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嚴法師教禪坐(三)
(三)慚愧心
凡夫眾生通常同時具有兩種個性,一是虛驕、自負,一是自卑、自賤,看似兩種不同的毛病,實則是一體的兩面。
虛驕自負的人,多半是有些許能力的人,只因害怕別人瞧不起他,便像螳螂向車子伸臂,也像小狗小貓的張牙舞爪般地,展現(xiàn)他的攻擊實力和防衛(wèi)實力,以表示他的重要性,以滿足他的安全感。
其實我們?nèi)祟惖乃?不論何人,都是非常有限,每個人的身心和個性,也都有很多的缺陷。一個人對宇宙而言,是那么的渺小,一個人對于社會歷史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虛驕自負的人,故意不想了解這個事實,結(jié)果呢,一旦受到挫折,便會信心全失,即可能變成一個自卑自賤的人物。
在人的潛意識中,因為有自尊自大的我慢習(xí)性,故也含有一些神性的成分,而在神性中也同時會具有魔性?墒侨诵耘c佛性、神性與魔性之間的差別,很難分辨。尤其是神性與魔性往往是一體的兩面,如果能有自我約束、自我反省及懺悔的修養(yǎng)工夫,便與佛性相應(yīng),便不容易表現(xiàn)出貢高我慢的習(xí)性,也就不易顯露出神性及魔性的霸氣與邪氣。
在人類史上,所謂天縱的圣人,畢竟不多,所以諸佛菩薩化現(xiàn)人間,也多以凡夫身修行成道。因此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天生的完人,或多或少都帶著缺點和弱點。人在順境中,自負自大的自信心愈強,不可一世的傲慢心也會成正比地增強;相反地,一旦遇到挫折的困境,便會覺得滿地荊棘,喪失自信而一蹶不振。這都是由于沒有自知之明,不清楚自己的缺點,也不知道自己的實力;缺點包括才智能力及人格品行,實力包括才智能力及人格品行,加上時節(jié)環(huán)境的因緣順逆。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是有所不足的,是有許多缺點的。在這樣的認識下,凡事但求盡力而為,結(jié)果要靠因緣的發(fā)展。如果因緣不具足而失敗了,也無需氣餒遷怒,無需怨天尤人。相反地,如果因緣際會,功成名就,也當(dāng)防止睥睨一世、得意忘形等傲慢心的產(chǎn)生;時時保持仁厚謙沖、虛心學(xué)習(xí)、謹小慎微、尊重他人的菩薩儀態(tài),做一個有慚愧心的人。
有了慚愧心的修養(yǎng),便能具有健康的心態(tài)和健全的人格,便不會輕易地接受成敗得失、毀譽褒貶的影響。欣譽厭毀,乃人之常情,如果聽到他人的贊嘆或批評,只表示他人對你的看法,可能未必就是事實,自己的心,沒有必要隨著他人的毀譽及一時間的得失而起舞。
若有慚愧心的人,他會聞過而喜,聞譽則懼,喜的是既然有人指責(zé),便是有人愛護,君子之過如光天化日看純玉小疵,知過能改,是最大的進步;懼的是自知不夠完美,竟然有人贊美,稍不謹慎,便以得少為足,若被成功與贊美沖昏了頭,前程豈不堪虞!
因為承認是普通人,無法像孔夫子所說的君子不遷怒、不貳過。所以我們常常是身不由己、心無主宰,而且不能自我警惕,唯有時常將慚愧心提起,庶幾可免于不測的殞越。
我見到有一位事業(yè)很成功的企業(yè)家,抽煙抽得很兇,導(dǎo)致長期的哮喘,他雖很痛恨香煙,卻又戒不了煙癮。天天能夠發(fā)號司令指揮大批的員工,卻無法指揮他自己不要抽煙。因此他來問我怎么辦?我教他先以慚愧心反省自己,再用毅力和耐心,漸漸地減少抽煙的數(shù)量,然后以堅決的信心戒煙。
正因為我們身心皆不受自己的約束,所以經(jīng)常犯錯還不認錯,因此,只要承認自己一定有錯,就會生起慚愧心來,跟著承擔(dān)錯誤的責(zé)任,便名為發(fā)露懺悔。每日反省,常常慚愧,時時懺悔,內(nèi)心自然清明,性格自然穩(wěn)定,縱然未得悟境,也是一個健康和快樂的人。
(四)拜佛的意義
一般人拜佛,多為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薩行,故對人格的成長亦無助益,甚至還有鼓勵人去投機取巧,走偏鋒的負面作用。修行的拜佛,則有三層意義:①懺悔罪過,②修持禪定,③感恩禮敬。
佛教中常有批評只知瞌頭而不知懺悔、只知拜佛而不知慚愧者,那種拜佛,不過是如雞吃米、如搗蒜頭。只有動作沒有用心,對于***,雖也有用,對于人格的提升則不起作用。真懺悔是發(fā)自內(nèi)心懇切的意念,不拘限在一定的場所,也不一定要在佛像之前。佛像是禮拜時的道具,是偉大人格的象徵。對于拜佛的凡夫而言,佛菩薩的圣像,具有證明我們正在修持懺悔功德的功能。只是佛與菩薩的法身,遍處都是,永遠都在。
拜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地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的敬禮,又稱為頂禮。
彎腰低頭是表示謙虛,承認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以致犯了許多的錯誤。一般人是很難向人低頭的,何況還要把額頭著地呢!可是,大地是非常偉大的,大地孕育眾生,負載眾生,眾生把大地踩在腳下,把不要的垃圾丟給大地,大地卻提供我們無窮盡的資源,我們?nèi)绱说南碛昧舜蟮?無以為報,是否應(yīng)該心誠意敬來感謝大地呢?其實,我們?nèi)绻軌蝻嬎荚?應(yīng)該要感謝感恩的人實在很多。
成熟的人格,好像成熟的稻穗,都會往下低頭的,愈成熟愈飽滿的,頭垂得愈低;空心乾枯的稻桿,倒是頭昂天外挺得筆直的。如此想通了,低頭禮拜也就不難了。更何況在很多情況下,頭不低還真過不了身,不肯低頭而趾高氣揚的人,往往會阻難重重,撞成鼻青眼腫乃至頭破血流,還不知究竟錯在那里。
一般人向位高權(quán)重的人士低頭,較為容易,對于沒有利害關(guān)系的人乃至不如自己的人,能夠低頭,就必須具有大修養(yǎng)的工夫了。古時候的一些仁君賢臣,能夠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禮賢下士,給一般庶民予禮遇尊重,因而才能獲得賢士們之輔弼效命,這就是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現(xiàn)代人,雖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還是需要禮貌的尊敬。對長輩及上司低頭,是受大家認同的,對于夫妻之間及屬下之前的低頭禮敬,也不能說是不應(yīng)該的。
犯了錯誤,當(dāng)以禮佛來懺悔,心緒煩躁,當(dāng)以禮佛來定心;得到了利益,當(dāng)以拜佛來感恩。拜佛的動作,實在是提升人格的好方法。
- 上一篇:改變命運從戒淫開始
- 下一篇: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第十六卷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