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五)

  (2)行愿功德殊勝

  1、校量聞經(jīng)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yǎng)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jīng)爾所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相續(xù)不斷,所得功德;若復(fù)有人聞此愿王,一經(jīng)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yōu)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初句是出能校量的人,包括比丘、比丘尼、式又摩那、沙彌、沙彌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等七眾佛弟子。次兩句是顯所校量物品之多而且勝!覆际査磺惺澜,所有眾生」,是明受施者之多,「供養(yǎng)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是供養(yǎng)福田勝,「經(jīng)爾所佛剎極微鹿數(shù)劫,相續(xù)不斷」,是顯布施時間之長。

  普賢菩薩說:七眾佛弟子中,假如有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如是眾多美妙而且殊勝的供養(yǎng)具,于如是長時間布施供養(yǎng)殊勝的福田,所得功德,當然廣大難思。但若復(fù)另外有人,僅于短暫的時間,聽聞此愿王,一經(jīng)歷其耳根,所得功德,比前以眾多上妙七寶及人天安樂,經(jīng)無量劫布施無量眾生,供養(yǎng)無量諸佛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yōu)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此正顯聞法功德的殊勝。因為七寶布施,是有漏法,功德雖多仍然有盡;聞經(jīng)功德,是無為法,能出生佛果菩提,故雖少而利益無窮無盡,其勝劣之分,不言可知。

  2、總明諸行勝用

  或復(fù)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yè)。

  前文已經(jīng)簡單說明:得聞十大愿王的功德難思,今再詳細說明受持,讀誦,書寫此十大愿王的功德更勝!富驈(fù)有人」,是明受持之人,「以深信心」,明能受持之心勝,「于此大愿」是明所受持之法勝。受持有十種:

  一書寫:即是親手抄寫經(jīng)典,或出資印經(jīng),流通正法。

  二供養(yǎng):以香花等物供養(yǎng)經(jīng)典。

  三轉(zhuǎn)施:自己所寫所印的經(jīng)典,轉(zhuǎn)贈他人閱讀,或以自己讀誦經(jīng)典功德,回向施與法界眾生。

  四聽聞:常往講經(jīng)法會,多聞佛法。

  五披讀:披覽閱讀,大乘經(jīng)典。

  六受持:信解受持經(jīng)中所詮的義理,恒不忘失。

  七開示:將自已所理解經(jīng)中的義理,開示教導(dǎo),其它眾生。

  八諷誦:記憶經(jīng)文,常自背誦。

  九思惟:聞教或讀誦經(jīng)典,常自思惟,經(jīng)中要義,求生慧解。

  十修習:依所了解的義理,如法修行。

  今經(jīng)文中但舉受持,讀誦,書寫,兼前聽聞共五種,「乃至」二字,是該攝其余五行!敢陨钚判摹,是以深刻而堅固的清凈信心,「受」是領(lǐng)受,「持」是憶持,對經(jīng)本曰讀,離經(jīng)本背念名誦。書寫,是抄寫。古人欲想輾轉(zhuǎn)流布佛經(jīng),唯有抄寫,現(xiàn)代科技發(fā)達,由石刻木雕,鉛版印刷,演進為計算機打字,甚至影印;只要發(fā)心出資,便可以大量出版佛經(jīng),無需要自己抄寫了。

  「四句偈」,明受持法之少,「速能除滅」以下,顯得益之多。「五無間業(yè)」,指弒父,弒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等五種惡行,是最重的罪業(yè),能招致五無間地獄果報。五無間獄是:

  一趣果無間:犯五逆罪的人,死即直趣地獄,無中陰身,亦無間隔他生的時間。

  二壽命無間:從初墮入地獄起,至百千劫,日夜受罪,無有間斷。

  三身形無間:罪人看見自已的身形,遍滿整個地獄。

  四受苦無間:地獄中種種刑具叉棒,日夜相加,苦楚相連,從年竟劫,無有間斷。

  五受報無間:日夜受罪,死已復(fù)生,生又復(fù)死,經(jīng)無數(shù)劫,如是無時間斷。

  地藏經(jīng)觀眾生業(yè)緣品中,地藏菩薩告摩耶夫人言:「又五事所感,故稱無間。何等為五: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數(shù),無時間絕,故稱無間。二者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三者罪器叉棒,鷹蛇狼犬,碓磨鋸鑿,剉斫鑊湯,鐵網(wǎng)鐵繩,鐵驢鐵馬,生革絡(luò)首,熟鐵澆身,饑吞鐵丸,渴飲鐵汁,從年竟劫,數(shù)那由他,苦楚相連,更無間斷,故稱無間。四者不問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yè)感,悉同受之,故稱無間。五者若墮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yè)盡,方得受生,以此連綿,故稱無間!

  現(xiàn)在,普賢菩薩說:得聞十大愿王的人,若能受持,讀誦,書寫,甚或少至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便能迅速除滅五無間的罪業(yè),即得免墮五無間地獄受苦。

  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惡業(yè),皆得消除。

  世間眾生,身有老、病、死,心有貪、瞋、癡,故說:「身心等病」。依涅盤經(jīng)說:人身致病的原因有五:謂因水,因風,因熱,四者雜病,五者客病?筒】煞炙念,一非分強作致病,二忘誤墮落致病,三刀杖瓦石所擊致病,四鬼魅所著致病。至于心病發(fā)生,亦有四緣,一踴躍,二恐怖,三憂愁,四愚癡。無論任何因緣致病,無論患上任何病,皆由宿世惡業(yè)所感。

  眾生由無始時來,所作惡業(yè),多如佛剎極微塵數(shù),是以招致身心重病,導(dǎo)致種種苦惱。今因聽聞,以及生深信心,受持、讀誦、書寫十大愿王的功德,即能迅速消除五無間業(yè),與往昔所作多如佛剎極微塵數(shù)的一切惡業(yè)?芍x惡業(yè)的功德,是可等的殊勝。

  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盤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fā)心親近守護。

  此說離魔障的功德勝用。焚語魔羅,譯名殺者,因為魔能殺害修行人的慧命,是生死的根本。「一切魔軍」,是顯魔眾多,今略言有四:一煩惱魔,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緣。三五陰魔,四死魔,是生死果。又魔軍,指以下所說鬼神,皆屬天魔之軍眾。

  「夜叉」,譯名捷疾鬼,手執(zhí)兵器,飛行于天空,到處擾亂修行人!噶_剎」,譯名食人鬼,心地兇惡,專食眾生血肉,以養(yǎng)己性命!给F盤荼」,譯名守宮神,亦名甕形鬼,以其丑陋難看故名!笟成彡^」,譯名啖精氣鬼,專吸啖人身精氣,屬于餓鬼中稍勝的鬼類!覆慷唷,譯為大身,亦名自生,此類若從父母生者名夜叉,自己化身名部多,此等鬼神,飲人血,食人肉,能禍害于人,屬于惡鬼之類。但對于聽聞十大愿王,并能深心信受,受持讀誦書寫的人,此等諸惡鬼神,悉皆遠離,「或時」受愿王威力感化,還會「發(fā)心親近守護」受持讀誦書寫十大愿王的人。

  3、通明五果利益

  是故若人誦此愿者,行于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應(yīng)禮敬,一切眾生悉應(yīng)供養(yǎng)。

  由于受持讀誦書寫十大愿王的功德,能滅五無間罪,能除身心等病,能使魔軍遠離,甚至有時或發(fā)心守護。以是之故,若果有人讀誦此普賢行愿者,將獲得增上、等流、異熟,士用,以及離系等五果的利益。

  「行于世間」以下,是明增上果勝。無所障礙,諸佛所贊,人天禮敬,眾生供養(yǎng),對于修行人是一種增上的助綠,故名增上果。

  「如空中月,出于云翳」,是引用譬喻,以顯示功德的殊勝。意思是說:若果有人讀誦此十大愿王,則無論行于任何世間,皆可以通行無阻,將不會發(fā)生任何人事上的留難與糾紛,或發(fā)生其它意外的障礙與阻隔,猶如天空中的明月,透出于云翳之外,無所遮障,其光皎潔明凈,無所不照,同時為諸佛菩薩之所稱贊,為一切人天皆應(yīng)禮敬,為一切眾生悉應(yīng)供養(yǎng)。

  因為受持十大愿王的人,能擺脫一切煩惱,病苦,魔障,行愿轉(zhuǎn)深,德業(yè)日隆,如麗日中天,如明月出翳,能成熟眾生,能趣向菩提,能成滿普賢菩薩行愿海,不久當成佛道,是以諸佛歡喜稱贊,堪受人天禮敬,及一切眾生的供養(yǎng)。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此明得等流果勝。等是平等,流是流類。是指其所得的結(jié)果,當與其修因平等流類。換言之:作如是因,必感如是果,因果同等流類,因之與果,其性質(zhì)絕對相同。

  一般眾生心中充滿貪瞋癡等煩惱,所作業(yè)因,染凈不等,故其感果,亦苦樂懸殊。今受持十大愿王的人,以三業(yè)清凈之因,當?shù)们鍍糁?故言:「此善男子,善得人身」,而且是三業(yè)清凈的人身。因為是人能以清凈的身語意三業(yè),進修普賢行愿,結(jié)果,能夠圓滿普賢菩薩,所有功德,而且在不久的將來,必獲得如普賢菩薩一樣,速得成就微妙色身。

  「微妙色身」,揀非凡夫粗俗污穢的四大色身,非二乘圣人的無漏色身,非地上菩薩所感的實報色身,而是如普賢菩薩一樣于十地后心,惑盡智圖,圓滿具足所有功德而成就相好莊嚴,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的微妙色身。三十二相,是大人之相,因言大丈夫相。具此相者,非限于佛,凡能一一各別修因,內(nèi)德圓滿,外彰于身,便能具足此三十二種相好莊嚴。

  涅盤經(jīng)師子吼品言:「如是三十二相,一一皆有別因」,今僅以讀誦受持普賢菩薩十大行愿的一因,便能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一樣,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梢娬b持愿王功德的殊勝。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是說所得異熟果勝。異熟,是說:果報將于異時成熟;一切眾生所作善惡業(yè)因,含藏于八識田中,異時成熟,當自受其果。今受持讀誦愿王的人,乘其勝因當感勝果。將來或生人道,或生天上,所在之處,無論是人間天上,皆居勝類種族,絕不墮于賤種,或居卑下之處。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是明士用果勝。即是依自己修行功力勝用所得的結(jié)果;猶如修行人,由于努力修持的力用,而得證道果一樣。今受持讀誦十大愿王的善男子,既善得人身,常居勝族,又能圓滿普賢菩薩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自然會發(fā)生殊勝的力用,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以后永不再墮落三惡趣,永不再為惡友所誘惑,永不再為邪魔外道所蠱惑,常生善處,常親近善知識,常受持佛的正法,勝解現(xiàn)前,不為邪說所動。

  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yǎng)。

  此明所得離系果勝。即是由智能力,遠離煩惱系縛所得的結(jié)果。一切眾生為煩惱系縛,困居三界,流轉(zhuǎn)生死,不得自在。今讀誦受持愿王之人,能斷除煩惱,了脫生死,不再為煩惱所縛,不再為生死所纏,而得證涅盤圣果,是名離系果。

  「一切煩惱」,指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根本煩惱有六,謂貪瞋癡慢邪見等六種,若開邪見為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及戒禁取見,則合名為十,是生死根本,又能生長其它枝末煩惱,故名根本煩惱。隨煩惱是隨從根本煩惱而生起,因名隨。有大隨、中隨、小隨之分。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等十種,名小隨煩惱。無慚無愧兩種,名中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等八種,名大隨煩惱。皆通于分別及俱生我執(zhí)。由分別我執(zhí)所起的煩惱,行相粗顯,見道位可斷;俱生我執(zhí)所起的煩惱,行相微細,證果方盡。

  師子是百獸之王,獅子一吼,百獸潛伏,有摧伏群獸的威力。用以譬喻受持誦讀愿王的人,既解脫一切煩惱的束縛,證得圣果,自然具足威德神力,降伏魔軍,制諸外道,如獅子之能摧伏群獸;既證解脫道,當然是人天福田,堪受一切眾生的供養(yǎng)。

  4、愿王導(dǎo)歸極樂

  又復(fù)是人臨命終時,最后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nèi)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fù)相隨,唯此愿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dǎo)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前文曾詳說受持讀誦愿王的功德勝用,能滅惡生善,能斷惑證真,能獲五果利益,今復(fù)說明愿王相隨,導(dǎo)歸極樂的功德。此經(jīng)屬于華嚴境界,重重無盡,修學十大愿行,理應(yīng)求生華藏世界,今言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意義何在?

  太虛大師提出兩種意見,一是從各種經(jīng)論得知極樂世界,是初地菩薩所見凈土。因為凡登地菩薩,當有其往生的凈土,如楞伽經(jīng)言:龍樹菩薩,初登歡喜地,即往生極樂世界。故知極樂世界,是初地菩薩所見凈土。梵網(wǎng)經(jīng)所說,千佛臺上所現(xiàn)凈土,則是二地菩薩所見凈土,至于普賢菩薩的凈土,該是十地菩薩所現(xiàn)的凈土。至于地前菩薩,及所有初發(fā)心菩薩,與初地菩薩位極鄰近,故地前及初發(fā)心菩薩,受初地菩薩感染,而隨之求生西方極樂凈土。

  其次是阿彌陀佛因中,發(fā)四十八愿,成就凈土,攝受十方眾生,無需靠自力修證至初地,但憑愿力,便可往生。今因愿王之力,成就往生凈生之果,故言「愿王導(dǎo)生極樂」。筆者認為,極樂世界,非離華藏世界,實是華藏重重無盡世界中的一個世界,然則往生極樂,即等如往生華藏世界。

  「又復(fù)是人……無復(fù)相隨」,是明有漏果報,「唯此愿王」以下,是無漏因。「臨命終時」人所難免,無論是壽終正寢,抑或是意外身亡,當人命終報盡,四大分散,六根停止活動時,有漏果報隨即散失,不但眷屬舍離,即是生前所擁有的名譽、地位、與財富等一切威勢,悉皆退失。就算是貴為國王,平日追隨的輔相大臣,及所享有的宮殿內(nèi)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亦因個人壽命終止而舍離,無復(fù)相隨,所謂:「空手來時空手去」,人生至此,實在可悲!

  更可悲的是:一生所作的善惡業(yè)緣,于臨命終時的一剎那間,悉皆現(xiàn)前,若惡多善少,將為惡業(yè)所牽,下墮三涂,受苦無量,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今因見聞信解受持,讀誦書寫十大愿王,臨命終時,雖然諸根散壞,眷屬舍離,威勢退失,一切財寶無復(fù)相隨,但此十大愿王,卻不舍離。

  「于一切時」,是指人臨命終舍本有時,死有現(xiàn)前時,及中有現(xiàn)前時。人臨命終,必歷三時,一是第一剎那間,舍本有之時;一是第二剎那,落于悶絕無心之位,即死有現(xiàn)前之時;三是第三剎那,依善惡業(yè),得中陰身,即中有現(xiàn)前時。今言于一切時,引導(dǎo)其前,總指本有,死有及中有現(xiàn)前三時,別指第三剎那,中有現(xiàn)前時。

  當人死后,中有現(xiàn)前,升沉未定之際,十大愿王即于其前,領(lǐng)導(dǎo)此人的中有身,往生極樂世界,不致墮落三涂,輪轉(zhuǎn)六道。雖然,極樂離此娑婆世界,相去十萬億佛土,但由于愿王威力,于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5、極樂果報殊勝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普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此是說明修普賢行愿的人,往生極樂世界后,所見的境界,所得的果報,以及今后的行向。臨命終人,隨著愿王于一剎那間,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海會圍繞。

  「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教主,譯名無量壽或無量光,由佛昔日愿力所成就,不但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而且相好莊嚴。文殊菩薩,實是古佛再來,久證極果,為諸佛師,今為助釋尊教化,示生舍衛(wèi)國多羅聚落,為梵德婆羅門子,以其德妙,故十方普現(xiàn),以其道尊,能為諸佛師。普賢菩薩是十大愿王主,與文殊菩薩,同輔釋尊,于娑婆世界,教化眾生。

  觀自在菩薩,即是觀世音菩薩,以其證得十種自在,因名觀自在,亦是古佛再來,以大愿故,與大勢至菩薩,同輔阿彌陀佛,教化眾生;將繼阿彌陀佛后,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彌勒菩薩譯名慈氏,又名阿逸多,譯無能勝,以其大慈善根力無能勝故,過去曾與釋尊,同在沙弗佛所共發(fā)菩提心,因常修慈定,自是以來,常稱彌勒,為輔助釋尊教化,示生婆羅奈國,為輔相子,身紫金色,有三十二相,補釋尊處,當來成佛,于龍華三會說法,盡度釋尊遺教弟子,凡于釋尊法中,曾出家皈依三寶的人,將于龍華三會得度。

  別行疏鈔問:「生極樂世界,得見阿彌陀佛,觀自在菩薩,其事必爾,又普賢身即法界身,一切佛體,得見無妨,其文殊、彌勒在此娑婆,今言往彼,又云得見,為同異耶?答此有二義,一即體異名同,如佛說阿彌陀佛經(jīng)時,西方亦有無量壽佛等同贊,故知但是名同體別異也,二云是同非異,何以?如文殊師利,佛道父母,大權(quán)示現(xiàn),助佛揚化,遍周法界,現(xiàn)種種身,利樂有情群品。如彌勒為善財說:「文殊師利,最勝大愿,非余無量百千那由他等菩薩之所能有!褂盅:「文殊師利,其行廣大,無量無邊,其愿無際,相續(xù)不斷,常能出生一切菩薩,最勝功德,常為無量菩薩之師,令其勤修深證入故,普于十方常轉(zhuǎn)法輪,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常于十方一切世界為說法師,常為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大會眾中之所贊嘆也!

  彌勒菩薩,如大經(jīng)云:「成就一切遍趣行,故于諸生處而得自在」,又言:「我身普生一切法界,一切眾生,顯示道相,殊異言音,種種名號,種種欲樂,種種威儀,隨順世間,教化調(diào)伏,顯示眾生,清凈受生,隨順趣入,一切眾生甚深勝解。一切菩薩大愿受化,如是等無量所顯而現(xiàn)其身,種種相貌,種種威德,充滿法界,為欲成熟,往昔同行退失菩提者,示現(xiàn)于此閻浮提中;又為成熟兜率天中,同行天故,令知諸天,成必衰故;為欲示現(xiàn)降生瑞相,教化成熟,釋迦如來,所遺來者,令知蓮華悉開悟故于此處,生兜率天等,故知是同非異也,或可名同體異亦無妨也!辜任氖,普賢,彌勒等法身大士,周遍法界,無所不在,則于極樂世升界得見,實不足為怪!傅取棺,是等于極樂世界蓮池海會中,其它一切菩薩,無論是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以及蓮池海會中諸大菩薩,無不色相端嚴,功德具足。

  「所共圍繞」是指海會菩薩,共同圍繞阿彌陀佛。讀誦受持,普賢愿王之人,臨命終時,由于普賢愿王引導(dǎo)其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佛及菩薩,相好莊嚴,功德具足,同時自見生蓮華中,即蒙阿彌陀佛授記;蒙佛授記,必定是上品上生。

  得授記已,經(jīng)于無數(shù)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能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

  此明士用果勝!附(jīng)于無數(shù)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是明利他時間之長,「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是明利生之處廣,「以智能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正明利益眾生之相,亦即是利生的大用。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zhuǎn)妙法輪。

  此明增上緣勝。亦即是離系果勝。坐道場,降魔,成道,轉(zhuǎn)法輪,即概括八相成道。華嚴經(jīng)言:「菩薩摩訶薩,有種種座,所謂:轉(zhuǎn)輪王座,十善道故;四天王座,于一切世間,自在安立佛法故;帝釋座,與一切眾生,為勝主故;梵天座,于自他心得自在故;師子座,能為說法故;正法座,以總持辯才力而開示故;堅固座,誓愿究竟故;大慈座,令惡眾生,悉歡喜故;大悲座,忍一切苦,不疲厭故;金剛座,降伏眾魔,及外道故;是為十座,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正覺坐!

  今誦持普賢菩薩十大愿王的人,由愿王引導(dǎo)往生極樂,見佛授記后,經(jīng)無量劫,于十方界,以智能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該是以前九種坐,至于坐道場,降魔,成道,轉(zhuǎn)法輪,該是金剛坐。以其具足十坐功德,故能八相成道,利益眾生。

  能令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眾生發(fā)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是明成佛后利生妙用。眾生根性,是諸佛成道的增上緣,若眾生善根成熟,無論在此界他方,或現(xiàn)在未來,佛皆為之示現(xiàn),八相成道,教示利喜,令眾生得益。

  「乃至盡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是說明成佛后的工作與任務(wù),修學普賢行愿之人,雖然二利究竟,;圓滿,示現(xiàn)八相成道,但利生任務(wù),卻永無終止,乃至盡未來際,一切劫海,隨眾生根機,坐道場,成正覺,轉(zhuǎn)法輪,入涅盤,如是循環(huán)不已,輾轉(zhuǎn)教化,永無休息。

  準是可知,求生極樂世界,絕對不是逃避現(xiàn)實,更非消極厭世。只是為了求得一安靜良好助緣殊勝的環(huán)境,使自己能夠精勤修行佛道而已。所以普賢行者,往生極樂,到已,即見阿彌陀佛,得授記已,并非立即成佛,亦非自此萬緣放下,不再教化眾生。反而要更積極負起弘法利生的責任,經(jīng)無量劫,于無量世界,廣度無量眾生,直至八相成道后,才正式開始純?yōu)槔姹娚墓ぷ?不但令一世界眾生發(fā)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同時令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眾生,發(fā)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不但于現(xiàn)在廣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且盡未來劫海,永無休止的利樂有情。然則,往生極樂世界,該是更積極于佛道,該是永遠教化成熟眾生的開始;誰說求生西方是消極,厭世,逃避現(xiàn)實呢?

  6、勸囑受持流通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

  此總結(jié)愿王功德,并勸眾受持,自利兼他,流通正法!副酥T眾生」,是能受持愿王的人,「若聞若信此大愿王」,是出其所受持之法,「受持讀誦」,是自利,「廣為人說」,是利他,「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正顯功德殊勝。

  意思是說:若果彼諸眾生,有機會聽聞而又信解前文所說的十大愿王,不但依解起行,自己受持讀誦以自利,還能廣為他人宣說以利他,其人所得功德之大,唯佛能知,除諸佛外,其余人天,或三乘圣眾,皆無能知者。

  是故汝等聞此愿王,莫生疑念,應(yīng)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以下是勸誡受持。因為聽聞受持讀誦,及廣為人說此愿王的功德,不可衡量,唯佛能知,以是之故,汝善財及所有發(fā)菩提心的菩薩等,聞此十大愿王之后,必須深心信解,切莫心生疑念,應(yīng)當提高理智,審實諦觀,衷心接受。信受之后,能夠開始閱讀;閱讀之后,能夠背誦;熟誦之后,能憶持其義不失,如法修行;同時將自己所受持讀誦的愿王,書寫流通,廣為人說。

  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此顯示其自利利他所得的功德殊勝!甘侵T人等」,是指對愿王深心信解,受持讀誦,廣為人說,自利兼他的人!赣谝荒钪,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是明自利獲福;「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是明利他功德。凡對愿王深心信解的人,必然于一念中,便可以圓滿具足,十大愿王所有功德,是以所獲福德無量無邊。憑此福德及愿王威力,故能于煩惱生死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所有眾生,皆得出離生死苦海,共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因為凡是能深心信解,讀誦受持愿王的人,及被其所教化的眾生,皆得共同往生極樂,所以受持凈土法門的人,將此「普賢行愿品」,列為必誦的課本,成為凈土五經(jīng)之一。

  六、解釋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爾時,指普賢菩薩說完愿王功德,并勸眾受持,廣為人說,以獲福聚,令出苦海,共登極樂,完畢之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其用意有二,一為使聞?wù)咭子谟洃洺终b,二為令遲來眾生,得聞前說,因此,再用偈頌體裁,重說前面曾經(jīng)說過的十大愿王,及其功德。

  佛經(jīng)的文字體裁有兩種,一是長行,二是偈頌。長行是散文體裁,偈頌是韻文體裁,有用四字、五字,或七、八、九字為一句,合四句為一偈。偈頌有多種:

  一重頌:用偈語方式,重說長文中所詮的義理,以加深聽眾的理解。

  二孤起頌:在長行中未曾提及的意義,今用偈頌,特別提出宣說,加廣聽眾的認識。

  三復(fù)頌:為未理解的人,用偈頌重復(fù)再說一次,令聽眾明白了解前文所說義。

  四廣頌:在長行中,雖曾簡略提及,然意又未盡,今再用偈頌,廣申說明。

  五略頌:在長行中曾廣宣此義,故于偈頌中,僅略提之。

  六結(jié)頌:為使受持人易于記憶,特別用韻文體裁的偈頌,結(jié)述長行中要義。

  七超頌:在長行中后說此義,今在偈頌中先說,謂之超頌。

  八追頌:義在長文中前說,今于偈頌中最后始說,謂之追頌。

  今普賢菩薩于結(jié)述愿王功德,及勸人受持流通之時,欲用偈頌,重復(fù)宣說,前文所說的義理時,而用法眼普觀華藏海會來自十方的各類眾生,是否欣喜樂聞?是否能夠接受?是否需要重復(fù)再說一次?然后說出下面的偈頌。在下面所說的偈頌中,前七大愿的偈頌,較為簡單,容易明了,但后面三大愿王的偈頌中,別說菩薩十愿,是申廣前長文所未說的孤起頌,而且是三愿結(jié)連在一起,非細心研究,不易理解。

  (一)正頌十大行愿

  (1)頌禮敬諸佛愿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愿威神力,普現(xiàn)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fù)現(xiàn)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此二偈頌,是重頌第一禮敬諸佛愿,初二句頌所禮境,次句明能禮人,第四句明能遍禮的意愿,第五句明能遍禮的原因,最后三句明遍禮之相重重無盡。

  師子是獸中王,其威力能降伏余獸,用以喻佛的威德神力,能摧伏一切邪魔外道,是人中圣,天中天。十方世界中,過去、現(xiàn)在、及未來,皆有無量無數(shù)極佛剎微塵數(shù)諸佛住世,說法利生。普賢菩薩能以極清凈的「身語意」三業(yè),普遍禮敬無量時空中所有無量無數(shù)諸佛,無有漏余。

  普賢菩薩所以能以一身,遍禮所有一切佛,原因是憑借普賢行愿的威德神力。由于普賢行愿的威神力,能使修習普賢行愿的行者,不但能普現(xiàn)一切如來前,遍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時使修普賢行愿的行者,現(xiàn)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前,每一身體復(fù)現(xiàn)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之身,如是眾多如極微塵數(shù)之身,一一皆能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諸佛,故言:「一身復(fù)現(xiàn)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是顯能禮所禮皆無盡。

  (2)頌稱贊如來愿

  于一塵中塵數(shù)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此頌十大愿王中的第二大愿「稱贊如來」。初頌是明所贊境界的廣大,次頌初二句明能贊無盡,第三句明能贊時長,末句明所說功德深妙。

  「深信」是能贊之因,因為普賢菩薩以甚深智能,深信一粒微塵中,有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而此眾多如極微塵數(shù)諸佛,一一皆各處諸大菩薩所圍繞的眾會中,故說:「于一塵中塵數(shù)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不但一粒塵中有佛剎極微塵數(shù)眾多諸佛,而且于十方無盡法界盡碎為塵的眾多微塵中,亦一一充滿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雖然,未能統(tǒng)計其確數(shù),但在普賢菩薩的深心信解中,確信每一粒微塵中,皆充滿極佛剎微塵數(shù)諸佛,故言:「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由于普賢菩薩深信諸佛充滿于盡虛空、遍法界中,所以能于每一佛前,「各以一切音聲!,及「普出無盡妙言辭」而且「盡于未來一切劫」如是長久的時間,「贊佛甚深功德!。

  前禮敬諸佛,雖然三業(yè)清凈,但偏于身業(yè);今稱贊如來,亦三業(yè)清凈,但偏于口業(yè)。音聲海,妙言辭,是能贊之相,「盡于未來一切劫」是能贊之時間,「贊佛甚深功德!,是所贊之人及其功德。

  「音聲」言海,功德亦言海,顯示能贊的音聲與言辭,既美妙而且無盡,如海水之多。而所贊的佛功德,亦甚深廣大如海,無法衡量,非在短暫時間中,可以贊完佛之功德;即使盡于未來一切劫,如斯無窮無盡的時間,亦無法稱贊完畢佛的功德,正顯示能贊、所贊皆無盡。

  (3)頌廣修供養(yǎng)愿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涂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yǎng)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yǎng)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愿力,普遍供養(yǎng)諸如來。

  此三偈是重頌「廣修供養(yǎng)愿」。前二偈中的前七句,是說明供養(yǎng)具之多與勝,末句是正申供養(yǎng)。第三頌明能供之因,及所供之佛!溉A鬘傘蓋」屬色塵,「伎樂」屬聲塵,「涂香」「末香」「燒香」「最勝香」皆屬香塵,「最勝衣服」屬觸塵,用種種香油作燈燭以供佛,是味塵,五塵供養(yǎng),既勝且妙,堆積起來,一一皆如妙高聚。普賢菩薩說:我悉用來供養(yǎng)諸如來。

  普賢菩薩之所以用如是最多,最勝,最妙的莊嚴具,供養(yǎng)十方諸佛,皆因「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十方三世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中,皆充滿極微塵數(shù)佛,是以憑借普賢行愿的威神之力,便能普遍供養(yǎng),一切十方三世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中,所有極微塵數(shù)佛。此總顯供養(yǎng)心勝,供養(yǎng)物勝,及供養(yǎng)境勝。至于供養(yǎng)之道,有事供養(yǎng),有法供養(yǎng)。而供養(yǎng)之福田,有敬田,悲田、及恩田。前長行已詳述,今謹略頌。

  (4)頌懺悔業(yè)障

  我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初句總標所懺的業(yè),次句明造業(yè)之因,第三句指身語意是造業(yè)的根器,末句正申懺悔之意。六道眾生,自無始來,迷真逐妄,追求五欲塵勞的享受,所造之業(yè),惡多善少,今要懺悔的但懺惡業(yè)。此等惡業(yè)的形成,皆因眾生內(nèi)心積聚貪瞋癡等煩惱,而策動身口意,作殺盜淫等惡業(yè),不但招致三惡道苦果,而且能障礙進修佛道。因此,不但「昔往所造諸惡業(yè)」要懺悔,而能作惡業(yè)的身語意,及策動身語意的貪瞋癡等煩惱,亦要懺悔。故說:「一切我今皆懺悔」。

  由于至誠懺悔,煩惱不起,惡業(yè)不生,恒住于諸佛凈戒,自然滅罪生福,積聚功德,疾證菩提。至于懺悔的方法及種類,前面長文中已詳述,今謹略頌而已。

  (5)頌隨喜功德愿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此略頌隨喜功德,初句明隨喜六凡功德,次句明隨喜二乘功德,第三句是隨喜大乘佛及菩薩的功德,末句「所有功德」四字,總括四圣六凡各各所有的功德。因為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無論圣凡,莫不皆有其所具功德,學佛人對于他人的功德,應(yīng)該生隨喜之心,歌頌贊嘆,或給予贊助及鼓舞,令一切眾生,速得成就圓滿所有功德,或?qū)σ殉删蛨A滿所有功德的諸佛菩薩,稱揚贊嘆,故言:所有功德皆隨喜,隨喜功德,能除妒忌障。

  (6)頌請轉(zhuǎn)法輪愿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zhuǎn)于無上妙法輪。

  初二句明所勸請之境,廣大殊勝;第三句明能勸請之人,末句明所請之事!甘篱g燈」,是佛的德號,因為佛的智光如空中日月,亦如幽室明燈,無論眾生根性大小,或處于無明暗室中的一切有情,悉皆普照無遺。十方世界所有最初成就菩提,覺悟成佛的世間燈,普賢菩薩,及修學普賢行愿的人,悉皆勸請一切諸佛,轉(zhuǎn)無上法輪,以饒益眾生,使諸眾生,明白真理,止惡行善,共得解脫。

  (7)頌請佛住世愿

  諸佛若欲示涅盤,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愿久佳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初句標所請之佛,及勸請的原因,次句明勸請的誠意,后二句說明請佛住世之目的。涅盤有四種,廣如涅樂經(jīng)說。今言涅盤,是指眾生機盡,佛示現(xiàn)入滅,歸于無相,名為涅盤。但若然有人勸請,仍可住世說法利生,如薪盡火滅時,如能及時加薪,火仍不息。普賢菩薩,為利益眾生,故于諸佛欲示現(xiàn)入涅盤時,皆悉以最至誠之心,而勸請諸佛久住世間,經(jīng)塵剎劫,使一切眾生,皆得聽聞佛法,獲出世解脫之道,故言:「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贊供養(yǎng)福,請佛住世轉(zhuǎn)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前三句總頌前七愿,后一句明回向。所修功德,若不回向,但得人天有漏福,或得二乘無漏果,必須回向眾生,方證菩提。故今總以前七大行愿,所成就的善根功德,回向眾生及佛道。

  「禮」指禮敬諸佛愿,「贊」指稱贊如來愿,「供養(yǎng)!怪笍V修供養(yǎng)愿,「諸佛住世轉(zhuǎn)法輪」,是超頌請佛住世,及請轉(zhuǎn)法輪愿,隨喜懺悔諸善恨,是追頌隨喜功德,及懺悔業(yè)障二愿,總以前七愿所修的一切善根,及所成就的一切功德,悉皆回向眾生及佛道,即是回自向他,及回因向果。

  (8)頌常隨佛學愿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yǎng)過去諸如來,及與現(xiàn)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愿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初二句總標示常隨佛學愿,次三句正明隨諸佛學,第六句明隨學之因,第七句結(jié)成隨學的心愿,末句說明常隨佛學之目的。過去有無量諸佛,現(xiàn)在及未來,亦有無量諸佛。如來,天人師,皆佛之通稱。天含多義:一天是晝義:因為天上晝長夜短故。二天是無愁義:因為天人常受快樂,無愁惱故。三天是明燈義:以天人身常光明,能破黑暗故。人亦含有多義:一人能多思慮,二人能破驕慢,三人之身口柔軟。

  佛能為天上人間的導(dǎo)師,雖然諸佛出世,九法界眾生皆可得益,但三圣悟深,三涂迷重,阿修羅憍大,非主要機,唯天及人,能發(fā)菩提心,能修十善業(yè),能證四果,甚至疾得菩提。是以諸佛出世,主要教化的對象,該是諸天及人,以是因緣,佛名天人師。

  「一切」諸佛,無不「意樂皆圓滿」,因此,「我」普賢及一切修學普賢行愿的眾生,應(yīng)該發(fā)「愿」,「普」皆「隨」從「三世」一切諸佛「學」,希望「速得成就大菩提」,而獲得「一切意樂皆圓滿」。所以一切意樂皆圓滿,是愿常隨佛學的原因,「速得成就大菩提」,是愿常隨諸佛學之目的。此即是菩薩四弘誓愿中,「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

  (9)頌恒順眾生愿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凈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愿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此二偈是重頌恒順眾生愿,初頌標能益之人,次頌說明所起之愿,于初頌中,前二句明剎土莊嚴,后二句明主伴莊嚴。后一頌中,初句明所順之眾生,后三句明恒順眾生的利益。

  恒順眾生的利益有四種:一離憂患,二常得安樂,三得正法利,四滅除煩惱。前長文中,曾詳述恒順眾生的意義,今重頌略提而已!杆惺揭磺袆x,廣大清凈妙莊嚴」,是形容諸佛所居國土,既廣大又清凈美妙,是依報莊嚴!副姇䥽@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佛每會說法,皆為廣大群眾所圍繞,佛是主,眾會是伴,即是主伴皆莊嚴。

  「十方所有諸眾生」,指長文中所說三界六道中,四生五類眾生,所謂:種種生類。普賢行愿恒順十方所有諸眾生之目的,是愿一切眾生,遠離現(xiàn)實生活中一切憂悲苦惱,種種過患,而常獲得身心安穩(wěn)快樂,進而獲得諸佛甚深正法利,以滅除煩惱,使煩惱盡無余。即是菩薩四弘誓愿中:「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