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圣嚴法師教禪坐(六)

  (十五)人成即佛成

  人的內容是什么?從本能的角度看,是飲食男女,是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是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則為色欲、形貌欲、威儀欲、言語欲、細滑欲、人相欲);從人格的角度看,是理智、感情、責任、義務。七情六欲消而美滿人格成,人成方有佛成。

  一般人只知為自己爭取權利,而要求他人盡責任、盡義務。但是,一個健全的人格,在談權利之前,必須先以責任和義務為基礎。

  從責任及義務看,我們生在世間,各自都會扮演著或多或少不同的角色。具有某種身分即是某種角色,便要切切實實的把那個角色該做的事,好好地做好。

  每一個人在同一個時空里,往往具有多重的身分,要把每一個身分的角色都扮演得恰到好處,實在很不容易,但也必須盡心盡力。一個在家人,不妨先從自己在家里的角色開始做好,再慢慢擴及工作場所,以及所屬團體的角色,好好地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義務。

  在實際的生活中,你可能會感覺到你是很受委屈的,因為你是如此地盡心盡力,別人卻可能敷衍塞責!如果你能摒除這樣的計較心,即可不受外境的影響,只管做好自己該做的,久而久之,別人也會受你影響,因此便可以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地互相影響,終究即有形成社會全面好風氣的希望了。

  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成佛,要想成佛,必須先要修行菩薩道。修行菩薩道的動機和目的,雖是為了成佛,他的著力點,乃是在成就眾生,在成就眾生的修行過程中,也就成長了自己的智慧及慈悲。換句話說,為了利益眾生而努力充實自己,水漲船高,在利益他人的同時也成長了自己。但到最后,必須完全放下自我利益的心念,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才能成就無漏的無上功德。

  我們常說的度眾生,是度諸佛心中的眾生;所謂成佛,是成眾生心中的諸佛。其實佛心與眾生心,原是同樣的心。之所以有佛與眾生之區(qū)別,是因佛的心已是清凈的,佛的慈悲及智慧也是圓滿的;眾生的心則是雜染的,眾生的智慧與慈悲,己被煩惱遮沒了;眾生縱然也有一點智慧與慈悲,卻是殘缺不全有漏有染的。一旦轉煩惱為智慧,舍自我成慈悲,則眾生心的當下就是佛心了。

  眾生的種類繁多,其中唯有人類有明辨是非的認識心,所以可善、可惡,也能為善去惡;只有人類有聽聞正法學佛成佛的善根,所以釋尊來到娑婆世界,示現由人成佛的事實。因此釋尊告訴我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菇裉煳覀兒纹溆行,生而為人,又得聞佛法,修學佛道,怎么還不好好地把握住這個難得的大好因緣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