客氣!笔雷鹪賳:“假如他們進一步打你,你又該如何?”“世尊!他們打我是幫我消除業(yè)障,而且他們雖然打我,但沒有將我打死,所以我還是很感謝!”尊者平靜地回答。世尊最后再問他:“如果被打死了,你又該如何?”尊者說道:“世尊!這個身體本是業(yè)報之身,前世造了無數(shù)惡業(yè),今生又有老、病、死苦。若因此為法捐軀,也了無遺憾!”由于富樓那尊者這種“忍辱”的精神,最后終于感化了輸盧那國的人民,從此虔信佛法。

  《金剛經(jīng)》云:“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币鉃:“所謂的忍辱波羅蜜,如來說并非實有的忍辱波羅蜜,只是名言假立的忍辱波羅蜜!

  世尊因地修道過程中確實修過忍辱波羅蜜,這是就世俗而言。以勝義諦智慧觀察時,所謂菩薩所修的忍辱波羅蜜多非忍辱波羅蜜多。無能辱者、安忍對境怨敵、及安忍本身,此是以三輪體空而行安忍,而于實相中又無忍辱波羅蜜。欲效大菩薩修菩薩行,必須通達三輪體空的本義,遇到違緣現(xiàn)前才不會生起強烈的嗔恨心。世間常常有些修行人,自認為修行境界很高,已經(jīng)證悟法性,縱情安逸不取舍因果,對任何法都不執(zhí)著,但每當(dāng)遇到違緣時,往往這種人的嗔心更激烈。在西藏有一種全身紅色的蟲子,牧民小孩子故意觸惱它,將它放在太陽下滾來滾去,它很生氣,一會兒就氣得爆炸了。凡夫的脾氣亦如這種蟲子一樣,稍一惹就會爆炸。因此修行者欲通達證悟般若空性,應(yīng)努力學(xué)修不可思議安忍波羅蜜多。

  佛陀的故事:《金剛經(jīng)》中佛陀說:“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狈鹜釉谝虻刈鞒纸湎扇酥畷r,有一國君名歌利王(梵語歌利乃暴惡之義)。他的行為非常兇暴惡劣,臣民們很害怕他,唯恐避之不及。一次國王帶王妃宮女等眷屬一起去森林中打獵,國王累了,就在森林中休息。王妃們一邊游山玩水,一邊采集花果,當(dāng)她們走到寂靜的山林深處,看見持戒仙人在坐禪時,對他生起很大信心,并向他求法。仙人覺得她們很可憐,為斷除王妃的貪欲,便向她們宣說佛法。國王醒后見王妃不在左右,就四下尋找,當(dāng)他聽到男子的聲音,循聲找到了仙人與王妃,心中生起強烈的嗔恨心,責(zé)問仙人:“你為什么和我的王妃在一起?”仙人說:“我的心很清凈,無有任何染污!眹跤謫:“你沒有染污心,是不是得了阿羅漢果?”仙人說:“沒有!眹跤謫:“你是否得阿那含果?”如此一一問四果后,仙人說:這些果位我都沒有得到。王說:“你既未得圣果,為什么不會對我的王妃生貪心呢?你肯定會對她們有貪欲心!碑(dāng)時國王問仙人:“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持戒!薄澳阍趺茨艹智鍍艚,未登地你不可能持清凈戒!毕扇苏f:“我持的是安忍波羅蜜多清凈的戒律。”國王依舊不信:“讓我片片割截你的身體,看你還能不能安忍!”國王不分青紅皂白將持戒仙人的身肉一塊一塊割下,仙人依般若波羅蜜多,離一切相安住法界本性,未生絲毫恨意與后悔心。每割一刀,國王就問能不能安忍,是否后悔,仙人都回答能忍。國王殘害仙人時,四大天王不滿國王的暴行而降下沙雨,使國王極度恐懼而向仙人道歉、懺悔。仙人渾身鮮血淋漓、遍體鱗傷,國王非常懊悔,卻無能為力。仙人說:如果我行安忍無有嗔恨后悔,愿我的身體立刻恢復(fù)。以諦實語的加持,仙人的身體立刻恢復(fù)如初。當(dāng)時仙人對國王的暴行不但不嗔恨,反而對他生起大悲心,并發(fā)愿:“愿我將來成佛時先來度化你。”釋迦牟尼佛成道后,果然先度化了往昔的歌利王,即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阿若憍陳如尊者。

  以自身為喻,佛陀從修行的角度宣講了菩薩因地修安忍度時已無五蘊的執(zhí)著,遠離了四相。凡夫眾生執(zhí)著假合的五蘊為“我”,當(dāng)“我”受到威脅傷害時,自然而然會生起嗔恨。菩薩已經(jīng)離一切相狀執(zhí)著,住于真實法性修忍辱時,無受辱者、施辱者、忍辱方式的相執(zhí),故無有嗔恨。如《寶鬘論》中云“乃至有蘊執(zhí),爾時有我執(zhí),有我執(zhí)造業(yè),從業(yè)復(fù)受生!敝挥蟹粗,才可成就安忍解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