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修證指要 心要
禪門修證指要 心要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棄之而不離。迷現(xiàn)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云掩蔽於空門。若一念不生則前后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無知無得。不取不捨,無對無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猶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若無心忘照,則萬慮都捐;若任運寂知,則眾行爰起。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未離法界。言止則雙亡知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亡,能所雙絕,斯絕亦寂,則般若現(xiàn)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現(xiàn),實由般若之功。般若之與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與始修,實無兩體。雙亡正入,則妙覺圓明,始末該融,則因果交徹。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成道,無一塵而非佛國。故真妄物我,舉一全收;心佛眾生,渾然齊致。是知迷則人隨於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於人,人人一智而融萬境。言窮慮絕,何果何因;體本寂寥,孰同孰異。唯妄懷虛朗,消息沖融。其猶透水月華,虛而可見;無心鑒象,照而常空也。
圣嚴(yán)識本文原名為。被收錄於《景德傅燈錄》卷三十,乃是以華嚴(yán)宗的立場,說明的觀心法要。根據(jù)《宋高僧傅》所載,此處所稱的皇太子,即是后來在位僅僅一年的唐順宗。
清涼國師澄觀(西紀(jì)七三八——八三九)一共住工一百零二歲,但在《宋高僧傅》卷五則說他“以元和年卒,春秋一直馀。”縱然七十馀歲,也是高齡了。有關(guān)他的傅記資料很多。他是一位多方修學(xué)的高僧。雖以華嚴(yán)教義的宏化為他的主要范圍,而被稱為華嚴(yán)宗的第四祖。其實他於十一歲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誦《法華經(jīng)》;依潤州樓霞寺醴律師學(xué)相部律,依曇一學(xué)南山律,詣金陵玄璧法師傅三論,就瓦官寺傅《起信論》及《涅槃經(jīng)》,於法藏賢首大師傅,在天竺詵法師門溫習(xí)《華嚴(yán)》大經(jīng),從荊溪湛然法師學(xué)天臺的《止觀》,及《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又謁牛頭惟忠、徑山道欽、及洛陽無名三位禪師學(xué)南宗心要,再見慧云禪師,了北宗玄理。故其自稱:“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棲心佛境,於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學(xué)世間技藝。況吾學(xué)地,能忘是心。”所以他泛習(xí)經(jīng)、傅、子、史、小學(xué)、蒼雅、天竺悉云、諸部異執(zhí)、五明四圍、秘咒儀軌,無不博綜。
清涼國師一生的不可思議的事跡及神跡極多,他的著作也極多。被稱為華嚴(yán)菩薩,或文殊應(yīng)化,他的傅法弟子有一百馀人,弟子中之堪講者有千數(shù)。他著有《華嚴(yán)經(jīng)疏》六十卷,《華嚴(yán)經(jīng)隨疏演義鈔》九十卷,《華嚴(yán)經(jīng)綱要》三卷,《華嚴(yán)法界玄鏡》二卷等。另有《法華》、《楞伽》、《圓覺》、《四分》、《中觀》等經(jīng)論的章疏。可見他是一位不世出的一代大師,對於中國佛教而言,能將世出世間的一切學(xué)問匯集而為佛法化世的工具,又能集禪、教(天臺、華嚴(yán)、三論)、律、密等各類宗旨而熔於一爐的人,中國佛教史上,清涼國師應(yīng)算是最早而最有功德的大師之一。
因此,《景德傅燈錄》的編者道原,也將他的收集在這部禪宗迄今為止仍是最重要的典籍之內(nèi)。
- 上一篇:禪門修證指要 五階三宗 二 禪門三宗
- 下一篇:禪門修證指要 三 如何是修道人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jìn)(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