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三節(jié)(五)
三、「建設(shè)人間凈土」的方法——經(jīng)懺道場啟發(fā)
(一)法師立志教育——挽救人心
圣嚴法師在狼山香火道場雖有了難以自抑「盡我自己所能,讀懂、讀通佛經(jīng)用來告訴他人」的愿望。但出家后的隔年(民國三十五年)就去了狼山法聚庵在都會城市的上海分院——大圣寺趕經(jīng)懺:
每天日以繼夜地除了為施主家里增福延壽及超薦亡靈而誦經(jīng)、拜懺、放焰口,再也沒有時間讓我念書。156
在日以繼夜的應付經(jīng)懺中,法師弘揚佛法的心愿是否就此消弭?或者因此對經(jīng)懺產(chǎn)生去之而后快的排斥態(tài)度?
既然趕了經(jīng)懺,我也用心學習,……我也不知道從哪里來的精力,天天跟著「師父們」趕進趕出,往往是日以繼夜,夜以繼日……157
法師沒有逃避,甚至經(jīng)懺趕到打瞌睡、出洋相,還在趕。158
但是就當經(jīng)懺僧而言,可在其《歸程》見其自白與哭訴。159這段期間正是十五至十六歲青少年發(fā)育期,由于出生就病弱,幼年營養(yǎng)不良,加上發(fā)育時經(jīng)懺趕的日夜不休,促使瘦、病、弱是其身體的標志。且「寺里再也沒有時間讓法師讀書,也沒有經(jīng)濟能力請老師來教讀」。換句話說,法師再度失學。法師在家的時候,九歲入學,十三歲失學,十四歲入學后,學期終了又失學,因而是年到狼山出家,才得以讀書。此近一年的學習,又中斷。160
戰(zhàn)亂、家貧的外緣,使法師失學、出家。出家后的經(jīng)懺,改變、中斷了法師的學習生活。這些促使法師有了進一步的反省:
作佛事的收入與生活所需及寺廟維持,無法平衡。這使我想到,國家和社會的動亂,跟人民生活的安定,有著絕對強烈的互動關(guān)系。(《學思歷程》頁18)
法師了解其走入經(jīng)懺生活、學習中斷,是因為抗戰(zhàn)勝利后,國家、社會更亂,人民生活更不安所致。法師因而反省這些之間「強烈的互動關(guān)系」源頭:
國家社會是由人民組成的,人心浮動,社會則混亂,社會混亂,國家便不安。(《學思歷程》頁19)
法師體認到外在大環(huán)境的問題出在「人心」,因而思維解決此「動亂」的根源:
……要想國泰民安,一定要從挽救人心做起,挽救人心,則需從教育入手。
所謂「人心」的挽救,法師認為當從「教育」。那么怎樣的教育內(nèi)容,與法師所謂的挽救人心有關(guān)?
所謂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一般課程,應重視于佛教的信仰,那就是用因果的觀念來安慰人心又鼓舞人心,也就是所謂:「欲知過去事,現(xiàn)在受者是;欲知未來事,現(xiàn)在做者是!故姑恳粋人都能安分守己,盡其在我,努力不懈。既不逃避現(xiàn)實,也不推諉責任,面對著一切的問題,用慈悲、用智慧,來糾正它、改善它。(學思歷程)頁18)
法師以佛教「因果」觀念的建立,可以「安慰、鼓舞」人心。然而知道的人太少了:
由于佛教沒有人才去普遍地弘揚,所以知道的人很少,而誤解的人很多,不知道用佛教救世、救人的人更多。161
之所以少人知道,都是佛教沒有人才去推廣所造成。如此,法師由寺院經(jīng)濟難以平衡,是由于國家、社會動亂所致。動亂是因人民生活不安定,生活不安定肇因于「人心」浮動。法師故而提出若有「因果」觀念,則「人心」安定,自然能「安分守己,盡其在我,努力不懈」?墒欠鸾虆s沒有「人才」推廣教法,所以法師立志要從「教育」入手,來作育弘化人才。
經(jīng)懺生活的錘煉,讓法師先前弘揚佛法的心愿與國家、社會有了連結(jié)的反省,因而坦然地接受趕經(jīng)懺的苦楚,從不曾向俗家提起。162經(jīng)懺生活促使法師積極地面對佛教的責任,故為造就更多的弘化人才,以濟世、救人,而立志于教育?梢娺@時法師已能體會、實踐佛法,且將眾生慧命承擔,并從整體佛教著眼,而提出作育弘化人才,以挽救人心。這一信念致使法師今日推動佛教「全面教育」,以落實昔日濟世的心愿。
(二)近代經(jīng)懺反省
1.佛教質(zhì)變——子孫、經(jīng)懺
由于法師以教育為志的方向確定,因此再三地要求其師公上人,讓他出去讀書。隔年后(民國三十六年),法師進入了佛學院就讀,結(jié)束了「小廟」的經(jīng)懺生活。163
所謂「小廟」,印老是這么的寫著:
近代的「小廟」,在數(shù)量上,叢林是不及十分(或百分)之一!感R」是家庭一般的子孫繼承,子孫當然有權(quán)處分。我以為,子孫制的出現(xiàn),是受了儒家家庭本位文化的影響。徒弟繼承師父,也許俗人以為是很合理的,習以為常,而其實是違反佛法的。子孫制與經(jīng)懺法事的泛濫,為中國佛教沒落變質(zhì)的主要原因!164
這種受儒家影響的寺產(chǎn)子孫制,加上經(jīng)懺的寺院生活,印老認為正是佛教變質(zhì)的主因之一。如何變質(zhì)呢?
佛教中,不但應赴經(jīng)懺,著重度亡;而且將中國的一些迷信習俗,都引到佛門中來,這完全受了中國「人死為鬼」的惡影響。(印老《佛在人間》頁20)
把中國以死為重的習俗,引入佛教,甚至連編佛學辭典的丁福保,都以為信佛先要信鬼。(《佛在人間》頁20)
然而到了法師趕經(jīng)懺的時候,佛教又已經(jīng)更低于信鬼的層次了。齋主要求作佛事的經(jīng)懺僧,唱著嘲諷僧人的「小尼姑下山」戲曲后,再把正式的焰口佛事,「像房子失了火」的速度趕完。165這已沒有了「信」,那來的「仰」與「敬」的宗教精神呢!這樣迷信、扭曲的佛教,再經(jīng)過列強的殖民洗禮,166當然就被看成對人生無用的「人間的累贅」,僧侶則是「社會的寄生蟲」。這對已遭到人禍、天災的一般民眾,當時佛教不僅無力濟世,甚至連自己有了教難也已失去自覺、自救的能力。167
2.「人乘行」教理系列
經(jīng)懺佛教雖是質(zhì)變的佛教,但就近代佛教興革的立場而言,可說是孕育了以「人」為本的佛教入世理論,千年奇葩的正法「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因此華開,「建設(shè)人間凈土」因而醞釀。但有志弱凡夫的有識份子,無法應用佛法的「因果」、「智慧」、「慈悲」,面對、思考、解決問題,只能從二元對立的模式——接受或反對——中做選擇,因而以質(zhì)變的「經(jīng)懺佛教」為由,選擇「棄佛歸儒」。楊惠南〈「人間佛教」的經(jīng)典詮釋〉一文論證近代大儒梁漱溟,從「萬牛莫挽」地虔誠信仰佛教,爾后改宗儒家,批判佛教。究其原因,是因為民國以來中國佛教的現(xiàn)況,是「喪葬等場合誦經(jīng)作法事,而獲得報酬」,「他們的『剃發(fā)』很少是因為信仰,為的只是貧窮……」。168
圣嚴法師青少年出家因緣,正是楊氏引證的家貧,甚且還為道場的經(jīng)濟,賣命地趕著經(jīng)懺。但法師卻因經(jīng)懺因緣,促使他反省國家、人民生活、人心安定互為因果的關(guān)系,而立定要以佛教「因果」、「智慧」、「慈悲」等教法,來挽救人心的志向。由于這些教法需有人才去推廣,法師于是興起了進一步求學,以濟世的愿望。此相較梁漱溟的《唯識述義》序文,說:「假使佛化大興,中國之亂便無已」,梁氏把佛教視為亡國之教,去之唯恐不及的態(tài)度與認知,與法師實是天壤之別。
和梁氏同期面對教難、國難的虛大師,為革新、對治「鬼」、「死」為重的質(zhì)變、扭曲之中國經(jīng)懺佛教。正本清源地提出「人」為本,「生」為重的「人生佛教」,以「人乘行」的菩薩道,達成「人成即佛成」的佛教根本真義。印老續(xù)此「人乘行」的「人生佛教」,為全面對治中國、印度等,乃至防預未來佛教可能的偏離,再提出「人間佛教」。日后圣嚴法師為使「人乘行」在「人間」能具體地全面落實,故標舉、推動「建設(shè)人間凈土」。這一切無不源于對經(jīng)懺佛教深度地反省。
- 上一篇:禪機與境界
- 下一篇:慈悲眾生 先要善待家人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二節(jié)(五)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三節(jié)(一)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三節(jié)(二)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三節(jié)(三)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三節(jié)(四)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三節(jié)(五)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三節(jié)(六)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三節(jié)(七)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三節(jié)(八)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三節(jié)(九)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三節(jié)(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