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佛教青年成功立業(yè)之道4》
各位同學:
我曾經(jīng)分三次和大家講佛教青年成功立業(yè)之道,今天是第四次,我仍然提出六點意見,供各位參考:
一.從威儀中訓練自然
講到威儀,大家不妨先反省一下,對于佛門中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我們做到了多少?平常的行住坐臥,身心的語默動靜是否與威儀相應?有的人,小心努力的學習威儀,走路的時候,一板一眼,步伐姿態(tài),毫不隨便;坐著的時候,眼觀鼻,鼻觀心,像入禪定一般,這是訓導處平常要求各位的威儀。
現(xiàn)在,我進一步要告訴各位,威儀并不只是作出一個樣子,也絕不是要你裝模作樣;重要的是要你能夠自然的流露,不必做作,毫不勉強。譬如講話的時候,自然低聲輕語,不會口沫橫飛,旁若無人;笑的時候,牙齒自然不露出來,而內(nèi)心也自然感到歡喜。能夠養(yǎng)成這種習慣,即使獨居處,沒有外人,也一樣可以具足威儀;那么在眾人面前也不必再做作。
我看目前的佛教青年,有的人發(fā)心要學習威儀,可是又裝得不像;有的人根本就不曾發(fā)心學習,還是帶著一般人的習氣,和社會上的青年男女沒有兩樣,F(xiàn)在,我要告訴各位,威儀對于一個學佛的人很重要,為何重要呢?我提出下列三點說明:
(一)威儀代表教養(yǎng)
一個人有沒有威儀,就可以看出他是否受過良好的教育。有教養(yǎng)的人,風度翩翩,舉止動作,絲毫不矯揉造作,流露出一片純真而平靜的心靈,從行為實際上表現(xiàn)出來的是真善美的行止風范,但是,一個沒有教養(yǎng)的人,他外在的言語舉動,粗魯奔放,心中煩悶,不能自動自發(fā)的向上進取。諸位都是佛教學院調(diào)教出來的學生,大家應該把平日的各種學養(yǎng)修持,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
(二)威儀可以說教
俗云:‘身教重于言教’。凡是聲形容貌能夠使人肅然起敬,威德儀態(tài)能使人效法者都叫身教。過去本山舉行大專佛學夏令營時,我曾向?qū)W員說:‘我希望你們在佛光山上能從花草砂石內(nèi),認識三千大千世界;希望你們從佛像僧容中,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希望你們從座椅拜墊上,體會自己的無限生命;從僧團袈裟的一角中,緊緊握住人生真善美的一面。’由此可知,莊嚴的威儀,自然能不言而說教。幾年來,來山的信徒、游客們,日益增多,山上的大眾,不可能一一去對他們說法,因此,大家即以莊嚴的儀表,慈祥的面孔,向信徒、游客們做無言的說教,居然也有人看到出家人長衫曳地,飄飄欲仙,被其莊嚴的氣氛感動不已,因而進入佛門。這也可以算是一種‘現(xiàn)身說法’呢!
(三)威儀可以獲得尊敬
一些學佛的人,可以名不要,利不要,但卻仍然要別人的尊敬。你想讓別人尊敬嗎?那就趕快充實自己的學問和道德,尤其重要的是要具足威儀。佛教中有一項規(guī)矩:出家后五年學戒,然后才允許聽教參禪。一個出家人,要先學習律儀,凈化自己的身心,養(yǎng)成高尚的氣質(zhì),然后才可以去研究教理或參究話頭。
時下有些僧青年,均犯著重大的毛病,就是基本的威儀沒有學習,可是卻躐等去聽教參禪。因此,學到最后,往往有如空中樓閣,總是浮而不實,F(xiàn)在,大家來到學院求學,除了學問的追求之外,還必須特別重視威儀的訓練,凡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間,都要隨時注意是否合乎威儀,因為具足了威儀,再有學問、道德,自然能獲得別人的尊敬,自然能維護僧寶的莊嚴。
二.從淡泊中體驗樂趣
追求快樂是人類共同的愿望,有的人追求物質(zhì)的快樂,有的人追求享受大自然的快樂,有的人則在物質(zhì)之外,從淡泊中獲得快樂。我們學道的人,在人欲泛濫橫流的世界中,應如何去選擇或追求快樂呢?無疑的,當然要在淡泊的生活中去體會樂趣。物質(zhì)的快樂,絕對不能長久;唯有在淡泊的生活中,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談到淡泊,淡泊對我們有什么好處呢?舉出下列三點,說明之:
(一)淡泊可以啟發(fā)良知
翻開報紙,?煽吹揭恍⑷藫尳俚氖虑,為什么那些人會昧著良知去做這種損人利己的事呢?觀其緣由,大都是對于物質(zhì)不能滿足的緣故。不甘于淡泊的人,為物欲所蒙蔽,行事自然就沒有良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上,大家不妨自己反省一下,我們自己對社會的貢獻有多少?我可以產(chǎn)生損人利己的心思嗎?一個人,如果對粗茶淡飯能覺得滿足,則物質(zhì)條件再缺乏,相信也能夠優(yōu)游自適,當然不會產(chǎn)生有害社會的念頭來。內(nèi)心的念頭能夠純正,則‘人欲凈盡,天理流行’,良知也自會顯露出來。
(二)淡泊可以招致高貴
歷史上的許多高僧大德之所以能受人尊敬,并不是因為他們擁有良田千頃,華屋萬間,而是在于他們的甘于淡泊,他們不貪安逸,不務奢華,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斷地升華、滋長。眾所周知,凈土宗慧遠大師,朝中王宮大臣請去供養(yǎng)禮拜,他拒絕。一個人粗衣菲食,在小關(guān)房茅棚中修行,而且三十年不下山,因此他的德輝照耀于萬世。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雖然沒有華衣來莊嚴,沒有美食來飽暖,但是由于他甘于淡泊,無所需求,人格自然就會高貴。
因此,我常希望同學們,對物質(zhì)的追求不要太重視,如對現(xiàn)實的物質(zhì)要求太高,流弊必定也大,大家要從淡泊苦行中去陶冶自己,磨煉自己,這樣,不但能啟發(fā)我們的良知,更能使我們的人格高貴。
(三)淡泊可以帶來快樂
有的人認為有錢就能夠快樂,殊不知世界上的大富豪,往往比一般百姓有更多的煩惱;有的人認為錦衣玉食能夠使人快樂,其實,這是任何人都不敢貿(mào)然認可的事;另外有些人認為名位權(quán)利可以使人快樂,事實上,名位權(quán)利所招致的煩惱,常常是令人難以忍受的。
一個人追求繁華容易,返樸歸真困難。如果能把世俗功名富貴的欲望淡一分,那么你的道念就能增加一分。舉個例子說:如果在一杯水里加上一些酸甜苦辣的東西,這杯水立刻就會變質(zhì)。就是一杯茶,放個兩、三天,也會產(chǎn)生怪味?墒,如果僅是一杯清水,淡淡的,沒有任何雜味參予其中,則這杯水永遠是一杯清水。好像人的思想,欲望愈多,則愈容易變質(zhì);如果能甘于淡泊,如那清凈無味的水,則煩惱的怪味就不會產(chǎn)生,所以說,淡泊中的快樂,是最可靠、最長久的。
很多人歡喜用濃厚的感情相處,你來我往,隆情高誼,結(jié)果總是不能持久。因此,我們不僅在物質(zhì)生活中要淡泊,在人情往來之間也同樣要淡泊。一個人唯有心地純潔,甘于淡泊,無貪無求,不為名不為利,則自然就能安身立命;反之,如果經(jīng)常貪圖生活上的富裕,過分計較人我間的得失,相信他定難獲得永恒究竟的安樂。
孔子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老子也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可見物質(zhì)的過分享受,是歷史上大哲人們所極力反對的。一個人若過度熱衷于物質(zhì)的享受,則將為物欲所牽引,本具的性靈也會被物欲所蒙蔽。
諸位到山上來學佛,生活上必須要恬淡,才能使心靈清凈明徹,也才不為客塵煩惱所染。唯有如此,才能體會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悠然自得的境界。
三.從寧靜中安頓身心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一定是沒有‘錢’,甚至也不一定是‘有病’,那么是什么呢?是身心無所安置。有的人說,上了講臺,手沒有地方安放就感到身心不自在;孤魂野鬼的最大悲哀,是他們沒有一個皈依的所在。的確,身心無處安頓,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現(xiàn)在讓我告訴各位,身心應該安放在那里?
大家都知道,誦經(jīng)禮佛可以安頓我們的身心,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的義理大海,以及大眾的事務上都可以安放我們的身心,除此以外,我再告訴各位,‘寧靜’也可以安放我們的身心。古人說:‘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淡泊的道理,前文已敘述過,而‘寧靜’,也自有一種意境,從寧靜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更寬廣的世界。
所謂‘寧靜’,并不是要外在的一切現(xiàn)象停止不動,譬如說飛機不飛,車子不跑,人不要講話;主要的是要你內(nèi)心自然沒有聲音,而不是要抹煞外在的一切聲音。同學們每天晚上要‘禁語’,這個禁語不但要做到嘴上不講話,手接觸東西沒有聲音,腳下走路沒有聲音,甚至于要做到心里沒有聲音,即使在熱鬧場所中,心靈仍然澄澈靈明,絲毫不為外境所動。這個時候,就是心靈的寧靜,就是心靈的莊嚴;道德就可以完成,人格就可以升華。下面我要告訴各位,在寧靜中如何能安放我們的身心?
(一)寧靜中有寬廣
內(nèi)心的寧靜,可以使你的心靈世界擴大起來。一個人把心靜下來時,平常所想不到的問題,往往就可以想到,記不起來的事情也可以記起來。以前,常州天寧寺有一間禪堂,坐禪時,門都關(guān)起來。有一個賣豆腐的人,對禪堂里面的情形非常好奇,很想進去經(jīng)驗經(jīng)驗,可是,在佛教叢林里面,任何其他無關(guān)的人士,是不準進入禪堂的。后來,香燈師幫了一次忙,給這位賣豆腐的一個機會,讓他參一次禪,坐一支香。當禪堂止靜的時候,別人都用功在參禪,而賣豆腐的也靜靜地坐著不敢講話,過了一會兒,他忽然想起三十年前有人欠他的豆腐錢至今未還。寧靜可以擴大一個人的精神領(lǐng)域,這便是一個小例子。
當然,參禪或內(nèi)心的寧靜,并不是要人想起舊日的事情。但是,由這個例子,也可以使人知道寧靜中的世界,的確很寬、很大。一個人不要在人我是非的小圈子中打轉(zhuǎn),在煩惱喧嘩的外在世界中不能解脫,好像鉆牛角尖一樣,越鉆越小,應該把心胸擴大,從寧靜中去體會三千大千世界的寬廣。
(二)寧靜中有富有
俗語有云:‘沉默是金’。這意思是說明寧靜里面含著富有。一個人如果熙熙攘攘地忙碌過一生,以為擁有功名權(quán)勢,擁有家財萬貫,出門汽車,入門洋房,甚至于擁有嬌妻美妾,子孫滿堂,這樣就算富有的話,其實,距離人生富有的定義還差得很遠呢!人生真正的富有是含藏在寧靜中。
當你一個人靜靜地獨處時,你可以仰望蔚藍的長空,飄動的白云,宇宙是那么廣闊;蛘吣憧梢砸痪碓谖,上下古今,多少英雄豪杰與你對語,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一切盡在我心里,可以任意暢游在太虛之中,你能說不富有嗎?生為一個人,重要的不是要擁有外在的財富,而是要擁有心靈的智慧,及寧靜的生活。
一個人在一天的生活當中,如果缺乏十分鐘至三十分鐘的寧靜,那么這個人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貧乏。學院為什么要規(guī)定每周放假一天?這是為了讓大家有一點自己的生活,體會一些寧靜的樂趣。一個人在一年當中,至少要有一個月的寧靜生活,因為沒有寧靜生活的人生,會迷失方向,會忘記自己,到時候只有懵懵懂懂,任人牽著鼻子走。唯有在寧靜中,才能面對問題,才能與自己交談,也才能達到‘身心安泰’的境界。
(三)寧靜可以代表平安
一個人每天生活在浮躁動蕩之中,處處都埋伏著侵犯德行的陷阱。如果能夠把自己安住在寧靜之中,就會感到平安了。印度圣雄甘地,雖然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住在牢獄里,但是,由于他內(nèi)心的寧靜、淡泊,所以處處感到安穩(wěn)、平衡。
知足的人,即使身處地獄,也會覺得像天堂一般,有了寧靜的人生,到處都可獲得平安。
有時候,或許你會覺得坐在這里也不好,坐在那里也不是;或者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那是為什么呢?因為你的內(nèi)心浮躁不安,不能平衡。一個人內(nèi)心如果能夠?qū)庫o,即是所謂的‘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寧靜能使你心安,心安則使你的嗔恨心隱伏不起,內(nèi)心平靜,則待人處事永遠祥和,爭執(zhí)的弊端永遠不起,所以,我說寧靜代表平安。
四.從信仰中發(fā)掘能源
前幾年世界的經(jīng)濟危機,曾帶給世人一陣不安與騷動,為什么呢?因為能源缺乏,汽油漲價了,汽車不能常出去跑,電燈不能隨便開用,冷氣必須盡量節(jié)省,鋼筋水泥,一切物質(zhì)都供應不上。物質(zhì)文明這么發(fā)達的二十世紀,居然會產(chǎn)生能源缺乏的危機,可見科學與物質(zhì)文明的效用是有限制的。然而,我們心里的能源,則沒有缺乏的時候,每個人的心里都有無限的寶藏,人人都可以自由去開采,那么要如何才能開采自己內(nèi)心的能源呢?我認為,應該用‘信仰’來開采。
佛經(jīng)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信仰就是力量,一個有信仰的人,內(nèi)心充實,他看這個世界,到處一切祥和;可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他的心境就不一樣了,他沒有心靈的皈依處,他感到這個世界很貧乏,甚至會覺得人很空虛。有信仰的人生是美滿的,可是,信仰與能源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以下用三點說明:
(一)信仰可以發(fā)掘智海的能源
最近報紙上曾刊載一則消息說:探測隊在高雄外海,已經(jīng)發(fā)掘到海底有油氣,據(jù)說高雄外海的海底可能有油礦。此外,在宜蘭附近的地下能源也正準備開發(fā)。由此可見,世人對于海底的能源與寶藏極為重視。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一個如大海的智慧寶藏,深邃廣闊。據(jù)報上消息,高雄外海海底的寶藏,價值約新臺幣二百億元。這個數(shù)目雖然很多,但是這還是一個可說的數(shù)字。
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的智慧能源,如被發(fā)掘出來,豈只是二百億元新臺幣的價值?四句偈佛法的功德就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了,由此可知,智慧的擁有不是物質(zhì)上的財寶所能比擬,而這個智慧的大海,則必須用‘信仰’來發(fā)掘的,所以說‘信仰’可以發(fā)掘智海的能源。
(二)信仰可以發(fā)掘慧山的能源
智如海,慧如山,能源在那里?在深邃的海底;能源在那里?在高聳的山上。有人說,臺灣是個美麗的寶島,為什么稱臺灣為‘寶島’呢?一般人只以為臺灣‘四季如春,物產(chǎn)富饒’;其實,臺灣的可貴處并不只此,臺灣的山脈連綿,那里有無限的寶藏;臺灣的山林蒼翠,那是臺灣的生命線。如果將臺灣山脈里所蘊藏的資源,全部開采出來,不要說現(xiàn)在的一千六百多萬人口,即使再多,一樣可以生活豐富,精神愉快。
蔣院長主張要‘上山下海’。為什么?因為山上有能源,海底也有能源。我們除了要入海去發(fā)掘能源之外,還要登山去開采慧山上的能源。登山固然艱難、危險,但是卻能從那兒得到很多益處。翻開歷史,多少的高僧大德,為什么要到山里去潛修?為什么不到交通方便、物質(zhì)豐富的都市去?因為山里面所擁有的比都市的物質(zhì)更‘豐富’。
喜歡登山的張培耕先生曾說過:‘登過山的人,與久住城市的人,有些看法往往不一樣,登過山的人,他有廣大的天地,心胸開闊,對人間的是非往往能坦然視之。’
往圣先賢高僧大德,入山隱居修行,往往一住就是幾十年,我希望同學們到佛光山來求學,也要立下志愿,多少年不下山,多少年不出山門,等到有朝一日學有所成時,再深入社會去弘法度眾。唯有如此,才能覓得豐富的寶藏,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在山上開采智慧的能源。
(三)信仰可以開采佛性的能源
信仰有什么用呢?信仰可以凈化我們的身心,可以增進我們的道德,可以升華我們的人格,可以做我們生活的指標,除此以外,信仰還可以發(fā)掘我們佛性的能源。‘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什么?是成佛的‘能’。這個‘能’比原子能更可貴,原子能固然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可以解決人生的問題;但是相反的,它也可以用來殘殺斗爭,破壞人類,可見世間上的東西是有利必有弊的。唯有佛性的能源,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那么,佛性要如何去發(fā)掘呢?俗語有云:‘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佛性能源的開采別人不能代替你,唯有靠自己用心去開采發(fā)掘。要使佛性顯發(fā)出來,則讀書求佛法要認真,誦經(jīng)禮佛要虔誠,如同開山一樣,要一鏟一鏟的挖,一鋤一鋤的掘,經(jīng)過一番血汗辛勞,自然成功的果實就能展現(xiàn)在眼前。
各位來到這里,每個人必須立志做發(fā)掘自己佛性能源的工程師,只是這種工程比一般的修橋鋪路、建造房屋更不容易,希望大家好自為之。
五.從合群中廣結(jié)人緣
諸位離鄉(xiāng)背景,割愛辭親,從不同的角落、不同的環(huán)境,聚集到這里來,大家一齊過團體的生活,在這個團體里面,如果沒有合群的性格,便不能體會團體的樂趣。有時候,我看到一些人,他雖然處在團體里面,可是他卻很孤獨,不論什么事情,他都不關(guān)心;不論什么好事,他都不中意。這種冷漠的人,在團體里面,可說是殘忍的根苗。現(xiàn)在的教育,有所謂‘德、智、體、群’四育,其中的一項‘群育’,在現(xiàn)代社會中是極為重要的。我們身為一個佛教徒,在團體里不能沒有合群的習慣與德行。下面我舉出三點加以分析:
(一)人不能離群索居
《維摩經(jīng)》上說:‘佛法在眾生身上求’。因為沒有眾生就沒有佛道,尤其對于與我們思想、意志、立場不一樣的人,也要容忍他,并且要有殊途同歸,并肩合作的氣度。對于與我們立場、意見不一樣的人,應該感謝他。佛法說這是我們最好的逆增上緣。天下是大家的,不必要求每一個人都和我們一樣。世界既然是千萬眾生共同的世界,我們又何必要離群索居,單獨生存呢?
有個故事說:有一天,世界戰(zhàn)爭了。先是這個陣營打倒那個陣營;其次是這個國家打倒那個國家,打到最后,世界上只剩下二個人。由于二個人的立場不同,因此還要再打,再打的結(jié)果,其中一人死亡了,現(xiàn)在只剩一個人。當這個人高喊‘我勝利了!’的呼聲之后,他口渴了,想喝水,可是沒有水可喝;肚子餓了,可是沒有人做面包,這時他才想到世界上應該多留一些人,畢竟自己一個人不能獨立生存,才覺醒到需要有別人,需要有團體的存在。所以說一個人離開了團體,是不能單獨生活的。
十年前,我剛創(chuàng)辦壽山佛學院的時候,聽說臺北有太虛佛學院,由很多人經(jīng)營合辦,而且辦得很好。我得知了消息以后,內(nèi)心不但不嫉妒,反而很歡喜,除了高興佛教教育日漸興隆之外,也高興有一個競爭的對手,可以互相觀摩,為了不輸別人,我就必須更求進步。所以,我覺得有人比我們好不是障礙,而是可以促成我們進步的增上緣。
現(xiàn)在,基督教又辦醫(yī)院,又辦學校,又是監(jiān)獄布教、電視宣傳。對于這些,我不但不討厭,反而從心里感謝他們。近十年來,佛教界像一頭睡獅慢慢地醒過來了,逐漸地也開始從事電臺廣播、冬令救濟、創(chuàng)辦醫(yī)院、籌設(shè)學院、宣傳布教等社會事業(yè),你們說,這是誰促成的呢?這是基督教的功勞,如果沒有基督教的刺激,佛教界的人士還在老僧入定,還沒有人想到去從事社會工作呢!
(二)人要靠因緣生存
人所以能存在,乃是靠眾多的因緣關(guān)系。在佛教里面,常有這些現(xiàn)象發(fā)生:這個宗派放不下那個宗派,男眾看不起女眾,出家看不起在家人,老的看不起小的。其實這都錯了,佛教人士是彼此需要的,剛才曾說,基督教對我們都有幫助了,何況是佛教內(nèi)部的人士呢?
十幾年前,演培法師曾對我說過一句話:‘某人在那里建廟、起精舍。’
我說:‘這事與我們有什么關(guān)系呢?’
他說:‘我們從此又多了一個地方可以弘法,我們又多一個地方可以掛單吃飯,多了一個寺院就又增加一個使佛法振興的助緣啊!’
的確,佛教要靠眾多的因緣才能發(fā)展,彼此都是息息相關(guān),大家應該互相提攜,彼此合作。
(三)人要靠眾緣成就
世界上很多成功立業(yè)的人,他所以能夠成功,并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力量所成,實際上,他的部屬也是很重要的關(guān)鍵,因為成功的人,常是由部屬把他塑造起來的。譬如打勝仗而成名的將軍,他的偉大,不知是多少部屬的血汗造成的,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佛教界有很多人崇拜印光大師,這是因為有很多在家信徒,因為敬仰印光大師而擁護他成為一個楷模;太虛大師所以成為現(xiàn)代佛教的偶像,是因為現(xiàn)代佛教青年了解大師的抱負,而把他做為效法的對象。
《成佛之道》書中有一句話說:‘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贊僧。’一個人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廣結(jié)人緣,所謂‘未學佛道,先結(jié)人緣’,因為廣結(jié)善緣是很重要的。為什么很多有學問有勢力的人,做起事來,卻處處不順利?其原因何在?那是因為人緣不夠所致。由此可知,欲成就一件事情,必須眾緣和合,因為獨木難撐大廈,所以廣結(jié)人緣是非常重要的。
六.從悲愿中奮勉學習
諸位到佛光山來做什么?當然是為了學佛法。為什么要學佛法?學了佛法可以賺錢嗎?學了佛法就有衣服穿嗎?學了佛法就有飯吃嗎?真是‘會得香云蓋,到處吃素菜’嗎?學佛法是為了逃避現(xiàn)實嗎?只求做一個自了漢嗎?不是的,當然都不是的。我們學佛法是為了凈化自己而來,是為了發(fā)大悲愿廣度眾生而來,為了復興佛教而來。知道了學佛的目的,以下再讓我逐項分析:
(一)為凈化自己而來學佛
一個人想要學習,如果不從慈悲中去學習,或者不從發(fā)愿中去學習,那么學習就沒有力量。大家是為了求道而來,不是為床座而來,更不是為自己的安逸而來。佛法無量義,以凈為本。佛法再多,如果自己不能凈化自己的身心,就不能與之相應。所謂凈化,不僅思想要凈化,眼、耳、鼻、舌、身全部都要凈,唯有身心凈化,才能契合佛法。
(二)為廣度眾生而來學佛
大家到這兒來學佛法,不是為求名求利而來的,也不是為逃避社會責任而來;大家共同的目標,是為廣度眾生而來的。一切的佛法,皆是為對治眾生的貪嗔癡等病,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是為了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大家所以學佛,是為了廣度眾生,因此,大家學佛的態(tài)度,不能像一般的哲學家,只在文字、理論上分析,空口言談而已;或者像一般的歷史家,只在歷史事項上或典籍史料上考據(jù)求證,脫離了佛法的本義,因為佛法重視眾生的實際生活,佛法不是談玄說妙,佛法是要解決眾生的痛苦;所以說,我們學佛,必須發(fā)大悲心,以廣度眾生為前提。
(三)為復興佛教而來學佛
《成佛之道》上說:‘不忍圣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諸位遠離世俗到山上來學佛,除了為凈化自己的身心,為廣度眾生之外,還要有為復興佛教的悲愿,譬如說為了宣揚教法,可以忍苦耐勞;為了維護教團,可以自我犧牲;為了服務眾生,可以獻其所有;為了信仰佛陀,可以舍身舍命;為了復興佛教,人人都需發(fā)堅固愿,立恒常心。‘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每一個佛弟子也應該有‘佛教興亡,佛子有責’的雄心與悲愿,只要圣教興,個人存亡在所不惜。如果每位佛子都能有這種悲愿,則衰微的中國佛教,將有重振昔日光輝的一日。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yè)之道,我分四次,每次各以六點做了詳盡的說明,希望今日的佛教青年們,大家能夠即時覺醒,因為時代的重任已經(jīng)落在大家的肩膀上,為了廣度眾生,為了續(xù)佛慧命,大家應該先從充實自身,改變氣質(zhì)做起,發(fā)慈悲心,立堅固愿,相信未來的佛教,能如麗日中天,光燦寰宇。
- 上一篇:星云大師《生活與修持》
- 下一篇:星云大師《佛教青年成功立業(yè)之道3》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guān)容易守關(guān)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