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與智慧 1 煩惱的產(chǎn)生
「六根對六塵,六識亂紛紛。
心意要集中,數(shù)息守根門!
諸位同參!大家為什么要來參加禪七?就是希望能夠使心意集中、修行有定力,進一步能夠參禪,明心見性。
1-1念頭作用的過程
每一個人都是靠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才能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加以分別。并且對可愛境界生起貪愛染著;又對厭惡、瞋恨這些外境生起排斥。這些貪欲或瞋恨一天到晚隨著六根門頭,攝取外面種種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不斷的分別,不斷的染著,或不斷的起瞋恨,所以心意沒有辦法靜止下來。
除了六根對六塵引起六識的分別之外,就是自己內(nèi)心一些習氣種子,隨時都會對于色、聲、香、味、觸……等等自然的生起一些心理現(xiàn)象。這些貪欲、瞋恨、掉舉、昏沉、疑、惡作等等,在修行禪定的過程中也都是我們的障礙。
大家進入禪堂,六根門頭容易守得住,因為在這里面容易都攝六根,不像世俗的社會有那么多外境可攀緣。此外,對五蓋、五欲等煩惱都是修定參禪的大障礙,所以也應該要練習放下來呀!要徹底的遠離它,才有辦法修得定力,達到明心見性。
修行禪定、參禪有很多方法,很多方便、技巧和理論,禪七之中班首師父都會隨時提醒、指導大家。大家難得有這樣的因緣進入禪堂,除了心生起歡喜、感恩的心之外,不必太緊張或太過要求自己達到某種層次。修行要逐步逐步的來,放松自己的身心,放下自己的憂慮,或許更能夠與定力相應。
即今參禪、禪七、起七開始,說法一句又作么生道?
「五蓋與五欲,徹底要遠離,一則能明心,見性生歡喜!
1-2念頭的起源
我們都會有很多習慣性的動作。做事、講話是一種習慣,包括我們的念頭也是成為一種習慣性,而且無法克制自己不去想它。一般凡夫沒有修定的境界,是不可能叫他不要想。但事實上的確有方法可以讓妄念逐漸減少,到達一念不起境界。我們的心念這么多,無法知道究竟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么多?佛法講「無明」就是說:一開始即是這個樣子的。
這些猶如虛空,不論是被白云或烏云覆蓋,宇宙是本來就有的。佛法所說的地、水、火、風,也是本來就存在的。虛空里的烏云、白云這一類東西不曉得是何時形成的;我們的心意、念頭很多,也不曉得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只不過因為從有念頭以后,我們就把不真實的誤認為是真實的,從此繼續(xù)在見解上繁衍出身、口、意三方面的錯誤行為。
從錯誤的身、口、意行為形成了見解上的一種執(zhí)著;再由見解上的執(zhí)著衍生了身、口、意的一些固定行為。這樣反復輾轉(zhuǎn)的相依、相關,使得我們生生世世都不斷在增加一些錯誤或沒有意義的行為,最后這些身、口、意三業(yè)的痕跡就形成了我們的心意識。
1-3 存放念頭的地方---阿賴耶識(第八識)
我們做每一件事情,不論好事、壞事,喜歡的、苦惱的,都會很自然地成為我們記憶力的一部份。例如我們講話時,不論好話、壞話、歡喜的、苦惱的,就很自然的成為我們記憶力的一部份。倘若我們在心里頭想事情,這時不論清凈的、雜染的,也都很自然的成為我們記憶力的一部份。
在唯識學里頭,這就是我們身體、語言、心念的這些行為、動作,就是我們所謂的「有表業(yè)」。在變成了記憶力他就是現(xiàn)行的這些有表業(yè)回熏到我們第八意識成為第八意識里頭的一部份,第八意識就像一個大倉庫,儲存起來后永遠不會消失。
因為我們的任何動作,包括身體的、語言的、心意的,這些都是質(zhì)量化的狀態(tài)。一旦發(fā)動成質(zhì)量化的動作以后,就立刻轉(zhuǎn)化成為「能量」的狀態(tài)。好比汽油揮發(fā)了以后,就成為一種能量化的狀態(tài)(成為氣體,而不再是液體),這種能量狀態(tài)雖然看不見,但確實是存在的。
因此我們身體的任何一個動作、語言的任何一個動作、或者心念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變成質(zhì)量化的狀態(tài),稱為「現(xiàn)行」。而這個現(xiàn)行很自然而然的就轉(zhuǎn)變成能量化的記憶力。所以我們說由「現(xiàn)行」回熏到阿賴耶識以后成為習氣,這種習氣也可以說是一種能量。這個汽油揮發(fā)了以后所存在于虛空看不見但有存在。
1-4 阿賴耶識(第八識)的現(xiàn)代語---記憶力
我們的阿賴耶識如果用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記憶力」。我們的記憶力當中那一類最多,那一類的就會經(jīng)常顯現(xiàn)出來,包括作夢的時候。所以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是記憶力較多時所產(chǎn)生出來的一種功能、作用。因此我們?nèi)粘Kf的話哪一模擬較多,所做的事哪一模擬較多,就稱為「印象加深」或「印象深刻」,其實這都是我們記憶力里比較強的部分在起作用。
這比較強的部分如果是針對某一個人,他就會喜歡常常去找那個人;若是針對某一件事,就常常喜歡去做它。無論是什么東西,只要是喜歡吃的、喜歡穿的,他心里就常常喜歡去吃那個東西或是去穿那件衣服。在我們的記憶力里頭比較強的部分就是這樣子驅(qū)使我們。
從這里就可以想到,其實我們的心意識就是我們的行為所造成的。每一次的行為之后,就強化了我們心意識的某一部分。因此在我們的腦海里,生生世世(不管古代、現(xiàn)代)都會增加一些記憶。因此,我們所作的許多現(xiàn)行(顯現(xiàn)出來的行為)大部分都是我們曾經(jīng)記憶過的心念所引發(fā)的。
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記憶)里收藏了我們曾經(jīng)做過的事,然后見到現(xiàn)前的外在境界時(佛教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把它吸收進來,再回憶我們腦海里頭有沒有曾經(jīng)記憶過這些東西?如果曾經(jīng)記憶過這些東西很相同、很類似的記憶,那就叫做「相應」。
遇到相應的時候,心里頭就會感到特別的喜歡。譬如見到某一個人,我們心里就在想:「好象在哪里見過面?喔,對了!原來是這樣,有這么一段因緣!」所以對這個人就特別喜歡。對一件東西也是這樣子的。
總之,我們的心意里頭(阿賴耶識里)的記憶是無量無邊的,就像無數(shù)億的電子一樣(因為我們的記憶是能量化的)。我們不斷的透過六根,吸收六塵的境界回來,再跟原有的記憶作比對。相類似的就產(chǎn)生喜歡、染著、貪愛;不相同的,就排斥、打擊、破壞它。并且不斷透過六根來追逐六塵,制造身、口、意的一些貪、瞋、癡行為。這些行為馬上又變成記憶力,成為阿賴耶識的一部份。等到臨命終時,就是靠我們的記憶力中平時做得最多、最強的那一部份的力量,再引導我們?nèi)ネ短マD(zhuǎn)世。
1-5 記憶力的特性
當我們投胎轉(zhuǎn)世以后,就住進一個新的生命體里。在母親的肚子里頭,這個胎兒的個性好壞、長得好不好看、健不健康,這些都不是母親給的,而是由胎兒本身的這股強烈記憶力的內(nèi)涵來作為它的基因和標準。如果過去給人快樂、歡喜的成分比較多,那么這個小孩的原料就很好,生出來的樣子就特別可愛、很好看、很有人緣。如果過去世的記憶力里常惹人生氣,帶給人家苦惱、痛苦,那么這一輩子的長相就沒有人緣、很難看的樣子。
過去世的記憶力除了構(gòu)成一個人現(xiàn)在的身相、面貌、健康情況、以及錢財多寡之外,還含藏了許多習氣,跟著這個生命體一起繼續(xù)長大。內(nèi)心里頭曾經(jīng)在過去世累積過某一模擬較強的記憶力時,長大以后就會依照這一類記憶力而選擇自己喜歡做的工作,或自己喜歡接觸的人……等。
就這樣,我們一個人的心意識可以說都是把我們的身、口、意行為不斷從過去世累積到今生,又不斷的在今生當中繼續(xù)累積,然后再帶著我們?nèi)ネ短?在來生中無止盡的累積下去,所以我們心里頭會有許多特別強的這一種力量。不管自己喜歡去做些什么、喜歡去講些什么、喜歡去想些什么,都是有一股特別強大的力量在內(nèi)心里推動我們?nèi)プ。其它的力量并不會完全消?能量是不可能消滅的,它只是生生世世都含藏在我們的心意識里。
因為心意識里頭的這些習氣種子的記憶力太多太多,所以當我們靜下來以后,這些念頭就一直往外竄。這就好比森林里的樹木都搶著要爭取陽光,而一直往高處沖,所以森林的樹木一棵比一棵高。我們的妄念也是一樣的,急速的想展現(xiàn)為現(xiàn)行,因此一個接一個的冒出來。這樣就可以了解,我們的念頭就是由身、口、意行為回熏到阿賴耶識,也就是從質(zhì)量的行為轉(zhuǎn)變成能量化的記憶力。
1-6 以戒定慧來斷除煩惱
我們?nèi)粢钚?a href="/remen/renshe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人生的佛教、生活的佛教,就要修持戒、定、慧。在生活里頭要作到尊重別人、不侵犯別人,就必須持戒。我們不要讓心里的不良念頭發(fā)展成行為的話,那就必須要修定。這些念頭難以克服,所以必須以智慧來明白世間的真實相,使我們能夠放得下,讓念頭不會再繼續(xù)發(fā)展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引發(fā)出行為、動作。在修持過程中,一定要先修戒、定、慧,才能自利利他,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的這種。
人間佛教更是不可缺少戒、定、慧,所以在六度波羅蜜,我們對眾生需要隨分隨力的做一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yōu)榱死姹娚?不侵犯眾生,總是有很多苦惱。為了不再加重眾生的苦惱,所以要持戒,讓我們身體的部分、語言的部分都不侵犯到眾生。
很多頑強的眾生,你對他好,他以為你是在利用他,所以有時候會反過來污辱你、毀謗你、打擊你,所以必須要忍辱。忍辱除了要持戒,要定力,更要智慧。知道一切法空性,才能夠安忍,那必須在這方面很精進的去用功當然還要禪定這叫忍辱波羅蜜。除此外還要禪定波羅蜜,最高層次就是般若波羅蜜,以智慧來引導。這里頭的重點就是戒、定、慧不能免的。
大家老老實實的,在禪七開頭先要花一些時間來調(diào)身,然后調(diào)息。進一步我們再來參參話頭,然后再學觀空,一步一步來修學。大家今天用數(shù)息觀來好好的調(diào)身、調(diào)息,來繼續(xù)用功。
- 上一篇:心定和尚五日禪開示(三)
- 下一篇:禪定與智慧 2 煩惱的制造過程
- 一名修行者的輪回
- 積善之家 必有余慶
- 佛教的核心——緣起法
- 佛教徒要重視宗派和諧
- 心定和尚說故事 第一章 因果實錄
- 心定和尚說故事 第二章 修行積德
- 心定和尚說故事 第三章 佛典妙喻
- 智慧的內(nèi)容——《中論》四句偈
- 心定和尚五日禪開示(一)
- 心定和尚五日禪開示(二)
- 心定和尚五日禪開示(三)
- 禪定與智慧 2 煩惱的制造過程
- 禪定與智慧 3 禪定的入門-數(shù)息觀
- 禪定與智慧 4 禪定的次第-九住心
- 禪定與智慧 5 其它禪定法門
- 禪定與智慧 6 菩提心的發(fā)起
- 禪定與智慧 7 智慧的種類
- 禪定與智慧 8 修習智慧的步驟
- 禪定與智慧 9 智慧的內(nèi)容─《中論》四句偈
- 禪定與智慧 10 解脫的生活─《心經(jīng)》與人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