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xué)最..[詳情]
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72講
《四十華嚴》第72講(2009年4月24日)A
我們今天開始要跟各位講的是正式的五十三參。這個部分呢,在經(jīng)文里我們傳統(tǒng)是把它稱為末會,前面的四卷經(jīng)文我們叫做本會,本會末會就這樣分開。再來就是善財童子面對善知識非常有名的“善財五十三”的這種人生旅途上面的最精彩的部分。
那我們呢,兩千多年了,就這樣帶過去。各位知不知道本會里頭在講什么?我們花了兩年半的時間,好長的一段時間講了本會,那你有沒有想過這里頭到底在跟我們講什么?那爾后,末會這個部分他又要講什么?這是一個關(guān)鍵處,是個關(guān)鍵處。
各位每天這樣聽經(jīng),每天這樣聽,多一堂課、少一堂課都無所謂,反正那么多堂,不差這一堂,對不對?但是我告訴你,每一堂都很重要,就好像那鐵鏈,每一節(jié)都很重要。你不要說“反正那么多節(jié),少一節(jié)沒關(guān)系”。我告訴你,少一節(jié)就斷了,你就接不起來了。只要你有這種觀念,那我告訴你生生世世都要重修,因為你斷了嘛。你要就是要接斷掉的那一節(jié),那很奇怪,每一輩子來你就在那一節(jié)斷了。這沒為什么,因為你生命因素本來如此,你的DNA就少那么一個基因,你會說不要緊,下一輩子我把那個補起來。告訴你狗的基因就是狗,公雞的基因就是公雞,公雞成不了狗。因為你老是那個地方差一節(jié),所以你是凡夫,就永遠是凡夫。
凡夫啊,佛經(jīng)里叫做凡夫種性,成佛是如來種性。從凡夫種性到如來種性,那很簡單嘛,像翻書一樣翻過去就好了,你怎么老翻不過去呢?你知道為什么嗎?你差了一個很重要的關(guān)鍵,就是菩薩種性。菩薩種性是架構(gòu)你凡夫跟如來之間的那個橋梁。菩薩種性要承載的,他不是龐大的力量,他是要持久的力量。
大家都有一鼓作氣的這種龐大能量,可是你沒有持久的能量。你聽得懂嗎?我是這樣很簡單地念過去了,這樣講起來我是很輕松啊,你聽啊也很輕松啊,可是腦子里頭、心里頭啊就沒有痕跡呀。告訴你,你不懂。
爆發(fā)力,人很有,勇猛心,有。很多同修都有勇猛心,一聽好高興啊,“哇”就迷了,迷了。“迷了”知道嗎?這個我們叫做粉絲情結(jié),“龍口粉絲”那兩個字,“粉絲情結(jié)”?墒悄悴皇“龍口”情緒,你是粉絲情結(jié),對上師產(chǎn)生了一種迷戀。迷戀,迷就迷失了嘛。迷戀的這種情緒,那你就完了,你的生命會完全地爆發(fā)出來,然后到處去吹啊“這個上師啊這個師父啊這個怎么樣啊,了不起啊”?墒且欢螘r間以后,因為你愛不到,愛不到那個愛,有點不太一樣的愛,你愛不到以后,你的粉絲很快、就“粉絲”嘛,fans很快就斷了,斷了你就掉到谷底了。人家是一年在眼前,二年回天邊,三年回西天;你不是,你是一下子在眼前,兩下子就掉到地獄去了。這個不行,這個不行。
你一定要耐久。要耐久那個耐力,那就不是熱情的問題,它要理性,要理性。你沒有理性是不行的。這個你一定要記得。學(xué)佛,你是跟師父在學(xué)佛,你記得“學(xué)佛、學(xué)法”,你不是跟師父在迷戀,“哎喲,師父走路飄飄的,穿長衫好美”。你神經(jīng)哦?這個都不正常的,不正常的。弄清楚哦。
我要跟各位談的是:你進佛門來以后,你了解不了解佛陀到底要教你什么?這是我從一開始就跟各位講,你來學(xué)佛,你有沒有搞清楚“佛陀到底在教什么”你知道嗎?這個你要弄清楚。然后“我要跟佛陀學(xué)什么?”你要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主張的人,你應(yīng)該有“我要跟你學(xué)什么”。假如你沒有,那你也會說“你講的那個,我愿意接受,我愿意跟你學(xué)”要有這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
“你教的那個東西正是我要的”,那這個叫上上根器。
“你講的不錯,我也不知道要什么,不過那個東西值得我來學(xué)。”這個叫上根器。
假如你搞清楚佛陀要教你什么,那你自己認為說“那也可以,試試看吧”。中根器。
那你假如認為“講是很好啦,等我有空再來啦”,下根器。
“你那個講的不錯,可是,我覺得我還要再求證,再找找看有沒有別的”。這個叫下下根器。
假如佛陀講了一大堆,你說“你在講什么,我聽不懂”,不是根器。這個算不算嘛,對不對?佛陀講了半天,你說不知道到底講什么,這哪是根器呀,這個一點相應(yīng)都沒有嘛。
那現(xiàn)在各位想想看,你應(yīng)該不會不是根器吧?不是根器就不會來了。你是覺得:“還不錯啦,聽聽看可以啦,反正今天也沒事嘛,明天就放假了,今天不知道哪里去,打麻將的人又不找我,電視節(jié)目又不好看,聽說這個法師講得還不錯,我來聽聽看。”那下下根器。不是說你哦,說到你是純屬巧合,情節(jié)絕對真實,你放心。
我要跟各位談,你要是佛門中的老同修啊,呆了幾年以后大概聽過一句話:“佛以一大事因緣示現(xiàn)于世”有沒有?聽過吧?這是所謂經(jīng)王《法華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上面的非常有名的一句話,也是天臺宗所標舉的高標準的標語。一大事因緣,對不對?示現(xiàn)于世,佛來世間是以這一大事因緣來的,F(xiàn)在我請問你:哪一大事因緣?不要看我,你已經(jīng)聽了很久了。那一大事因緣是什么?經(jīng)典沒講。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對不對?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那請問你“佛之知見”是什么?“嗯~~”、“嗯~~”,那個都可以“嗯”,對不對?那就答案有無量無邊。
“苦集滅道”,是不是?也是哦,對不對?你不能說不是嘛。“三法印”,也是嘛;“苦、空、無常、無我”,也是啊,對不對?那你說“三十七道品”,也是;“七菩提分”,也是。“八正道”,也是啊。那“一大事因緣”,一,一,一,講一,講一個出來,大家都能服的,有沒有?你大概就講不清楚了。那你就會發(fā)現(xiàn),各宗各派所標舉的都不一樣。
即使是天臺宗,告訴你,他也講不清楚啊。這部經(jīng)叫《法華經(jīng)》,是天臺宗里頭所宗的根本*輪,根本經(jīng)典。那么你有沒有查過“一大事因緣”是什么?“佛之知見”是什么?你講的到嗎?我說你要知道你就自己講嘛。你也可以講“第一義諦”,“真諦”,可以嘛,對不對?“了生死、出三界”也可以嘛;“證阿羅漢、成佛”也可以嘛;《法華經(jīng)》就是成佛的經(jīng)啊,對不對?那到底在講什么?這些都已經(jīng)變成口號了,對我們這一代的人來講啊,它已經(jīng)沒意義了。
但是在古代的人他聽這些就開悟了,我們聽了這些呀就昏了,昏倒的昏了,迷了。你不講我還懂一點,“一大事因緣”就是我不懂的那個叫一大事因緣嘛,還有一點感覺我不懂的那個,那現(xiàn)在你一講啊,那我更不懂了,本來就不懂,這下更不懂了,本來好像也有個東西在,現(xiàn)在經(jīng)過你這么一講以后,它就沒東西了,他搞不清楚那是什么了。
現(xiàn)在這里我跟你講,這一大事因緣很簡單,也很清楚,我用現(xiàn)代的語言講給你聽。假如你把我的話轉(zhuǎn)述出去給別人聽,別人不認同啊,那我告訴你,不要跟他吵。因為世界上,在這個歷史上還沒有人這樣講過,你可以說那是我們賢首宗的定義。你接受不接受無所謂,但是僅供參考。
佛門中最忌諱的就是吵架,而佛門中最大的專長就是吵架。雖然他不打架,但是很會吵,這個吵得很厲害,尤其是華嚴宗跟天臺宗,老唯識跟新唯識,他們就是以吵架見專長,為什么呢?因為吵了以后理論會很多,那有的是胡說八道,有的是很精湛。那有福報的就看到很精湛的,沒福報的就看到口水戰(zhàn),這個在歷史上這個公案很多。
我現(xiàn)在把這“一大事因緣”給你做一個定義,用現(xiàn)在的人你應(yīng)該可以了解的語言跟理論來跟你講清楚,我這個不是從哪里講的,也不是誰講的,你別查語出何處,你要查語出何處,那就是“海云法師的根本定義”。根本定義,我現(xiàn)在寫了三分之二,還有三分之一還沒寫完。因為我只能夠說有空的時間寫一寫,寫一寫。這個,本來寫十八條我想夠了,根本定義呀,現(xiàn)在佛教都沒定義呀。
古代是不要定義,反正你不懂,我講你就知道,知道就開悟,F(xiàn)在呢你都懂,而且外面一大堆人講,就像春天的柳絮,跟楊絮一樣,滿天飛呀。你的根器比較溫和的話,可能還會覺得好美,春天的特色;你的根器比較特殊的話,你可能就會過敏,你知道嗎?過敏,為什么?雜訊使你過敏,它變成雜訊。一種雜質(zhì),對你的肺部會有傷害。佛法一兩千年下來雜訊太多了,三教九流的,看到佛像就拜,逢廟便拜,里面已經(jīng)變倉庫了你也在拜,因為他寫個什么字大雄寶殿掛在那里你就拜了,反正里面也沒燈光,你也不知道里面放什么,結(jié)果里面是五谷雜糧你也拼命拜。那些都無所謂,但是你一吸收到那些雜訊,那就笑死人了。
那天我才聽了一個事實,我們有個朋友到各大名山去旅游,就看到有個道士在個佛寺面前算命,他就去給他算了。算一算,他覺得他胡說八道一堆啊,他說:“那我要怎么辦?”
他說:“你多誦經(jīng)多吃齋,多誦經(jīng)吃齋呀!”
他說:“你不是道士嗎?”
他說:“是呀。”
“那道士怎么叫我去誦經(jīng)呀、去吃齋呀?那不是佛家的嗎?對不對?”
那道士好像馬上警覺到:“啊,我就在佛寺門口講,當然是叫你去誦經(jīng)、去吃齋嘛。”
這個東西呀,在民間已經(jīng)分不清楚了,是佛、是道搞不清楚。
也有個朋友說,他說,他有幾個朋友,“剛吃完飯,想來看師父,你看好不好?”
我說:“他要來干什么?”
他再問我說:“師父會不會算命?”
我說:“會呀,你要做什么?”
“要請他來呀。”
我說:“不用,你叫他去死好了。”
為什么?雜訊。以為認為師父啊,師父要跟你講你未來如何、如何。告訴你,你未來只有一個結(jié)論,死,非死不可。為什么要問這些呢?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我相信你再往前推三十年,誰敢問?我請問你,敢問嗎?四十年前你敢問嗎?文化大革命的時代你敢問算命嗎?你不要命了。所以這些都是盲目跟迷信的。
我要告訴各位,佛陀告訴我們的這一大事因緣的“一大事因緣”的內(nèi)容,就是讓我們了解到,你在這個世間…世間知道嗎?世間,你在這個世間里,你了解到這個世間的結(jié)構(gòu)是什么樣子嗎?你在這個世間里,你知道這個世間人他的生命狀態(tài)是什么樣子,你知道嗎?也因為這樣,所以他講到苦集滅道,講到苦、空、無常、無我。有沒有?講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有沒有?講這世間,他告訴你要出離、要放下。
那有些人,就像各位,我們在座當中的某些人,一聽到這個毛起來了,“沖啊”,趕快沖出去,好了,這叫“出三界、了生死、斷煩惱,免輪回”,都沒錯啊,對不對,沒錯哦。沖出去以后,到哪里去?出三界,哇,沒了,這就是一個問題了,就是一個問題了。這個問題我?guī)湍惚A袅恕?/p>
但是佛陀先講這個部份,世間的結(jié)構(gòu),世間的生命。你記得啊,世間的結(jié)構(gòu),世間的生命。世間的結(jié)構(gòu)叫做娑婆世界,叫做五濁惡世,有沒有?世間的生命,七情五欲,有沒有?是不是講這些?關(guān)鍵就在這里呀。
這是第一個部份。一般從這部份來修學(xué)的,我們叫聲聞乘,簡稱為小乘。他只講這一部份,只有這一塊。
另外一塊,光講這樣子,你就會覺得它不究竟呀,對不對?佛陀要開導(dǎo)你的是另外一個世界,那叫法界。也就是法界的結(jié)構(gòu)是什么樣子?相對于世間的結(jié)構(gòu),法界的生命相對于世間的生命有什么不同?他這樣對比。
那么法界的結(jié)構(gòu)是怎么樣成立的?它有幾個條件跟因素;世間的結(jié)構(gòu)是怎么成立的,它有它的條件跟因素。法界的人,那我們叫法身嘛,世間人,我們叫色身嘛,叫化身嘛。那么世間結(jié)構(gòu)跟法界結(jié)構(gòu)對比,讓你知道說我怎么樣放下這個世間,現(xiàn)在我們都在世間,然后怎么到法界,法界是怎么樣。
那架構(gòu)世間跟法界之間的這個轉(zhuǎn)折狀態(tài)呀,我以前是跟各位講,它叫做象限轉(zhuǎn)移,轉(zhuǎn)過去。講一講啊,有一位數(shù)學(xué)博士來跟我講,“師父你講的不是象限轉(zhuǎn)移呀”。我說:“那是什么?”他說:“那叫卦限轉(zhuǎn)移”。我不知道在座有沒有數(shù)學(xué)家哦,我不是數(shù)學(xué)家,因為我讀到導(dǎo)函數(shù),導(dǎo)函數(shù)只講到象限轉(zhuǎn)移,那導(dǎo)函數(shù)再上面的我就沒讀了。他說平面的轉(zhuǎn)移叫象限轉(zhuǎn)移,立體的轉(zhuǎn)移叫卦限轉(zhuǎn)移。所以呢,以后我們通通改為卦限轉(zhuǎn)移。卦是八卦的卦,卦限轉(zhuǎn)移。透過這個轉(zhuǎn)移,你可以從世間的生命直接轉(zhuǎn)到法界的生命。
“佛以一大事因緣”講的是這個東西:要我們從這個世間迷惑顛倒、虛幻不實的這種生命,轉(zhuǎn)變?yōu)檎鎸嵉纳K栽缙谖沂侵v是“虛幻的生命”跟“真實的生命”,現(xiàn)在就直接跟各位講“世間的生命”跟“法界的生命”。這樣子定義就很清楚了,就很清楚了。
那么,世間的結(jié)構(gòu)跟世間生命是怎么誕生的呢?我們把這森羅萬象、林林總總的現(xiàn)象通通歸納起來,它的基本因素就是六塵跟五蘊的相應(yīng)。六塵跟五蘊的相應(yīng)構(gòu)成這個世間的結(jié)構(gòu)跟世間生命的誕生。知道嗎?這個很簡單了,我已經(jīng)幫你整理好了,你不用再去找了。
你要找也可以啦,假如你要找出這個結(jié)論來,大概要跟我一樣花三十年以上的工夫。那從義學(xué)上面,義學(xué)上面來講這些東西,其實你現(xiàn)在可以知道就好了,不必去找那些原因。我花了三十年,我不是叫你不要花三十年,因為我希望你把剩下的時間用在禪觀上面,不一定用在義學(xué)上面。
你要知道,天臺宗講的是入,“入佛知見”,對不對?這是義學(xué)的領(lǐng)域呀。華嚴不是,華嚴叫入,也是入,“佛境界”,不是知見。這是華嚴跟天臺最大的差別,差別在這里。天臺重義學(xué),華嚴重禪觀。所以他要兌現(xiàn)佛陀的境界,不是進入佛陀的知見就好。知見,你確定以后,你的行啊,就不會偏差。但是你一定要行,行到佛的境界兌現(xiàn)。這是關(guān)鍵處,知道嗎?
你真的想來跟我學(xué)的話…我是假設(shè)你不來呀,聽一聽就回去了,假如你要來跟我學(xué)的話,那這個知見可以,天臺的這個知見是正確的,其他雜訊你要放下。因為你開始要行,那個行法的部分,對不起,不能夾雜。行法不能夾雜。
你要來,我們要把行法教給你的時候,那你首先要能夠發(fā)愿,其他的行法全部放下。我不是說他不好,因為他會干擾,會干擾。你沒有辦法進入,沒有辦法進入,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即使進入你也會迷路。因為你是多重標準。你要從這種行法來的時候,那對不起,他只有一套標準,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元。方便的,你要到哪里去都可以,要怎么繞都可以,那是方便。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所以你真的想要朝這個終極目標,到達法界,證得法身,那你只有按照這一條路來。這是講真實法,不是方便法。方便法什么法都對,我們沒有否認,但是你現(xiàn)在要來修真實法,那只有這個方法。這是一個。
在知見上面講法界的生命呢,他不是六塵跟五蘊的相應(yīng),他是愿力,菩薩種性的愿力與眾生的業(yè)力相應(yīng),而產(chǎn)生法身。那你的愿力要怎么樣鍛煉,那你還得按照我們前面所講的圓融道的方法,去鍛煉你的愿力。沒有愿力呀,你不能夠透過圓融道直接入法界。所以我們在前面跟各位講,圓融道入法界呀,那行菩薩道非常重要。那個愿力還是要行的,愿是要行的。只有愿無行的不算,那個叫開空頭支票。你不能兌現(xiàn),一定要去行,愿一定要行。所以在我們的領(lǐng)域里叫做普賢行愿,有沒有?普賢愿行。愿跟行是合在一起的,它不是單一字,它是兩個字,所以叫行愿行愿,《普賢行愿品》,有沒有?那個愿是要去行的。
那么這里頭它怎么聯(lián)結(jié),怎么架構(gòu),這個理論很多,前面我們已經(jīng)都跟你講好了。講好了以后呢,而且你要留意到,我們這個系統(tǒng)很長哦!這個系統(tǒng)很長,從要入法界的這個地方來講,就是現(xiàn)在你到善財童子的這個地方來講啊,他就要入法界了。那前面所講的,是指你到十信位圓滿的地方,十信圓滿。
各位要知道,一般你所知道的,證得初果…初果知道嗎?阿那含,什么須陀洹,是吧。還有什么含啦?含到最后就念去聲叫阿羅漢,有沒有?含含含,斯陀含,阿那含,須陀洹,阿羅漢,是吧?這幾個我是會念錯的,你不要在意,回去把它調(diào)好就好。阿那含(須陀洹)是初果,斯陀含是二果,須那含是三果,阿羅漢是四果。初果是初信位。
我們到初向位的時候,初向位叫做修行開始線。那在證初果是初信,二向位是二信,二果位是三信,那三向位是四信,三果位是五信,四向位是六信,四果位是七信。七信位的阿羅漢是破我執(zhí)無明的阿羅漢。好,那么他再發(fā)心破法執(zhí)叫做八信位,那破法執(zhí)無明的話是九信位,剩下十信位。十信位呀他就要往上,這個時候叫回小向大,簡單講叫回小向大。這個回小向大的時候,他要做的工程很大。
假如你一開始學(xué)佛就想“我要先證阿羅漢了生死”,那這樣的修行的人,到了九信位以后,要進入十信位,十信位大概要三大阿僧祇劫。知道嗎?三大阿僧祇劫。然后三大阿僧祇劫以后再修百劫相好,然后才能進入法身位。
那你假如一開始修學(xué)就以普賢行愿來修,那破法執(zhí)無明,進入十信位,大概一支香的時間就過去了,就入法界了。差別在這里,那就隨你了。
這個,方便有多門,有的喜歡吃辣椒,有的喜歡吃糖醋。辣椒糖醋都會飽,但是呢,選擇的方法不一樣,不一樣哦。你弄清楚嗎?修學(xué)的時候心量一定要大。所以你到了第十信位的時候,就很快通過。你可能會感覺呀“那我前面很難”。前面不難,難的是你的信心,是你的信心。
所以,為什么大乘他在這個地方特別強調(diào)一定要普度眾生,普度眾生!廣度眾生,廣度眾生!原因就在這里。那么跟眾生相處,你不要弄錯,前邊我們跟各位講清楚啊,眾生,不是眾生不好,也不是眾生要跟你搗蛋,你要弄清楚。問題是眾生的心性有一個,有一個,我們叫要領(lǐng)啊,你要弄清楚,因為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啦,他有一個特色,你知道是什么嗎?因為所有的眾生都自以為是,都以為他的認知是對的。這個就麻煩。當他認為他是對的時候,那很簡單,你是錯的。那當他認為你是錯的,你想要度他,那你就知道你會遇到什么。知道嗎?而眾生他不承認他錯啊,那假如他認為說“啊,師父我錯,我要跟你學(xué)”,這很簡單,這句話誰都會講,可內(nèi)心里頭剛好相反,剛好相反!因為他有他的認知。那你要度眾生,其實在學(xué)一個東西,你能不能夠以他、以“眾生的自以為是”為“是”而扭轉(zhuǎn)他。能不能?關(guān)鍵是在這里。難是難在這里。
因為眾生里頭有牛、有羊、有馬、有狗、有老虎、有獅子。那么當他是羊的那一種自以為是,跟老虎的自以為是不一樣,對不對?羊呢,它會吃草,它看到草、水草就很高興。老虎看到水草有時候就懶洋洋的,對不對?但是,它看到羊,它精神來了,對不對?聽說羊肉湯很鮮哦,它馬上…可是這個時候你會產(chǎn)生一種錯覺,因為羊看到水草它很高興,對不對?那么羊在水草邊很高興的時候,當老虎看到羊的時候,它也很高興,那你這個”土包子菩薩”,有沒有?有沒有念過“南無土包子菩薩”?他看到羊很高興,又看到老虎很高興,你看,平等平等嘛,兩個都很高興,你就一直把它們趕到一起去了,你是不是害死了羊?那你造業(yè)了,你知道嗎?你說:“沒有啊,我是平等平等的。”平等嗎?因為你不了解眾生心,你也不了解眾生煩惱,更不了解眾生心念,對不對?所以呢,你就很高興地行菩薩道,要讓它們圓融,要讓它們和諧,這都沒有錯,可是你的做法錯了!錯在哪里?錯在你不了解眾生心,不了解眾生的煩惱。對不對?你想想看。當老虎看到羊在水草邊,它很高興,這沒有錯,可是當你一吆喝“羊啊,趕快過來”的時候,老虎也起煩惱,因為羊會跑啊,對不對?你不跑,我趴上去就有一餐了,可你這么一吼,你跟老虎結(jié)惡緣了,對不對?因為老虎追不到羊啊。第二個呢,你也讓羊產(chǎn)生恐懼啊,因為你身邊有一只老虎啊。它看到老虎它怎么樣,它狂奔啊,它本來是向后轉(zhuǎn)往路上跑,你這么一吼,它往水里沖,掉入泥沼里。你跟羊又結(jié)惡緣了。類似這種情況相當多,所以發(fā)心行菩薩道的這些土包子菩薩們,經(jīng)常是兩面不是人。到最后他只好灰心了,“眾生難度啊”。不好弄,還是證阿羅漢好啊。
這是事實啊!我遇到很多,我這三十幾年來,這多的是啊,多少是非,多少這些煩惱!
一個功德主跟你見面,你當時說:“好,你坐吧。”
那邊就有一個人講:“那個師父怎么可以跟女眾坐在一起?”
好了,當然這樣子,這功德主在,我說:“你不要坐這兒,你坐遠一點。”
這功德主就講:“那師父怎么這樣,那么無情?”
有情啊,說“師父怎么那么色”。(眾笑)那你不色一點,叫她坐遠一點,他說你無情。到底你是有色還是有情?你說。窟@個就是度眾生難的地方。所以度眾生,不是你要怎么度眾生,只是要你了解眾生心。
學(xué)佛啊,不求什么開悟證果啦,什么了生死、出三界,講是這樣講,那一段過程里叫什么你知道嗎?叫做磨,磨石子。把你的棱棱角角通通磨掉,磨得像鵝卵石這樣。那個時候,你就差不多啦,差不多啦。那個土包子菩薩就會變成真正的菩薩。但是,不經(jīng)過這一段不行,不行。即使你證得阿羅漢以后再來也一樣,你一定要磨就對了,一定要磨。
那告訴你,我們在學(xué)佛的時候,真正要了解的是在這個地方。這兩個世間是不一樣的,一個法界的結(jié)構(gòu),一個世間的結(jié)構(gòu)。再來就是菩薩種性。菩薩種性你要是有這一種認知,你的那種持久力、耐久力、堅韌的那種生命力,你才能夠維系著,才能維系著。
這個堅韌的能力像什么呢?我舉個例子看看。不知道去年、前年,看到在湖南有一條橋,就落成了,今天要剪彩,早上“啪”斷了,有沒有?那個巴基斯坦好像也有一條高架橋,弄到一半還沒落成就“啪”斷了,結(jié)果呢,橋墩很厚,橋基呀、那個架子很厚,里面沒有鋼筋,沒有鋼筋啦!那當然偷工減料,那我們不談了,我要跟各位談一個例子就是:你的爆發(fā)力很強的時候,就好像那橋梁的那個承載量很大,那是沒有用的,沒有用的!那就會像那個掉下來一樣。但是你現(xiàn)在看到有很多橋梁,是用鋼骨架起來,有沒有?甚至上面連個水泥也沒有,只有路面才是水泥過去,有沒有?那就是耐久性,耐久性。
你必須要有鋼骨的那種承受耐久的那種能力,而不是笨重的那水泥掛在上面就可以。水泥不行啊,一部卡車過去它馬上掉下去呀。因為它那個笨重的地方,它沒有承載、沒有承受壓力的能力。菩薩本身呢,第一個要培養(yǎng)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承受壓力的能力。
那現(xiàn)在我要請問各位:你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種種挫折、逆境、不順的時候,那個叫做承受壓力的能力,你有沒有?是不是馬上喊出來的,那就是脾氣、就是情緒、就是牢騷、就是抱怨。假如是這樣的話,你不能行菩薩道。菩薩道行者不能抱怨,也不可以有牢騷,更不能情緒化,更沒有脾氣。但是他很有個性,個性不等于脾氣。有沒有?留意到喔!你這一點沒有弄好,那就是一般講的,你脾氣一起來,火燒功德林,你的功德林都被燒光了。有沒有?你可以有個性,不可以有脾氣。你能拿捏嗎?菩薩道好走嗎?我告訴你啊,聽說李白捻斷三根須才想出一個字,菩薩道要怎么行,大概你胡子全部拔光。所以為什么要出家剃頭?你會把頭發(fā)統(tǒng)統(tǒng)抓光,我跟你講。
菩薩道不是難行。所以,我們跟各位講:第一個,人格性要健全;第二個,健康的家庭生活跟社會生活;過一段時間,你想到人生要怎么樣活下去才有價值、有意義,那這個時候你就要學(xué)佛了,要開始修行。假如你沒有這一段過程…當然這段過程,每個人表現(xiàn)的方法不一樣,我用的語言是已經(jīng)把它公式化了,你的體驗是不一樣,但是這三個條件是必須的,必須的。
你在很正常的這種家庭跟社會生活里,你過了一段時間,一定要過一段時間,然后你覺得“人生只有這樣嗎?朝九晚五,打卡、打卡,每個月就領(lǐng)這些薪水,就是這樣子?人生就這樣?啊,以后我還是就這樣嗎?就一直去打卡,早上打一次,下午打一次,那一輩子就這樣嗎?這樣也不錯啊。但是呢,人生就是只有這樣嗎?那應(yīng)該要怎么樣?”當你有這一種感受的時候,你真正的生命、你要追求真實生命的那個部份,你要追求法身的那個基本動力他已經(jīng)發(fā)動了,已經(jīng)發(fā)動了。你真正要找的不是誰,就是我。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走入法界的那個部份了。
當然這里頭有很多細節(jié)啦,當然你要到這里來,那大概很快,很快,要真正進入實際修行的那個階段是很快的。
那么,這個部份呢,前面剛才講那三個條件:人格性健全,跟健康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還要過一段時間你開始發(fā)起那種出離心,就是人生到底是怎么樣才正確的,這個叫做人格性健全的部份。我們叫做最初資糧道。最初資糧道,它是前行的資糧道。前行的資糧道,那么你就可以進入前行。
前行以后,你要進入正行,那有一個正行的資糧道,前行是正行的資糧道。這個資糧道到達凈識,參禪金三角,這個時候呢,叫做修行開始線,也就是到了初果向,不是初果位,初向位的時候是在這個地方。到了這里叫做正行的資糧道。
正行資糧道以后再來正行,就是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破我執(zhí)無明、破法執(zhí)無明,七信到九信,然后進入十信位圓滿,這個叫正行圓滿了。開始要進入了我們一般修行者來講叫做妙行了,其實不是,它是法身位。正行是法身大士的資糧道、資糧位。知道嗎?所以這樣算起來就有三個資糧啊,三個資糧道,資糧道就分有三個階次,三個階次。
一般有人研究那個叫什么,《菩提道次第廣論》,有沒有?上面不是有下士道、中士道,還有什么上士道嗎?你知道上士道在講什么嗎?大概沒人知道?下士道就是那個前行的資糧道,中士道是正行的資糧道,上士道是法身的資糧道,你留意到哦。真正修行的部份這里都沒講到,都沒講到。而我們要跟各位真正講的,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現(xiàn)在善財童子要進行五十三參的部分,是已經(jīng)進入法身嘍,所以你前面,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是要已經(jīng)具足了,才能進入法身里面。
那么在法身里頭要進行的部份,那我們現(xiàn)在要告訴你,先有一個叫做入三昧的工程要做,這個也就是實際修法。你要留意到,實際修法已經(jīng)超越了。那你現(xiàn)在都沒有修,你知道嗎,你當然不知道。所以進入法界以后的狀況基本上你是不知道的,而這里頭的語言,所講的語言,通通是我們這個世間結(jié)構(gòu)里頭的語言,可是他所講的境界完全是法界里頭的境界。你知道嗎?這個就很難哦。
我們用我們世間的語言來表達,表達的是法界里面的東西。而你沒有法界的經(jīng)驗,更沒有入法界的資糧跟基礎(chǔ),那我請問你法界里面在講什么你知道嗎?很多人喜歡引用《華嚴經(jīng)》的這種經(jīng)文,但是你用不上。這些經(jīng)文所講的跟你所要表達的之間呢,那距離差太遠了,差太遠了。
所以好多人有這種情況,我跟各位講,為什么說,你假如想來參加我們的行法的時候,你必須要能夠放棄,放棄你外面所學(xué)的一切行法,因為那些東西在這個地方來講它是有毒素作用。不是它不好,但是跟我們的行法它會產(chǎn)生干擾跟破壞作用。
所以你假如要到這里來修行,有四個基本工作,至少我是假設(shè)你下士道的資糧已經(jīng)具足了,我是假設(shè)你下士道,就是前行的資糧道已經(jīng)具足了,要來修前行的部份,有四個,叫做四修法。四修法:
第一個,華藏工程你要參加;
第二個,聽經(jīng),像現(xiàn)在這樣聽經(jīng),或者聽光盤,或者看電視,都可以,要寫筆記,要寫筆記;
第三個,基本教材,一定要做,這個功課一定要做。
而這整個功課是在共修里面分配給各位的,三個月一期、三個月一期。
這些功課你根器要夠的話,那大概三個月;根器要差的話,要三年;根器普通的話,要一年。你是哪個根器我不知道,但是你要交作業(yè),就對了,要交作業(yè)。
為什么要進行這些功課呢?這四修法,這四個功課是在架構(gòu)我們共同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假如我們沒有共同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那你沒辦法;要入三昧呀,進不去;要能進去呀,你也迷路。然后呢,講什么你也不愿聽。啊,我不喜歡跟你吵架,因為你的境界我知道。
因為你當然會說“那個,我很清楚”,我知道你很清楚,就好像你做夢一樣,我在做夢當然我知道啊,當然你做夢我知道你做夢你知道,可是夢是虛幻的啊。你知道嗎?所以你不能接受這一點。那我們沒辦法教,因為你迷路了,你迷路了。
迷路你知道嗎?你有沒有迷路過?迷路就趕快打電話:“我在哪里呀?”
人家說:“你在哪里呀?”
“啊,我在這里呀!”
“你那里是哪里?”
“啊,就在這里呀!啊,我就真的在這里呀!”
那個人怎么知道你在哪里呀。你真的不知道。
北方啊,我們這里算北方啦,還不夠北,我到溫哥華比我們這里北一點,對不對?那一天,我記得是已經(jīng)到八點半,晚上八點半。晚上我自己開車呀,溫哥華,往北邊一直開,太陽還在半空中,“師父啊,回來吃飯呀”。我說:“好好,回來吃飯,現(xiàn)在幾點了,天還那么亮?”他說:“八點半了”。我說:“八點半,噢。”早上八點半?晚上八點半?還沒搞清楚啊。一看,噢,晚上八點半,吃晚餐了。
“你在哪里?”
“我在這里,一邊是山,一邊是海。”
他說:“溫哥華到處都是一邊山,一邊海啊。啊,你往哪邊走。”
“我往前邊走。”
“你到底在哪里?”
“我在這里呀。我在哪里。”
我告訴你,迷路了你都不知道。
“你趕快回來啊!”
是呀,我也想回去呀!怎么回去呀?
迷路的人很難接受指導(dǎo),因為你肯定你所在的地方啊。他不是在黑森林里頭迷路,你會有恐懼,因為這種迷路你是很光明的,你不會恐懼的,而且尤其是當你進入舒服禪的時候,那是很麻煩的事。哎呀,禪修這么好啊,病又好了,我又怎么樣,然后,我不想出去。沒煩惱嘛。對不對。啊,我就這樣。好了,那你永遠以為你是對的。尤其舒服禪又有一點特異功能的時候那更糟糕,更糟糕。所以迷路是很麻煩的。所以你想要進到我們這里來修法,我們第一個告訴你,你一定要拋棄你的雜訊,要有統(tǒng)一的,不要說統(tǒng)一啦,要有這個共識,師徒之間要有共識,這個共識就是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要一致。
這個我們跟各位講,我光是跟各位講這個初果是初信位,二果是三信位,三果是五信位,四果有二個,七信位跟九信位。我告訴你,這世間還沒人講過,沒人跟你講過。他只知道證阿羅漢、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啊。他不知道他位階在哪里,他有位階就是初果到四果。但是,在我們的教學(xué)體系里頭,這個是很嚴謹?shù),甚至于你怎么證初果,他有標準,你證二果要有標準,不是師父高興就說你三果、你四果,等一下忘了說你五果,你六果,對不對?那搞不出來的話就你水果他蘋果,不是,他有一定的標準,有一定的標準。為什么只有到四果,沒有五果,對不對?人家有標準的,佛陀不會那么糊涂啊,他不會只算一二三四,五,連五都不會算嘛,對不對?那為什么有四果沒有五果?為什么四果分兩個?你要了解到真正的意義呀!所以我們在學(xué)佛那個覺知是絕對重要的,它不是含糊籠統(tǒng)過去的,它標準一個就是一個,二果就是二果,三果就是三果,他要有一定的標準。因為那個都已經(jīng)在行法中的東西,不是我們義學(xué)上的部分,所以一般來講他是不講的,但是你到這個地方來你要了解,要透過這個部份,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guān)鍵。
我提醒各位,來到這個道場,我們希望你真正進入的是行法,修行。透過實踐直接兌現(xiàn),改造你的生命,轉(zhuǎn)凡成圣。不是只有知見而已,知見固然要正確,但是呢,去實踐,來兌現(xiàn)那個知見,那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今天,這個部分先跟各位講到這里,我們休息一下。
《四十華嚴》第72講(2009年4月24日)B
好,我們有關(guān)行法的部份,那就由實際修法中再談了,F(xiàn)在我們就要開始就經(jīng)文的部份來跟各位做說明。
前面我們跟各位做一個簡單的開導(dǎo),是說這個情境是有所不同,你不要執(zhí)著在語言文字上。那在前面我們也跟各位講過,經(jīng)文在翻譯的過程里,你是不能夠看現(xiàn)在的這種辭典來對翻,它是一種生命情境的一種描述,你要如實了知生命的境界,這個才是重點。因為語言在翻譯的時候,在印度,他有的社會現(xiàn)象跟我們所擁有的社會現(xiàn)象是不一樣的。那么他引用的這些原始材料,包括器世間的,還有他們社會文化所形成的那種認知,跟我們的器世間的基本條件有所不同,尤其是文化背景更有不同。那么在這個時候,你要把他們的東西如實地翻過來那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古代的社會,交通不方便,信息來往不方便,尤其是個封閉的時代里,那么那邊的認知跟這邊的認知很顯然會有不同。
我舉個例子你看看,你們我不知道有沒有看過日本人吃面?你知道嗎,日本人吃面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吃面是要靜靜地吃,日本人吃面啊,一定要“咝、咝、咻”,對不對?那個面好吃哦,你要翻過去,那個情境就完全不一樣。我們中國人說烏鴉是不吉利的鳥,對不對?你喜歡的是喜鵲。日本人說喜鵲是不吉利的鳥,他們喜歡的是烏鴉。好了,那當你正在翻譯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大的矛盾,對不對?這個不是翻錯。因為他只要把那個情境表達出來,什么鳥是吉祥的就好了。是不是這樣?我只要表達吉祥啊,我不是要表達烏鴉還是表達喜鵲嘛。對不對?
所以呢,現(xiàn)代有很多無知的人,常常批評古人經(jīng)典翻譯錯誤,告訴你,不是錯,是你錯了,不是他錯。因為他掌握到生命的要領(lǐng)在翻,你只是抓到辭典對翻而已啊,知道嗎?就像現(xiàn)在你要把這中文的經(jīng)典翻成英文,你也沒有辦法這樣直接翻譯,你不能照著辭典翻。古代在翻譯的時候是沒有辭典的,辭典是依于經(jīng)典才立下來的,你知道嗎?所以你再倒翻回去、現(xiàn)在要倒翻回去,基本上是全錯了。是你錯,不是古人錯。古人在翻譯這些經(jīng)典有他的原則,有他的標準。這個你不要弄錯,我們前面已經(jīng)跟你講了,因為他有這樣的狀況。
好,現(xiàn)在我們來看經(jīng)典。第一段經(jīng)文里頭我們就很多重要的樁要跟你布下去,文字的內(nèi)容我不需要怎么講,但是呢,這個語言模式跟他的思維模式你必須要架構(gòu)起來,不然往后的經(jīng)典你完全看不懂,完全看不懂。
好,這個經(jīng),我們是歸類為《華嚴經(jīng)》,所以第一行的標題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個品名呢,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在《八十華嚴》跟《六十華嚴》里頭啊,他是叫做《入法界品》。那么這個《普賢行愿品》,這個《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我們是簡稱為《普賢行愿品》。所以一般講的《普賢行愿品》是講這四十卷,可是現(xiàn)在所指的是最后一卷,第四十卷,不是全部四十卷。第四十卷的那個部份應(yīng)該要講,叫做“十大愿王”。按照清涼國師的話講叫做“重示普因章”,重示普因,廣泛的因,因行嘛,叫重示普因。重新再宣示一遍,叫重示普因。
那各位假如要區(qū)別,一定要弄好第四十卷。通常你在讀誦的凈土五經(jīng)里頭的“普賢行愿品”是叫做“十大愿王”,不能叫“普賢行愿品”。“普賢行愿品”是指這四十卷。是有差別的,不是沒差別。
大家就將錯就錯,錯得一塌糊涂。那個完全不一樣。這個你就可以看到,那些人在做這一種糊涂事的時候,你就可以知道他們對于佛法的了解是很麻煩的事,是很麻煩。你還沒有辦法去糾正他,他說那一卷的經(jīng)文就叫“普賢行愿品”。那這四十卷你要怎么叫?你要怎么叫?所以那是第四十卷,假如你要講那一卷哪,就應(yīng)該講“十大愿王”,不宜叫做“普賢行愿品”。這個弄清楚。
好,現(xiàn)在我們看這個經(jīng)文: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南行。往勝樂國,登妙峰山。
這一句話,直接講到善財童子直接到妙峰山來了。這個前面我們都講過,“爾時”這個字,爾時就是那個時候,對不對?哪個時候呢?哪個時候?每次我們都講到“這個時候”。這個時候是指文殊菩薩叫善財童子往南去拜訪吉祥云比丘,那以后呢,那善財童子就走了,就去找了,那個時候,對不對?這個是你用大腦的想法。這個“爾時”就是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的那個時候。知道嗎?懂嗎?就是同一時間。這個“爾時”兩個字,它告訴了我們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是同時顯現(xiàn)的,同時顯現(xiàn)。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你在看《華嚴經(jīng)》啊,就像看后面這幅畫一樣,后面這一幅畫。畫是同時顯現(xiàn)的,你不能像看電視一樣,一幕一幕過去,跟那個不一樣。這幅畫就同時出現(xiàn)在那里。所以你在講這邊、在講那邊,其實都是同一時間,對不對?所以那個“爾時”是講這個同一時間,這幅畫,就是佛境界現(xiàn)前的那個同時?墒俏覀冊诳吹臅r候,是有一個次序,先看這里,再看那里,然后再看這里,再看那里,一共是七處九會嘛。所以這個時間上的關(guān)系先弄清楚,這個叫三世。過去、現(xiàn)在、未來,共一時,三世啊。過去、現(xiàn)在、未來是同時顯現(xiàn)。所以華嚴里頭叫做“一時秉然齊現(xiàn)”,同時現(xiàn)前。這個觀念有沒有?沒有哦。沒有,你要學(xué)華嚴,你就要訓(xùn)練,要有,不能沒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同時現(xiàn)前。
好,他講的是“漸次南行”,他沒有說直飛,直達。有沒有?沒有。漸次,所以“漸次”兩個字就告訴我們一種動態(tài)感,動態(tài)。他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也可能經(jīng)過很多很多坎坷,在空間上,時間空間上他都經(jīng)歷過。最重要的是,他經(jīng)過了很多的磨練。各位要留意,生命的成長一定是有挫折,有磨練,那種生命才叫精彩。
我們都希望,像蘇東坡講的,這個,我跟各位舉例的時候你不要太在意呀,我這個歷史上人名記太多,現(xiàn)在都顛三倒四了。他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啊,這個看到圣賢的人,都希望子女怎么樣,不過最好還是平平安安,長大就好。那個詞很有意思,但是我告訴各位,人生是真的要經(jīng)過鍛煉才有價值、才有意義。要不然,你每天打卡、打卡,領(lǐng)薪水、領(lǐng)薪水就好了,為什么有人會耐不住,想出去沖一沖,結(jié)果頭破血流,遍體鱗傷。為什么?假如你認為那是痛苦啊,那你就錯了。人生是必須經(jīng)過歷練,絕對沒錯,而歷練不保證你成功,你要知道。你想出來歷練啊,那你就記得準備滿頭包。那佛是滿頭都是包,所以他才成佛。你看每一尊佛像都是頭上都是包,有沒有?當你人生的歷練不夠,還缺一個包還沒揍下去,你就不能成佛。你要度眾生啦,就是這樣,你要學(xué)佛,要訓(xùn)練啊,要歷練自己,你就是這個樣子。
只是我們自己在人生的旅途里,你接受歷練常常是心不甘、情不愿,而在佛門中告訴你,接受那個歷練你必須心甘情愿。知道嗎?所以,我們在做這種訓(xùn)練的時候,我們不以當下的成就為目標,我們是以一種成功不必在我,我都在為眾生服務(wù)。只要以后的眾生大家都能享受福利,那我遭受什么挫折,其實不是重點,那你挫折就會欣然接受嘛。
可是你要知道啊,你在世間是不一樣的,“我有投入就要有產(chǎn)出啊。”“可是我怎么搞的?投入那么多,一點產(chǎn)出都沒有?”那你就很窩囊了,你失敗了。對不對?可是誰告訴你說,你投入一定會有產(chǎn)出呢?你不要看那些大企業(yè)家,都很會算呢,投入都一定產(chǎn)出,到最后一個金融海嘯,你看全部蒸發(fā)掉了。他也很會算,很會算、很會算都是掉大坑的,你知道嗎?我們不會算,我告訴你,你我都是掉小坑的。那些華爾街的金融天才,有沒有?你看他們掉大坑的,而且把公司搞倒了,他退休金照拿,政府補助他的,他還是先發(fā),發(fā)薪水、發(fā)紅利,不是很會算嗎?算到倒閉了。你看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美國汽車,哪個CEO不會算啊?都是天才呀,怎么經(jīng)營都倒閉。你不要看日本那些企業(yè)啊,他只是比較狡猾。SONY是不是日本的?SONY,索尼呀,對吧?他總部在哪里你知道嗎?在哪里你知道嗎?倫敦。他是狡猾。他害怕日本會倒閉呀,趕快移開,沒想到倫敦這一次受災(zāi)更重。還有哪一家我忘了,移到冰島去,冰島不是破產(chǎn)嘛,對不對?你看嘛,你會算,哎呀世間就是無常啊。你要記得啊,世間每一件都無常,只有一件永恒,那永恒的名字叫無常。所以你別算了,越聰明掉進去的坑越大。還是像…你可能聰明,像我笨笨的比較好,常常就碰壁,所以滿頭都是包。
“漸次”,你要記得這個意思,就是在人生旅途當中,有很多的歷練,不是時空的問題。因為在法界里我跟各位講過,它不是六塵五欲間的關(guān)系,它是菩薩的愿力跟眾生的業(yè)力關(guān)系,所以這個地方講的都是那種關(guān)系。知道嗎?不是時空的關(guān)系,因為從時空上面來講,“爾時”我就跟你講過是時空關(guān)系嘛,但是真正的重點它要的是人生的歷練、生命的磨練。“漸次”指這個。
那各位你在人生的旅途里,遭受種種的挫折、壓力、失敗、不如意等等,你能不能夠欣然接受?安慰一下。說這不是我失敗,我在接受考驗?zāi)。所以失敗不以失敗為苦,能嗎?各位想想看,假如你這樣一想啊,你一定心里就會打開了。失敗當然失敗,錢是要不回來了,被罵就被罵了嘛,對不對?難過也難過了,可是當你這心境一轉(zhuǎn)的時候,跟各位講,海闊天空,海闊天空。你現(xiàn)在有沒有那挫折?想一想,人家給你的難看?對不對?你就轉(zhuǎn)說:“哎呀,這是一種磨練嘛。”這么一轉(zhuǎn)的時候,你心境就開了,滿天的烏云馬上就是風(fēng)和日麗。希望我們的同修每天都在和風(fēng)旭日當中。你絕對要這樣講、要這樣想、要這樣轉(zhuǎn)!
我常講,這個山不轉(zhuǎn)路轉(zhuǎn)嘛,路不轉(zhuǎn)人轉(zhuǎn)嘛,人不轉(zhuǎn)心轉(zhuǎn)嘛,對不對?我們何必轉(zhuǎn)那么多轉(zhuǎn),我們一個心就轉(zhuǎn)了嘛。管你山轉(zhuǎn)不轉(zhuǎn)、管你路轉(zhuǎn)不轉(zhuǎn),我轉(zhuǎn)了就過去了。轉(zhuǎn)了,就好。你要朝這個地方轉(zhuǎn)。人生的挫折、災(zāi)難是一定不可免,一定不可免,但是呢,你要懂得會轉(zhuǎn)。就算那個汶川大地震要是你碰到的話,你不要以為沒碰到,我們在921臺灣的大地震沒碰到,結(jié)果到都江堰去就碰到了。有的人是兩次都碰到。那個不用在意。
當你碰到那個說被壓住在下面,你心里轉(zhuǎn)就好了,絕對走過去。因為你的心境一開朗以后就過了。但是你在那里面要掙扎,你一定痛苦,一定痛苦。該死你也是死,何不高高興興地死?對不對?
你看那小孩子啊,每一次大地震,幾乎你都可以找到,那一種嬰兒壓在那里面,過一個月都還活著,因為他不會緊張,他沒有那個壓力,知道嗎?他就跟像在媽媽的肚子里面一樣,可是我們不一樣啊,你的意識形態(tài)呀,你會恐懼呀,會緊張呀,所以那你就完蛋了,死得快,而且死得很痛苦。當你這個心不管是在什么狀況之下,到那最緊急的時候,你把心一放開,放開,不要糾結(jié)在那里,一轉(zhuǎn),過了。這是一種人生的歷練,我欣然接受。那該死也會死得很漂亮,不該死呀就會活起來。
醫(yī)生說:“你死定了。”
我說:“不死可以嗎?”
“哼哼!”他還不屑地跟我笑笑。在他的手中啊,百分之百非死不可,宣布我死,剩下21天,我就說不死可以嗎?他就“哼哼”。
過一個月,我去跟他要:“給我開個假條”。
“誒,你怎么沒死?”
我就:“哼哼。”
再過一個月,“誒,你怎么可以不死?”
我說:“哼哼,假條。”
然后他開假條,因為我在經(jīng)濟部上班嘛,不去上班就要請假嘛,請假就要他寫證明嘛。
第三個月再去,“誒?”
我說:“怎么樣,本山人自有不死之法!”
他就說:“我退休以后跟你去布教”。
就是這樣轉(zhuǎn)一下。這個是很重要的。你不要以為我在講經(jīng)說法,不是。這是生活中每個人要有的一個基本的一個涵養(yǎng)。當然你要盡力地去奮斗,可是到最后真不行的時候,那就全部放下,全部放下。那一關(guān)你絕對是會發(fā)現(xiàn)一生當中最幸福、最燦爛的時刻。真的。
好吧,漸次兩個字講那么久。
他“往勝樂國,登妙峰山”,這個用詞是非常簡練,直接就去了,就好像我們搭飛機,北京下來,就到廣化寺一樣,對不對?
於其山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周遍求覓,經(jīng)於七日,竟不能見。
他就在妙峰山上,直接就上去了,東南西北、四維、上下,這十方嘛,整座山都找遍了就對了,經(jīng)過七天,沒找到。那八天會找到吧?十天可以找到吧?為什么七天呢?這個就是他用字的表達方式啊。
那么這種經(jīng)文,跟各位講,它的原文不一定這樣寫,我跟各位講,這個原文不一定這樣寫,原文可能就講啊,因為以印度人的文學(xué)標準來講啊,他可能找遍全山,經(jīng)過多日,找遍全山,而找不到,可能原文是這樣。那我們呢?因為在印度是文學(xué)化的經(jīng)典,來到中國啊,它已經(jīng)是意識化的經(jīng)典,所以呢他就把它變成這樣,他用十方來表達有他的用意,用七天來表達也有他的用意。你看,東西南北加四維是八個,再加上下,這個就是《華嚴經(jīng)》在描述十方的基本語言模式。
他講十方啊,是指窮盡的意思。他這個“找”啊,不是只有問,他的窮盡不是空間的部份而已,是人生的一種歷練。它是指什么?指摸索,人生的一種摸索。他在這座山上,要跟善知識見面之前。
山是什么?你知道嗎?妙峰山啊,山是一個生活區(qū),一個生活區(qū)。這個生活區(qū)是高的。中國人的字,你想想看,我講你想就好,人在山上叫什么?“仙”;人在谷底叫什么?“俗”。那你就知道啊,他到山上去,這個人是仙嘛,對不對?人在山上。那今天以這個立場來講,我要見一個仙人,當然不輕易見到啊,對不對?仙人哪那么容易被你找到?那么容易被你找到就俗了嘛,對不對?俗才是輕易會找得到啊。像我們現(xiàn)在到處貼廣告,對不對?“免費服務(wù)電話”,打電話來還免費的哦,為什么?俗啊。你要找這個在山上的人,你打電話再貼金子給他,他都不愿意跟你見面。他是表達這一種意境。不是真的山不山啦,世俗的山?jīng)]什么了不起,土堆出來的都叫山嘛。他是那種生命的意境,高而不俗,他在不俗的情況之下你要如何去求他?經(jīng)過七天。這是一種你要到這里來見這位善知識,那你就必須先有那種什么――熏習(xí),熏習(xí)呀。
很多人來找?guī)煾福?ldquo;嘣”,就找來,
“師父,我找到你了,呼呼。’
“又怎么樣?”
“很高興,我好激動。”
“又怎么樣?”
“沒有啊,我就想看你一面。”
“又怎么樣?”
“沒有啦。”
“我說又怎么樣,你要找我要干什么?”
“沒有啊,想看你啦。”
“我說看我要干什么?”
“沒有啦,就是想看你啦。”
不是神經(jīng)嘛。
不是,他要先有那個熏習(xí)。熏習(xí)以后你才能入味,要不然不對味,不對味。所以我剛才跟各位講說,你學(xué)佛絕對不要激動,不要一股狂熱,那叫粉絲啊,那個都不好。粉絲情結(jié)也好,上師情結(jié)也好,都不好,一定要帶著幾分理性,你才有那個韌性、持久。這個就表達這種情況。你要到這位善知識這里來,你必須在他的生活圈里,他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上先架構(gòu)起來。一個正確的“七”是七菩提分的意思。在法上架構(gòu)好那一套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這是非常重要的,要是沒有的話,你是沒辦法、沒辦法進行。知道嗎?這個,語言就在這個地方差別。
所以我剛才很篤定地跟你講,這個語言,印度原文未必如此,但是呢,翻成《華嚴經(jīng)》以后,它的語言是這樣定調(diào),這樣定調(diào)。你要到這個團體來,有很多同修想要出家,我告訴你,你要先到道場里面常住一段時間,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周遍求覓,為什么?對這個道場的生活要有所了解。
你不要一開始就蒙著頭“師父我要出家”,出家怎么樣?頭發(fā)剃掉還不簡單,但問題是這一下來你不習(xí)慣呢,你不習(xí)慣呢。
有個人來,說要出家。我說:“好呀,你去吧,跟大家共同生活。”早上四點起床,一天而已,到下午就不見了。要走的時候,我說:“你要干嘛?”
“每天呢……”
我說:“每天怎樣?”一天24小時當然每天啊。
“四點要起床?”
我說:“是啊。”
“這怎么活下去啊?”
我說:“那你要出家你以為出家怎樣?”
“我以為八點半起床就好了”。
我說:“去死啊,早點去早點去!”
你根本不了解,你以為出家是什么?我出家沒事干啊?成天就伸懶腰?出家沒薪水,四點要起床,要挑柴,要煮飯,還要出坡,還要種菜。你以為日子那么好過?出家人?根本就不對。這個就是指這部份啊。
七日,你看七日指七菩提分“竟不能見”,具備七菩提分還沒辦法,還要更高層次。因為他已經(jīng)什么,入法界了,已經(jīng)入法界了。這個已經(jīng)表達很清楚,這個標準是很高的,很高的。
“由”、由就是因為嘛,由于嘛。
“為了勤求善知識故,捐捨身命,無飲渴想,正念觀察,心安無退。“
這個要命了。要求善知識捐舍身命。各位你找善知識有這樣嗎?哎呀,找兩次啊,兩通電話打不通啊,算了,沒緣了。我在高雄有一位同修,這同修很有意思。他不是學(xué)佛的,他是拜神的。臺灣跟我們這里不一樣,我們這里沒有什么神廟,臺灣神廟到處都是啊。那個小土地公廟有五萬間,臺灣那個“嘣”一個炮彈就打過頭的地方,它竟然小土地公廟就有五萬間,大大小小的不知道多少,最小的土地公廟是在玉山頂?shù)哪莻土地公廟,只有一個這個盤子那么大而已,最大的土地公廟還蠻大的。
他是拜神的。他拜哪個神我不知道。那,有一天他跑來了。
“呵”很喘,他說:“師父你好難找。”
我說“那不是找到了嗎。”
他就講他來道場的原因。他在拜神拜神,突然呢那個神告訴他,我也不知道神怎么告訴他的,叫他去找海云法師。他在高雄市找了半天,找了差不多一個禮拜,他又去問神說:“海云法師是什么東西呀?”因為他不是學(xué)佛他不知道。他說:“他是個法師啊”。他說:“什么法師?” “他是個佛教和上法師”。“噢,那到哪里去找?”他說“他就講《華嚴經(jīng)》啊”。華嚴華嚴,華嚴寺,你去找。
他又去高雄市找了半天,找差不多一個月呀,又去問神“華嚴寺,海云法師到底在哪里呀?”他說:“就在自由路跟博愛路之間,你去找就有了。”那個神也很厲害呀。那就自由路、博愛路,他就開著奔馳汽車這么繞了、又繞了一個禮拜,他想一想,不管了,下來問人,問神也講不清楚,干脆問人,把車子一停,哇,華嚴學(xué)會。怎么剛好就停在那里,華嚴學(xué)會。他想一想,華嚴,那是不是呀?就上去了。就看呢。我們都在樓層上,我們是新道場,跟你們想象這種道場不一樣,是掛在半天空的。他上去了,就問問,問到了。
他說:“是啊”。
我說:“你知道你怎么會把車停在那里?”
他說:“我也不知道,我開一開我想就停在這里。”
我說:“那就是神告訴你,就在這里啊。”
他說:“他每次都跟我講話,這一次怎么不講?”
“他不講你才會找的到,講你又找不到了。”
“為什么?”
我說:“他講你聽,經(jīng)過你聽以后是經(jīng)過大腦,對不對?那現(xiàn)在不跟你講,直接叫你停,那你就停下,就到了,那就好了嘛。”
這個有許多東西你是沒有辦法的。他一個人為了找這地方,他也不知道呀,一找來以后就把那書啊、光盤啊一共買了五、六萬塊,就搬回家去。
過了一年,我問他:“你有沒有看?”
他說:“看不懂。”
我說:“看不懂,買那么多干嘛?”
他說:“我的神叫我來說要護持你。”
我說:“要怎么護持?”
“我不知道。你看要怎么護持?”
我說:“經(jīng)書你再買一些回去”。我說:“買回去不要光放在那里呀,送給大家看,有緣的就會來。”
這個就是你在追求善知識的時候,當然他不是什么善知識,他也不懂嘛,反正神叫他來,他就來了。那個神是什么,可靠不可靠?要護持我,當然可靠嘛,對不對?但是我告訴各位,你要求善知識,真的要有耐心,要有耐心。沒有耐心是不行的,是不行的。甚至于要捐舍身命。
我們不要把善知識當作輕而易得,或者是應(yīng)當?shù),當然的,沒有那回事。因為這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沒有善知識,無法啟發(fā)你的法身慧命。那你那個真實的生命要怎么啟發(fā)出來,你是要靠這個善知識的。所以你在求善知識啊,必須要以絕對的殷重心,就是誠心,而且還要很慎重、很篤定。現(xiàn)在我們是到處跑,法王啦、活佛啦、大和尚啦、大修行者啦,好像觀光一樣到處跑,不好,不好。
我常跟各位講,我不拜訪名山,不是我瞧不起那些成就者,是名山里頭沒圣人,所以我才不去。我們要拜訪的是圣人,以絕對的殷重心去拜訪圣人。你找到圣人要完全臣服,完全服從,不能有絲毫的“我”存在。那你能不能具備這樣一個條件?
那要這樣子,這幾個字就很重要,你看“捐舍身命,無饑渴想”,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正念觀察,心安無退”。各位要留意啊,注意善知識,“正念觀察”。當然講那種狂熱啊,造成那種粉絲情結(jié)、上師情結(jié),都不是正念觀察,心不安,你得到的,你就占為已有。然后到處去吹牛,“我跟這個師父照相,你看看,他頭上放光哦,或怎么樣”。神經(jīng)病啊,對不對?都是這種,這個哪有正念觀察?哪有心安無退呢?你想想看!這是經(jīng)里講的,不是我講的。你依止善知識要有這種心境,不要一股狂熱,“噢”怎么樣去蜂擁而上,那都不對啊。這樣子,我告訴你一個成語叫做“飛蛾撲火”,你這個生命跟蛾一樣,往火堆里頭送,非死不可。這還小事,你死了就算了,你在制造魔王,制造魔王啊。人家可能是一個發(fā)心想要修行的行者,可是被這一種狂熱一拱上來以后,他可能會變成宗教野心家,而喪失了他求道的精神。你要留意到,那你這個罪過就大了,這個叫做出佛身血。假如他是已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你叫做出佛身血。假如他修行已經(jīng)證果,證初果、二果以后,你這個叫殺阿羅漢,你已經(jīng)把阿羅漢的那個目標,把人家阻斷了。所以,狂熱是非常不好的,你自己飛蛾撲火,要死掉就算了,你反正算老幾嘛,對不對?你不過凡夫一個,遲早你要死,早死晚死怎么死而已嘛。可是你殺了阿羅漢、出佛身血啊,這個是阿鼻地獄業(yè)。
那你不學(xué)佛還沒事。對不對?不學(xué)佛的人誰會跟你蜂擁而上,去搞什么什么,不會呀。但是你一學(xué)佛了以后,就拱出一個什么那個魔頭來,什么叫什么“法*”,那個都完了。你都完了,一定非常糟糕的事。這個是不當?shù),那叫狂熱,那叫狂熱。我們是絕對禁止這些的!一定要正念觀察,心安無退!學(xué)佛不能夠狂熱!
所以我跟各位講,我不是說你到哪里去拜訪誰不好,你假如去放假,去度假,剛好遇到那里有個大德,那就應(yīng)該進去拜訪一下。但是你沒有必要專程跑去到處找。跟你講,你跟一個師父都跟到丟了,你跟一堆師父,到時師父都走了,剩下你一個,你還是薄地凡夫啊。你跟一個師父,好好跟他學(xué),學(xué)他的法,知道嗎?
師父不是你的財產(chǎn),你也不是師父的財產(chǎn)。很多人常講,這是我的弟子、誰是我的弟子。我從不講誰是我的弟子,我也從不講我弟子有多少,因為他們不是我的財產(chǎn)。可是大家呢?誰是我?guī)煾、誰是我?guī)煾,他是你財產(chǎn)?是嗎?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心不安啊,愛炫耀。你哪是學(xué)佛呢?對不對?不是學(xué)佛啊。
你要依止善知識,你看看,對善知識“捐舍身命,無饑渴想”,而這個不是狂熱啊,是寧可赴湯蹈火,在死不辭,但是呢,須正念觀察,心安無退。這兩個條件是同時的。兩個條件,第一個,你必須完全臣服他;第二個,你還要正念觀察,心安無退,沒有狂熱啊,有沒有?這兩個條件是一體的,偏一邊都不對。偏前半段的,一定是狂熱,偏后半段的很冷漠,他進不了門,有沒有?注意看看。后面這個條件,正念觀察,心安無退,也不是那些所謂信科學(xué)教的,信科學(xué)教啊。
現(xiàn)在這時代有二種人:
一種是信科學(xué)的,自以為他是科學(xué)家,這種人好像傾向這邊,這是不當?shù)摹?/p>
另一種是信八卦教的,信八卦啊,知道嗎?狗崽當教主。是不是,你們是不是這樣講??八卦教系知不知道?怎么突然間沒聲音了?我好像走到外太空去了。進到佛門中到處探聽啊,他不是問法、不是求道,他是看誰出包、誰有緋聞、誰有是非,那這個你最好是少跟他來往。因為那不是佛法,那是八卦教。
科學(xué)教是什么都不信。你不管問什么,講什么,他都是到處亂反駁的,那個都不是。
后面這八個字經(jīng)常會跟它混在一起,前面那八個字是跟那些宗教狂熱者混在一起,宗教狂熱者會產(chǎn)生像*輪功那一種狂熱的狀況。這個后面的這種狀況,它容易產(chǎn)生科學(xué)教、八卦教的這種情況,這個都不當。
所以我們在想要修法的時候,你絕對是寧靜的,心情是寧靜的,在寧靜中去接受,寧靜中去求道,要成就,非?,知道嗎?要成就,非常快。
我跟各位一樣,都是這個時代的人,接受這時代的教育,那么這時代的狀況是什么樣子,我們都很清楚。那么,為什么有人會成功、有人不成功,關(guān)鍵就在這個地方。這是告訴我們一個坦坦蕩蕩的一條大路,但是,這里頭告訴我們,它有兩個陷阱,你不要踩進去。尤其各位,您在求善知識、求正法的時候,更要留意這一點。
好,我們再看,你看這種經(jīng)文:
“過七日已”,前面講七天不能見,那過第七天。
“見彼比丘,在別山上,徐步經(jīng)行”。
這很奇怪啊,自己的山不住,住到別的山去了。有沒有?不是“往勝樂國,登妙峰山”嗎?那結(jié)果在別山,不在妙峰山,在不妙的峰山上面呢。對不對?這表達什么?你看啊,這個時空都是這里哦,“過七日已”,他在第幾天?他沒跟你講啊,他也沒講是第八天、還是第九天?那干脆講第八天不就好了,對不對?那第九天你就講第九天嘛。為什么“過七日已”,那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這根本就不是時間的問題,有沒有?這不是時間的問題哦。對不對?
好了,那就有一個問題來了,這個一句話里頭告訴我們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它超越了你的意識形態(tài)。七菩提分是標準的嘛,那么我們擴大來講,所有的戒律道德都在里面。道德,包括戒律都在這里面。那他講“過七日已”,是超越了這個部分。妙峰山是他的國土嘛,他的范圍嘛,可是他又在別山上,這個時空的觀念已經(jīng)告訴我們,他超越了這個時空。有沒有?
你現(xiàn)在對佛法的認知、對生命的認知,其實你是受到四種現(xiàn)象的限制跟障礙。哪四個?第一個,心理現(xiàn)象,以及心理現(xiàn)象擴大出來的社會現(xiàn)象,這個是知識分子最嚴重的問題;第二個是生理現(xiàn)象,生理,你的身體。以及生理現(xiàn)象擴大出來的物理現(xiàn)象?茖W(xué)家死在物理現(xiàn)象里,知道嗎?這些高級知識分子死在社會現(xiàn)象里,道德家死在社會現(xiàn)象里。一般的凡夫死在心理現(xiàn)象跟生理現(xiàn)象里。他跳不出這個框框,完全被框住了,完全被框住了。
那么他呢?這個善知識啊,這個比丘,“見彼比丘”,在別山上,他已經(jīng)超過。你看,時空他都超越了,超越時空。“在別山上”,不在這個框框里頭,他能夠在框框外面呢“徐步經(jīng)行”,很安詳、很自在。各位你敢不敢跨越你的已知范圍?所謂凡夫就是在已知的范圍里頭生活,你在已知的范圍里頭打滾,很正常。因為已知嘛,所以我很安全,到未知的領(lǐng)域里你會恐懼,你會恐懼。
第一次,不管你到哪里去,第一次,就算我們國內(nèi),不要說出國啦,你到一個其他的城市去,你就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生活習(xí)慣跟你不一樣,你很難適應(yīng)。第一次到重慶,吃水煮魚,看呢,怎么吃啊?紅紅的辣椒一堆,我說:“好了,不要吃啦”。他說:“不會,很好吃啊”。我說:“不要吃了”。哎喲,看他還沒有開始吃就已經(jīng)冒汗了,他說“不會,很好吃了”。又那么誠意,吃一個吧。吃一個,那就差不多吃掉半鍋了。第一遍真的是,不是不能吃,不敢吃。因為你講到辣,你就已經(jīng)辣成一團了。結(jié)果一吃下去,它不是辣,而是一種香。那這個時候就不一樣了。
那個有沒有吃過榴蓮?我們北方人大概少,南方人應(yīng)該很多啊。榴蓮聽說是水果之王,水果中最好吃的一種水果。那大概在三十年前,臺灣剛進口的時候,就有個同修說“來來來,榴蓮,榴蓮”。哇,我跑了十公里去吃一個榴蓮。“榴蓮啊,你趕快吃一個”。拿到這里呀,我就把它放回去了。為什么呢?第一個,那個顏色,我剛剛好幫小孩子換尿布,在換尿布的時候,他還要拉肚子。就那個味道,怎么我在家里跑了十公里來這里,又那個味道出來?從此,我榴蓮等了三十年。一講榴蓮就“別講!”就想那尿布那一堆啊,怎么吃啊?
在前兩年啊,每年我都到檳城、到吉隆坡、到新加坡去,那都是盛產(chǎn)榴蓮的地方。有一次他們就拿了一堆我也不知道,就拿來就吃了。“誒,這個還蠻好吃的,這是什么水果?”“榴蓮。”哇,差一點全部吐出來。我說“怎么榴蓮都沒有味道?”“它很香啊。”這個時候再想“嗯,果然很香哦。”好與不好吃其實是你的意識而已呀。
你就是不能夠走出那個已知的范圍,知道嗎!那個未知你始終有一種恐懼,在不小心的時候,你嘗試到了一個你能接受的,那你的生活領(lǐng)域才會擴大一點。但是這種擴大非常慢。你看,你要等三十年,要等三十年。但是一個行者,他是向未知邁進。所以我常講說一個人是不是修行人,你看他什么,他敢不敢挑戰(zhàn)未來,敢不敢邁向未知?敢的話,他就具備了修行人的性格。你要知道,邁向未知不一定成功,那倒頭栽,你知道嗎?一踩空,就是摔進去了,那頭往下栽下去的,這種經(jīng)驗是常有的。當他爬上來的時候,他會很高興。
你去看小孩子,在玩的時候,掉到水里頭去,起來啊,就站在那邊哭的人,通常這個孩子會遵守道德律,他不敢冒險,因為,他跌下去起來會哭。但那個孩子掉到水里頭去啊,那起來“啪…,哇…”,然后很好玩,然后把你推下去的,那這個孩子具有冒險精神,我跟你講,成功的機會特別大。因為你看小孩子就好,他在玩,他遭遇挫折,起來他覺得很好玩,那個孩子修行一定會成功。那個孩子遭遇挫折以后,就哭啊、怎么樣啊,要人家去同情啊,那完蛋了,這個孩子頂多是當個乖兒子、乖女兒可以,你最好不要鼓勵他去冒險。
你從小就看性格,那你現(xiàn)在反省你自己,你是不是適合修行的人?你想想你小時候是不是這樣的?假如是這樣,趕快來修行,最好來出家。那掉一次水起來,就要氣的要死,再也不玩水了,那個就不必了。那個還是在世間好好賺錢養(yǎng)家。
你去留意到,修行性格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看到哪些人最適合修行呢?運動員,你去注意看看,藝術(shù)家、推銷員。推銷員適合,知道嗎?那勇敢,而不是一種憤怒、報復(fù)的那種勇敢,那個不叫勇敢,那個叫嗔心,知道嗎?勇敢去邁向未知的人,去挑戰(zhàn)未來的人,他是一種好玩,一種好奇,那才是修行人。知道嗎?這個要弄清楚啊,這是不一樣,他是有明顯的區(qū)別。
那么各位在禪修的過程、禪觀的過程里頭,我們在調(diào)整你的也是跟這個東西一樣,它一對一對的,因為有佛有魔,有佛有魔在一起呀,你要揀別出來。你是佛還是魔?就在這里呀。師父的功能其實是在這個地方。
但你一直都不能往前進的時候,那師父沒辦法跟你講。因為你老是那個樣子,老是在標準的條件之下,老是在已知的范圍之下。告訴你,你講什么,“師父你看我這樣、我那樣、我這樣…”,師父講“很好很好”。為什么?因為沒差別嘛,沒差別當然就很好嘛。修行是要你邁向未知的時候,到底是佛是魔那個時候才是師父的工作啊。當你不邁向未知的時候,都沒有師父的事,關(guān)鍵在這里呀,你要留意到。所以你不要把師父當作一般的算命的啦,當私人財產(chǎn)一樣,好像戴玉一樣,高興拿起來看一看,不高興就放在盒子里頭,不是。你要記得這個地方,他談這個部分。
善財童子在這段經(jīng)文里頭已經(jīng)告訴我們,善財童子見到善知識,這個善知識他是,怎么講,非常開朗,因為這是在法界里頭。跟你法界內(nèi)的那種束縛的是不一樣,因為你法界內(nèi)里面的是按照苦集滅道這一條路,聲聞乘的這一條路走的,現(xiàn)在他進入法界了,他完全不在你這個世間的六塵五蘊的相應(yīng)這邊,他完全是愿力與業(yè)力的相應(yīng)這邊,這完全不一樣。所以,他超越時空,超越已知的范圍,有沒有?不在妙峰山,而在他山上,別山上。但是在別山上他還是徐步經(jīng)行,他沒有恐懼,對不對,沒有慌張。所以他才能徐步經(jīng)行嘛,對不對?在那個你的已知范圍以外的地方,他還是安然事態(tài)。有沒有?是這樣的情況哦,你先把這個背景先給弄清楚。這個沒弄清楚,你下面你完全不懂,不懂講什么。我看今天只能講到這里,下面明天再講。
好,我們來回向,回向之前,我們把今天大家聽經(jīng)講經(jīng)的功德回向給吳曉林同修的母親劉碧。劉碧老菩薩已經(jīng)九十歲了,在醫(yī)院里,我們希望她緣盡了,能夠安然往生,緣未盡,能夠趕快恢復(fù)過來。好。
- 上一篇:四十華嚴 第四卷 第71講
- 下一篇: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73講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xué)習(xí),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yīng)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