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政治觀──謹以此文紀念幻公
佛教的政治觀
──謹以此文紀念幻公
超定
各位善知識!相信在座的諸位同修,對這一熱門話題,一定感到很好奇又興趣,而在腦海里不免有這樣的疑慮:一位講經(jīng)法師,為何在清凈道談?wù)?佛教與政治有什么關(guān)系?佛教是出世的,以斷煩惱、了生死為目的;政治是世俗的,令人滋長三毒,增多怨敵,坐臥不安。二者明顯地相違,一向學(xué)佛修行人,對政治問題,如避火坑,唯恐斷喪法身與慧命,墮落凡塵,難以自拔。今談佛教的政治觀,不知根據(jù)佛說的那一部經(jīng)?
近半年以來,臺灣的總統(tǒng)選舉,幾乎成為華人媒體天天報導(dǎo)的主題。生活在寶島的人民,乃至海外的僑胞,不論其政治立場是藍是綠、偏藍偏綠或?qū)僦虚g選民,無不密切關(guān)心此次選情的全部過程及其結(jié)果。比起美國的選舉,從地方到聯(lián)邦、小市鎮(zhèn)的議員、以至最高的全國總統(tǒng),所有的選舉,都在理性、冷靜、和平中進行,從來看不到像臺灣這種強滾滾,近于瘋狂的現(xiàn)象。
我從迢迢數(shù)千哩之遙的美國回來,同機的同胞,十之八九都是為投下他的神圣一票,希望所支持的候選人,因這一票而幸運當選。在L.A.國際機場排長龍,耐心地等待辦理出境手續(xù)。耳邊傳來這樣的聲音:好不容易啊!這位老法師愛國不落人后,不畏長途飛行的勞頓,專程趕在選舉日之前回臺投票。接著有人走近身邊,寒喧一陣后,問我要選1號,還是2號?對方發(fā)覺我聽不懂,才直接地問我:所支持的對象是藍是綠?
真是令我感到一頭霧水,我做中華民國公民,大約十年,從來沒有去投過票;我改變國籍而成美國公民,已逾二十載。怎么可能在這時候回臺灣投票?此行之目的有二:為今年百歲的印順導(dǎo)師拜壽,因為生性內(nèi)向,不習(xí)慣熱鬧的大集會,所以提前到臺中華雨精舍,向老人禮座。另外是新營妙法寺傳戒,應(yīng)邀赴會任「尊證」,并在「慈悲臺」錄影弘法。至于選舉的結(jié)果如何?我唯有抱著虔誠的祝福︰啊!美麗的寶島,人間的天堂。請大家惜緣惜福,用全部的愛心,疼惜這塊土地,珍惜得來不易的福報。不管誰當選總統(tǒng),尊重島內(nèi)人民的選擇;勝了不驕傲,敗了不灰心,為更美好的明天,大家認真共同來打拼吧!
佛教徒是否可參政?
過去的臺灣,戒嚴時代,一黨專政,佛教徒配合政黨政策,支持所提名的候選人;佛教跟政黨的關(guān)系,只有一面倒,根本沒有選擇余地。如今,人民組織法開放,政黨林立,即為佛弟子,也有他們不同的政治色彩,身為佛教會和各山頭的領(lǐng)導(dǎo)人,如公開力挺那一黨派,那一位候選人,是否妥當呢?
佛教是理智、德行的宗教,政治者乃眾人之事,佛教在世間,不可能對政治不聞不問。尤其立足于大乘菩薩道,擁護仁王推行仁政,使人間從和樂善生的基礎(chǔ),以趣向究竟的解脫,乃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但做為佛弟子,如偏離世間的凈化,社會的福祉,而一味的為滿足一己之私,一黨之私,顯然與如來正法背道而馳。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菩薩救度眾生,示現(xiàn)為國王、輔相、大臣等身份。如維摩詰居士,「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觀世音菩薩:「應(yīng)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xiàn)梵王身而為說法……應(yīng)以小王身得度者……應(yīng)以宰官身得度者……而為說法。」
學(xué)佛修菩薩道,從親近善知識著手,所謂善知識,不限于出家修行的高僧,念佛、研教、坐禪的行者,而是普及社會各階層的企業(yè)家、哲學(xué)家、教育家、藝術(shù)家、政治家等。如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無厭足王」,以王道推行十善,是一位內(nèi)圣外王的政治家。還有妙光城的「大光王」,修大慈幢行解脫門,以此大慈與樂的法門治理國家,順應(yīng)世間的欲求,使人民喜樂,舍離怖畏心、惱害心、冤敵心。當知菩薩以利他為先,為利濟有情,投入政治一途,實不失為度生的一大方便。
菩薩道的綱領(lǐng)是:依三心行六度。從初發(fā)心,長養(yǎng)菩提心,擴充大悲愿,深入性空見;依此為先導(dǎo),則一切所為,士農(nóng)工商,各行各業(yè),無不是菩薩行,也都是邁向成佛的菩提資糧。故此,佛教界的領(lǐng)導(dǎo)人,基于「不忍圣教衰,不忍眾生苦」的悲愿,培植具政治長才,推出有佛法正見與正行的候選人,以實踐菩薩行,自利利他,我認為應(yīng)是值得鼓勵和贊嘆的!
轉(zhuǎn)輪圣王的政治理想
佛教的人間凈土,除了轉(zhuǎn)*輪度眾生的法王而外,也談到世間政治理想的轉(zhuǎn)輪王。如長阿含轉(zhuǎn)輪圣王修行經(jīng)說:「人壽八萬歲時,有佛出世,名為彌勒如來……彼當說法,初言亦善,中下亦善,義味具足,凈修梵行!藭r有王,名曰儴伽,剎利水澆頭種轉(zhuǎn)輪圣王、典四天下、以正法治、莫不靡伏,七寶具足: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七主兵寶。王有千子,勇猛雄烈,能卻外敵。四方敬順,不加兵仗,自然太平!龟P(guān)于輪王儴伽和法王彌勒出世之事,彌勒成佛經(jīng)有詳細的記載。又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三十三,比丘問:「轉(zhuǎn)輪圣王云何成就輪寶(象寶乃至主兵寶)?」世尊隨弟子所問,一一解釋。輪寶所至,四方臣服,對于歸化的小王,告言:「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亦莫殺生、竊盜、淫泆。慎莫非法治化!挂布词且五戒、十善的德行,教化人民,使過安定繁榮福樂的生活。
根本圣典的政治思想
佛陀在根本圣典長阿含游行經(jīng),為阿阇世王的大臣禹舍說國家興盛七法:「一、國人數(shù)相集會,講議正事,二、人君和順,上下相敬,三、奉公曉忌,不違禮度,四、孝事父母,敬順師長,五、恭于宗廟,致敬鬼神,六、閨門真正潔凈無穢,至于戲笑,言不及邪,七、宗事沙門,敬持戒者,瞻視護養(yǎng),未嘗懈倦!挂粋國家,「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zhuǎn)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佛陀對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提出十誡與十德。如增一阿含結(jié)禁品說:「若國王成就十法者,不得久存,多諸盜賊。云何為十?(一)國王慳貪,以小輕事,便興瞋恚,不觀義理。(二)貪著財物,不肯庶幾(布施)。(三)不受人諫,為人暴虐,無有慈心。(四)枉諸人民,橫取系閉,在牢獄中,無有出期。(五)國王非法,相佐不案正行。(六)貪著他色,遠離己妻。(七)好喜嗜酒,不理官(國)事。(八)好喜歌舞戲樂,不理官事。(九)恒抱長患,無有強健之日。(十)不信忠孝之臣,翅羽少,無有強佐。」相反地,當修十德以為對治:「(一)不著財物,不興瞋恚,亦復(fù)不以小事起怒害心。(二)受群臣諫,不逆其辭。(三)常好施惠,與民同歡。(四)以法取財,不以非法。(五)不著他色,恒自守護其妻。(六)亦不飲酒,心不荒亂。(七)亦不戲笑,降伏外敵。(八)案法治化,終無阿曲。(九)與群臣和睦,無有競爭。(十)無有病患,氣力強盛!惯@十德著重在私德的修養(yǎng),因私德實為公德的根本。儒家的政治思想,也奠基于修身、齊家,而后才得治國、平天下。中阿含本起經(jīng)開示從政者之要領(lǐng):「夫為世間將(導(dǎo)),順正不阿枉,矜導(dǎo)示禮儀,如是為法王。多愍善恕己,仁愛利養(yǎng)人,既利以平均,如是眾附親(法句譬喻經(jīng)同)!怪髡咭,處處以身作則,為人民謀福利,自然受到全國百姓的擁戴。
其次,佛陀在法句譬喻經(jīng)說:「夫為國王當行五事,何謂為五事?一者領(lǐng)理萬民,無有枉濫。二者養(yǎng)育將士,隨時稟與。三者念修本業(yè),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諫,無受讒言以傷正直。五者節(jié)欲貪樂,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聞四海,福祿自來。舍此五事,眾綱不舉,民窮則思亂,士勞則勢不舉。」
佛陀是國際的非戰(zhàn)主義者,他說:「戰(zhàn)勝增怨敵,戰(zhàn)敗臥不安;勝敗兩俱舍,臥覺寂靜樂。」然而,當面臨他國侵略時要怎么辦呢?一、對內(nèi)敵與外敵的殺虐暴行,應(yīng)以武力對付,但心存慈悲,作救眾生想。二、若有更適當辦法,則不宜動干戈,以平定內(nèi)外敵人。三、務(wù)須不殺敵人,盡量虜獲削其武力。這一準則,如瑜伽菩薩戒具文:「若菩薩安住菩薩律儀,善權(quán)方便,于諸性罪(殺、盜、淫、妄),少分現(xiàn)行,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巩斨兴_以饒益有情為本,事事不違慈悲心行,以其智慧衡量得失,如對廣大有情有義利,菩薩戒是可以開放的。所謂「應(yīng)攝受者攝受之,應(yīng)折伏者折伏之。」折攝二門善巧運用,則「低眉菩薩」與「怒目金剛」,同是大慈大悲的表現(xiàn)。
結(jié)語:以上根據(jù)圣典,略說佛教對政治的看法。由于時間的限制,對經(jīng)文的微言大義,無法進一步闡釋,至感抱歉,F(xiàn)代的佛門弟子參政者不少,謹引佛陀圣教,借作參考,傳統(tǒng)的佛教徒最怕造業(yè)受報,以隱居山林,謝絕人事,不過問政治為清高。然乎?不然乎?在菩薩道的立場說,「莊嚴國土,成熟眾生」為其任務(wù),如遠離群眾,與眾人之事絕緣,又如何行菩薩道?誠然,菩薩盡可以在其他教育、文化、慈善等各方面,發(fā)揮他的專長,以弘揚佛法,利濟有情,而非唯有從政一途。本文主旨在證明:佛教不是與政治絕不相干,不論是原始圣典,抑為大乘佛法,在教義上原有一套完善的理論主張。我人如何運用此一原理,以服務(wù)社會,增進人類的幸福,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實為發(fā)菩提心的人間菩薩,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佛元二五四八年四月初八日
脫稿于洛城
- 上一篇:慈悲無怨害
- 下一篇:三根普被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講于觀音出家紀念法會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xué)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xué)”、“貿(mào)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jīng)典與道教經(jīng)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xué)而又偉大的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明海法師:佛教為什么提倡吃素?
- 本源法師:佛教中有“女神”嗎?大愛道比丘尼的故事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