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善同歸集(六)
萬善同歸集卷第六
故華嚴論云。偏修理則滯寂。偏修智則無悲。偏修悲則染習便增。但發(fā)愿則有為情起。故菩薩以法融通。不去不取。圭峰禪師云。師資傳授。須識藥病。承上方便。皆須先開示本性。方令依性修禪。性不易悟多由執(zhí)相。故欲顯性先須破執(zhí)。破執(zhí)方便。須凡圣俱泯。功業(yè)齊祛。使心無所著。方可修禪。后學淺識。便執(zhí)此言為究竟道。又以修習之門人多放逸故。后廣說欣厭毀責貪嗔贊嘆勤苦調(diào)身調(diào)息入道次第。后人聞此又迷本覺之用。便一向執(zhí)相滯教違宗。又學淺之人。或秖知離垢清凈離障解脫。故毀禪門即心是佛;蚨q知自性清凈性凈解脫。故輕于教相持律坐禪調(diào)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悟清凈性凈解脫。漸修令得圓滿清凈究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擁滯。又云?兆诘稣谠。非凡非圣。一切不可得等。性宗有遮有表。今時人皆謂遮言為深。表言為淺。故惟重非心非佛。良由以遮非之辭為妙。不欲親證自法體故如此也。如上所引。祖教了然。但以所非者破其執(zhí)。離性之相而生常見。離相之性成其斷滅;蛴兴澱。乃是了即性之相用不離體。即相之性體不離用。故知相是性之相。性是相之體。若欲贊性即是贊相。若欲毀相秖是毀性。云何妄起取舍之心。而生二見。若入一際法門。則毀贊都息。
問:如上問意。秖據(jù)今時多取理通。少從事習。皆稱玄學。離物超塵。佛果尚鄙而不修。片善豈宗而當作。未審上古事總如然。請更決疑免墜邪網(wǎng)。
答:前賢往圣。志大心淳。究理而晷刻不忘。潛行而神靈罔測。曉夕如臨深履薄?俗C似然足救頭。重實而不重虛。貴行而不貴說。涉有而不住有。行空而不證空。從小善而積殊功。仗微因而成大果。今時則劫濁時訛。志微根鈍。我慢垢重懈怠障深。一行無成百非恒習。乘戒俱喪理事雙亡。墮無知坑坐黑暗獄。不達即事即理之旨?漳钇茍(zhí)破病之言。智者深嗟愚人仿效。既成途轍頓奪尤難。是以廣引祖佛之深心。備彰經(jīng)論之大意。希悛舊執(zhí)庶改前非。同躡先圣之遺蹤。共稟覺王之慈敕。無虧本志免負四恩。齊登解脫之門。咸闡離生之道。成諸佛業(yè)滿大菩提。塞邪徑而辟正途。堅信根而拔疑刺。備波羅蜜之智楫。駕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賢之愿海。渡法界之飄溺。置涅槃之大城。往返塵勞周旋五趣。不休不息無始無終。未來窮而不窮。虛空盡而無盡。仰惟佛眼證此微誠。普為群靈敬述茲集。
問:上上根人頓悟自心。還假萬行助道熏修不。
答:圭峰禪師有四句料簡。一漸修頓悟。如伐樹片片漸斫一時頓倒。二頓修漸悟。如人學射。頓者箭箭直注意在的。漸者久久方中。三漸修漸悟。如登九層之臺。足履漸高所見漸遠。四頓悟頓修。如染一綟絲萬條頓色。上四句多約證悟。惟頓悟漸修。此約解悟。如日頓出霜露漸消。華嚴經(jīng)說。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然后登地次第修證。若未悟而修。非真修也。惟此頓悟漸修。既合佛乘不違圓旨。如頓悟頓修。亦是多生漸修今生頓熟。此在當人。時中自驗。若所言如所行。所行如所言。量窮法界之邊。心合虛空之理。八風不動三受寂然。種現(xiàn)雙消根隨俱盡。若約自利。則何假萬行熏修。無病不應服藥。若約利他。亦不可廢。若不自作。爭勸他人。故經(jīng)云。若自持戒。勸他持戒。若自坐禪。勸他坐禪。智論云。如百歲翁翁舞。為教授兒孫故。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如或現(xiàn)行未斷煩惱。習氣又濃。寓目生情。觸塵成滯。雖了無生之義。其力未充。不可執(zhí)云我已悟了煩惱性空。若起心修卻為顛倒。然則煩惱性雖空。能令受業(yè)。業(yè)果無性。亦作苦因。苦痛雖虛。秖么難忍。如遭重病。病亦全空。何求醫(yī)人。遍服藥餌。故知言行相違。虛實可驗。但量根力不可自謾。察念防非切宜仔細。
問:老子亦演行門。仲尼大興善誘。云何偏贊佛教。而稱獨美乎。
答:老子則絕圣棄智。抱一守雌。以清虛憺泊為主。務善嫉惡為教。報應在一生之內(nèi)。保持惟一身之命。此并寰中之近唱。非象外之遐談。義乖兼濟之道。而無惠利也。仲尼則行忠立孝。闡德垂仁。惟敷世善。未能忘言神解。故非大覺也。是以仲尼答季路曰。生與人事。汝尚未知。死與鬼神。余焉能事。此上二教。并未逾俗柱。猶局塵籠。豈能洞法界之玄宗。運無邊之妙行乎。
問:佛行無上。眾哲所尊。儒道二教。既盡欽風。云何后代之中。而有毀謗不信者何。
答:儒道先宗皆是菩薩。示劣揚化同贊佛乘。老子云。吾師號佛。覺一切民也。西升經(jīng)云。吾師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文。列子云。商太宰嚭問孔子曰。夫子圣人歟?鬃訉υ弧G鸩┳R強記。非圣人也。又問。三王圣人歟。對曰。三王善用智勇。非圣人也。又問。五帝圣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義。亦非丘所知。又問。三皇圣人歟。對曰。三皇善任因時。亦非丘所知。太宰嚭大駭曰。然則孰為圣人。夫子動容有言曰。丘聞西方圣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吳書云。吳主孫權問尚書令闞澤曰。孔丘老子得與佛比對以不。闞澤曰。若將孔老二家。比校遠方佛法。遠則遠矣。所以言者?桌显O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比對明矣。吳主大悅。用闞澤為太子太傅。起世界經(jīng)云。佛言。我遣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葉菩薩。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薩。明知自古及今。但有利益于人間者。皆是密化菩薩。惟大士之所明。非常情之所測。遂使寡聞淺識起謗如煙。并是不了本宗。妄生愚執(zhí)。事老君者。則飛符走印。煉石燒金。施醮祭之腥膻。習神仙之誑誕。入孔門者。志乖淳樸。意尚浮華。騁鸚鵡之狂才。擅蜘蛛之小巧。此皆違背先德。自失本宗。斯人不謗。焉顯其深。下士不笑。寧成其道。是以佛法如海。無所不包。至理猶空。何門不入。眾哲冥會千圣交歸。真俗齊行愚智一照。開俗諦也則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勸國以紹。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樂。懲非顯地獄之苦。不惟一字以為褒。豈止五刑而作戒。敷真諦也則是非雙泯。能所俱空。收萬像為一真。會三乘歸圓極。非二諦之所齊。豈百家之所及。
問:道無不在。真性匪移。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此即一體三寶。,F(xiàn)世間。何用金檀刻像。竹帛書經(jīng)。剃發(fā)出塵。以為三寶。
答:上根玄解。何假相施。中下鈍機。須憑事發(fā)。不睹正相。但染邪宗。秖如此土像教未來。惟興外道。罔知真?zhèn)文骒`蹤。伏自漢明夢現(xiàn)金身。吳帝瑞彰舍利。爾后國王長者。方知歸敬之門。哲士明人。頓曉棲神之地。是知跡能顯本。相可通真。因筌得魚。理事無廢。是以木母變色。金像舒光。道藉人弘。物由情感。能生凈種。敬假像而開心。不結信緣。遇真儀而不見。是以迷之則本末咸喪。了之則真假俱通。若驗斯文奚生取舍。或廣興供養(yǎng)發(fā)大志誠。意業(yè)功深修因力大。是以貧女獻潘淀。而位登支佛。童子進土□。而福受輪王。
問:因緣義空。自他無性。涅槃生死。一體無殊。如何行慈廣垂攝化。
答:雖人法本空彼我虛寂。而眾生迷如夢所得。都不覺知。菩薩興悲而示真實。大般若經(jīng)云。佛告善現(xiàn)。應知有情雖自性空遠離眾相。而有雜染清凈可得。起信論云。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yè)。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yè)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是以觀緣起。而不住涅槃。了性空而不住生死。
問:西天九十六種外道。各立修行之門。勤苦兢兢非無善業(yè)。云何報盡還入輪回不得解脫。
答:未達無生正理。惟修生滅有因。起貪著之心。懷希望之意。以苦舍苦從迷積迷。匍匐升沉輪回莫已。蒸砂之喻足可明之。
問:非惟外道修善不得解脫。依內(nèi)教修。亦有不得道者何耶。
答:皆為有我故不得斷結。凡作之時皆云我能作。隨境所得住著因果。若了二無我理。證解一心不動塵勞。當處解脫。
問:正作之時。云何了無我。
答:所作之時從緣而起。以有施為而無主宰。所出音聲猶如風鐸。隨機轉(zhuǎn)動惟似木人。但依業(yè)力所為。而無我性可得。四大聚散生滅隨緣。乃至六趣受身。亦復如是。實無有人而能來往。華嚴經(jīng)云。如機關木人。能出種種聲。彼無我非我。業(yè)性亦如是。論云。因緣故生天。因緣故墮地獄。若言是我非因緣者。作惡何不生天乃墮地獄耶。我豈愛彼地獄受苦耶。我既作惡而不受樂者。故知善惡感報惟是因緣非是我也。而眾生于無我無作之中。妄認我作強為其主。不知是識所為決定無有作者。外道皆稱執(zhí)作悉有神我。若無神我誰為所作。智論破云。心是識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如火性能燒物不假人。唯識論云。諸所執(zhí)實有我體。為有思慮為無思慮。有思慮應是無常。非一切時有思慮故。無思慮如虛空。不能作業(yè)。亦不受果。故所執(zhí)我理俱不成。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后生。因果相續(xù)。由妄熏習似我相現(xiàn)。愚者于中妄執(zhí)為我。又無我者即是無性。性即是體。體是主質(zhì)義。凡有一法皆從眾緣所成。實無本體。以無體故空。是以眾生于性空中執(zhí)為實有。內(nèi)則為我所羈。外則為塵所局。所以修行不出心境。及至得果不離所因。升降雖殊常系諸有;楦呦陆K始輪回。眾患所生我為其本。
問:既萬法無體。本來自空。云何復有諸法建立。
答:秖為空無體性。而從緣生。若有自體即不假緣生。既不從緣生。即萬法有其定體。若立定相。即成常過。善惡不可改移。因果遂成錯亂。為惡應生天。為善應沉淵。以無因故。作善應無福。作惡應無罪。以無果故。是以萬法無體無定。但從緣現(xiàn)。以緣生故無性。諸法皆空。以無性故。緣生諸法建立故。華嚴經(jīng)明。菩薩于無自性中。建立一切佛事。是以因空立有。有無自名。從有辨空?諢o自體。
問:現(xiàn)見諸法發(fā)生。云何無性。
答:即生無生。所以無性。若云有生。為復自生。為他生。為共生。為無因生。若云自生。譬如自身。若非父母云何得生。故云此身即父母之遺體。以過去業(yè)為內(nèi)因。托父母體為外緣。內(nèi)外因緣和合而有。即非自生;蛟扑。若無宿業(yè)自因。終不托胎。皆從自業(yè)而有。譬如外具水土若無種子決定不生。若共生者。因假緣成。何有自體之用。緣從因起。而無外助之能。因緣各無。和合豈有。如一砂無油。和眾砂而非有。一盲不見。聚群盲而豈觀。若無因生者。即石女生兒。龜毛作拂。有因尚無。無因豈有。又從有因而立無因。有因既無。無因亦絕。但了自他兩句無生。則四句皆破。既無自他。將誰作和合及以無因。有四句自然宴寂。是知無生之生。幻相宛爾。生之無生。真性湛然。故金剛三昧經(jīng)云。因緣所生義。是義滅非生。滅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
問:既一切諸法。無性無生。云何眾生執(zhí)著境緣。而受實報。
答:秖為不了無性。迷為實有。所以受其實報。如達其性空。即不生貪著。既不耽著。任運施為不住其因。終不受果。故經(jīng)云。心生種種法生。又云。一切惟心造。若心不起。外境常虛。了境性空。其心自寂。妄心既寂;孟嗪紊P木尘阙。自然合道。華嚴經(jīng)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又云。世間一切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
問:既受實報。云何言一切空。
答:分明云。眾生自妄認為實。其性?。雖受苦樂厭愛情生。人法俱空一無所得。猶如夢見好惡欣戚盈懷。及至覺來豁然無事。覺來非有。夢里非無。既習顛倒之因。不無虛妄之果。
問:妄心幻境。為復本無。從今日無。
答:心境本無。
問:既是本無。眾生云何不得解脫。
答:本來無縛。云何稱解。秖為不達本無。妄生今有。從無始際熏習之力。不覺不知隨業(yè)而轉(zhuǎn)。雖在業(yè)拘性常清凈
問:如何得究竟清凈。
答:此有二義。一者了其本無。得自性清凈。二者凈其妄染。得離垢清凈。本性既凈妄念不生。二障雙消三輪廓徹。契本冥源種現(xiàn)俱寂。
問:佛道遐昌凡圣同稟。何乃興替不定。而有墮壞者乎。
答:夫萬物有遷。三寶常住。寂然不動。感通而化。非初誕于王宮。不長逝于雙樹。若眾生福薄。則佛事冰消。若國土緣深。則梵剎云聳。在人自生得喪。非法而有盛衰。故法華經(jīng)云。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
問:既贊眾善。報應非虛。云何有勤苦求者。全無克證。
答:修善之人。自有冥顯二益。法華玄義四句料簡。一冥機冥應。若過去善修三業(yè),F(xiàn)在未運身口。藉往善力。此名為冥機。雖不見靈應。而密為法身所益。不見不聞非覺非知。是名冥益。應身應是顯應。法身應是冥應。二冥機顯益。過去植善而冥機已成。便得值佛聞法,F(xiàn)前獲利。是為顯益。如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現(xiàn)在何曾修行。諸佛照其宿機。自往度之。三顯機顯益。現(xiàn)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道場禮懺。能感靈瑞。四顯機冥益。如人雖一世勤苦現(xiàn)善濃積。而不顯感。冥有其利。若解四意。一切低頭舉手。福不虛棄。終日無感。終日無悔矣。
問:或有一生修善,F(xiàn)縈惡報。終日造惡。目睹吉昌者何。
答:業(yè)通三世。生熟不定。又通三報。厚薄相傾。西天第十九祖師鳩摩羅多云。前生修功德。而致強半功。有少破壞故。回心修惡行。罪業(yè)少功德。亦死先受福。正受快活時。心似得安樂。忽降諸衰惱。其家漸殘破。承彼先惡業(yè)。相續(xù)致于此。非是今修福。而招斯惡報。又曰。前世作惡業(yè)。其罪強半功。忽遇一智者。而教修福德。福德雖修已。其善未過彼。功德少于罪。亦死生貧窮。心不敬信佛。亦不重三寶。如是過半已。其家漸富有。資生多財帛。承彼先善業(yè)。相續(xù)致于此。非是今作惡。而招斯善報。論云。今我疾苦皆由過去。今生修福報在當來。若見喜殺長壽好施貧窮。能信斯言不生邪見。若不解此憂悔失理。謂徒功喪計。善惡無征。但修善之時一心不退。既不間斷福果長新。秖慮中途自生遮障。識達賢士曉斯旨焉。
問:惡能掩善。則禍起而福傾。善能排惡。則障消而道現(xiàn)。何乃或有從生積善反受余殃。及蕭梁武帝歸憑三寶。一朝困斃全無靈祐者何。舉世咸疑請消余滯。
答:前明業(yè)通三世。事已昭然。今重決疑。有其三義。一者是諸佛菩薩示現(xiàn)施為。隨順世間同其苦樂。千變?nèi)f化誘引勞生。或居安而忽危。示物極即反;蛱帢s而頓弊,F(xiàn)盛必有衰。令耽榮者悟世無常。使恃祿者知生有限。潛消貪垢巧洗情塵。示正示邪或逆或順。斯乃密化之秘術。非凡小之所知。二者善惡無定。果報從緣。業(yè)力難思。勢不可遏。故涅槃經(jīng)云。業(yè)有三報。一現(xiàn)報。現(xiàn)作善惡,F(xiàn)受苦樂。二生報。今生作業(yè)。來生受果。三后報。或今生作業(yè)。過百千生方受其報。又經(jīng)云。有業(yè)現(xiàn)苦有苦報。有業(yè)現(xiàn)苦有樂報。有業(yè)現(xiàn)樂有樂報。有業(yè)現(xiàn)樂有苦報;蛴喔N幢M。惡不即加;蛩扪晟性凇I凭壉惆l(fā)。又若善多惡少則先受樂。而后受苦。則福盡禍生;蛏粕賽憾。則先受苦。而后受樂。則災消慶集。此皆并是后報善惡業(yè)熟。今生善力難排。斷結證圣尚還宿債。如師子比丘一行禪師等。豈況業(yè)系凡夫。寧逃此患。三者或善根深厚。修進堅牢。決志無疑。誓過金石。則現(xiàn)受輕報能斷深愆。故經(jīng)云。今生作惡少為善多。則回地獄重。而現(xiàn)世輕;蜃魃粕贋閻憾。則回現(xiàn)世輕。而地獄重。乃至純善修行之人。現(xiàn)世暫時頭痛。則滅百千萬劫地獄之苦。是以菩薩發(fā)愿云。愿得今身償。不入惡道受苦。作惡之人雖現(xiàn)安樂。果在阿鼻。積劫燒然受苦無間。又復修行力至將出輪回。臨終之時雖受微苦。無始惡業(yè)一時還盡。如唐三藏法師。九世支那為僧。福德智慧常稱第一。大弘圣教廣演佛乘。利濟無邊殊功罕測。及至遷化之時。臥疾房中。瞻病僧明藏禪師。見有二人。各長一丈。共捧一白蓮花至法師前云。師從無始已來。所有損惱有情諸有惡業(yè)。因今小疾并得消殄。應生欣慶。法師顧視合掌。遂右脅而臥。第子問云。和尚決定得生彌勒內(nèi)院不。報云得生。言訖氣息漸微。奄然神逝。若明如上三義。方為知因識果之人;蛎了刮慕K生疑謗。
問:夫修善應純。云何造惡。既能造惡。何用善乎。若善惡齊行?痔摴αΑ
答:若出家菩薩無諸障閡。應純修善直至菩提。如在家菩薩。事業(yè)所拘未得純凈。傍興善道以為對治。夫業(yè)難頓移。惡非全斷。漸積功德以趣菩提。若更積惡不修。惡無有盡。須行善業(yè)以奪惡因。譬喻經(jīng)云。昔有國王。出射獵還。過寺繞塔。為沙門作禮。群臣共笑之。王乃覺知問群臣曰。有金在釜。釜中湯沸。以手取金可得不。答曰。不可得。王言。以冷水投中?扇〉貌弧3及淄跹。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獵所作如湯沸。燒香然燈繞塔。如持冷水投沸湯中。夫作王有善惡之行。何故但有惡無善乎。
問:在家菩薩。亦許純修善不。
答:若志苦心堅。一向歸命。如鹿在網(wǎng)。若火燒頭。惟求出離之門。不顧人間之事。自古及今亦多此等。譬喻經(jīng)云。昔有國王。大好道德。常行繞塔百匝未竟。邊國王來征伐。欲奪其國。傍臣大恐怖。即白王言。置斯旋塔以攘重寇。王言。聽使兵來。我終不止。心意如故。繞塔未竟。兵散罷去。夫人有一心定意。無所不消也。是以河岳不靈。惟人所感。但能志到。無往不從。至于冰池躍鱗寒林抽筍。故非神力志所為也。
問:若廣修萬善。皆奉慈門。但稟真詮有妨世諦。則處國廢其治國。在家闕于成家。雖稱利人未得全美。
答:佛法眾善普潤無邊。力濟存亡道含真俗。于國有善則國霸。于家有善則家肥。所利弘多為益不少。所以書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又云。行善降之百祥。為惡降之百殃。宋典文帝。以元嘉中問何侍中曰。范泰謝靈運云。六經(jīng)本是濟俗。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jīng)為指南。如其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太平也。侍中對曰。夫百家之鄉(xiāng)。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厚。傳此風訓已遍宇內(nèi)。編戶千萬。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于家。萬刑息于國。陛下所謂坐致太平也。是以包羅法界遍滿虛空。一善所行無往不利。則是立身輔化匡國保家之要軌矣。若以此立身。無身不立。以此匡國。無國不匡。近福人天。遠階佛果。
問:所修萬善。以何為根本乎。
答:一切理事。以心為本。約理者。經(jīng)云。觀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此以真如觀真實心為本。約事者。經(jīng)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此以心識觀緣慮心為本。真實心為體。緣慮心為用。用即心生滅門。體即心真如門。約體用分二。惟是一心。即體之用。用不離體。即用之體。體不離用。開合雖殊真性不動。心能作佛。心作眾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獄。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坦然。心凡則三毒縈纏。心圣則六道自在。心空則一道清凈。心有則萬境縱橫。如谷應聲語高而響大。似鏡鑒像形曲而影邪。以萬行由心一切在我。內(nèi)虛外終不實。內(nèi)細外終不粗。善因終值善緣。惡行難逃惡境。踏云霞而飲甘露。非他所授。臥煙焰而啖膿血。皆自所為。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秖在最初一念。致此升沉。欲外安和。但內(nèi)寧靜。心虛境寂。念起法生。水濁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于斯?芍^眾妙之門。群靈之府。升降之本。禍福之源。但正自心何疑別境。經(jīng)云。為善福隨。履惡禍追。響之應聲。善惡如音。非天龍鬼神所授。非先禰后裔所為。造之者惟心。成之者身口矣。佛說偈曰。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礫于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華嚴經(jīng)云。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云。何得無過失身口意業(yè)。乃至為上為無上。為等為無等等。文殊師利答言。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密嚴經(jīng)云。如地無分別。庶物依以生。藏識亦如是。眾境之依處。如人以己手。還自摩挃身。亦如象以鼻。取水自沾沐。復似諸嬰兒。以口含其指。如是自心內(nèi),F(xiàn)境還自緣。是心之境界。普遍于三有。久修觀行者。而能善通達。內(nèi)外諸世間。一切惟心現(xiàn)。以此之言。豈止萬善之本。乃至有情無情凡圣境界虛空萬像。悉為其本。亦云。無住為本。本立道生。斯之謂矣。
問:萬行之源以心為本。助道門內(nèi)何法為先。
答:以其真實正直為先。慈悲攝化為道。以正直故果無迂曲行順真如。以慈悲故不墮小乘功齊大覺。以此二門自他兼利。
問:前明先知正宗遍行助道。今萬行門中以消疑滯。未審以何為宗旨。
答:佛法本無定旨。但隨入處明見心性。權名為宗。
問:以何方便。而得悟入。
答:有方便門。應須自入。
問:豈無指示。
答:見性無方云何所指。實非見聞覺知境界。
問:既無所指。明見之時見何物。
答:見無物。
問:無物如何見。
答:無物即無見。無見是真見。有見即隨塵。
問:若然如是。教中佛云何亦說見。
答:佛隨世法。即是不見見。非同凡夫執(zhí)為實見。究竟而論。見性非屬有無。湛然常寂。
問:畢竟如何。
答:須親省察。
問:前云心外無法。云何稱有見即隨塵。
答:一切色境。皆是第八識親相分現(xiàn)量所得。實無外法。眼見色時未生分別。剎那轉(zhuǎn)入明了意識分別形像作外量解。遂執(zhí)成塵境。
問:此境何識所現(xiàn)。
答:塵以識所現(xiàn)。內(nèi)識變起似塵而現(xiàn)。如鏡中見自面像非他影現(xiàn)。唯識論云。內(nèi)識轉(zhuǎn)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自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內(nèi)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xiàn)。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緣此執(zhí)為實我實法。如幻夢者幻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xiàn)。內(nèi)識所變似我似法。雖有而非實。經(jīng)云。由自心執(zhí)著。心似外境轉(zhuǎn)。彼所見非有。是故說惟心。此由約事而論。說為識變。若深達真如。一切諸法本來不動。即心自性亦非待變。
問:此塵與識從何而立。
答:謂由名言熏習種子。而得建立。實無其體。而似有義。相貌顯現(xiàn)。如幻物等。因名立法因法建名。名中無法法中無名。無體互成有相俱寂。
問:此識既不立。何識為宗。
答:諸識亦無畢竟所歸。約極權論。惟一真性。此亂識為遣境故立。境消識謝能所俱亡。惟一真識。即是實性。三無性論云。先以亂識遣于外境。次阿摩羅識遣于亂識。究竟惟一凈識。
問:理事無閡萬事圓修。何教所宗何諦所攝。
答:法性融通隨緣自在。隨舉一法萬行圓收。即華嚴所宗。圓教所攝。若六度萬行成佛度生。雖凈緣起。皆世諦所收。若發(fā)明本宗深窮果海。則理智俱亡。言心路絕。
問:此集所陳。有何名目。
答:若問假名。數(shù)乃恒沙。今略而言之?偯f善同歸。別開十義。一名理事無閡。二名權實雙行。三名二諦并陳。四名性相融即。五名體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異一際。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無差。
問:名因義立。義假名詮。既立假名。其義何述。
答:第一理事無閡者。理則無為。事則有為。終日為而未嘗有為。終日不為而未嘗無為。為與無為。非一非異。同法性源。等虛空界。若云是一。仁王經(jīng)說。諸菩薩有為功德無為功德。皆悉成就。若但是一。不應說有二種功德。若云是異。般若經(jīng)云。不得離有為說無為。不得離無為說有為。是以理事相即非斷非常。起滅同時無閡雙現(xiàn)。第二權實雙行者。實則真際。權則化門。從真際而起化。實外無權。因事跡而得本。權外無實。常冥一旨無閡雙行。遮照同時理量齊現(xiàn)。第三二諦并陳者。諸佛常依二諦說法。何以故。俗是真詮。了俗無性。即是真諦。故云。若不得俗諦。不得第一義。所以真不待立而,F(xiàn)。俗不待遣而自空。二諦雙存如同波水。水窮波末波水同時。波徹水源動濕一際。第四性相融即者。無量義經(jīng)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所言法者。即是真心。從一真心具不變隨緣二義。不變是性。隨緣是相。性是相之體。相是性之用。以不了根源。則妄生諍論。如今毀相者。是不識心之用。毀性者。是不識心之體。若能融通。取舍俱息。第五體用自在者。體即法性之理。用乃智應之事。舉體全用。用即非一。舉用全體。體即非異。即體之用不閡用。即用之體不失體。所以一味雙分。自在無閡。第六空有相成者。且夫一切萬法。本無定相。互成互壞相攝相資?找蛴辛。緣生故性空。有假空成。無性故緣起。因義顯別隨見成差。迷之則萬狀不同。悟之則三乘不異。何者。且如有之一法。小乘見是實色。初教觀為幻有。終教則色空無閡。以空不守自性隨緣成諸有故。頓教見一切色法無非真性。圓教見是無盡法界。若如是融通。即成真空妙有。有能顯萬德?漳艹梢磺。第七正助兼修者。正即是主。助即是伴。因伴成主。無助即正終不圓。從主得伴。無正則助無由立。是以主伴相成。正助兼?zhèn)。亦?a href="/remen/zhigu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止觀雙運隱顯互興。內(nèi)外更資。乘戒兼急。第八同異一際者。同則據(jù)理不變。異則約事隨緣。所以不變故乃能隨緣。隨緣故所以不變。秖為不異而成異事。不同而立同門。若異則壞于異。以失體故。若同則不成同。以無用故。所以同無同而異。異無異而同。各執(zhí)即落斷常。雙融即成佛法。故經(jīng)云。奇哉世尊。于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第九修性不二者。本有曰性。非從觀成。今顯曰修。因智而現(xiàn)。由修顯本有之性。因性發(fā)今日之修。全性成修。全修成性。修性無二。因緣似分。第十因果無差者。因從果起。果滿則乃成因。果逐因生。因圓則能立果。事分前后。理即同時。相助相酬。業(yè)用無失。
問:此集所申。當何等機得何等利。
答:自他兼利。頓漸俱收。自利者。助道之圓門。修行之玄鏡。利他者。滯真之皎日。二見之良醫(yī)。頓行者。不違性起之門能成法界之行。漸進者。免廢方便之教。終歸究竟之乘。若信之者。則稟佛言。若毀之者。則謗佛意。信毀交報。因果歷然。略述教海之一塵。普施法界之含識。愿弘正道。用報佛恩。頌曰。
菩提無發(fā)而發(fā)佛道無求故求
妙用無行而行真智無作而作
興悲悟其同體行慈深入無緣
無所舍而行檀無所持而具戒
修進了無所起習忍達無所傷
般若悟境無生禪定知心無住
鑒無身而具相證無說而談詮
建立水月道場莊嚴性空世界
羅列幻化供具供養(yǎng)影響如來
懺悔罪性本空勸請法身常住
贊嘆彼我虛玄發(fā)愿能所平等
焚香妙達無生誦經(jīng)深通實相
散華顯諸無著彈指以表去塵
施為谷響度門修習空華萬行
深入緣生性海常游如幻法門
誓斷無染塵勞愿生惟心凈土
履踐實際理地出入無得觀門
降伏鏡像魔軍大作夢中佛事
廣度如化含識同證寂滅菩提
萬善同歸集卷第六終
附永明壽禪師垂誡
(按舊本不載此誡。今從佛祖綱目考訂。以其針劄宗門人。最為痛切故附錄于后)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yè)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凈身。若逢真正導師。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歷在耳根永為道種。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頭來。一聞千悟。須信道。真善知識是人中最大因緣。能化眾生得見佛性。深嗟末世誑說一禪。只學虛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yè)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墮阿鼻。受得地獄業(yè)。消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為正。若不自懺自悔自修。諸佛出來也無救爾處。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飲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若見己財如糞土相似。便可偷盜。饒爾煉得至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圣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古圣施設豈有他心。只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仲嵪蛏扑鬃佣嗤说佬。所以廣行遮護。千經(jīng)所說萬論所陳。若不去淫斷一切清凈種。若不去酒斷一切智慧種。若不去盜斷一切福德種。若不去肉斷一切慈悲種。三世諸佛同口敷宣。天下禪宗一音演暢。如何后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只為宿薰業(yè)種。生遇邪師。善力易消。惡根難拔。豈不見。古圣道。見一魔事如萬箭攢心。聞一魔聲如千錐劄耳。速須遠離。不可見聞。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