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念佛開示
凡我有情,聞是凈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以來業(yè)障深重,非憑佛力,驟難出離。當信求生決定現(xiàn)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由是堅定一心,愿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系戀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xiāng),豈有因循之念。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圣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送客,穿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
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shù),則全心力施于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屢試屢驗。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從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但作事時,或難記數(shù),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shù),則憧憧往來者,朋從于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
寶王隨息法門,具攝五停心觀。若能隨息念佛,即攝數(shù)息念佛二觀。而攝心念佛,染心漸可斷絕,嗔恚必不熾盛,昏散一去,智慧現(xiàn)前,而愚癡可破矣。又即勢至都攝六根法門。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計數(shù),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決難成三昧。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縱光之昏鈍魯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亂矣。
追頂易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念,隨自己精神調(diào)停而用,何可死執(zhí)一法,以至受病乎?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
三昧境相,唯證方了。若論其法,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功夫至此,念佛法得,感應道交,正好著力。現(xiàn)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
念佛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蹦罘饡r,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于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yè)障消除,善根增長,不須觀心,而心自清凈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觀心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機之無上妙法也。須知都攝注重在聽,即心中默念也要聽,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于一,較彼修別種觀法,為最穩(wěn)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也。
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若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亦難得益。所以大集經(jīng)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惫诺轮^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耳。具縛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禮誦之力,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念佛法門,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失其要;而又生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全與真信切愿相反矣。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
念佛最要在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愿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至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
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yè),無量無邊,假使惡業(yè)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里受苦,縱出地獄,復墮餓鬼畜生,縱得為人,愚癡造業(yè),又復墮落,經(jīng)塵點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故經(jīng)中屢云:“思地獄苦,發(fā)菩提心!贝舜笥X世尊最切要之開示。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出苦第一妙法,亦隨緣消業(yè)第一妙法。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禪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縱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是誰,以求開悟而已。若開悟而惑業(yè)凈盡,則可了生死,若惑業(yè)未盡,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無信愿,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回,其可得乎?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以還壽生不出佛經(jīng),系后人偽造,寄庫是愿死后做鬼,預辦做鬼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難往生。如已作,當稟明于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庫冥資,通以賑濟孤魂。”方可不為往生之障。
念佛之人,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為六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為十齋,遇月小即盡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為三齋月,宜持長素,作諸功德,由漸減以至永斷,方為合理。雖未斷葷,宜買現(xiàn)肉,切戒家中殺生。
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fā)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蛞娙藶,發(fā)歡喜心,出贊嘆語,亦屬心口功德。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jié)果,宜痛戒之。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于家庭及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又須勸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兒女、鄉(xiāng)黨、親友,皆常念佛及觀世音菩薩,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屬親友,不蒙此益乎?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滿所愿。凡誦經(jīng)、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yè)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于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欲復人身,再遇凈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
觀世音菩薩誓愿宏深,尋聲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饑饉、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yè)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fā)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蒙慈護,不致有何危險。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xiàn)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fā)此顛倒之心也。
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業(yè)所牽,及轉(zhuǎn)地獄重報,作現(xiàn)生輕報,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信切愿,定于此時蒙佛接引。
女人當月經(jīng)時,可少禮拜,念佛誦經(jīng),均當照常。宜常換洗穢布,若手觸穢布,當即洗凈,切勿以觸穢之手,翻經(jīng)焚香。臨產(chǎn)雖裸露不凈,乃出于無奈,非特意放肆者比,若至誠懇切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不會有苦痛難產(chǎn)、及產(chǎn)后血崩、兒子驚風等患?v難產(chǎn)之極,人已將死,教本產(chǎn)婦及在旁照應者,皆同出聲念觀世音,家人雖在別房,亦可為念,決不須一刻功夫,即得安然而生。不但無罪過,且令母子種大善根。但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又此時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閉氣受病。
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常時憶念,凡有忿怒、淫欲、好勝、賭氣等念,偶爾萌動,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種念乎?”念起即息,久則凡一切勞神損身之念,皆無由起,終日由佛不可思議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須十日,即見大效。若只偶念一句兩句,便欲見效,則是自欺欺人,雖有功德,欲即由此愈病,決不可得。
念佛必須至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善根發(fā)現(xiàn)之相,切不可令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事,不可過于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fā)癢發(fā)痛等毛病。必須調(diào)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于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靜坐時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臥時只宜默念四字,以免多字難念,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系念佛時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心向下想,則心便沉潛不浮動,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切不可認此為功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但至誠攝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蓮花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之蓮花,自可頓愈矣。若不敢作蓮花上坐立想,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腳底下想,此種心火頭火,均可不生矣。
見佛頗不容易,于未得一心前,斷不可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jié)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xiàn)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fā)狂,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見固能功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
閉方便關(guān),拒絕不急事緣,甚為有益,關(guān)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臺,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心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凈心。
近來修行者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是勝境乎。倘其人有涵養(yǎng),無躁妄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不生歡喜貪著,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xiàn)有益,即魔境現(xiàn)亦有益,何以故,不為魔轉(zhuǎn),即能上進故。
黑影非佛菩薩之影,亦非怨家對頭所現(xiàn)之影,以佛菩薩既現(xiàn),必明了能見其面目等,怨家當現(xiàn)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緣之孤魂,冀仗念佛誦經(jīng)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當于課誦回向后,專為回向,令其消除惡業(yè),增長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于彼有益,庶不負現(xiàn)影一番苦衷。
人之宿生,何業(yè)不造,幸聞佛法,當認真修持,庶可消除宿業(yè),超度怨家。若難解結(jié)者,倘肯發(fā)菩提心,并誠心超度,無不即解結(jié)矣。念佛氣悶,非體弱故,乃業(yè)障所使,但懇切至誠念,如念不來,則心常憶想,能念仍須用口念,不能念,但心轉(zhuǎn)心憶,久久此業(yè)即消。以后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傻,若再加以刻險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 上一篇: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老實念佛 求生凈土
- 下一篇:人間美事莫如念佛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印光大師: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印光大師: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印光大師: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凈界法師:念佛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 理凈法師:念佛就能消業(yè)障還用誦其他經(jīng)、咒嗎?哪個法門好?
- 夢參法師:念佛念到什么程度能往生?看破放下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印光大師: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仁德上人:為什么念佛的人多而往生的人少?
- 仁禪法師:念佛修行路上的兩大歧途
- 仁德上人:怎么樣才算是明明白白地念佛?
- 印光大師: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凈界法師:念佛人為什么要把心帶回家?
- 凈界法師:下定決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印光大師: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昌臻法師:念佛應該怎么念?念佛的秘訣與方法
- 印光大師: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烏龍茶]漳平水仙是什么茶,怎么制作出來的?
- [禪宗五家]萬松行秀是怎樣使曹洞宗宗風大振的?
- [哲理故事]忍耐記心間,煩惱不沾邊
- [宗門故事]是法平等,惟政禪師的慈悲
- [佛與人生]追著別人的幸福跑,你永遠不會幸福
- [佛學常識]法相宗緣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眾生的自性又叫佛性,具備不缺不少的了了常知
- [普洱茶]普洱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普洱茶名的來歷
- [禪宗典藏]《指月錄》是怎樣一部禪門經(jīng)典?
- [佛經(jīng)故事]世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
- [哲理故事]常釋懷,做人何必太較真
- [佛與人生]不要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六相
- [其他漢傳法師]一計漂亮常知歌
- [紅茶]古樹紅茶的功效、作用與工藝
- [禪宗五家]臨濟宗在元代保持著怎樣的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