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自己,搞定一切
《金剛經(jīng)》云:“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如何是“降伏其心”?那就是搞定自己,不僅搞定自己的身體,更要搞定自己的心。
問:怎樣才能“搞定自己”呢?
答: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這個事情不能擅自做主,而應當向那些已經(jīng)搞定自己的人去取經(jīng),誰呢?佛陀,還有諸大菩薩等一切圣者,也包括現(xiàn)世的真實善知識。
問:如何“取經(jīng)”?
答:學佛,放下自己的種種見解,依照佛經(jīng)和菩薩們的開示,謙虛、認真、持之以恒地去學習,去實踐,猶如唐三藏去西天取經(jīng)一般不辭辛苦,堅持不懈。莫管它妖魔鬼怪滿世間,咱只管走自己的路。
問:我已經(jīng)學佛多年,各個教派都有所涉獵,常見的佛經(jīng)也都翻看過,還曾游歷名山大川,見過不少高僧大德,也接受過一些傳法,卻始終未能“搞定自己”,您看有何竅門?
答:沒有竅門。只是,您這不是在“學佛”,而是在學習“佛教知識”,在從事“佛教旅游”,在增長有關于“佛教”的見識,在結交“佛教”人才,等等。假如您是一位學者,想要研究佛教,這樣做是可以的。但如果您想要“搞定自己”,想要“學佛”修行,這樣是遠遠不夠的。
不僅不夠,而且屬于方向錯誤。這樣屬于“攀緣”,屬于“掉舉”,屬于“虛妄分別”,只會把自己的心“搞亂”,而不可能“搞定”。
問:難道,學佛不需要到處“參學”么?
答:先要有基礎,然后才可以“參學”。
問:什么是“基礎”?
答:具有了初步的戒、定、慧功力,已經(jīng)得到法喜或禪悅,已經(jīng)有所悟入,對于自己的悟境沒有把握,存有疑問,此時,才好去參學善知識。
否則的話,您去“參學”什么?您如何辨別“善知識”與“偽善知識”呢?善知識的開示您又如何聽得懂呢?如何能夠真正受益呢?
問:怎樣才能具備這個“基礎”,具有初步的戒、定、慧功力?
答:學佛。
問:那到底什么才是“學佛”?
答:不僅學習佛陀的經(jīng)典,更要學習佛陀的修道歷程,學習悉達多太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并落到實處。
問:那豈不是一定要出家了么?
答:不一定要出家,但一定要學習佛陀的修行,并付諸實踐。
問:請法師仔細說下,具體該如何實踐呢?
答:所有的佛經(jīng)都講這個,只是雖然有不少人讀念學習佛經(jīng),卻很少有人把所學的“法”用在自己的“心行”當中,落實到時時處處。
據(jù)《四十二章經(jīng)》:“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不僅出家沙門如此,所有的學佛人都應當如此,應當把所學的“教法”隨時隨地運用在自己的“心念運行”當中。只要念念專注于此,何愁不見道,何愁不了道呢?如此修行,又何必拘泥于“行道”之種種形式呢。
問:這個太困難了吧?我每天要上班,要做家務,要考慮孩子上學與前途的問題,要處理好夫妻關系,要與親友們和諧應酬,要居家購物,還要繳納各種雜七雜八的費用,考慮升職及未來的養(yǎng)老問題,等等,實在心煩了,還得找哥們兄弟喝個小酒解悶散心。您卻讓我“念念專注于此”,讓我滿腦子都去思維法義,那我還活不活啊?
答:所以說呀,搞定自己,才能夠搞定一切。您在意這么多閑事,完全沒有把自己搞定,又如何能夠搞定修行呢。
如您所說,都是實情。但是,您就是不明白那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重要的,也沒有任何情況只由您決定。真正學佛修行的人,對于這些,完全可以隨它去。該做啥就做啥,抓緊時間做了,然后就放下,盡量為自己創(chuàng)造時間來修行,獨處靜修,接受如來教法的熏陶,逐漸搞定自己。
只要自己的心安寧下來,妄想分別逐漸歇息下來,您忽然會發(fā)現(xiàn):工作不重要,哪里還不能混口飯吃呢,你看輕它,自然可以輕松應對;家務不啰嗦,勞動本來就很快樂;孩子無所謂前途,成績沒關系,只要適度關心愛護他,他自然可以健康成長,至于長大了做啥?那是他的事;夫妻關系貴在相互信任,但絲毫也不要指望對方如何如何,人的希望只能寄托于自身,人家不歸你管,你也不可以被人家管;親友相處越簡單越好,沒品的人干脆不要理他,敬而遠之,優(yōu)秀的人也不要多往來,人家忙著呢;居家購物本來就是樂趣,千萬不要斤斤計較,花了錢反而買痛苦;升職讓給別人也罷,大家歡喜,少操心;養(yǎng)老不用愁,修行好了業(yè)障消除,身心自然安樂,一切都可以應付;絕不要去和狐朋狗友們喝酒解悶,那只會增添憂愁,只會更加空虛,還會把身體搞垮。
對于學佛人來說,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那就是多給自己點兒時間和空間來靜修,來親近佛陀。人只有在靜心學佛當中才會充實,才會獲得無窮無盡的法身之“滋養(yǎng)”,那就是毗盧遮那佛無形當中的加持,其它都屬于無謂消耗,沒意義。
修行人必須在靜修當中逐漸搞定自己,搞定自己以后才有能力利益他人,悉達多太子也不例外。太子通過舍棄王位,通過遠離親人,通過禪修與苦行,乃至于最終舍離苦行,舍離一切外相執(zhí)著,獨自深入禪觀,等等,完全搞定了自己,從心性當中獲得了徹底覺悟。于是,他把自己的修行經(jīng)驗與覺悟之道無私地分享給蕓蕓眾生,這就是佛法,佛陀以宣揚佛法來利益眾生,而不以世間事業(yè)來利益眾生。
因此,作為佛弟子,與其和人討論佛法,與其忙碌于參加“法會”等各類雜事,與其四處參訪游覽,不如踏踏實實去實踐修行,像太子那樣從靜修當中獲得解脫。至少,要初步做到降伏其心,才好隨緣利益眾生。否則的話,帶著一顆煩惱妄想之心,還試圖去行菩薩道,那就叫做自不量力,必將淹沒在名利與是非的滾滾浪潮當中,造業(yè)無邊,難有出頭之日。
學佛者是幸運的,因為有悉達多太子這個榜樣,更有無數(shù)追隨其后的高僧大德,他們都是修行模板。假如您不知道自己該如何修行,那就參考下《釋迦牟尼佛傳》、《高僧傳》,以及歷代大居士們的傳記,就清楚了。近代來說,《虛云和尚年譜》與《影塵回憶錄》最值得借鑒。
要么,更直接一點,干脆靜心讀念佛經(jīng),親自向佛陀去討教,依教奉行,終生實踐。
如何實踐?如佛所教導,學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如何布施?不貪;如何持戒?不求;如何忍辱?不爭;如何精進?不隨庸俗;如何禪定?念念在道;如何般若?心地光明。
只要肯這么干,搞定自己不難。
搞定自己,就搞定了一切。
自利足以進道,利他不生煩惱;居山林盡可逍遙自在,游塵世亦能清凈無染。不做事業(yè),名為隱者;若做事業(yè),真成大德。
對于如今時代的煩惱眾生來說,搞定自己需要在長期靜修當中實現(xiàn),哪怕斷斷續(xù)續(xù),不妨點點滴滴堅持,總有水滴石穿的時候。
據(jù)個人體會,學佛修行不苦,而且快樂,更無它樂勝過此樂。誰能分享此樂?只有看得明白,并肯于實踐的人。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九)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八)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十)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六)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五)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四)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三)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二)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一)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二)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一)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七)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九)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八)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六)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五)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四)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三)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七)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超然法師: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超然法師: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超然法師: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超然法師: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超然法師:七佛傳法偈(四)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一(之一)
- 超然法師: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一
- 超然法師:七佛傳法偈(五)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于生死。
- 超然法師:七佛傳法偈(六)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一(之三)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十)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九)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八)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七)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六)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五)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四)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三)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二)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一)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二)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一)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九)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八)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七)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