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與智慧 2 煩惱的制造過程
前面曾經說過,只要我們的六根對著六塵產生了六識的分別作用,就會一直不斷地制造身、口、意三業(yè)。關于這方面,我要從十二因緣來分析我們修戒定慧我說過的只要是因為我們六根來分析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如何從過去世演變到現(xiàn)在世以及未來世的過程。從中讓大家體會到:修行必須從持戒、修定、觀慧下手,才有辦法斬斷生死的流轉。
在十二緣起里頭,「無明」與「行」是過去世思想上與行為上的錯誤,今生的「識、名色、六入、觸」這幾種是今生的感「受」。從感「受」以后就繼續(xù)產生一些行為,所以「愛、取、有」是今生所造的,來生就有「生、老、死」。因此「無明、行」是過去世所種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今生所受的果!笎邸⑷、有」是今生所造的因;「生、老、死」是未來將要受的果。這里面要用修行來對治的是「觸、受、愛、取」,只要能對治這些,就有辦法斷除煩惱。
(1)觸
當我們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的時候,就產生「觸」。這種「觸」有「可意觸」(合自己心意的感觸)及「不可意觸」(不合自己心意的感觸)兩種。這些接觸都是與「無明」相應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內心都潛在著一種自我的思想、一種自我的執(zhí)著。只要心里的念頭是在想:「我要怎么樣子、我想怎么樣子、我認為怎么樣子」,都是在跟我執(zhí)相應。
(2)受
一接觸以后,適合自己心意的就會產生一種「樂受」--快樂的感受。遇到樂受時會希望染著、擁有、占有這個東西、這個人、或這個環(huán)境。相反的,遇到「苦受」時則希望排除、打擊、破壞、消滅對方。所以接觸以后就會產生一種感受,感受以后因為念頭加深、印象加深,使得心里頭的思惟力量加強,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身體的行為和語言的行為。
(3)愛、取
心意再不斷增強的話:必然是這樣子對于所喜愛的境界(可愛境),就一直念念不忘,想了又想,這個階段我們就叫做「愛」。這時候是屬于意業(yè),而且是很強的意業(yè)。內心里對可愛境(人、事物、東西)產生了染著心,粘住了,不放了。整天想,一有空檔就想,事情做完了就想到這件事或這個人,這種狀態(tài)就叫做「愛」。有了「愛」的力量來不斷加強這個意念,讓意念產生強烈的染著,自然就會產生身業(yè)、口業(yè)行為出來(唯識學稱為「現(xiàn)行」),這時才叫做「取」。
(4)有
采取行動以后,就會留下一股投胎轉世的力量。這股力量在十二因緣里叫做「有」;在業(yè)力的理論里稱為「無表業(yè)」。如果以唯識學來說,就是熏習到阿賴耶識里成為「習氣」。用現(xiàn)代話來講,就是成為我們的「記憶力」。各種記憶力的強弱成分不同,會引導我們將來投胎轉世的方向,但總不出于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這三界之內的「愛、取、有」屬于「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投胎到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力量)。所造的業(yè),都是三界內的---或者是善的行為的業(yè)、或者是惡的行為的業(yè),還有不動業(yè)。我們打坐修定到了入定以后就稱為「不動業(yè)」,因為身、口、意在禪定中不起念頭,沒有行為。這種不動業(yè)將來可以升到天上---或者欲界天,或者色界天,或無色界天,總之都是在凡夫的境界里打轉。
與無明相應的這些「觸、受、愛、取」都超不出在三界之內輪回生死,所以說「愛、取、有」以后,一定會有生、會有老死。來生再繼續(xù)一樣的從「識、名色、六入」產生「觸、受」,「觸、受」又產生「愛、取」,「愛、取」再產生一股強大的有表業(yè),同時立刻構成無表業(yè)的力量。這些記憶力又再繼續(xù)的投胎轉世,引導我們形成另一個個體出來。人從過去到未來就是這樣子,一直不停的輪回。
2-2 煩惱的種類
「愛」、「取」里頭的「取」又分為好幾種:
(1)欲取
對五欲的色、聲、香、味、觸,也就是大家一般常說的財、色、名、食、睡,這種欲望的貪念、染著、追取就叫作「欲取」。欲取當然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對家庭方面有感情的染著,對兄弟之間有財產的爭執(zhí),對于社會的名利、權力、地位,這些追求就更強了。
整個社會對五欲的追取都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嚴重的或者謀財害命,或是情殺什么的。像社會里的議長、副議長、幫派老大被槍殺,這類事情目前臺灣層出不窮。這種事情總不出于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等對五欲、權力、男女的追取,可見它能構成那么強大的力量。
(2)見取
另外在思想、見解方面,這方面包括人生觀、哲學的執(zhí)著,這種叫做「見取」。這種見取有民進黨的、有國民黨的、有什么黨的。哲學方面的有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的?傊,不同的哲學思想會產生極大的力量,造成宗教與宗教之間的沖突,比如基督教與回教幾百年的戰(zhàn)爭。民主集團和共產集團因為思想而引發(fā)世界大戰(zhàn),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
(3)我語取
對于個人自我的自體愛(喜愛自己)、境界愛(喜愛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物)也會產生強烈的染著,使得我們對這個「我」一直念念不忘,一直非常的愛護著。而且認定有自我,從過去延續(xù)到今生。今生一旦死了,一定會再繼續(xù)投胎轉世。這種見地是一種「我語取」,唯識稱它為「補特迦羅」我執(zhí)(指有情對自己的執(zhí)著)。對自我的強烈染著也能構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投胎轉世就是以這個力量為主。
(4)戒禁取
其它在修行方面,有的人認為這樣的修行可以解脫生死,有的人認為那種修行可以解脫生死。在一般人來看,可能認為那是毫無意義、浪費時間,可是他認為那個方法才是解脫的不二法門。這種自以為是的修持方法如果是錯誤的,就叫做「戒禁取」。戒禁取也會構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帶著我們去投胎轉世。
所以對于「取」這方面,有很多種執(zhí)取、追取。大概來說,可以分為這四部分:影響自我生死輪回的「我語取」、間接思想哲學方面的「見取」、對于五欲方面的「欲取」、對于修行方式的「戒禁取」。而每一種都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帶領我們再去投胎轉世。
這些都是經過自己的思想以后,認為對的就不斷去喜愛它,包括對自己的(自體愛)、自己所擁有的(境界愛),也包括思想方面的、見解方面的。所以從「愛」而后「取」,當這個「取」表現(xiàn)出行為來的話,我們就必須用「持戒」來控制。
2-3 降伏煩惱的方法
「愛」和「取」這兩部分,一定要從持戒來克制。不管你的思想、修行方式正確與否?都要本著「慈悲、尊重別人、不侵犯別人」的精神。你要怎么修是你自己的事,希望你不要影響到別人。但有一些主義、思想發(fā)揮出來以后,自然而然就會侵犯到別人。所以持戒的根本精神就是使我們身體的行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們的語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語‥‥等等。這些原則能夠守得住的話,不管你的思想、你的見地如何,那就能避免制造惡業(yè)了。
(1)持戒---控制語言、行為
在修持的過程中,「愛」和「取」都是比較能發(fā)出行為,比較粗濁的煩惱,所以一定要從五戒、十善這方面來控制自己!笎邸故菍θ、對事、對物已經升起了喜歡的感受,覺得 和自己的心意非常相應,所以構成了「愛」。既然相應,他會一直的想,想過了就增加心念的力量,使內心里的記憶一直加深。當印象不斷加深,心念的力量不斷加強以后,他必然會采取行動。
愛和取如果形成了心意的動作,就叫做「意業(yè)」;形成了身體的動作,叫作「身業(yè)」;形成了語言的動作稱為「語業(yè)」或「口業(yè)」,也就是身、口、意三業(yè)。一旦行為制造完成,變成了過去式,就是屬于「無明」和「行」的部分。如果這個「行」是今生所制造的,現(xiàn)前彼此都感受得到的,叫作「有表業(yè)」。如果存下來了成為記憶力,要等候來生才引發(fā)出「現(xiàn)行」的,那就是「無表業(yè)」,也就是「愛」、「取」以后的「有」。因此,今生的「有」就是前世的「無明」和「行」。
這個「愛」和「取」是要透過接觸才有的,有了接觸才會有感受。我們持戒的用意,是在行為方面不讓「愛」起「現(xiàn)行」(變成行為)。因為行為要現(xiàn)起以前,都會在心中醞釀一段很長的時間,所以我們必須在醞釀過程之中就能夠控制它,因此進一步就是要修禪定。
(2) 禪定--控制意念
修禪定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防微杜漸」。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如果能在接觸當下有定力,心里常常保持明明白白,那么當下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我這個念頭究竟是清凈的、還是雜染的。
眼睛一看到就知道這可以看、這不可以看。這個不能再多看,多看下去會引起麻煩的。耳朵聽人家在那里講話,你不聽則已,聽了可能會斷章取義,以為人家在說你的壞話。所以你不聽就沒事,多聽幾句以后從中切入下去,以為人家在背后毀謗你,反而引出你的苦惱。不聽不就都沒事?
所以六根在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如果我們心里頭能夠明明白白,當下就能克制自己的沖動。而這種能力必須靠修禪定來培養(yǎng)。所以當我們的「愛」、「取」還沒有發(fā)展起來的時候,如果能在「觸」與「受」這兩個階段以定力來降服它,那就不會再發(fā)展成「愛」和「取」。
我們修行為什么一定要修禪定﹖修禪定就是修心的意思--修我們這顆心。讓這顆心在接觸到種種境界的時候,不要迷糊。一迷糊就會染著境界、貪念境界,心里放不下,所以必須平時下功夫。
就數(shù)息觀來說,平常要老老實實的「數(shù)呼吸」。我們會妄念紛飛,就是因為對一些可愛境界或是可憎恨的境界一直不斷重復的在想象、分別,所以印象越來越深,心力越來越強,最后就產生行為、動作出來。現(xiàn)在我們必須老老實實的照顧呼吸。隨你的習慣,不論你喜歡數(shù)吸氣的部分,還是喜歡數(shù)呼氣的部分,只要保持不變就好。在一支香里頭,從頭到尾數(shù)吸氣的話,就一直數(shù)吸氣的;數(shù)呼氣的話,從頭到尾都算呼氣的。
如果你很投入、很專心的數(shù)呼吸,肯定不會有其它妄念的。一天、兩天下來,或是你用功一點,每天坐幾支香,訓練原本紛飛的妄念不再竄動個不停,不再現(xiàn)起。訓練久了,自然有功力。定力加深以后,因為你經常熏習、訓練你的心在所緣境上,所以當其它念頭起、其它境界一現(xiàn)起時,你就能立刻察覺,這個時候就已經達到修心的層次了。
我們修心修到這個時候已經有定力,心里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以任何境界一現(xiàn)起,就會明白我現(xiàn)在有什么念頭,不會像以往那么迷糊。對于任何一個行動,不管是穿衣、走路、吃飯、或是大小便,心里隨時隨地都很清楚。所以修定就是讓我們在接觸到外境時,當下明明白白,不要讓念頭繼續(xù)發(fā)展下去。所以「觸」與「受」這兩個階段就是以定力來對付的。
2-4斷除煩惱的關鍵--了解什么是無明
由于無始以來的習氣是從過去世延續(xù)到今生,而今生有時候接觸到的境界很強烈,不管是外面境界的誘惑力很強,或是內心煩惱已經很強,使得我們身不由己的被習氣牽著走。有時也知道這種念頭不能再繼續(xù)想了,有時候也知道那種境界不能再染著了,但是「根」對著「塵」不肯放。應該放,但沒有辦法放。還是喜歡去看、喜歡去聽、喜歡去吃、喜歡去做。這一類根深蒂固的習氣非常難以控制。
想到一個討厭的人,心里越想越討厭,越憤憤不平。你明知道想下去也沒有意義,想下去只有傷害自己的身體,但還是氣憤不過。這些都是自己的一些瞋恨習氣。想到一個可愛的境界或可愛的人時,也是克制不住的一直想下去。因此在修禪定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失敗在習氣、無明的沖動下,到最后還是爆發(fā)出來,破口大罵,或者作出粗魯?shù)男袨椤?/p>
所以我們必須進一步了解這些無明、習氣作祟的最主要因素,是自我的念頭太強了,我執(zhí)太強了。因此「無明」是對治煩惱的第一個關鍵。由于過去的無明(思想、見解的錯誤),一直認為世間每一樣東西都是真實的,自我也是真實的,所以才會產生貪愛或瞋恨。身、口、意的錯誤行為就是「無明」和「行」制造出來的。
這種強大的業(yè)力能構成一個生命體,也帶來了今生的「識」。這個識就需要依附在一個物質體(名色,意即精神與物質)上,所以緣「識」而有「名色」。同時緣「名色」的物質也必須有這個「識」才能繼續(xù)存在,所以「識」與「名色」共同構成了今生的生命體。接著為了發(fā)展未來的生命,所以產生了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噶搿钩鲭x母胎以后就接觸到外境。有接「觸」就有感「受」,然而它的根源都在「無明」上。
所謂的「無明」就是自我的執(zhí)著--什么事都覺得別人是不對的。我們這個世間比較可憐的一種人,就是自己的行為已經侵犯到別人了還不自知。他不了解這樣的動作就是侵犯到別人,這樣的言語就是侵犯到別人,因為他個人的習氣就是這樣子。過去世的習氣如果是這樣子,今生的習氣也常常還是這個樣子。
在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所帶來的無明就已經夠嚴重了。再加上自己從過去世延續(xù)到今生的習氣,成為一種習慣性的行為,不明白這是錯誤的,所以無法控制。自己做了、講了,也認為這是很理所當然的。所以有一些人已經侵犯到別人了還自以為是,沒有辦法自我檢點,這些都叫做無明。思想上、見解上的錯誤會引發(fā)行為的錯誤,而行為的錯誤卻不知道、不能察覺。因此根源的「無明」必須花點時間再向大家說明。
今天先告訴大家「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蛟S大家把它當作佛學名相、學術研究來認識,以為它就是說「過去世怎么樣、現(xiàn)在世怎么樣;現(xiàn)在世做了,來世怎么樣子」的一個過程而已吧!但是做一個修行佛法、真正要解脫生死的人,就是要從十二因緣這里正確的明白我們的錯誤行為,以及要用什么來對治。
今生所造的「愛」、「取」就是要「持戒」來對治它。對「愛」、「取」我們如果不讓它發(fā)展出真正的行為出來,就要在微細接觸的時候、感受的時候,當下就明明白白,所以一定要修定來對治「觸」、「受」!赣|」、「受」一旦解決掉就不會產生「愛」、「取」。
所以緣無明而行,緣行而識,緣識而名色,緣名色而六入,緣六入而觸,緣觸而受,緣受而愛,這是一個流轉門。反過來說,我們這個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老死滅則一切純大苦聚皆滅,這就是還滅門。
我們學佛最終目的是要進入涅槃、成佛,而涅槃就是解脫,就是佛陀告訴我們的「凡所有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就是生活的佛教、人間的佛教。如果「觸、受、愛、取」這些不滅,你怎么達到這些目標呢?大家好好的把定力修好,將來就容易持戒。定力要修得好,還要看破、還要能夠放下,這就需要智慧門了。我們以后再來談智慧門如何對治無明、怎樣幫助修定、修慧,達到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的境界,F(xiàn)在大家繼續(xù)用功!
- 上一篇:禪定與智慧 1 煩惱的產生
- 下一篇:禪定與智慧 3 禪定的入門-數(shù)息觀
- 一名修行者的輪回
- 積善之家 必有余慶
- 佛教的核心——緣起法
- 佛教徒要重視宗派和諧
- 心定和尚說故事 第一章 因果實錄
- 心定和尚說故事 第二章 修行積德
- 心定和尚說故事 第三章 佛典妙喻
- 智慧的內容——《中論》四句偈
- 心定和尚五日禪開示(一)
- 心定和尚五日禪開示(二)
- 心定和尚五日禪開示(三)
- 禪定與智慧 1 煩惱的產生
- 禪定與智慧 3 禪定的入門-數(shù)息觀
- 禪定與智慧 4 禪定的次第-九住心
- 禪定與智慧 5 其它禪定法門
- 禪定與智慧 6 菩提心的發(fā)起
- 禪定與智慧 7 智慧的種類
- 禪定與智慧 8 修習智慧的步驟
- 禪定與智慧 9 智慧的內容─《中論》四句偈
- 禪定與智慧 10 解脫的生活─《心經》與人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