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法門

  一個修行人,最注重的就是言語,也就是盡量「守默」──守默寂靜。為什么?因為通常會與他人有沖突對立,往往都是語言。言為心聲,覺得委屈、受傷、挫折很深,因此情緒就出來了。這些,其實都應該反觀自照,要曉得這不是別人的問題,百分之百要檢討自己,一定都是自己的問題。

  我曾經發(fā)給大家兩篇資料:〈治心須求妙悟〉〈細行〉,這兩篇出家眾一定要詳細的看。

  譬如〈治心須求妙悟〉里面有講:「悟則神和氣靜,容敬色莊,妄想情慮,皆融為真心矣!惯@一句很好,盡量大家把文字的內容融會在心;還說:「自古圣賢,都是心平氣和,無一毫造作!惯@心平氣和,心氣和平,這幾個字是非常好。能夠時刻心氣和平,神和氣靜,容敬色莊,這樣顯示心始終是安詳?shù)摹⒎(wěn)重的;任何人事都以這樣的心來面對,肯定不會彼此有對立、紛爭、沖突。

  還有〈細行〉,大家也可以多看。行、住、坐、臥,言語、行持都盡量要安詳、寂靜,不要躁動,這個就是「細行」!讣殹,是指微細方面的,當然我們無法做到所寫的那樣,但這一些都是我們所學習的項目。細行、細心,細而又細,達到心很寧靜的話,就比較容易領悟道理。

  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理,那是因為他在菩提座上寂靜的經過一段期間,因緣時節(jié)一到,仰頭夜睹明星才大悟徹底。

  「細行」來自于「細心」,細心是很重要的,必須平常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所以要培養(yǎng)晨起靜坐念佛。

  大家手上這份講稿〈慈心法門〉,內容是出自鳩摩羅什翻譯的《坐禪三昧經》,這一部經收錄于《大正藏經》第十五冊272頁!蹲U三昧經》分為上下兩卷,上卷是說明「五停心觀」的內容。

  如果是以自力法門來講,「五停心觀」是最基本的修行。譬如以三十七道品來講,三十七道品是指「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而在這三十七道品之前要修的就是五停心觀。

  「五」是五種;「!故峭V,休息下來,也就是斷除的意思!感挠^」五種降伏心的觀想,五種坐禪觀想的方法叫做「五停心觀」。

  五種內容分別為:

  第一,「多貪眾生不凈觀」。以不凈觀對治貪欲心。

  第二,「多瞋眾生慈悲觀」。以慈悲觀對治瞋恚心。

  第三,「多癡眾生因緣觀」。以因緣觀對治愚癡心,因緣觀主要是十二因緣。

  第四,「多散眾生數(shù)息觀」。以數(shù)息觀對治散亂心,妄想雜念比較多就靜坐,然后數(shù)息。

  第五,「多障眾生念佛觀」。以念佛對治我們的業(yè)障。

  這「五停心觀」任何一種都不容易,譬如「不凈觀」或者「白骨觀」,觀人體的不凈,但能夠觀想成就是不容易的;即使觀想成就了,貪欲心還是沒有降伏。

  在佛陀的時代,打坐大部分用「數(shù)息觀」,數(shù)息觀是最基本的。數(shù)息主要是數(shù)呼吸,譬如靜坐的時候眼觀鼻,鼻觀心,然后數(shù)著自己的呼吸,吸進來數(shù)一,呼出去不數(shù),再吸進來數(shù)二,一直到八、九、十,然后又恢復到一開始。那如果是數(shù)呼出去的,吸進來就不數(shù)。都是數(shù)到十,沒有十一、十二……二十、三十……,只要數(shù)到十,還是從一開始。為什么不數(shù)到二十、三十呢?因為數(shù)多反而增加身心的疲累,數(shù)多不得當也會導致其他的病。

  對于我們來講,晨坐念佛、靜坐念佛都用「十念計數(shù)」,十念計數(shù)功用等同數(shù)息觀,又有念佛的功德。靜坐念佛,除了十念計數(shù)以外,不做思維,也不做觀想。

  大家的這份資料,是「五停心觀」的第二觀,也就是「多瞋眾生慈悲觀」,以慈悲觀對治我們瞋恨的心。

  宗風俗諦第一條說:「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這樣的內涵我們當然無法完全做到,但就是學習;「慈心法門」的內容,也是讓我們學習「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的一個契入點。

講義

  若瞋恚偏多,當學三種慈心法門。

  以貪瞋癡來講,如果瞋恚心比例比較多的話,那就是要學慈心法門。換言之,如果不是瞋恚心比較多,而是貪欲心比較重,那就不適合學這個方法,學這個又增加貪愛,貪欲心重反而要修學不凈觀。癡重、散亂重也是同樣的意思。

  但對娑婆世界的凡夫來講,貪、瞋、癡沒有所謂偏多或偏少,同樣都很多,而且熾盛;散亂也是一樣,妄想多、雜念多,妄想紛飛。所以我們的解脫,始終都要靠阿彌陀佛的救度。

  了解我們是這樣的根機,會讓自己的心更加謙卑柔和、無爭。

  「若瞋恚偏多,當學三種慈心法門」,是哪三種呢?

  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

  這是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初習行,第二個階段是已習行,第三個階段是久習行。

  若初習行者 當教言「慈及親愛」

  一開始學,要由近而遠,而不是由遠而近。近是從哪里開始?從親人開始,從所愛的人開始。

  云何親及愿與親樂?

  行者若得種種身心快樂,寒時得衣,熱時得涼,

  饑渴得飲食,貧賤得富貴,行極時得止息。

  如是種種樂,愿親愛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