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煩惱即菩提(一)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在佛教中稱為四諦法門。諦是真實義。四諦即四種真實不虛的道理。佛陀初轉(zhuǎn)法輪時,對喬陳如等五比丘就是開示四諦法,此后佛陀一生設教幾乎沒有離開這個綱領。因此,四諦是修學佛法的大綱,在佛教中是十分重要的。

  四諦含有二重不同因果?唷⒓B為迷的因果:集是因,苦是果,由集感苦是人間雜染因果,滅、道二諦為悟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由道證滅是覺者的清凈因果,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一是以情為本的人生,一是以智為本的人生。學佛就是轉(zhuǎn)迷為悟,轉(zhuǎn)染為凈的過程。

  佛陀是大醫(yī)王,專治有情生命中存在的病態(tài),四諦法門的施設是佛陀根據(jù)良醫(yī)治病的程序而建立起來的,一個良醫(yī)給人治病時,首先需要清楚病人的狀況,其次要知道得病的原因,再次要明白這病通過治療能否恢復,恢復到什么程度,最后開設藥方。醫(yī)生治人類的身病,佛陀則治眾生的心病。佛陀說四諦法,治眾生病,其治病程序也和醫(yī)生一樣。

  一、苦諦:“苦”是有情生命的病狀。有人說學佛是逃避現(xiàn)實,我認為這種提法不對,因為學佛的人首先就是要認清人生的現(xiàn)實。人要面對的是什么?如生、老、病、死、無常、因果、苦、空等,認清現(xiàn)實,始能改變現(xiàn)實,這是佛教解決人生痛苦的前提。然而一般不學佛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雖然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卻不敢勇于面對現(xiàn)實。

  就說“病”吧,通常人們要是得了一般小病,如感冒、肚子痛,誰都不會去在意,假如得了是愛滋病、晚期肝癌,此時就很少有人能夠面對它,你看那些病人在沒有能夠了解他病況前,也可能還談笑風生,一旦得知自己的病情,就會大驚失色,精神一下子就崩潰了,原本按病情能活三個月,但因為病人的精神的關(guān)系,結(jié)果半個月就完蛋,所以在醫(yī)院里醫(yī)生如果查出某人得了不治之癥,一般對病人都是保密的,為什么要保密呢?因為病人不敢面對。

  “死”更可怕,討論死首先不期然的想起魯迅先生著作中編寫的一個故事:說有一戶人家生了一個孩子,這時有許多達官貴人、親戚、朋友來祝賀,有人說孩子將來會當官,有人說孩子將來要發(fā)財,有人說孩子長了一副長壽相,這些人因為說了假話、好話,都得到主人的熱情款待。最后,來了一位客人說孩子將來是要死了,結(jié)果被主人大罵一頓,然后轟走。孩子的未來死是肯定的,而升官、發(fā)財、長壽則未必,而死作為人生的現(xiàn)實,人們卻不愿意接受,不敢面對。

  魯迅的故事雖然說了是一戶人家,但卻反映了整個社會的情況,你看通常人家房門貼的從來都是發(fā)財、長壽一類話,人們之間打招呼說的也是恭喜、發(fā)財、健康、長壽。卻不會有人在自己家門口?上“死”字,廣東人忌諱“四”字,因為“四”是“死”的諧音,春節(jié)期間說話盡量避開“四”字,可見人們對死這種現(xiàn)實的畏懼逃避。

  “煩惱”是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而人類必然存在煩惱,如何面對煩惱呢?一般總是采取逃避的態(tài)度,如出去旅游、散心、看電視、跳舞、唱卡拉OK、打麻將、喝酒、吸毒等藉這種種活動來逃避自己,古詩曰:“但愿長醉不愿醒。”這是借酒逃避,很少有人能夠在煩惱生起時,能夠不尋求外物,冷靜面對自我,觀照煩惱的生滅。

  而學佛則不然,要認識人生的現(xiàn)狀,勇于面對它,如對死,六念法門中,就有念死;無常,佛教中列為三法印,要我們時時觀照它;空無自性,這是有為法真實相,佛教中有空觀;苦是佛教對人生實質(zhì)的判斷,佛經(jīng)中介紹人生的種種苦惱,如前面所說的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認識人生的痛苦是解脫人生痛苦的前提。

  二、集諦:是招感苦果的原因。集的內(nèi)容,分為煩惱雜染與業(yè)雜染兩類。煩惱是什么?佛經(jīng)稱煩惱為縛:縛是系縛義,煩惱能系縛有情于生死中不得出離;又稱漏,漏是漏泄義,有情生命因煩惱故,從六根中不斷漏泄出過失;又稱暴流,煩惱如流水能令眾生漂流于三界生死之中;又稱軛,軛是令牛與牛車不離的頸木,煩惱如軛,使眾生與生死境界和合不離,沉溺生死中受苦;又稱取:取是執(zhí)取義,煩惱能執(zhí)取生死之果;又稱蓋,蓋是覆蓋義,煩惱能覆蓋清靜善心;又稱垢,煩惱如污垢。從這眾多異名中,可以看出煩惱在我們生命中扮演著什么角色。

  煩惱的種類。經(jīng)中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但如果簡單說主要有十種:貪,對事物的貪求和占有;嗔,對不喜歡境界生起討厭、仇怨、懷恨、苦惱、嫉妒、損害等情緒;癡,對宇宙人生事相的無知,能引起錯誤的觀念與言行;慢,執(zhí)自己長處輕視他人;疑,對真理的懷疑;身見,執(zhí)五蘊身為我;邊見,執(zhí)此身為永恒或斷滅的兩邊;邪見,否認因果;見取見,以身、邊、邪見為真理;戒禁取見,遵守一些錯誤的戒律,以為能由此解脫。這十種煩惱在佛教中稱為根本煩惱,是一切煩惱中最為很重要的。

  業(yè):是在煩惱基礎上所產(chǎn)生的行為。通常說有三業(yè):即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一種行為的產(chǎn)生是意識與思心所相應,對某件事情進行抉擇判斷之后,然后斥之身口的行為,構(gòu)成了業(yè)力。業(yè):從倫理性質(zhì)分善、惡兩類,即善行、惡行。能利益現(xiàn)世、他世的行為是善,反之是惡。善惡的定義是要貫穿著兩世來說明,如天上的樂果,或地獄的苦果,雖然對現(xiàn)世或違或順,但都不可以稱曰善惡。

  善惡的行為千差萬別,但最基本的是十善、十惡。先說十惡行:一殺生,是以惡心斷除有情的生命;二不與取,是對于別人沒有給你的東西私自占為已有;三邪淫,不被法律或社會道德承認的男女關(guān)系;四妄語,欺騙的語言或行動;五離間語,也稱兩舌,是挑撥離間的語言;六粗惡語,又稱惡口,惡心傷害他人的語言;七雜穢語,又稱綺語,能誘發(fā)他人煩惱的雜穢語言;八貪欲,對于他人財富起非理希求;九嗔恚,對有情起傷害心理;十邪見,否定因果,否定圣賢。十惡反過來便是十善,即不殺生,乃至不邪見。

  三、滅諦:滅是寂滅。由消除煩惱痛苦所證得涅槃之道。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