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凈土探究(五十三)

  6、什么是五力?

  當任何一個佛弟子對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種根本朝向了脫生死佛法知見修學、穩(wěn)固了,便能在修行的過程,生出五種不退轉的堅固道力。

  一、信力——當我們對‘佛法僧戒’的根本信念,日日培植、增長,久而久之,必會產(chǎn)生堅固、不動、不疑的悟道力量。

  二、精進力——當我們不斷勤勉地止惡行善,聞法、修行,時日一久,必能令身心產(chǎn)生驚人的精進力,破除身心一切懈怠。

  三、念力——當我們對‘觀身不凈、觀愛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四種慧觀法門一一努力反省、觀察,日積月累,必能產(chǎn)生凈念相繼的道力,破除一切邪念,永不現(xiàn)前。

  四、定力——當我們的禪修程度,達到四禪的功力,必能產(chǎn)生堅定、甚深的禪定力量。

  五、意力——當我們對四圣諦的領悟與薰習,到達無疑、無動的程度,必能產(chǎn)生清凈、堅固的法眼慧力,從此對解脫佛法,不動、不搖,一心修證,必了生死。

  極樂世界天人眾生,無論下、中、上根器,均依菩薩法,在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根法義的體會、啟悟下,而生出五種堅固不退的道力:一、對‘佛法僧戒’產(chǎn)生四不壞信的堅定不退信念:二、對止惡行善、聽聞善法產(chǎn)生精進不退的修學力量;三、對‘身、受、心、法’四念處產(chǎn)生慧觀堅固的正念力量;四、對修習禪定產(chǎn)生禪修不退的堅固道力;五、對四圣諦產(chǎn)生堅固智慧的悟道、解脫力量。

  反觀末法時代的佛弟子,大多爭名逐利,崇尚玄談,而不顧實修實證。身為一個佛教徒,如果稍微能回顧自己在皈依、學法的歷程中,有沒有藉看聞法、修行的力量,消化現(xiàn)在正在現(xiàn)前的些許身心煩惱,便能知道自始至終自己有沒有在‘五根’、‘五力’等三十七道品的筑基修行道路上,下周點滴的反省、學習功夫了。

  7、七菩提的意義

  (1)什么是七菩提?

  七菩提,就是七覺支。七覺支即是擇法覺支、念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倚息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等七種循次漸進學佛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修行方法。

  如雜阿含卷二十七說:‘擇法覺支即是指對善法及不善法的分辨、抉擇,念覺支即是指四念處,精進覺支即是指四正斷,喜覺支即是指在精進修行中,因為遠離愛欲,而在禪修中所產(chǎn)生的法喜、覺照之心。倚息覺支即是指對身倚息、心倚息(出入息相)的反觀、覺照,意指觀息法門;?qū)⒁邢⒂X支翻譯成輕安覺支,意指在禪修中因獲得法喜禪樂,而使身心遠離粗重煩惱,產(chǎn)生輕安之樂。定覺支即是指四禪定,舍覺支即是指舍離三界一切苦樂之心,而與斷界、無欲界、滅界相應。’

  卷二十六又說:‘七覺支以念覺支為首。’一個佛弟子,要使抉擇真?zhèn)畏鸱ǖ恼嬲直嬷腔?mdash;—擇法覺支,能夠堅固起來,則必須透過身心凈化的實際內(nèi)煉功夫,從對身體、對感受、對心識、對真理,經(jīng)過長期細膩的觀察、思惟、分辨、正念覺照,才能產(chǎn)生對佛法堅定、不動的抉擇能力。而四念處——對佛法正思惟能力的產(chǎn)生,乃是根源于擇法覺支——五力中的信力,對解脫佛法——正見信解力的堅固智慧。因此念覺支與擇法覺支是相輔相成的。當一個佛弟子擇法覺文及念覺支修學穩(wěn)固了,精進向法、學法的堅定心念也比較能夠生起來(精進覺支)。當一個佛弟子向法、學法的堅定心念生了起來,便能夠進一步在觀法、修定中得到法喜的利益(喜覺支),身心依息而修,遠離粗重煩惱之境,輕利安適之感,油然而生(倚息覺支‘輕安覺支’),而令心安住寂境之中,明明朗朗,智慧覺照,經(jīng)過初禪、二禪、三禪的修持,進一步放舍了禪定中喜樂之心,成就不憂不喜的平等舍定心態(tài)(定覺支),堅固出世智慧的覺悟之路;最后就在棄舍、斷除三界中一切貪念、嗔念、無明之念的當下,現(xiàn)身體證解脫境界。(舍覺支——五力中的慧力)

  (2)凈土眾生如何修七菩提?

  從七覺支的修證次第,可知要成就出世真實的智慧,一定要在修行之初有鞏固的佛法正見資糧做基礎。極樂世界的天人眾生,在彌陀及諸大菩薩教導下,便具備了明利的佛法智慧,去蕪存菁,斬除在未來的修行道路上所有可能發(fā)生的一切煩惱障礙(擇法覺支);再以四念處凈煉身心:堅固了對身、受:全、法的覺照力后(念覺支),便令一切意念中的邪法種子,不再生起;進而以堅毅不撓的精進力(精進覺支),在向法、修行的過程中,得到法喜的‘相應’之樂(喜覺支);使身心遠離粗重煩惱,進入輕利安適的修定中(輕安覺支);當其八識田中的妄念種子在修定中逐漸斷除,凈念堅固時,便契證甚深禪觀的修持中(定覺支)。因凈土眾生宿慧深厚,不必一個個經(jīng)過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漸次修證順序,根器高者,在聞法中,便能頓了生死,或在禪覺中,頓了生死,頓舍一切障道因緣,體證寂滅解脫之境,繼續(xù)走向佛道的深廣修證之路……。

  由此可知,極樂世界的天人眾生,是最精進的求道者,他們踏看佛陀修行的道路,走向最堅定最直接的真理覺悟之路。凈土中有那么好的修行環(huán)境、修行伴侶,我們?yōu)槭裁床蝗ツ??

  8、八正道

  八正道的意義,已在十一‘正定解脫’愿中,依念佛者的八正道及禪行者的八正道分為兩個層次加以說明,不再贅述。如:

  一、正見——即五根中的信根,七覺支中的擇法覺支。

  二、正思惟——即五根中的念根——四念處、十二因緣、四圣諦等及七覺支中的念覺支。

  三、正精進——即五根中的精進根——四正斷,七覺支中的精進覺支。

  四、正語、正業(yè)、正命——包涵在五根中的信根、精進根中及七覺支的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內(nèi)。

  五、正念——亦涵蓋在五根中的念根內(nèi)及七覺支的念覺支中。

  六、正定——即五根中的定根及七覺支中的定覺支。

  由上所述,可知阿彌陀經(jīng)中所說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法義,實涵蓋了三十七道品,涵攝了根本修行的佛法。大乘菩薩修行的法門,亦包涵此三十七道品,只是悲智愿行有深淺不同而已。而其中的五根,更融通了四不壞凈、四念處、四正斷、四禪(四如意足)、四圣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重要根本的佛法。聲聞佛法以此三十七道品做為修行解脫的根本,大乘佛法亦是以三十七道品為自凈化他的必備骨架。重視根本、往下扎根,才能預見果實累累的將來。無論在人間、在天上、在凈土乃至在十方諸佛世界,都是以此三十七道品做為教導眾生往上攀登、穩(wěn)定根基的學法基礎,因此說本愿是阿彌陀佛教導凈土眾生正視善法善行的‘修行根本愿’,欲往生凈土,早日聽聞解脫正法,修行、證果的蓮友,切不可忽視本愿三十七助道品思惟、薰習的重要性。

  9、由十六愿略結前面諸愿

  從前面諸愿所述可知,極樂世界的天人眾生,在佛力的加被、引導下,由聽聞修行的基本佛法(十六愿),而踏上禪修的根本修持道路(十一愿),經(jīng)過聲聞四果的歷程(十四愿),而在念力自在、悲愿成就的力量推動下,促使壽命隨意長短自在(十五愿)。當其定慧、悲愿功力加深,便能和大菩薩一樣的在甚深的定慧中,依次開發(fā)了宿命通(第五愿)、天眼通(第六愿)、天耳通(第七愿)、他心通(第八愿)、神足通(第九愿)等五種神境智證通。而在修定過程中,以慧觀之力斬斷‘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等五見的執(zhí)看,不會貪看自己清凈瑩潔的化身相(第十愿)。就在凈土修福、修慧,深入正定的歷程中,而從寂靜無欲的心光中,散發(fā)出純真黃金色般地禪定光芒(第三愿);因每一個凈土眾生都具備福德心、寂定心、平等心,不會因個個相貌莊嚴程度的不同,而生出爭勝、比較的分別心(第四愿);就因凈土眾生由佛法意見,引入禪修之中,徹底斷除了十惡業(yè)的造作行為,故而當每一個凈土眾生發(fā)愿往生他方世界弘法利生時,絕對不會墮落到十方世界的三惡道去(第二愿);因凈土眾生不作惡行,不造惡因,凈業(yè)所感,極樂世界當然沒有三惡道(第一愿)。關于第一、二、三、四、十等愿在第十一愿‘總結前十愿與佛法止定’之間的關系段落中有詳細說明,不再贅述。

  由上可知,從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四、十五、十六等十四愿,可看成彌陀啟開凈土眾生修證佛法根本形成身心正報、依報因果的接引大愿。誠如前面諸愿所述,凈土眾生身心的形成與結果,自有其甚深的佛法修證因緣,若不深入佛法正理去探討,難免不對摸不看、看不到的凈土世界內(nèi)生存的眾生,產(chǎn)生神話想像的心理,進而排斥凈土思想,與大乘凈土成佛之道絕緣。筆者不嫌詞費,抽絲剝繭的以各各角度詳述四十八愿,目的就是希望凈土法門久住間,廣度眾生。而能對讀者們有所啟示與助益,凈土種子不斷,彌陀度生悲愿永住人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