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生死(一)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人生的問題很多,但如果給以高度概括,那便不外“生死”二字了。通常人們關(guān)心生活,然而,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哲學、宗教重視探討生的來源及死的歸宿。佛教作為生命的科學,人生的智慧,對于有情生死問題,不但有深刻的研究,還有解決的方法。
“無明至老死”揭示了有情生命延續(xù)的十二個過程。其具體內(nèi)容: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下面一一解釋其含義,并說明關(guān)系。
一、無明:明是光明,佛教以光明代表智慧,因為人生倘有智慧,前途才是光明的;而愚癡的人,前景必然暗淡。無明就是沒有智慧,因為我們?nèi)狈θ松拇笾腔?因而人生充滿著困惑,前文“人生的大智慧”那一部分中,我們列舉了人生種種認識上的困惑,那都是因為無明的關(guān)系。無明,是人類煩惱痛苦產(chǎn)生的根源。
二、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思想上的行為,如舉心動念想干好事或壞事;一是語言的行為,指日常生活中各種語言,有善的:如愛語、真實語、利他語;不善的:如兩舌、惡口、妄語。一是身體的行為,有殺、盜、淫的惡行,或禮佛、懺悔、布施的善行。人類由于我見的關(guān)系,對自己的行為,總是很自信,以為我想的、我行的都是很合理,可你何曾知道我們的行為是在什么狀態(tài)下產(chǎn)生的嗎?《經(jīng)》曰:無明緣行,無明是行為產(chǎn)生的心理基礎(chǔ)。那我們的行為有多少準確性,也就可想而知。
作為人的行為,通常我們以為一件善行或惡行,隨著行動的結(jié)束也就完,這又不然,一種行為雖然發(fā)生過了,并不意味著影響就此消失。比如我們干一件好事,捐款二十萬給希望工程,在客觀上來說,有社會效益;從自身而言,心靈上得到一種快慰,并且會牢記在心上。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我們在行善或行惡時這種善行或惡行它會變成一種潛能,蓄藏到我們生命主體中,成為我們未來生命延續(xù)的一種推動力量。
三、識:《經(jīng)》上說:有情生命的存在,要依靠三種力量:即壽、暖、識。壽,一期生死的期限;暖,是健康身體具有的暖命延續(xù)的主體。生命的延續(xù)三者不可缺一,一個人壽命期限到了,識會離開,身體馬上變冷;識離開身體壽命就會結(jié)束,色身立即敗壞。那么識是有情生命存在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常人們認為,人死如燈滅,這是因為只看到肉體,而看不到識的存在的關(guān)系。色身作為生命存在形式,是有形的;而識是生命的主體,是無形的。平常我們只看到有形的色身,然而色身只是暫時存在,而識才是永久的延續(xù)因此,所謂人死,僅僅是一期生命形式的結(jié)束,識還在繼續(xù),它將以另外一種生命形式出現(xiàn)。
行緣識,是說識在下一期生命的接生相續(xù)時,需賴“行”,這里“行”是指過去善惡行遺留下的種子,或稱業(yè)力,由此業(yè)力推動識去投生,就象火箭推動衛(wèi)星上天一樣!瑜伽師地論》卷一對這過程做過深刻的描述!墩摗吩:“彼于爾時,見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顛倒。起顛倒者,見父母行邪行時,不謂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覺,見已自行,見自行已,便起貪愛;若當欲為女,彼即于父便起貪愛,當欲為男,彼即于母起貪亦爾,乃往逼趣,若女于母,欲其速,去若男于父,心亦復(fù)爾,生此欲已,或唯見男,或唯見女,如如漸近,近彼之處所,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父母余分,唯見男女根門,即于此處,便被拘礙”。人類投生,雖然是業(yè)力推力下,但卻由淫欲心的驅(qū)使,足見淫欲在有情生命中的地位。
弗洛依德在精神分析中,有戀母、戀父情結(jié)的說法,從《瑜伽論》來看,弗氏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有情者投生,就是基于求愛的心去受胎,男子于母親起貪愛,女子于父親起貪愛。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這種傾向,就是女孩子對爸爸特別有感情,而男孩子對媽媽特別有感情,看來所謂: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乃是人類本性使然也。
那有情在受生時,當時看到什么樣的情景呢?大家想必都已忘記,《瑜伽師地論》對此也有說明!墩摗肪硪辉:“若薄福者,當生下賤家,彼于死時,及入胎時,便聞種種紛亂之聲,及自妄見入于叢林、竹葦、蘆荻等中;若多福者,當生尊貴家,彼于爾時,便自聞有寂靜、美妙、可意音聲,及自妄見升宮殿等可意相現(xiàn)。”投胎者的福報不同,在受胎時妄見的境象也不一樣。
生命的構(gòu)成,唯物者以為物質(zhì)派生意識,意識是在物質(zhì)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惰べ煹卣摗氛J為意識也有它的精神根源。《論》卷一曰:“爾時父母貪愛俱極,最后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為一段,猶如熟乳凝結(jié)之時,當于此處,一切種子異熟所攝,執(zhí)受所依阿賴耶識,和合依托,云何和合依托,謂此所出濃厚精血合成一段,與顛倒緣中有俱滅。”生命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父母的精卵,精神基礎(chǔ)則是阿賴耶識。此期生命形式最初的形成,是由父母精卵與阿賴耶識和合一處,才完成了生命的最初狀態(tài)。
那阿賴耶識與父母精卵是什么關(guān)系呢?同《論》卷一說:“又此羯羅藍色與心心法安危共同,故名依托,由心心法依托力故,色不爛壞,色損益故,彼亦損益,是故說彼安危共同。又此羯羅藍識最初依托,即名肉心,如是識于此處最初托,即從此處最后舍”。阿賴耶識與父母精卵相互依賴,安危與共。并且是最后離開色身,宣告一期生命的結(jié)束。
四、名色:名指受想行識四蘊,色即色蘊,F(xiàn)有的生命體不外乎是五蘊的和合,名色就是五蘊。問題來了,前面專談“識”義,此地五蘊中又有“識蘊”,二者豈非重復(fù)?前面“識”義,是指生命的根本識!督(jīng)》中稱曰“阿賴耶識”或“第八識”;而這里的“識蘊”,是由根本識派生出來的前六識,在《解深密經(jīng)》卷一中說:“廣慧,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zhuǎn),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處阿陀那識是阿賴耶識之異名。由阿賴耶識為根本依止,前六識才能生起活動。
阿賴耶識住胎之后,在它的執(zhí)持下,生命的最初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變化!惰べ煹卣摗肪硪徽f:“由一切種子識功能力故,有余微細根及大種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于此時中,說識已住結(jié)生相續(xù),即此名羯羅藍位。”由根本識投胎已進入住胎狀態(tài);又由根本識的執(zhí)持,生命形式開始完成。
五、六入:即六根,是有情生命接收外部信息的六個窗口,因而又稱六入。六入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名色緣六入:六入是在名色的基礎(chǔ)生長起來的,前面講到有情住胎,生命在最初住胎階段,身心都處于混沌狀態(tài)。生理上根身尚未形成,心理上,六識的活動不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名色逐漸形成了六入。
這個過程《瑜伽師地論》卷一也有描述!墩摗分姓f:“此羯羅藍中,有諸根大種,唯與身根及身所依處大種俱生,即由此身根俱生諸根大種力故,眼等諸根次第當生,由彼諸根及所依處具足生故,名得圓滿依止成就。”諸根大種,是地水火風四大,四大為所依止,生起眼等六入,這是色身的形成情況;精神方面:根本識種子為依止,根身為緣,六識隨緣生起。
六、觸: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在《百法明門論》所說的人類五十一種心所中,是五種普遍活動的心理之一!成唯識論》卷三說:“觸謂三和分別變異,令心心所觸境為性、受、想、思等所依為業(yè)。”十二因緣中,以六入生觸,但《成唯識論》將六入只列為生起觸的因緣之一,提出三和生觸。三和:是根、境、識三種相應(yīng),如眼根、色塵、眼識三種和合,始能生起眼觸,那么,六根、六塵、六識的和合,便能生起六觸?芍刖売|,是以六入為觸生起的重要因緣,但并不代表一切。
觸,是感覺。由根境識和合的情況下,所產(chǎn)生感覺心理。觸心所作為人類精神領(lǐng)域的最基本心理之一,它又是其它一切心理活動產(chǎn)生的基礎(chǔ),五遍行中的受、想、思三種重要心理都是在觸的前提下生起的。十二因緣中的“觸緣受”也是基于這種情況說的。
- 上一篇:開創(chuàng)禪學研究的新局面
- 下一篇:禪學的黃金時代(1):禪的起源
- 因緣因果,把果變成因
- 現(xiàn)代人普遍缺乏精神追求
- 涅槃不等于死亡,活著也可以涅槃
- 見地是修行的指導(dǎo),修行是對見地的體證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義?
- 如何理解“明心見性”?
- 當五欲六塵現(xiàn)前時,如何心靜?
- “禪凈合一”也很好
- 誰需要解脫?
- 禪宗是否能擺脫戒律的束縛?
- “一念不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不覺的?
- 濟群法師:從禪宗式微看修學基礎(chǔ)
- 濟群法師:如何才能使心平靜下來?
- 向上一著,不是人人夠得著
- 迷了,趕快找出路
- 我們?yōu)槭裁匆U修?通過禪修,究竟要獲得一種什么能力?
- 《壇經(jīng)》講“不思善、不思惡”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法是否對立?
-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 明心見性 認識自己
- 煩惱即菩提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