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義不了義的抉擇
了義不了義的抉擇
超定
論題解析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系佛陀開示弟子,修學(xué)佛法的四依之一。從四預(yù)流支的次第說:「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佛法之要在于慧學(xué),此前之戒學(xué)與定學(xué),是為慧學(xué)的基礎(chǔ);真能解脫個人生死,體悟真理,究竟成佛的法門是般若智慧。慧學(xué)的進修:聞、思、修三慧,由此加行慧而得無漏現(xiàn)證慧,達到信智一如、悲智相應(yīng)、定慧均等、理智平等的境界。聞慧,先從親近善知識著手,依善知識的開導(dǎo),聽聞?wù)?深入經(jīng)藏,多聞熏習(xí),于無常、無我、寂滅之理趣,獲得一番勝解,并能如實修練,表現(xiàn)于身心,成就正信,具足正見。在聽聞?wù)ǖ膽B(tài)度,對于善知識的開示,經(jīng)論的文字,務(wù)必「依義不依語」而學(xué),不要盡在文詞優(yōu)美,名相堆砌下功夫,舍本逐末,偏離聞慧進修之目的。其次,依所聽聞的佛法義理,慎思明辨,抉擇義理,以成就思慧。思慧階段,應(yīng)該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接著,進入修慧之時,已從散心而入定意,能于定中觀察、抉擇諸法實相。其所依的標(biāo)準(zhǔn)是:「依智不依識」。也即是說:這時不再依有漏有取,有我我所的虛妄分別識,而本著破除我執(zhí),掃蕩邪見,無自性分別的智觀,降伏煩惱,契悟真理。
了義與不了義,二者如何界說?空有二宗解說不同,般若性空系,約理盡不盡分別:說理徹底、究竟、明了是了義,反之即為不了義。如般若經(jīng)、中觀論等,宣說無自性、空、不生滅等,是了義教,也即顯示諸法勝義,甚深難見的經(jīng)論是了義。顯示名句施設(shè),有我法的世俗諦,是名不了義。法相唯識學(xué)依解深密經(jīng),約教顯明不顯明辨了與不了義:在語義上分別清楚,不會有其他解說,了了分明的是為了義。例如:一切法空,需要再分別說明:遍計所執(zhí)性空,依他起性非空,圓成實性依空所顯,空而不空。在言教上,未講清楚、說明白,乃是不了義。
約方便與究竟來說,方便之談是不了義;究竟理趣是了義。真常大乘主張:一切眾生皆當(dāng)成佛,一乘為究竟,三乘是方便。唯識學(xué)者即相反:五姓差別,無性闡提,定性二乘不得成佛,三乘才是究竟。
金剛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褂凈土行者見此經(jīng)句,頗為困惑:佛陀宣說西方凈土,描述其莊嚴妙相,「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等,美不勝收的景致。還介紹阿彌陀佛,教我們一心念佛求佛,以便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極樂。難道西方的依正莊嚴相,也是「虛妄」嗎?念佛、見佛的善行,也屬于「行邪道」嗎?
金剛般若思想,無疑是究竟了義之教理;凈土諸經(jīng)即為方便不了義之說。約二諦辨了與不了:凡顯示勝義即了義,世俗為不了義。然而,龍樹菩薩明言:「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因方便入究竟,藉不了義而達了義之境。由于經(jīng)教所被之機,聽法者的對象不一,了義與不了義,方便與究竟之間會有不同的解讀。對于凈土行者之疑,從修學(xué)者的程度深淺而言:幼童以洋娃娃、玩具為樂,大人要開汽車、駕飛機才滿足。各適其適,各得其樂。否則,大人開玩具汽車,幼童去駕飛機,不適身份,得不到樂趣。同理,意志怯弱,劣根淺智,強令修學(xué)妙法,則不得其益;上根利智者,應(yīng)修無上大法,使成就究竟菩提,應(yīng)是契理契機的圣教。
印公導(dǎo)師說:「不滯于中下,亦不棄中下,圓攝向佛乘,不謗于正法!箤Ψ鸱ǖ纳顪\次第,了義不了義,方便與究竟,應(yīng)作如是觀。
從四悉檀的可不可破來分別
大智度論說:「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總攝一切十二部經(jīng),八萬四千法藏!硅笳Z悉檀Siddhanta,譯為成就、宗、理。意思是:佛法無邊,歸納起來不外這四種道理,四種宗旨,依此攝化眾生,成就佛法。一、世界悉檀:「有法從因緣和合故有,無別性。譬如車、轅、輻、軸、輞等和合故有,無別車也。人亦如是,五眾和合故有,無別人也!惯@是約因緣假合,自性非有;五蘊積聚而為人,實我不可得,解說「世界悉檀」。在下論文,對「第一義悉檀」,分別有無:「人等世界故有,第一義故無。如如、法性、實際,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人等亦如是,第一義故無,世界故有!挂谰壠鸺倜,說世界悉檀;據(jù)第一義悉檀,則自性畢竟空。然而,印公導(dǎo)師遠承龍樹、覺音的思想,以四悉檀總攝一切佛法,探討根本圣教四阿含:長阿含的「吉祥悅意」是「世界悉檀」。例如『阇尼沙經(jīng)』、『大典尊經(jīng)』、『大會經(jīng)』、『帝釋所問經(jīng)』、『阿咤囊胝經(jīng)』,是屬于適應(yīng)印度天神教的佛法。也就是說:世界悉檀所說的道理,主旨在于融攝固有的民間信仰,引導(dǎo)他們漸次趨向純正的佛法大道。很顯然地,這是不了義的方便之道,我人當(dāng)以了義而抉擇不了義,不可顛倒地以不了義為準(zhǔn)而抉擇了義之教。
二、「云何名各各為人悉檀?觀人心行而為說法,于一事中,或聽或不聽。如經(jīng)中所說:雜報業(yè)故,雜生世間,得雜觸,得雜受。更有破群那經(jīng)中說:無人得觸,無人得受。」二經(jīng)所說似乎矛盾,實則為適應(yīng)不同根性,目的在滿足希求,使人生善得福。論文解答:「以有人疑后世,不信罪福,作不善行,墮斷滅見。欲斷彼疑,舍彼惡行,欲拔彼斷見故,說雜生世間,得雜觸,得雜受。是破群那計有我有神,墮計常中。破群那問佛言:大德!誰受?若佛說某甲某甲受,便墮計常中,其人我見倍復(fù)牢固,不可移轉(zhuǎn)。是以不說有受者、觸者。如是等相,名為各各為人悉檀!褂」珜(dǎo)師從印度佛教的變遷,比配四悉檀:根本佛法是第一義悉檀,初期大乘佛法是對治悉檀,后期大乘為各各為人悉檀,秘密大乘佛法是世界悉檀。印公說:「大乘佛法后期,為真常不空的如來藏、我、佛性說,點出眾生心自性清凈,為生善、成佛的本因,重在『為人生善悉檀』!焊鞲鳛槿松啤皇嵌喾矫娴,心自性清凈,就是『心性本凈』,是出于『滿足希求』的增支部!篃o疑地,這是不了義的教說。
三、「云何對治悉檀?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凈觀思惟,于貪欲病中,名為善對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觀身過失,名不凈觀;若瞋恚人觀過失者,則增益瞋恚火故。」例如:止痛藥,僅對痛患者有用,若無病痛,何需服藥?不凈觀、慈悲觀,各有其對治的心病,不能對換使用,否則不但無效,反增其病。乃至「常顛倒眾生,不知諸法相似相續(xù)有,如是人觀無常,是對治悉檀法,非第一義。何以故?一切諸法自性空故。如偈說言:『無常見有常,是名為顛倒;空中無無常,何處見有常?』」佛說空義,為對治執(zhí)有之病;有執(zhí)既除,空亦復(fù)空,不然執(zhí)空也成病。中論說:「大圣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fù)著有空,諸佛所不化」,即是此意。
最后,何者是第一義悉檀?簡言之,「一切語言道斷,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無初、無中、無后,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悉檀。」這是諸法實相,究竟真理,離四句,絕百非,凡情戲論所不及的境界。
四悉檀中,「諸余論議,諸余悉檀,皆可破故」;唯有第一義悉檀不可破。換言之,第一義悉檀才是究竟了義,其余皆是方便不了義之教。依此檢視流傳中的佛法,早期佛法的四阿含:『長阿含』是「世界悉檀」,『增一阿含』為「一一為人悉檀」,『中阿含』為「對治悉檀」,『雜阿含』是「第一義悉檀」。四部阿含與四悉檀的深淺次第如此;印度佛教的演進,由第一義悉檀的原始佛法演為大乘佛法的對治悉檀、各各為人悉檀,終而秘密大乘的世界悉檀。當(dāng)然這僅約其特色、思想主流而作如是分別。印公導(dǎo)師對印度四期的佛教做這樣評價:「我應(yīng)用牧女賣乳而一再加水為喻:為了多多利益眾生,不能不求適應(yīng),不能沒有方便,如想多賣幾個錢,而在乳中加些水一樣。這樣的不斷適應(yīng),不斷的加入世俗的方便,四階段集成的圣典,如在乳中一再加水去賣一樣,終于佛法的真味淡了,印度佛教也不見了!
從空有二宗辨了不了義
二諦空有是佛教一切學(xué)派的共同論題,尤其是大乘各系思想,無不談空說有,但對空有的定義與范圍,則有所不同,如部派佛教六宗: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現(xiàn)通假實宗、法無去來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梢姼髯趯盏姆秶,不斷擴充。到了大乘佛教,虛妄唯識系以遍計執(zhí)無,依他、圓成是有,也即是說,凡情的妄執(zhí)是空,而諸法因果事和圣智所證之理是有。這比起聲聞的空義進步了。真常唯心系主張,一切事相是虛妄的,妄執(zhí)是空,依他起法也是空,這似又比唯識學(xué)的空義進一步。性空唯名系依二諦判空有,世俗諦中,一切皆是有,勝義諦中,諸法畢竟空。有,緣起幻有,世俗假名有。一切如幻假有故,生死如幻如化,涅槃如幻如化,若有一法勝于涅槃,也還是如幻如化。般若經(jīng)說:「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第一實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佛!股踔琳f:「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第一實義中,無業(yè)無報。」大乘三系對真、俗、空、有的看法,竟是如此的分歧。盡管有宗講有也講空,空宗談空也說有,而空宗還是空宗,有宗還是有宗,彼此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了義與不了義,在中觀的空宗與瑜伽的有宗,見解出入極大。依無盡意經(jīng)說:「以種種名字宣說我、有情,于無我中說為有我,此等名不了義經(jīng)!狗粗,「若顯示空、無相、無愿及無我等解脫門,此即名了義經(jīng)!箵(jù)此定義,般若一系列的經(jīng)典,中觀之類的論書是了義;唯識學(xué)所依的解深密等經(jīng),辨中邊、攝大乘等論是不了義。然在以解深密經(jīng)為本的有宗,即以說得顯明易了的,名了義;說得深隱微密的,是不了義。解深密經(jīng)約有、空、中道的三時教,總攝如來一代時教,并分判其高下,了義與不了義。如云:「世尊于初一時,在婆羅尼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為發(fā)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zhuǎn)正*輪,雖是甚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zhuǎn)者。世尊彼時所轉(zhuǎn)*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為發(fā)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空性相轉(zhuǎn)正*輪,雖更甚奇甚為希有,而于彼時所轉(zhuǎn)*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于今第三時中,普為發(fā)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zhuǎn)正*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于今世尊所轉(zhuǎn)*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
如來一代時教的判攝,印度論師,中國祖師,古今學(xué)者都有他們的真知灼見,而作各種不同的分判。中國佛教著名的天臺和賢首二宗,天臺的五時八教,賢首的五教十宗。與解深密經(jīng)教的三時教比配:第一時聲聞四諦教,即天臺的藏教,賢首的小教;第二時性空教,等于天臺通教,賢首始教;第三時唯識中道教,賢首判屬始教(始空為空相應(yīng)教,始有為唯識教)。如依真如有隨緣與不隨緣二義,唯識主張真如不隨緣應(yīng)為別教。臺賢二宗都以圓教為究竟了義,故解深密經(jīng)的三時教,似乎都是方便不了義之教。中國佛學(xué)以真常唯心論為本,站在真常的立場看性空與唯識,判之為不了義,乃是理所當(dāng)然。各宗基于本位主義,高揚自宗為了義,貶抑他宗為不了義;大乘佛法為了義,聲聞佛法為不了義;唯識為了義中道教,性空為有上有所容受,猶是未了義,這是解深密經(jīng)對聲聞四諦教、大乘空相應(yīng)教和大乘唯識教,了義與不了義的評判。
佛陀為何于轉(zhuǎn)空性相*輪后,要以顯了相宣說真了義的唯識中道教?解深密經(jīng)說:「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宣說不了義經(jīng),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拱闳魰系闹T法性空義,意趣甚深,方式隱密,鈍根有情不能領(lǐng)會。約此義而言,諸法無性的第二時教為不了義。其實,倘若善根具足,多修勝解力的有情,對般若空義則能信受奉行。如是圣教,究竟了義,何勞世尊再說第三時教呢?如經(jīng)云:「于是(般若)經(jīng)中,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已清凈諸障,已成熟相續(xù),已多修勝解,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咕咦闳缟衔迨,對諸法無自性的空性,能深生信解,以其無倒慧通達,善巧修習(xí),速證菩提。但有些眾生對般若法門不信不解,或能信而不解,或起誤解,如此劣根眾生,法真教善的了義經(jīng),不能獲得法益,悲智圓滿的佛陀,不得不開演解深密經(jīng),依三自性來作顯了的解說:所謂一切法空,其實是約遍計所執(zhí)自性而言;心心所等法的依他起自性,以及修唯識觀而證入唯識性的圓成實自性,都是實有不空的。圓成實性,又名空性,但是因空所顯性,空而不空的。這樣的抉擇空有,清楚解說,是謂了義說。對般若深義,既甚深又秘密,劣根有情不能解,故稱為不了義。
另外,同屬有宗的真常唯心論,把性空看成無其所無,世俗雜染法空,世間生死空,而勝義諦是妙有不空的,是存其所存,充實的不空。有時修證的境界也叫空性,此空性本身具足無邊的清凈功德,當(dāng)體并不是空的。般若經(jīng)說:生死如幻,涅槃如幻。在真心論者看來,世俗諦一切皆空是對的,而勝義諦為圣智所證的諸法實相,怎可以說它是空呢?唯識與真常,一是世俗不空,一是勝義不空,與性空論的緣起自性空,彼此如何圓融無礙?了義與不了義的界說不同,無論妄心派,抑或真心派,基于「依實立假」的前提,自以為勝他一籌,不許般若性空論為了義。真妄、空有之諍,各有其所依之教證、理證,惟有隨學(xué)者根性不同,選擇其相應(yīng)之法門而修學(xué)吧!
印順導(dǎo)師對各期佛教的態(tài)度
最后,在本文結(jié)束之前,略述印順導(dǎo)師對各期佛教的態(tài)度。約初期聲聞佛法、中期性空大乘佛法、后期唯心大乘佛法來說,印公在早期出版的『印度之佛教』自序中明示:「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yīng)慎),攝取后期佛教之確當(dāng)者,庶足以復(fù)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導(dǎo)師的研究佛教史,主要是在「探其宗本,明其流變,抉擇而洗煉之!篂榈氖恰甘狗鸱艹蔀檫m應(yīng)時代,有益人類身心的人類為本的佛法!挂簿褪潜局宗教家的精神,菩薩的悲愿,為佛教而學(xué),為眾生而學(xué)。對于流變中的佛法,不是站在宗派的立場,入主出奴,自贊毀他。但也非毫無選擇地籠統(tǒng)顢頇,對全盤佛教,全單照收。淳樸是初期聲聞佛教的特色,四諦與緣起乃佛法的本質(zhì)、本源;如偏離這一特質(zhì),也就變成神佛不分,邪正莫辨,似是而非的變質(zhì)佛法了。然而,導(dǎo)師的思想還是贊同大乘,為什么?「以釋尊悲智之大化,律聲聞獨善之小行,則時機所限,釋尊本懷未暢,(于聲聞佛法外)別有大道之思想,固極自然而極合理也!箤(dǎo)師的中心思想是中期性空大乘,但他又警告學(xué)人:「梵化之機應(yīng)慎」。因為「佛法以人類為本,不應(yīng)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是神教,非鬼化非神化的人間佛教,才能闡明佛法的真意義。」遺憾的是「『佛法』發(fā)展而進入『初期大乘』時代,由于『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理想化的信仰成份加深,與印度神教,自然的多了一分共同性!顾f:「初期大乘的神化部份,如看作『長阿含經(jīng)』那樣,是『世界悉檀』、『吉祥悅意』,那大可作會心的微笑。如受到『方便』法門功德無邊(佛經(jīng)的常例,越是方便,越是功德不可思議)的;,順著世俗心而發(fā)展,那會迷失『佛出人間』,人間大乘正行而流入歧途的!
「后期佛教」是一無可取嗎?不!「如說如來藏、佛性是(真)我,用來引人向佛,再使他們知道:『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當(dāng)依無我如來之藏』,『佛性者實非我也,為眾生故說名為我!荒蔷涂梢赃M一步而引入佛法正義了。只是信如來藏我的,隨順世俗心想,以為這才是究竟的,這可就失去『方便』的妙用,而引起負面作用了!怪劣谔撏ㄗR論,「『瑜伽師地論』等,通明二乘的境、行、果,『攝事分』還是『雜阿含』修多羅的本母呢!無著、世親的唯識說,也還是依無常生滅,說『分別自性緣起』(稱十二緣起為『愛非愛緣起』)。這是從一切有部、經(jīng)部而來的,重于『果從因生』的緣起論。如知道這是為五事不具者所作的顯了解說,那與龍樹的中道八不的緣起論,有相互增明的作用了!
印公對于「愈古愈真」和「愈后愈圓滿,愈究竟」的見解不能茍同。他舉譬喻:「印度佛教的興起、發(fā)展又衰落,正如人的一生,自童真、少壯而衰老。童真,充滿活力,是可稱贊的!但童真而進入壯年,不是更有意義嗎?壯年而不知珍攝,轉(zhuǎn)眼衰老了。老年經(jīng)驗多,知識豐富,表示成熟嗎?也可能表示接近衰亡!」從這一段簡要的開示中,可以清楚看出導(dǎo)師對全體佛教,客觀而正確的態(tài)度,同時也解答:為什么導(dǎo)師始終堅持大乘,表明要「宏闡中期佛教行解」的理由。在佛法的了義與不了義問題的抉擇,印公卓越而圓滿的特見,被學(xué)人尊稱為「智慧如海的導(dǎo)師」,實至名歸,不勝高山仰止之至!
西元二千年十一月八日寫于山仔腳丈室
- 超定法師:空有無礙觀
- 超定法師:人間佛教的奉行者
- 超定法師:仁公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 超定法師:幻生幻滅即是不生不滅──謹以此文紀念幻公
- 超定法師:念念向覺的新生活
- 超定法師:各有因緣莫強求──獻給菩提道上的朋友
- 超定法師:略述天臺宗的四教及其四諦義
- 超定法師:四眾歸仰的人間佛教導(dǎo)師
- 超定法師:為不忘正法而懷念人間佛陀
- 超定法師:吾師續(xù)公愿生何國
- 超定法師:唯識大乘菩薩行位
- 超定法師:發(fā)菩提心報親恩
- 超定法師:菩薩道修證的歷程
- 超定法師: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
- 超定法師:積學(xué)無限,悲智深廣
- 超定法師:略談法相唯識的空義
- 超定法師:佛法與世俗之間
- 超定法師:皆大歡喜念慈尊
- 超定法師:慈悲無怨害
- 超定法師:佛教的政治觀──謹以此文紀念幻公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