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域佛教史研究的典范——讀崔正森先生的《五臺山佛教》
區(qū)域佛教史研究的典范——讀崔正森先生的《五臺山佛教》
近年來,區(qū)域研究的興起被視為中國當代歷史學研究的一種新趨勢,一般認為這是在法國年鑒學派影響下,戰(zhàn)后歷史學目光更多地轉(zhuǎn)向關注下層社會歷史的學術潮流的一種表現(xiàn)。在這種學術研究的背景下,國家或王朝的歷史不再被視為歷史學研究唯一的主題,歷史學家更多的是以較小地區(qū)的歷史過程為研究對象,這樣的研究能夠更細致和多方面、多層次地展示普通人的活動及社會表現(xiàn)。歷史過程的單位從“國家”、“民族”轉(zhuǎn)換為某個地區(qū),體現(xiàn)了歷史學家對“歷史”的理解發(fā)生了某種根本性的轉(zhuǎn)變。而且,地域史的研究取向不僅要發(fā)現(xiàn)地方歷史中不同于“國家”或“民族”歷史的某種獨特性,更期望從地方研究中發(fā)展起一套新的歷史研究的話語,取代基于“國家”文化霸權的話語系統(tǒng),建立新的歷史范式和歷史解釋體系。
這種學術轉(zhuǎn)向在最近的佛教史研究中具有非常明顯的表現(xiàn),區(qū)域佛教研究的興起,充分反映了這一學術思潮。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佛教史研究,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都可以分為通史和斷代史兩方面。從整體水平來說,日本的中國佛教史研究在國際上具有重要的影響。[1]在中國學術界,具有重要影響的佛教史著作,不外乎湯用彤先生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呂激先生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等。改革開放后,中國佛教史研究取得重大進展,最重要的是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佛教史》三卷本、杜繼文先生主編的《佛教史》等。但是,一系列區(qū)域佛教研究著作的出版,如《五臺山佛教史》、《浙江佛教史》、《湖南佛教史》、《江西佛教史》、《云南佛教史》、《貴州佛教史》等,改變了中國佛教史研究的現(xiàn)狀,也提升了中國學術界的佛教史研究水平和國際地位。區(qū)域佛教研究既繼承了中國歷史學中輿地方志學的傳統(tǒng),又吸收了現(xiàn)有中國佛教史研究的成果與方法,突出表現(xiàn)在斷代史與區(qū)域佛教的有機結(jié)合。同時,大量考古、文物、地方志等地方文獻的運用,使佛教史研究趨向于細致、精確,豐富了人們對中國佛教歷史進程的地方性細節(jié)的了解,更可以補充甚至修正所謂的通史研究中所獲得的歷史知識。區(qū)域佛教研究揭示了佛教在不同地域流行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地方特色”,為人們理解中國佛教在一個時代和一定的地域空間中呈現(xiàn)出來的社會面相和人文精神,提供了有力的參照系。
同時,區(qū)域佛教與中國佛教的貫通與互動,是中國佛教史研究的最終目標。在傳統(tǒng)中國,國家對地方社會有很強的滲透,地方社會與國家不但是彼此互動的范疇,也沒有絕對的分界,國家的存在和國家行為本來就是地方社會及其歷史過程的一個基本要素,而地方歷史也必然是國家建構(gòu)過程的基本動力。所以,區(qū)域佛教的研究,除了發(fā)現(xiàn)和抽象所謂的“地方特色”,必須重視區(qū)域佛教的流動性與整體中國佛教的“共性”。因為,歷史的主體是人,而不是所謂的地域單位;區(qū)域佛教的主體是佛教信仰者,包括那些高僧、居士、文人等,他們的歷史活動構(gòu)成區(qū)域佛教的內(nèi)容。人總是最活躍的因素,區(qū)域的界限總是相對的,因此,區(qū)域佛教研究應該以研究佛教信仰者的活動、他們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們的生存環(huán)境的互動過程為中心。只有同時把握“整體”的中國佛教與“局部”的區(qū)域佛教,抓住二者之間的“共性”與“個性”,同時能夠?qū)⒍哂袡C地統(tǒng)一起來,才是中國佛教史研究的完美境界。崔正森先生的新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九五”規(guī)劃項目——《五臺山佛教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71萬字)就是區(qū)域佛教研究的典范。
中國的區(qū)域佛教除了以不同省份為特點,但是最能表現(xiàn)地方特色的應該是中國的“名山佛教”!懊椒鸾獭辈坏哂刑赜械膮^(qū)域色彩,更因其獨特的信仰體系,而形成豐富多彩的信仰文化。在眾多的佛教名山中,五臺山無疑具有重要位置。但是,曾因日本學者小野勝年出版了《五臺山》一書,在日本學界掀起了一股五臺山熱。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五臺山研究的學術成果逐漸取得優(yōu)勢,五臺山研究會為這方面的工作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多年來,崔正森先生搜集、整理了大量有關五臺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研究資料,并撰寫了一系列專題性著作和論文,在此基礎上耗時十五載撰成的《五臺山佛教史》一書,可謂開荒之作。
一、五臺山佛教與整體中國佛教的關連與互動
區(qū)域佛教的發(fā)展,總是與一定時代相關連。同時,區(qū)域佛教總是在中國佛教的大背景下,而表現(xiàn)出其特有的魅力。該書由佛教傳入五臺山寫起,依歷史順序論述了北朝、隋、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諸代的五臺山佛教,涉及到五臺山佛教的興衰、佛教宗派、著名高僧、佛學著述、佛教建筑與藝術、帝王與五臺山、護法大臣與五臺山、名人與五臺山、佛教文化的國際交流以及與五臺山有關的著名傳說等方方面面。除此以外,該書還專門探討了五臺山佛教與普陀山、九華山、峨嵋山、天臺山、法門寺佛教的關系。作者在批判地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還新見迭出,回答了五臺山佛教史上的三十多個疑難問題,顯示了巨大的理論勇氣。
作者對五臺山佛教的研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靜止的研究,而是把它放在了五個名山之中乃至中國佛教的大背景中來研究的。如關于五臺山佛教的起源,就是先寫佛教在山西的傳播,后寫佛教傳入五臺山;簡略地先寫中國各個朝代的佛教,后寫五臺山各個朝代的佛教等。這樣就能顯出五臺山佛教的地位、影響,得出“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臺山是中國佛教的縮影”、五臺山具有“中華衛(wèi)藏”作用等結(jié)論。
區(qū)域與整體的互動,在五臺山佛教中具有明顯的表現(xiàn)。作者經(jīng)過嚴密考證后指出,五臺山佛教包容了漢地佛教的凈土宗、唯識宗、律宗、華嚴宗、天臺宗、密宗、禪宗以及藏傳佛教的希解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包括其中的達賴系、班禪系、章嘉系、哲布尊丹巴系)。他指出,以漢地佛教而論,慧遠、曇鸞、道綽、善導、法照皆為五臺山凈土宗祖師。唯識宗實際創(chuàng)始人窺基法師曾至五臺山,演教傳法,開辟道場,為五臺山該宗創(chuàng)始人。律宗祖師道宣律師也來過五臺山,為五臺山該宗創(chuàng)始人。北魏僧人法聰在五臺山北寺(今碧山寺)講解《四分律》,是中國佛教開講《四分律》之始。五臺山的華嚴宗不僅有傳統(tǒng)上公認的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為祖師的一系,還有對宋明理學影響極大的以華嚴學者李通玄為首的一派。北魏時五臺山高僧靈辯法師造《華嚴論》一百卷,為中國佛教史上注疏《華嚴經(jīng)》之始。以往學術界認為中國的天臺宗有天臺山國清寺一系與覆舟山玉泉寺一系;實際上,以志遠、智頵為首的五臺山顯通寺一系也足堪與之媲美,鼎足而三。五臺山的密宗以不空三藏為祖師,是以《金》、《胎》兩部真言為理論依據(jù),以文殊護摩法為主要修持方法的密宗。五臺山的禪宗不僅包容了南頓北漸兩派,而且“五家七宗”在五臺山各有發(fā)展。所以,五臺山佛教真正說得上是顯密并存、諸宗競秀,為中國佛教的縮影。
而且,五臺山佛教與整體中國佛教的互動,顯示了五臺山佛教具有“中華衛(wèi)藏”的巨大作用。從北宋元佑至紹圣年間(1086-1097)開始,藏傳佛教逐漸傳入五臺山,五臺山成為內(nèi)地著名的漢藏佛教圣地,受到蒙藏人民的傾心崇拜。所以,明清兩代就通過尊崇五臺山佛教、朝禮五臺山圣地和令藏傳佛教活佛駐錫五臺山,弘揚藏傳佛教的方法,達到了綏柔蒙藏、民族團結(jié)、國家統(tǒng)一的目的長逾五百年,得出了五臺山“誠中華衛(wèi)藏”[2]的結(jié)論,并闡明其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作者正是通過對五臺山佛教的人本主義的研究,突破區(qū)域的界限;并沒有將五臺山佛教與整體中國佛教進行對立研究,而是將五臺山佛教置于中國佛教的大背景下,從而表現(xiàn)其在一個時代和五臺山特有的空間中所特有的佛教信仰形態(tài)與人文精神。這同時表現(xiàn)在本書對高僧大德、帝王宰臣、名人居士的思想文化均作了相當深刻的論述,從而使本書既有史資性,又有學術性和知識性。
二、突出五臺山佛教的區(qū)域色彩
區(qū)域劃分是區(qū)域佛教研究的前提,過去學術界普遍認為,五臺山的地理范圍為五臺、繁峙、代縣、阜平,亦即“兩省四縣”。作者依據(jù)五臺山脈的分布情況,并經(jīng)實地考察,提出“兩省八縣說”,即五臺山的地理范圍應為山西省的五臺、繁峙、代縣、原平、定襄、忻州、盂縣和河北省的阜平縣。區(qū)域佛教研究中的區(qū)域劃分應該有其自身的標準,不但要以地理范圍為標準,更應該考慮到信仰的輻射范圍,崔正森先生提出的與長安佛教、洛陽佛教鼎足而立的五臺山佛教文化圈就是五臺山文化的范圍。
區(qū)域佛教有其“地方性”特色,名山佛教”更具有名山的特征,自然五臺山佛教最顯著的特點是文殊信仰。因此,本書就提綱挈領地在緒言中說明了五臺山是文殊道場的經(jīng)典依據(jù)和文殊的身世、形象、思想(般若、空、不二法門、無我論、秘密法門)、禪法、凈土、道場、信仰。因為文殊既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又是密教的肇始者之一,所以五臺山才會有顯密諸宗、漢藏佛教。文殊的一行三昧是一切三昧的根本,所以五臺山才會有頓悟、漸悟的禪法及其默照禪、文字禪、趙州禪、念佛三昧等等禪法。復次,以文殊是中國四大菩薩之首,所以才會有五臺山與其它名山古剃的文化交流等等。文殊信仰充分表現(xiàn)五臺山佛教的地方性色彩,由于五臺山文殊信仰在唐代時候,由不空三藏從五臺山推向了全國乃至亞洲各地,所以這種“地方性”又具有整體的普遍性。
三、充分利用地方性資料
區(qū)域佛教研究的重要意義,體現(xiàn)在大量地方性資料的發(fā)現(xiàn)與運用。作者將五臺山佛教史研究建立在大量五臺山資料的基礎上,如《五臺山游記選注》、《五臺山詩歌選注》、《五臺山楹聯(lián)牌匾集錦》、《五臺山碑文選注》、《五臺山文物集錦》、《五臺山〈傳〉、〈志〉選編》等。這些資料的收集與運用,為作者細致縝密、索隱探幽的寫法提供了前提保證。同時,方志的利用,也是完成區(qū)域佛教的重要原因,在本書的參考書目中,我們發(fā)現(xiàn)《山西通志》、《代州志》、《盂縣志》、《壽陽縣志》、《五臺縣志》、《五臺新志》等。
作者充分利用地方性資料,對一些疑難問題進行考證,提出新的觀點。如對蘇東坡與五臺山的關系,就是通過查閱《內(nèi)制集》,發(fā)現(xiàn)他代宋哲宗向五臺山起草過三則敕文,揭示了他與五臺山佛教的文字緣,順便又為河東婦女平反了“獅子吼”的歷史冤案。如五臺山最早的寺廟是彌天釋道安于東晉永和九年(353)建的恒山寺,其次是他的高足、五臺山最早的高僧慧遠于東晉永和九年至升平五年(353-361)在原平縣建的勝井院(今名婁煩寺),復次是繁峙縣的銅鐘寺、公主寺和五臺縣的宕昌寺、佛光寺、清涼寺、大孚靈鷲寺(今名顯通寺)。同時,在運用資料的過程中,又補充、糾正了《清涼山寺》等《志》書中的疏漏和訛舛之處。
崔正森先生的《五臺山佛教史》為區(qū)域佛教提供了新的典范,不僅揭示了五臺山佛教的內(nèi)涵、特色,而且還為區(qū)域佛教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方法論,尤其為四大名山的研究做出了榜樣,勢必會對名山佛教研究及區(qū)域佛教研究產(chǎn)生重大影響。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貿(mào)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牛”是什么意思?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jīng)典與道教經(jīng)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而又偉大的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明海法師:佛教為什么提倡吃素?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