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意論教乘
敘意論教乘
憨山大師著
敘意
西域諸祖造論以破外道之執(zhí)、須善自他宗。此方從古經(jīng)論諸師、未有不善自他宗者。吾宗末學、安于孤陋、昧于同體、視為異物。不能融通教觀、難于利俗。其有初信之士、不能深窮教典?嘤诿嘀щx、難于理會。至于酷嗜老莊為文章淵藪、及其論指歸、莫不望洋而嘆也。迨觀諸家注釋、各徇所見、難以折衷。及見口義副墨、深引佛經(jīng)、每一言有當、且謂一大藏經(jīng)皆從此出。而惑者以為必當、深有慨焉。余居海上枯坐之余、因閱楞嚴法華次、有請益老莊之旨者、遂蔓衍及此以自決。非敢求知于真人、以為必當之論也。且慨從古原教破敵者、發(fā)藥居多、而啟膏肓之疾者少。非不妙投、第未診其病源耳。是故余以唯心識觀而印決之。如摩尼圓照、五色相鮮、空谷傳聲、眾響斯應。茍唯心識而觀諸法、則彼自不出影響間也。故以名論。
論教源
嘗觀世之百工技藝之精、而造乎妙者、不可以言傳。效之者、亦不可以言得。況大道之妙、可以口耳授受、語言文字而致哉。蓋在心悟之妙耳。是則不獨參禪、貴在妙悟。即世智辯聰治世語言、資生之業(yè)、無有一法不悟而得其妙者。妙則非言可及也。故吾佛圣人說法華、則純譚實相。乃至妙法、則未措一詞。但云如是而已。至若悟妙法者、但云善說法者。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順正法。而華嚴五地圣人、善能通達世間之學。至于陰陽術數(shù)、圖書印璽、醫(yī)方辭賦、靡不該練、然后可以涉俗利生。故等覺大士、現(xiàn)十界形。應以何身何法得度、即現(xiàn)何身何法而度脫之。由是觀之、佛法豈絕無世諦、而世諦豈盡非佛法哉。由人不悟大道之妙、而自畫于內外之差耳。道豈然乎。竊觀古今衛(wèi)道藩籬者、在此、則曰彼外道耳。在彼、則曰此異端也。大而觀之、其猶貴賤偶人、經(jīng)界太虛、是非日月之光也。是皆不悟自心之妙而增益其戲論耳。蓋古之圣人無他、特悟心之妙者、一切言教、皆從妙悟心中流出、應機而示淺深者也、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此法界。是故吾人不悟自心不知圣人之心。不知圣人之心、而擬圣人之言者、譬夫場人之欣戚、雖樂不樂、雖哀不哀、哀樂原不出于己有也。哀樂不出于己、而以己為有者、吾于釋圣人之言者見之。
論心法
余幼師孔不知孔。師老不知老。既壯、師佛不知佛。退而入于深山大澤、習靜以觀心焉。由是而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既唯心識觀。則一切形、心之影也。一切聲、心之響也。是則一切圣人、乃影之端者。一切言教、乃響之順者。由萬法唯心所現(xiàn)。故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順正法。以心外無法、故法法皆真、迷者執(zhí)之而不妙。若悟自心、則法無不妙。心法俱妙、唯圣者能之。
論去取
吾佛經(jīng)盡出自西域、皆從翻譯。然經(jīng)之來始于漢。至西晉方大盛。晉之譯師、獨稱羅什為最。而什之徒生肇融睿四公、僧之麟鳳也。而什得執(zhí)役。然什于肇亦曰。余解不謝子、文當相揖耳。蓋肇尤善老莊焉。然佛經(jīng)皆出金口所宣。而至此方、則語多不類。一經(jīng)而數(shù)譯者有之。以致淺識之疑。殊不知理實不差。文、在譯人之巧拙耳。故藏經(jīng)凡出什之手者、文皆雅致。以有四哲左右焉。故法華理深辭密曲盡其妙不在言。而維摩文勢宛莊、語其理自昭著。至于肇四論、則渾然無隙。非具正法眼者、斷斷難明。故惑者非之。以空宗莊老孟浪之談宜矣。清涼觀國師、華嚴菩薩也。至疏華嚴、每引肇論、必曰肇公、尊之也。嘗竊論之。藉使肇見不正、則什何容在座。什眼不明、則譯何以稱尊。若肇論不經(jīng)、則觀又何容口。古今質疑頗多、而概不及此、何哉。至觀華嚴疏、每引老莊語甚伙。則曰取其文不取其意。圭峰則謂二氏不能原人。宗鏡辟之尤著。然上諸師、皆應身大士、建大法幢者、何去取相左如此。嘗試論之。抑各有所主也。蓋西域之語、質直無文、且多重復。而譯師之學、不善兩方者、則文多鄙野、大為理累。蓋中國圣人之言、除五經(jīng)束于世教、此外載道之言者、唯老一書而已。然老言古簡、深隱難明。發(fā)揮老氏之道者、唯莊一人而已。筆乘有言。老之有莊、猶孔之有孟。斯言信之。然孔稱老氏猶龍。假孟而見莊豈不北面耶。間嘗私謂中國去圣人、即上下千古負超世之見者、去老唯莊一人而已。載道之言廣大自在、除佛經(jīng)、即諸子百氏究天人之學者、唯莊一書而已。藉令中國無此人、萬世之下不知有真人。中國無此書、萬世之下不知有妙論。蓋吾佛法廣大微妙。譯者險辭以濟之、理必沉隱。如楞伽是已。是故什之所譯稱最者、以有四哲為之輔佐故耳。觀師有言。取其文不取其意。斯言有由矣。設或此方有過老莊之言者。肇必舍此而不顧矣。由是觀之。肇之經(jīng)論用其文者。蓋肇宗法華。所謂善說法者、世諦語言資生業(yè)等、皆順正法。乃深造實相者之所為也。圭峰少而宗鏡遠之者?鬃幼鞔呵、假天王之令而行賞罰。二師其操法王之權而行褒貶歟。清涼則渾融法界、無可無不可者。故取而不取。是各有所主也。故余于法華見觀音三十二應。則曰應以婆羅門身得度、即現(xiàn)其身而為說法。至于妙莊嚴二子則曰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且二子亦悔生此邪見之家。蓋此方老莊、即西域婆羅門類也。然此剛為現(xiàn)身說法、旋即斥為外道邪見、何也。蓋在著與不著耳。由觀音圓通無礙、則不妨現(xiàn)身說法。由妙莊深生執(zhí)著、故為外道邪見。是以圣人教人、但破其執(zhí)、不破其法。是凡執(zhí)著音聲色相者非正見也。
論學問
余每見學者披閱經(jīng)疏、忽撞引及子史之言者、如攔路虎、必驚怖不前。及教之親習。則曰彼外家言耳。掉頭弗顧。抑嘗見士君子為莊子語者、必引佛語為證;蛞谎杂挟敗G以环鹨淮蟛乇M出于此。嗟乎。是豈通達之謂耶。質斯二者。學佛而不通百氏。不但不知世法。而亦不知佛法。解莊而謂盡佛經(jīng)。不但不知佛意。而亦不知莊意。此其所以難明也。故曰自大視細者不盡。自細視大者不明。余嘗以三事自勖曰。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知此、可與言學矣。
論教乘
或問。三教圣人本來一理、是果然乎。曰。若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而觀。不獨三教本來一理。無有一事一法、不從此心之所建立。若以平等法界而觀。不獨三圣本來一體。無有一人一物、不是毗盧遮那海印三昧威神所現(xiàn)。故曰不壞相而緣起、染凈恒殊。不舍緣而即真、圣凡平等。但所施設、有圓融行布、人法權實之異耳。圓融者。一切諸法、但是一心。染凈融通、無障無礙。行布者。十界五乘五教理事因果淺深不同。所言十界謂四圣六凡也。所言五教謂小始終頓圓也。所言五乘、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也。佛則最上一乘矣。然此五乘、各有修進、因果階差、條然不紊。所言人者、即蓋載兩間、四海之內、君長所統(tǒng)者是已。原其所修、以五戒為本。所言天者、即欲界諸天、帝釋所統(tǒng)。原其所修、以上品十善為本。色界諸天、梵王所統(tǒng)。無色界諸天、空定所持。原其所修、上品十善、以有漏禪九次第定為本。此二乃界內之因果也。所言聲聞所修、以四諦為本。緣覺所修、以十二因緣為本。菩薩所修、以六度為本。此三乃界外之因果也。佛則圓悟一心、妙契三德。攝而為一、故曰圓融。散而為五、故曰行布。然此理趣、諸經(jīng)備載。由是觀之。則五乘之法、皆是佛法。五乘之行、皆是佛行。良由眾生根器大小不同、故圣人設教淺深不一。無非應機施設、所謂教不躐等之意也。由是證知孔子、人乘之圣也。故奉天以治人。老子、天乘之圣也。故清凈無欲、離人而入天。聲聞緣覺、超人天之圣也。故高超三界、遠越四生、棄人天而不入。菩薩、超二乘之圣也。出人天而入人天。故往來三界、救度四生、出真而入俗。佛則超圣凡之圣也。故能圣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異類分形、無往而不入。且夫能圣能凡者、豈圣凡所能哉。據(jù)實而觀、則一切無非佛法、三教無非圣人。若人若法、統(tǒng)屬一心。若事若理、無障無礙。是名為佛。故圓融不礙行布、十界森然。行布不礙圓融、一際平等。又何彼此之分、是非之辯哉。故曰、或邊地語說四諦;螂S俗語說四諦。蓋人天隨俗而說四諦者也。原彼二圣、豈非吾佛密遣二人而為佛法前導者耶。斯則人法皆權耳。良由建化門頭、不壞因果之相。三教之學皆防學者之心。緣淺以及深、由近以至遠、是以孔子欲人不為虎狼禽獸之行也。故以仁義禮智授之。姑使舍惡以從善、由物而入人。修先王之教、明賞罰之權。作春秋以明治亂之跡。正人心、定上下、以立君臣父子之分。以定人倫之節(jié)。其法嚴、其教切、近人情而易行。但當人欲橫流之際、故在彼汲汲猶難之。吾意中國非孔氏、而人不為禽獸者幾希矣。雖然、孔氏之跡固然耳。其心豈盡然耶。況彼明言之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觀其濟世之心豈非據(jù)菩薩乘、而說治世之法者耶。經(jīng)稱儒童、良有以也。而學者不見圣人之心將謂其道如此而已矣。故執(zhí)先王之跡以掛功名、堅固我執(zhí)。肆貪欲而為生累。至操仁義而為盜賊之資、啟攻斗之禍者有之矣。故老氏愍之曰、斯尊圣用智之過也。若絕圣棄智、則民利百倍。剖斗折衡、則民不爭矣。甚矣、貪欲之害也。故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故其為教也、離欲清凈。以靜定持心、不事于物。澹泊無為、此天之行也。使人學此、離人而入于天。由其言深沉、學者難明。故得莊子起而大發(fā)揚之。因人之固執(zhí)也深、故其言之也切。至于誹堯舜、薄湯武、非大言也。絕圣棄智之謂也。治推上古、道越羲皇、非漫談也。甚言有為之害也。詆訾孔子、非詆孔子、詆學孔子之跡者也。且非實言、乃破執(zhí)之言也。故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訶教勸離、隳形泯智。意使離人入天、去貪欲之累故耳。至若精研世故、曲盡人情、破我執(zhí)之牢關、去生人之大累。寓言曼衍、比事類辭、精切著明、微妙玄通工、深不不可識。此其說人天法、而具無礙之辯者也。非夫現(xiàn)婆羅門身而說法者耶。何其游戲廣大之若此也。枇糠塵世、幻化死生、解脫物累、逍遙自在、其超世之量何如哉。嘗謂五伯僭竊之余、處士橫議、充塞仁義之途。若非孟氏起而大辟之。吾意天下后世難言矣。況當群雄吞噬之劇。舉世顛瞑、亡生于物欲、火馳而不返者眾矣。若非此老崛起、攘臂其間。后世縱有高潔之士、將亦不知軒冕為桎梏矣。均之濟世之功、又何如耶。然其工夫由靜定而入、其文字從三昧而出。后人以一曲之見而窺其人、以濁亂之心而讀其書、茫然不知所歸趣。茍不見其心而觀其言、宜乎驚怖而不入也。且彼亦曰、萬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然彼所求之大圣、非佛而又其誰耶。吾意彼為吾佛破執(zhí)之前矛、斯言信之矣。世人于彼尚不入、安能入于佛法乎。
論工夫
吾教五乘進修工夫、雖各事行不同。然其修心、皆以止觀為本。故吾教止觀、有大乘、有小乘、有人天乘、四禪八定、九通明禪?资弦嘣、知止而后有定。又曰、自誠明。此人乘止觀也。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又曰、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莊子亦曰、莫若以明。又曰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又曰、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惟止、能止眾止也。又曰、大定持之。至若百骸九竅、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又曰、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耶。至若黃帝之退居、顏子之心齋、文人承蜩之喻、仲尼夢覺之論。此其靜定工夫。舉皆釋形去智、離欲清凈。所謂厭下苦粗障、欣上凈妙離。冀去人而入天。按教所明、乃舍欲界生、而生初禪者。故曰、宇泰定者、發(fā)乎天光。此天乘止觀也。首楞嚴曰、一切世間所修心人、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又曰、欲習既除、離欲心現(xiàn)。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名為梵輔。又曰、清凈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tǒng)梵眾、為大梵王。又曰、此三勝流、一切煩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至于澄心不動、湛寂生光、倍倍增勝、以歷二三四禪。精見現(xiàn)前、陶鑄無礙。以至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名色究竟天。此其證也。由是觀之、老氏之學、若謂大患莫若于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形莫先于有智、故釋智以淪虛。此則有似二乘。且出無佛世、觀化知無、有似獨覺。原其所宗、虛無自然、即屬外道。觀其慈悲救世之心、人天交歸、有無雙照、又似菩薩。蓋以權論。正所謂現(xiàn)婆羅門身而說法者。據(jù)實判之、乃人天乘精修梵行而入空定者也。所以能濟世者、以大梵天王為娑婆主、統(tǒng)領世界、說十善法、救度眾生。據(jù)華嚴地上菩薩為大梵王。至其梵眾、皆實行天人、由人乘而修天行者、此其類也無疑矣。吾故曰、莊語純究天人之際、非孟浪之談也。
論行本
原夫即一心而現(xiàn)十界之像。是則四圣六凡、皆一心之影響也。豈獨人天為然哉。究論修進階差、實自人乘而立。是知人為凡圣之本也。故裴休有言曰、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狖之悲。修羅方嗔。諸天耽樂?梢哉膽]、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由是觀之、舍人道無以立佛法、非佛法無以盡一心。是則佛法以人道為镃基、人道以佛法為究竟。故曰、菩提所緣、緣苦眾生。若無眾生、則無菩提。此之謂也。所言人道者、乃君臣父子夫婦之間、民生日用之常也。假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識不知、無貪無競、如幻化人。是為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即此世界為樂之國矣。又何庸夫圣人哉。奈何人者、因愛欲而生、愛欲而死。其生死愛欲者、財色名食睡耳。由此五者、起貪愛之心、構攻斗之禍。以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先王之賞罰、不足以禁其心。適一己無厭之欲、以結未來無量之苦。是以吾佛愍之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故現(xiàn)身三界、與民同患。乃說離欲出苦之要道耳。且不居天上而乃生于人間者、正示十界因果之相、皆從人道建立也。然既處人道、不可不知人道也。故吾佛圣人不從空生、而以凈梵為父摩耶為母者、示有君親也。以耶輸為妻、示有夫婦也。以羅侯為子、示有父子也。且必舍父母而出家、非無君親也、割君親之愛也。棄國榮而不顧、示名利為累也。擲妻子而遠之、示貪欲之害也。入深山而苦修、示離欲之行也。先習外道四遍處定、示離人而入天也。舍此而證正遍正覺之道者、示人天之行不足貴也。成佛之后、入王宮而舁父棺、上忉利而為母說法、示佛道不舍孝道也。依人間而說法、示人道揚趣菩提也。假王臣為外護、示處世不越世法也。此吾大師示現(xiàn)度生之楷模、垂誡后世之弘范也。嗟乎、吾人為佛弟子、不知吾佛之心。處人間世、不知人倫之事。與之論佛法、則儱侗真如、瞞頇佛性。與之論世法、則觸事面墻、幾如梼昧、與之論教乘、則曰枝葉耳、不足尚也。與之言六度、則曰菩薩之行、非吾所敢為也。與之言四諦、則曰彼小乘耳、不足為也。與之言四禪八定、則曰彼外道所習耳、何足齒也。與之言人道、則茫不知君臣父子之分、仁義禮智之行也。嗟乎、吾人不知何物也。然而好高慕遠、動以口耳為借資。竟不知吾佛教人出世、以離欲之行為第一也。故曰離欲寂靜、最為第一。以余生人道、不越人乘、故幼師孔子。以知人欲為諸苦本、志離欲行、故少師老莊。以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知十界唯心之影響也、故皈命佛。
論宗趣
老氏所宗虛無大道。即楞嚴所謂晦昧為空、八識精明之體也。然吾人迷此妙明一心而為第八阿賴耶識。依此而有七識為生死之根。六識為造業(yè)之本。變起根身器界生死之相。是則十界圣凡、統(tǒng)皆不離此識。但有執(zhí)破染凈之異耳。以欲界凡夫、不知六塵五欲境界、唯識所變。乃因六識分別、起貪愛心、固執(zhí)不舍。造種種業(yè)、受種種苦。所謂人欲橫流。故孔子設仁義禮智教化為堤防、使思無邪、姑舍惡而從善。至于定名分、正上下、然其道未離分別。即所言靜定工夫。以唯識證之。斯乃斷前六識分別邪妄之思、以袪斗諍之害。而要歸所謂妙道者、乃以七識為指歸之地。所謂生機道原。故曰生生之謂易是也。至若老氏以虛無為妙道、則曰谷神不死。又曰死而不亡者壽。又曰生生者不生。且其教以絕圣棄智忘形去欲為行、以無為為宗極、斯比孔則又進。觀生機深脈、破前六識分別之執(zhí)。伏前七識生滅之機。而認八識精明之體即楞嚴所謂罔象虛無微細精想者、以為妙道之源耳。故曰、惚兮恍、其中有象;匈忏薄⑵渲杏形。以其此識乃全體無明、觀之不透。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以其識體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故曰玄之又玄。而稱之曰妙道。以天地萬物皆從此中變現(xiàn)。故曰、天地之根、眾妙之門。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莊稱自然。且老乃中國之人也。未見佛法、而深觀至此、可謂捷疾利根矣。借使一見吾佛而印決之、豈不頓證真無生耶。吾意西涉流沙、豈無謂哉。大段此識、深隱難測。當佛未出世時、西域九十六種、以六師為宗。其所立論百什、至于得神通者甚多、其書又不止此方之老莊也。洎乎吾佛出世、靈山一會、英杰之士、皆彼六師之徒。且其見佛、不一言而悟。如良馬見鞭影而行、豈非昔之工夫有在。但邪執(zhí)之心未忘、故令見佛、只在點化之間以破其執(zhí)耳。故佛說法原無贅語、但就眾生所執(zhí)之情、隨宜而擊破之。所謂以楔出楔者、本無實法與人也。至于楞嚴會上、微細披剝、次第征辯、以破因緣自然之執(zhí)、以斷凡夫外道二乘之疑。而看教者不審乎此、但云彼西域之人耳、此東土之人也。人有彼此、而佛性豈有二耶。且吾佛為三界之師、四生之父。豈其說法、止為彼方之人、而此十萬里外、則絕無分耶。然而一切眾生、皆依八識而有生死。堅固我執(zhí)之情者、豈只彼方眾生有執(zhí)、而此方眾生無之耶。是則此第八識、彼外道者、或執(zhí)之為冥諦、或執(zhí)之為自然、或執(zhí)之為因緣、或執(zhí)之為神我。即以定修心生于梵天、而執(zhí)之為五現(xiàn)涅槃;蚋F空不歸、而入無色界天。伏前七識生機不動。進觀識性、至空無邊處、無所有處、以極非非想處。此乃界內修心、而未離識性者。故曰、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者、是也。至于界外聲聞、已滅三界見思之惑、已斷三界生死之苦、已證無為寂滅之樂。八識名字尚不知、而亦認為涅槃、將謂究竟歸寧之地。且又親從佛教得度、猶費吾佛四十年彈訶淘汰之功。至于法華會上、猶懷疑佛之意、謂以小乘而見濟度。雖地上菩薩、登七地已、方舍此識、而猶異熟未空。由是觀之、八識為生死根本、豈淺淺哉。故曰、一切世間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正此之謂也。噫、老氏生人間世、出無佛世、而能窮造化之原、深觀至此。即其精進工夫、誠不易易。但未打破生死窠窟耳。古德嘗言、孔助于戒、以其嚴于治身。老助于定、以其精于忘我。二圣之學、與佛相須而為用、豈徒然哉。據(jù)實而論、執(zhí)孔者、涉因緣、執(zhí)老者、墮自然。要皆未離識性、不能究竟一心故也。佛則離心意識、故曰、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方徹一心之源耳。此其世出世法之分也。故佛所破、正不止此。即出世三乘、而亦皆在其中矣。世人但見莊子誹堯舜薄湯武、詆訾孔子之徒、以為驚異。若聞世尊訶斥二乘以為焦芽敗種悲重菩薩以為佛法闡提、又將何如耶。然而佛訶二乘、非訶二乘、訶執(zhí)二乘之跡者、欲其舍小趣大也。所謂莊詆孔子、非詆孔子、詆學孔子之跡者、欲其絕圣棄智也。要皆遣情破執(zhí)之謂也。若果情忘執(zhí)謝、其將把臂而游妙道之鄉(xiāng)矣。方且歡忻至樂之不暇、又何庸夫憒憒哉。此其華嚴地上菩薩、而于涂炭事火臥棘投針之儔、靡不現(xiàn)身其中、與之而作師長也。茍非佛法、又何令彼入佛法哉。故彼六師之執(zhí)幟、非佛不足以拔之。吾意老莊之大言、非佛法不足以證向之。信乎游戲之談、雖老師宿學、不能自解免耳。今以唯心識觀、皆不出乎響矣。
此論創(chuàng)意、蓋予居海上時、萬歷戊子冬、乞食王城、嘗與洞觀居士夜談所及、居士大為撫掌。庚寅夏日、始命筆焉。藏之既久、向未拈出。甲午冬、隨緣王城、擬請益于弱侯焦太史、不果。明年乙未春、以弘法罹難、其草業(yè)己遺之海上矣。仍遣侍者往殘簡中搜得之。秋蒙恩遣雷陽、達觀禪師、由匡廬杖策候予于江上。冬十一月、予方渡江、晤師于旅泊庵、夜坐出此、師一讀三嘆曰、是足以袪長迷也。即命弟子如奇、刻之以廣法施。予固止之。戊戍夏、予寓五羊時、與諸弟子結制壘壁間、為眾演楞嚴宗旨、門人寶貴、見而嘆喜、愿竭力成之、以卒業(yè)焉。噫、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jié)因緣。此區(qū)區(qū)片語、誠不足為法門重輕。創(chuàng)意于十年之前、而克成于十年之后、作之于東海之東、而行之于南海之南。豈機緣偶會而然耶。道與時也、庸可強乎。然此、蓋因觀老莊而作也、故以名論。
萬歷戊戍除日憨山道人清書于楞伽室。
- 上一篇:楞嚴經(jīng)通議
- 下一篇:注道德經(jīng)序
- 星云大師: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的意思
- 星云大師: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的意思
- 星云大師:不爭人我
- 星云大師:識得面目
- 星云大師:憨山大師在天臺山華頂峰寫下的詩偈解釋
- 憨山大師: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
- 憨山大師:佛設五戒以不殺戒為第一
- 憨山大師:妄想斷則惡業(yè)消,惡業(yè)消則百福集
- 憨山大師:百千方便,惟有放下一著最省力
- 靜波法師:憨山大師對在家弟子的開示
- 憨山大師:解悟與證悟的不同
- 憨山大師:在家居士,如何持咒?
- 憨山大師 :天堂與地獄皆不外于心
- 憨山大師:自稱禪凈雙修者,實則是無禪無凈土
- 憨山大師:念佛法門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慈莊法師:人有三事勝過諸天
- 慈莊法師: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給別人?回向的意義
- 慈莊法師:阿難問佛陀的四個問題
- 白云禪師:無明的突破是否牽涉所知障?
- 白云禪師:福德與功德有何差別?
- 白云禪師:“法相假立”的法義是什么?
- 證嚴法師:善是什么?
- 一誠法師:為什么嗔心“第一難治”,如何治嗔恨心?
- 本源法師:善的標準是什么?
- 弘一法師/慶裕: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 如瑞法師: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安法師文章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妙境法師講解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星云大師]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的解釋
- [紅茶]紅茶和綠茶的功效一樣嗎?
- [禪宗文化]石頭希遷的禪風對后世有何影響?
- [哲理故事]與其埋怨,不如踏實做好每件事
- [人物故事]佛陀十大弟子之解空第一的須菩提
- [佛與人生]快樂就是好運
- [佛學常識]水陸法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法會?水陸法會的由來與介紹
- [星云大師]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的意思
- [紅茶]紅茶的英文名稱是什么?
- [禪宗文化]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的禪意
- [哲理故事]學會放下,才能得到更多
- [佛經(jīng)故事]清明的智慧,是煩惱暗宅中的明燈
- [佛與人生]幸運不一定就幸福
- [生活故事]被嫉妒打斷的雙腿
- [慈莊法師]人有三事勝過諸天
- [綠茶]文君嫩綠屬于什么茶?四川邛崍綠茶文君嫩綠
- [禪宗文化]懷海《溈山水牯!返亩U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