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禪的一些特點
在趙州禪師語錄里,有兩個公案,一個叫趙州關、一個叫趙州橋,這可以算是趙州禪的第三個特征和第四個特征。
在趙州語錄里,曾多次提到“趙州關”。但是,請注意,實際的趙州關和他這里所說的趙州關含義是不同的,一個是地理概念。到過云居山的人都知道,云居山的第一道山門就叫趙州關。在趙州禪師語錄中,趙州關則是一種禪的境界。
宋朝有位無門慧開禪師,他把趙州語錄里邊的“狗子無佛性”公案,提練成一個“無”字,并把它當作是禪門第一關。這個“無”字公案,既是趙州禪的一關,也是禪宗的一關,所以又叫“無門關”。“無門關”就是從“趙州關”演化而來的。
“狗子無佛性”公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僧人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
當然下面還有一些話,無門慧開禪師撇開它們不管,只抓住前面的這幾句。日本人也是這樣做的——單單提出一個“無”字,并把它當作宗門第一關來參。日本的禪師寫條幅的時候,有時只寫“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這幾個字。州就是趙州,云就是說。有時候只寫“州云”,然后底下一個大大的“無”字。日本禪師每次說法結束,就大吼一聲:“無——!”有一年,在柏林禪寺普光明殿落成典禮上,日本福島慶道禪師,他在趙州塔前拈香,拈完香說了四句偈子,之后大吼一聲“無”字,整個院子里的柏樹和塔感覺到都在搖晃、都在震動!那就是禪的精神。所以無門慧開禪師講,趙州和尚“狗子無佛性”的這個“無”字,是禪宗的第一關,所以叫做“無字關”,或者“無門關”!楞伽經(jīng)》上面講“無門為法門”,也是這個意思。沒有門,但又是個法門,參禪悟道必須透過這個門,不透過這個門,你就別想入禪。
“無”是什么意思?到了大慧宗杲的時候,它的意義才真正地被剝開。他是怎么剝開的呢?他說,“無”不是“有無”的“無”,不是什么都沒有,也不是“虛無”的“無”。你不要把它當作知識來領會,也不要在思維里面卜度它的意思,左一個猜想右一個猜想,大概是這個意思,大概是那個意思。他說,這些都不對。無就是無,它是一個整體,它不是一個二元對立的東西。有無的無是二元對立。無門關的無不是二元對立,沒有對立面。我想,沒有對立面的無的境界,應該是佛法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切哲學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生活當中的最高境界。生活當中最高的境界、最親切的體會應該是無,而不是別的什么東西。
你在點頭,你為什么點頭?你點頭的意思是什么?我不明白。會心處只有自己清楚。你在笑,你笑什么?我也不明白。你覺得有所會心,才發(fā)出微笑。如果你不滿意,你會這個樣子(師做不滿意狀的表情)。盡管你會做出這個動作來,但是心里的感受是別人無法體會的,它是不共的。每個人心里的感受都是不共的。這不共的東西是什么呢?這就是無的境界。在生活中,這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盡管是很淺的層次,但它是一個實際的存在。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它的信徒到了最終的最高的體會,也是沒有辦法表述的,也得用“無”來表述。用“無”來表述也是一種無奈的辦法而已。真正的那種味道,說個“無”也是多余的。但是人類畢竟要交流、要溝通,要有辦法來傳達我們的心得體會,所以就用一些符號來加以表示。無字也是如此。無是大智慧,是無漏慧,是禪的最高境界,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生活的最高境界。
“無”可以用眼神來交流,但是無法用語言來交流。因為語言說出來的都是有,說出來的都不是無。在修行的過程中,“無”是一種方法,叫做參“無”字公案。在參這個公案的時候,你要把一切的一切都掃蕩干凈,空諸所有。當我們把一切二元對立的東西從思想里掃蕩干凈了,這個時候,你是一法不立、一念不生的?上В覀兘^大多數(shù)人最多不會超過五分鐘就有第二念。最短不到一分鐘就有第二念,甚至頂多保持一念、二念、三念、四念,就有妄念穿插進來。
修行就是這樣的不容易,也可以說,我們修行所面對的心靈的環(huán)境,就是這樣的嚴峻。我們人類所面臨的環(huán)境嚴峻到什么程度,我們心靈的環(huán)境就會嚴峻到什么程度。所以要參“無”字,要讓它占據(jù)我們整個的心靈空間,使我們整個心靈再沒有別的東西了,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就有親見本來的希望。如果不能讓它占據(jù)我們的整個心靈空間,要親見本來,談何容易!
第四個特色是“趙州橋”。趙州確實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趙州橋,它是隋朝修建的。不過,在趙州語錄中,它主要是指一種精神的橋梁。橋,從此岸到彼岸,從南到北,或是從東到西,方便人們來來往往。
趙州語錄中記載,有僧問趙州:“如何是佛法?”趙州和尚沒有像我今天這樣胡言亂語說了一大通,只說了三個字:“趙州橋。”大家想想看,佛法和趙州橋有什么關系?有關系。那僧人進一步問:“如何是趙州橋?”趙州和尚回答說:“度驢度馬。”橋就是用來度驢度馬的,驢馬都要從橋上走來走去。佛法是不是這樣呢?佛法就是一個橋梁,一切眾生通過它從煩惱的此岸到達菩提涅盤的彼岸。人要從這個橋上走過去,其它一切眾生都要從這個橋上走過去。佛法就是起這樣的一種作用,負荷的作用、引眾的作用。這是一種大地的精神,菩薩的精神。橋梁絕對不會說人可以過,牛馬到此止步。度驢度馬嘛,平等無有分別,驢馬可以從這里走,一切眾生都可以從這里走,這叫普渡眾生。這就是佛法。“趙州橋”體現(xiàn)了趙州和尚禪法里面的大慈大悲的精神。
所以,趙州禪法的第三個特色和第四個特色,分別代表了慈悲和智慧。趙州關是大智慧,趙州橋是大慈悲。由這兩個公案,我們可以引申出“覺悟人生”的大智慧、“奉獻人生”的大慈悲——這就是我所提倡的生活禪的根本所在。
下面簡要地介紹一下生活禪。生活禪的宗旨“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個口號是從哪兒來的呢?就是從趙州和尚的“無門關”和“趙州橋”那兒來的。這八個字是對菩薩精神的現(xiàn)代詮釋,是對悲智雙運的通俗理解。整個大乘佛教的精神,就凝聚在“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八個字當中。為了使它更加切合我們每個人的思想修養(yǎng),近年來,我又把“覺悟人生”和“奉獻人生”,定位為:“覺悟人生”就是要不斷地優(yōu)化自身素質,優(yōu)化自身素質是沒有止境的,從人天乘、菩薩乘,直到一佛乘,就是一個優(yōu)化素質的過程;“奉獻人生”就是要不斷地和諧自他關系。慈悲的最終落腳點就是要讓世間上所有的人都能夠和諧相處,相互愛護,相互奉獻,所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過一種和諧的生活。和諧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我記得梁漱溟先生講過,什么叫做道德呢?“生命的和諧就是道德。”
這幾天每天都有機會看看報紙,在寺院里沒有這個機會?戳藞蠹堃院,我感覺到,這個世界太不和諧了,我們生命之間太不和諧了。去年9·11事件的時候,我剛好在羅馬,那一天我身體不大好,沒有出去參觀。同行的人一回來就告訴我,美國的世貿大廈被恐怖分子炸毀了,死了多少多少人。啊呀!我的心好像要崩潰了。我們面對的是這樣一個恐怖的世界。我想起,世貿大廈最頂層還留下了我的足跡,現(xiàn)在再要去尋覓那個足跡已經(jīng)了不可得了,煙消云散了,多么恐怖!今年從十月十二日到二十三日,十一天的時間就發(fā)生了兩起慘絕人寰的大恐怖活動。大家都比我清楚,十二日是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恐怖事件,死亡二百多人,傷的人數(shù)就更多。一直到現(xiàn)在,我聽說還有四十多位香港人的尸體找不到了。二十三日,莫斯科的一個劇院發(fā)生了所謂綁架人質事件,八百多人被恐怖分子綁架,雖然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恐怖分子五十多人都死了。作為生命來講,我覺得他們在愚癡的驅使下,白白地去送掉了自己的生命,太沒有價值!盡管他們的恐怖行為應該受到譴責,但是他們這樣的愚癡還是值得同情的。當然那些無辜死亡的人質更值得我們同情。
我們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已經(jīng)到了這樣的地步,實在令人擔憂。所以,強調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和諧是多么重要。∥矣X得,修行就是要把慈悲的精神轉化為不斷地和諧自他關系這樣一種實際行動,這樣,佛教的菩薩精神才不至于停留在口頭上,停留在書本上,或者局限在寺院里。不斷優(yōu)化我們每個人的自身素質,就是要用大智慧來作指導,不斷和諧自他關系就是要用大慈悲的精神來作指導。趙州禪里的趙州關和趙州橋所啟示的精神,對于我們今天的世界來說太重要了。
下面,我想把我今天講的內容,作一個簡短的小結。我們說一千道一萬,如果不把它們變成實際行動,那只能是口頭禪,沒有什么實際價值。最要緊的是,要把它們落實在當下。修行要從當下開始,不要等下一個小時,更不能等明天。不要說不能等到下一個鐘頭,連下一口氣也不要等。就在這個時候,就在此時、此地落實修行。安祥自在就在當下,成佛作祖也還是在當下,絕對不要等明天。只有今天的努力,才有明天的成功;只要有當下的努力,就有當下的成功。努力和成功是同時的,是完全沒有距離的。所以我經(jīng)常講,要將修行落實于當下,當下就可以獲得安祥自在,當下就可以成佛作祖。最后我想以我經(jīng)常講的四句話來供養(yǎng)各位:“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眾。”
我們要時時刻刻感恩大眾、感恩所有的人,感恩我們的敵人,感恩我們的朋友,感恩我們的親人。因為所有的這三種人,敵人、朋友、親人,都為我們的存在提供了條件、提供了幫助、提供了機會。所以我們要用一種感恩的心來面對社會、面對世界、面對大眾。
阿彌陀佛!感恩各位!
下面還有一點時間,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互相切磋。
林富華先生:我們大家剛才聽了凈慧法師非常精彩的開示。法師所開示的內容涉及到禪宗許多有名的公案。在座的有很多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對這些公案會有不同的解答,趁這個機會,大家可以提出來互相交流。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難,我們也可以在這里提出來向法師請教。平常心很重要,平常心是道。要做到平常心不容易,比如平時我們就很難保持真正的心平氣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夠在不順利的時候、不開心的時候、不順氣的時候,做到心平氣和。平時大家都覺得理直氣壯是對的,但我認為是錯的。我們應該用平常心,應該是理直氣和。“智度會”的會員和在座的嘉賓都是有相當?shù)娜松啔v,現(xiàn)在我們趁凈慧法師這樣的大德在場,希望大家積極地提問。
凈慧大和尚:你們可以用廣東話提問,我聽得懂。我會聽不會講。
問:剛才您提到那個日本禪師到你們寺里去講那個“無”的時候,那個塔也震了,樹也震了。這使我想到“師子吼”法門。請問法師,如何理解棒喝?
答:平常我們說話千言萬語,都是在挑動對方的分別心,都是在引導對方去不斷地分別。禪宗的“棒喝”恰恰相反。棒和喝是禪宗常用的兩種接引人的方法。一棒打下去,把一切意識流一刀兩斷,那一刻只有感受,沒有分別。“喝”也是如此。呵。◣煷蠛鹨宦暎┐蠹以趺礃?沒有分別。如果你的功夫做得好,通過這一喝,意識流切斷了,分別心切斷了,你就可能在這突如其來的一喝之下,豁然開悟。所謂 “三尺棒頭開正眼,一聲喝下歇狂心”?裥娜粜,歇即菩提;正眼若開,開了就是佛。這是禪宗最直接的接引法門。但是,我們現(xiàn)在的人已經(jīng)不能接受了。我忽然喝一下,你們都嚇跑了,抱怨這個和尚一點禮貌也沒有,更不要說打你一棒;真打你一棒,你可能馬上去報警、起訴我。(眾會心地大笑)不過在禪門里,打不要作打會,喝也不要作喝會。那才是修道的心態(tài)。
問:運動員怎樣才能夠保有平常心?是否一定要打倒對方才是平常心?
答:運動員最需要學會用平常心去對待賽場中的種種事情。運動員的心的波動是最大的。如果沒有平常心的話,會影響成績,會影響實力的發(fā)揮。如果你能夠用平常心去對待暫時的得失成敗,那你一定會取好的成績。
問:如果打敗對方,是不是很不慈悲?(眾笑)
答:那是最大的慈悲。(眾笑)讓對方有更好的機會來提高自己。(眾大笑,并熱烈鼓掌)
問:法師,平常心跟開悟有沒有關系?
答:南泉祖師講的平常心,趙州和尚講的平常心,或者說禪宗講的平常心,是開悟以后的一種境界,我們平常所講的平常心是一種人生的修養(yǎng),兩者的層次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平常所說的平常心,還很勉強,僅僅是一種人生的修養(yǎng)而已,是比較淺層次的平常心,還達不到禪宗所說的那個高度。但是,我覺得,作為人生修養(yǎng),有平常心比沒有平常心要好。禪宗的平常心,有時候用起來可能看似很不平常,比如,禪師打你一棒,你覺得平常嗎?但是,從禪師的本心而言,它是平常的。師父對你大喝一聲,你看著不平常,可是他的心卻是慈悲的。作為一種人生修養(yǎng),我們一天到晚提醒自己:我要做到文質彬彬,我要做到有禮貌,我要做到盡量地克制自己,這些都是在“有心用功”,做到這一點已經(jīng)是很難得的。但是,它還不究竟?傊匠H酥v的平常心,只是一種人生的修養(yǎng)、人格的歷練、人際關系的和諧。
問:師父,請問,覺悟以后的平常心同如如不動有什么分別?
答:兩者應該是一體一用的關系。如如不動是體,平常心是從體起用。因此二者之間有別又無別,無別又有別。
問:師父,您講到我們要培養(yǎng)自己的平常心。那么,請問我們該怎樣來培養(yǎng)我們的平常心呢?
答:我想,這是一個漫長的佛法修養(yǎng)過程。佛法修養(yǎng)有四個途徑。像禪宗所講的平常心,那是高層次的平常心,要獲得這種平常心,除了用禪的方法外,也可以使用一些通常的方法,比如教下所講的“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這幾句話非常好。按這幾句話去做,就可以使我們不平常的心逐漸地變得平常起來。“善士”就是善知識;好的老師、好的道友就是善知識。親近就是多多地去接近,多多地請教。古人講,“與善人交如坐芝蘭之室”,意思是說,跟善士交往,我們就會得到善的薰染,好比我們經(jīng)常坐在花樹底下,我們的身上會染有香味一樣。聽聞正法就是通過文字語言不斷地接受佛法的薰陶,逐步地改善自己的心態(tài),多接觸善的東西,遠離不善的東西。“法隨法行”,法是指的佛法,“隨法行”就是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要按照法的要求去做,這就叫“法隨法行”。“如理作意”,“作意”在這里是觀照、覺照的意思。我們僅僅從知識上知道了佛法還不夠,還要進一步按照佛法的道理來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只有真正地學會了用佛法的道理,不斷地在日常生活中起觀照,佛法對我們才是有用的,人生的凈化、平常心的養(yǎng)成才有希望。我希望大家記住這四句話,這是學習佛法的一個最基本的途徑。這四句話包含了聞慧、思慧和修慧,“聞思修”叫做三慧,因為我們的智慧就是從這三個方面來的。由“聞慧”入文字般若,由“思慧”入觀照般若,由“修慧”入實相般若。
問:師父,我有一個問題想聽聽您的開示。在修行過程中,我很想提升自己,使自己得道,這個道理我很理解也很明白。但是,修行到一定境界,還要普度眾生,這個問題我不明白、不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再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得道,我是否就沒有能力普度眾生呢?
答:佛教認為,大地一切眾生,他們的生命都不是一次性的。我們的生命講到過去就是無始,講到未來就是無終。它是一個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我們每個人就是在這個生命之流中不斷地輪回流轉。所有眾生的位置都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動,這是由我們所造的善惡業(yè)力決定的。在無盡的輪回過程中,所有的眾生、所有的生命,都曾經(jīng)互為父子,互為兄弟姊妹,互為親朋好友,比如說,這一輩子他是我的父親,我是他的兒子,也許上一輩子我是他的父親,他是我的兒子。既然如此,那么,所有的眾生從無始以來,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有無量的恩德。明白了這個道理,面對無量的眾生,我們就要心懷感恩。這就是佛教中經(jīng)常講的,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涂苦”。“四恩”就是“國土恩、眾生恩、父母恩、三寶恩”。從報恩的理念出發(fā),我們要普度一切眾生,也就是說,要盡自己的條件,向所有這些對我們有恩的人,提供幫助。為所有的人提供幫助,這就是“度眾生”。我們既不要把度眾生看得那么難,也不要看得那么簡單。幫助他人雖然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同時卻體現(xiàn)了一種非常崇高的理念。不知道我講的這些能不能為你提供一點點幫助。
問:我覺得剛才兩個多小時聽您的講述,學到了很多東西。您剛才提到的幾件恐怖事件,對我來說也感覺非常震驚。這樣的事件,包括去年的9·11事件,請問我們該如何以平常心去對待它們?希望您指教。
答:經(jīng)常有人把“平常心”理解為對人世間的漠不關心。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它把平常心里邊所包含的大智慧、大慈悲的精神統(tǒng)統(tǒng)給抺殺掉了。平常心就是要有大智慧,平常心就是要有大慈悲。面對9·11事件,我們不能漠不關心。面對最近發(fā)生的兩起慘絕人寰的恐怖事件,我們也不能漠不關心。平常心是大智慧與大慈悲的統(tǒng)一。平常心與大智慧大慈悲之間是體和用的關系,體現(xiàn)了佛法度世的精神,是佛教度世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和運用。因此,說到平常心,我們千萬不要把它同大悲心對立起來,一旦對立起來了,就會有損佛教的慈悲精神。面對9·11事件,如果說,“咳,這件事發(fā)生了嘛,以平常心對待它就完了”,這個就不是平常心,而是一種冷酷無情。平常心盡管平平常常,但是它也是有血有肉的,否則的話,佛教對這個世界就一點用處也沒有。正因為有了平常心,所以才會生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平常心是一種平等心,是一種沒有選擇的愛,是面對蕓蕓眾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這樣來理解平常心,我們才會抓住佛教的真正精神。
問:我對佛法的研究很膚淺,但是我知道做事要負責任,也知道有因果輪回的事實。有些人在不好的環(huán)境下死亡,例如9·11事件,那么,他們的死是因為他們在這之前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應該得到這樣的報應嗎?
答:不知道大家讀過《藥師經(jīng)》沒有?《藥師經(jīng)》里講到有九種橫死。橫死的意思是本來可以避免卻沒有去努力避免的意外死亡,屬于非正常死亡。它是必然中的偶然。必然的東西,如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偶然性的東西,如車禍、醫(yī)療事故等,如果采取相應的措施,是可以避免的。有些災難性的事件,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某種原因沒有采取有力的措施,而導致災難的發(fā)生,9·11事件也好,最近發(fā)生在巴厘島和莫斯科的這兩起件事也好,它們都屬于橫死。我記得1996年中國大陸南方發(fā)大水,當時中國宗教界都踴躍地發(fā)起了救災活動,佛教界可以說是一馬當先,捐錢最多,行動最積極。當時某宗教的一些人說:“這些人之所以受災,就是因為他們不信主啊,這是上帝的安排和懲罰啊”。當時丁光訓主教嚴厲地譴責了這種說法。他說,在大災大難面前,一點同情心都沒有,反而說出這種幸災樂禍的話,人性何在?不要說神性,連人性都沒有。神性要和人性統(tǒng)一起來,神性是人性的提升,如果連人性都沒有了,神性在哪兒生根發(fā)芽?
2002年10月29日演講于香港智度會
- 凈慧法師:修學佛法的關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凈慧法師: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的區(qū)別
- 凈慧法師:成就學問之道的同時要領會其中的真諦!
- 凈慧法師:妄想煩惱不是實在的,不要隨著走!
- 凈慧法師:在禪堂內保持精進心與自己的無明煩惱習氣拼搏
- 凈慧法師:同樣一杯茶水也可能有三種不同結果
- 凈慧法師:怎么理解法從緣起、果從因生?
- 凈慧法師:佛教傳承的根本問題是什么?
- 凈慧法師:煩惱是什么意思?怎么對治?
- 凈慧法師:為什么禪宗寺院課誦安排早念觀音晚念彌陀?
- 凈慧法師:如何看待命運?怎么掌握?
- 正如法師:禪是什么?
- 凈慧法師:可以在無明師指點下修白骨觀和不凈觀?
- 凈慧法師:打禪需注意克服兩種情緒和防止兩個偏差
- 凈慧法師:時刻保持感恩的心態(tài),奉獻的精神
- 凈慧法師:連“放下”都放下才能提起正念修行
- 凈慧法師:修養(yǎng)到位,別讓自己得這些“病”
- 凈慧法師:一切法的根本是什么?
- 凈慧法師:開啟修行道路的三大關卡
- 仁清法師:“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是什么意思?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