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鋒兮金剛焰之禪門不可欺(三)
至于要不要“把觀念導正為是‘并立文字’的法門”,禪門中人亦有權保留自己的意見!六祖壇經(jīng)》云:“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zhí)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jīng)本無差別。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jīng),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jīng)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于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jīng)云:‘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凈名經(jīng)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fā)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jīng),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jīng)。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zhí)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自性具三身,發(fā)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由此可見,“蕭氏偽唯識”的滲透行動,至少在六祖大師那兒碰了壁,因為大師明確主張,語言文字(及以其為載體的粗細戲論)并非登地成佛的關鍵要素。
既然“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jīng),皆因人置”,乃是觀待假立法并且“在人性中,本自具有”;既然“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既然自性圓具三身四智,凈除客塵垢障即可“超然登佛地”,那又為何一定要自縛手腳呢?真如妙心之中,原本就有經(jīng)悉備無法不收,禪子又何必一概向第二峰頭碌碌馳求自甘鈍置呢?
眾生心中無始以來隱含著的無言無相的佛陀、上師、三藏十二部經(jīng)法,才是永恒無欺的究竟依怙和引路明燈。如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所言:“在這里,我不必列舉自一九五零及一九六零年代以來,東方智慧進入西方之后,有多少可怕而令人失望的愚蠢、貪婪和詐騙的例子。不過,一切偉大的智慧傳統(tǒng),不管是基督教、蘇菲教、佛教或印度教,其力量都倚賴在師徒關系上。因此,目前世人所亟需的是:盡可能清楚地了解何謂真正的上師;何謂真正的學生或弟子;何謂恭敬上師所產(chǎn)生的轉化(也許你稱之為‘弟子的煉金術’)的本質。
有關上師的真性,在我聽過的描述中,最感人最正確的,可能是來自我的上師蔣揚欽哲。他說,即使我們的真性是佛,但自從無始以來,它就被無明和迷惑的烏云所遮蔽。不過,這種真性或佛性,卻從來不曾向無明完全屈服過;在某些地方,真性總是在抗拒無明的宰制。
因此,佛性有積極的一面,那就是我們的‘內在老師’。從被迷惑的那一刻開始,這位‘內在老師’就一直不厭倦地為我們工作,想把我們拉回到真實生命的光輝和空靈。蔣揚欽哲說,‘內在老師’沒有一刻放棄我們。它具有如同一切諸佛和一切覺者的無限慈悲,在它的無限慈悲中,不停地為我們的進化而工作——不僅是在這一世,也在我們所有過去世——利用各種善巧方便和各種情境來教育和喚醒我們,引導我們回向真理。
當我們祈禱、期待和渴盼真理很久,經(jīng)過好幾世,而我們的業(yè)也被相當凈化之后,一種奇跡就會發(fā)生。如果能夠了解和利用這種奇跡,它就可以引導我們永遠終結無明:一直跟我們在一起的內在老師,以‘外在老師’的形式顯現(xiàn),幾乎是奇跡似的,我們與這位‘外在老師’會面。這個會面是任何一世最重要的事。
誰是這位外在老師呢?無非是吾人內在老師的化身、聲音和代表。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所敬愛的上師,他的模樣、聲音和智慧,無非是我們神秘的內在真理的外在顯現(xiàn)。此外,還有什么可以說明我們和他的緣這樣深呢?
在最深和最高的層次上,上師和弟子是從來不曾也不能分離的;上師的工作,就是教我們毫不迷惑地接受內在老師的清晰訊息,帶領我們體悟這位無上老師永遠的存在。我祈禱諸位都能夠在這一世嘗到這種最完美的、友誼的喜悅。
上師不僅是你內在老師的直接發(fā)言人,也是一切覺者、一切加持的持有者、管道及傳承者。因此,你的上師才能擁有非比尋常的力量來照亮你的心。他正是絕對真理的化身,或者也可以把上師比喻為一切諸佛和一切覺者與你對話的電話機。他是一切諸佛智慧的結晶,也是一切諸佛慈悲的象征,永遠照顧著你:他們遍照宇宙的陽光,直接照著你的心,以便幫助你解脫。
在我的傳統(tǒng)里,我們尊敬上師,因為他們甚至比一切諸佛還慈悲。雖然一切諸佛的慈悲和力量永遠存在,但我們的業(yè)障卻阻止我們與諸佛面對面相會。反之,我們可以會見上師;他是活生生的人,會呼吸、講話、動作,就在我們的面前,以各種可能的方式顯示諸佛之道:通往解脫之道。對我來說,我的上師們一直是活真理的化身,他們無可否認地顯示出,覺悟可以發(fā)生在這一世、這個世界、此地、此時;同時,在我的修行、工作、生命和解脫的旅途上,他們一直是我的最高啟示。對我來說,上師們象征我的神圣誓愿——覺悟為第一要務,直到我真正證悟為止。我充分了解,只有在證悟之后,才能完全認識他們的本質和他們無限的寬大、愛心和智慧。”
與索甲仁波切滿懷感激和喜悅的心境大不同,蕭平實跟授業(yè)授戒恩師的糟糕關系(如第二章所述),顯然已使他對“內在上師”、“神秘的內在真理”的信心滑至零點。處在為內外上師徹底放棄的失敗感中,除了“敢于自我標榜”和罵罵咧咧,難道還有什么別的辦法,能令孤獨的蕭先生找到生存的樂趣呢?難道我們能奢望他相信,得到內外上師親切攝受的大乘佛子,在成佛之道上真的非常灑脫、自在嗎?
作為虔誠的佛教徒,我們從不敢輕視經(jīng)教圣典的重要性。在這同時,我們也毫不懷疑,超離言詮戲論的寂滅法性的現(xiàn)前,并非一定是文字、思辨的結果。語言文字和尋思分別的最高境界,就是否定和超離它本身,這條根本原則給出了禪宗這種不立文字的圓頓妙法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利根禪人不落階級直入實相的可能。
既然在本質上,三藏經(jīng)教和外在上師同為“內在上師”——真心如來藏——的投影和外現(xiàn),那么彼等對達本歸元的積極影響,皆應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不能低估“內在上師”喚醒有情原始覺性的能量;對于具備;善根的學人而言,活生生的具德上師以心傳心的耳提面命、重下鉗錘,亦同樣神秘有力。在此等內外因緣具足的情況下,還要搬出些概念名言來阻擋修行人證悟實相的腳步,顯然是不必要的。
密宗常強調,善證的修法必須以無誤的定解為前提,而定解的來源無外乎兩方面:或者通過廣大的聞思經(jīng)教從比量上抉擇出清凈正見;或者通過具德上師的竅訣和強力加持,以現(xiàn)量感受法性而獲啟迪。漢地教下宗下、漸門頓門的暫時分野,也表現(xiàn)出對待語言文字的不同態(tài)度。但不管怎樣,殊途同歸都是最終的結局。
故此,不論經(jīng)論文字還是直接的加持、感應,均為證悟實相的殊勝助緣,二者無有矛盾之處。不過仍需指出,在最后關頭向上一路的險地,不立文字的禪法更具過人手眼,獨領一段風騷。我們的意思不是說教下學人在聞思究竟后,必須轉入禪門才能打破生死關,僅僅是想提請大家注意如下事實:圣者身份主要取決于證法功德,而不是教法方面的學識;不斷除分別戲論,肯定不能現(xiàn)前無分別智慧;即便通過聞思經(jīng)教獲得正見,但在現(xiàn)量證悟法性的關頭,仍須舍離(包括比量正見在內的)一切分別計度、文字相狀,才能觸證真如超凡入圣……如彌勒菩薩《大乘莊嚴經(jīng)論》所云:“分別若恒有,真實則永無;分別若永無,真實則恒有”、“如是知義已,知法猶如筏。聞法不應喜,舍法名知法”。因此,若謂一切大乘法門最終均一味無別,其終極精華皆在于不立文字、不落分別戲論,是恰如其分的。在因緣會合的情況下,禪宗撥開葛藤一步到位,也就不但無罪,反為令人叫絕的無上捷徑了!
既然不立文字是直接立足于實相所詮義而展現(xiàn)的獨特風采,那么,大乘了義經(jīng)論對超言絕思的勝義實相的開顯,自然皆成了禪宗的理論依據(jù):
“若有言語,則有滯礙;若有滯礙,則是魔界。若法不為一切言說所表者,乃無滯礙。何謂法不可言說?所謂第一義。其第一義中,亦無文字及義。若菩薩能行第一義諦,于一切法盡無所行,是為菩薩能過魔界。”(《大方等大集經(jīng)》)
“須菩提,爾時應教是善男子善女人:汝等勿謂,但以書寫文字,便作是念言:‘我書般若波羅蜜。’諸善男子,以是文字,示般若波羅蜜義,是故汝等勿著文字。若著文字,菩薩當知是為魔事,若不貪著即舍魔事。”(《小品般若經(jīng)》)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于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維摩詰所說經(jīng)》)
“大慧復言:‘世尊!為言語是第一義?為所說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語是,亦非所說。何以故?第一義者是圣樂處,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義者是圣智內自證境,非言語分別智境,言語分別不能顯示。大慧!言語者起滅動搖展轉因緣生,若展轉緣生,于第一義不能顯示;第一義者無自他相,言語有相,不能顯示;第一義者但唯自心,種種外想悉皆無有,言語分別不能顯示。是故大慧,應當遠離言語分別。’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諸法無自性,亦復無言說,不見空空義,愚夫故流轉。一切法無性,離語言分別,諸有如夢化,非生死涅槃。’”(《大乘入楞伽經(jīng)》)
“大慧!何者一切法無言空?謂妄想分別一切諸法無言可說。大慧!是名一切法無言空。”(同上)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妙法蓮華經(jīng)》)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楞嚴經(jīng)》)
“云何名為微細智猶如毛端?謂難可測知故。云何難知,難可相應?謂昔所未曾得故。云何遠離文字?謂言語道不可得故。”(《月燈三昧經(jīng)》(卷10))
“佛語須菩提:‘若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等,亦不作是觀,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是義:舍一切觀,滅一切言語,離諸心行,從本以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相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大智度論》卷十八)
“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中論》)
“如楞伽經(jīng)云: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不說,是佛說。’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是說。云何二法?謂緣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作如是說。云何緣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離文字二趣。’”(《宗鏡錄》(卷61))
“是知一切言語,皆從覺觀而生,才有覺觀,便形紋彩,發(fā)萌芽于境上,起兆朕于心中,心境對治,便為質礙。若入宗鏡,自絕言思,妙旨潛通,了無所得。”(《宗鏡錄》(卷40))
- 上一篇:《華嚴經(jīng)》、華嚴宗與禪宗思想(四)
- 下一篇:算命到底準不準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