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二節(jié)(三)
二、質(zhì)疑「回歸佛陀本懷」(「回歸印度」)——「援儒入佛」
原始佛教出世的史實——消極、出世
根據(jù)前述探討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沿革,可以理解「近代復興中國佛教」的主要路線,就是將長期衰弱的中國佛教「回歸佛陀的本懷」29。但這一回歸運動,在楊惠南〈「人間佛教」的經(jīng)典詮釋〉一文說是「援儒入佛」:「『人間佛教』,及其相關(guān)理念,例如『人間凈土』等,都是源自太虛大師,經(jīng)印老深化,而大行于臺灣!勾艘贿\動楊氏認為是因梁漱溟「改佛歸儒」,造成佛教「援儒入佛」,所以不是「回歸印度」30。
若依楊氏推理,不是「回歸印度」,那么印度佛教的根源,出生在印度的佛陀,就不是近代佛教所回歸的方向。換句話說,虛大師、印老、圣嚴法師所謂「回歸佛陀的本懷」是否應修正為楊氏所謂的「援儒入佛」?
楊氏文中最有力的證詞是,不管虛大師或印老都深受一個關(guān)鍵性的儒家人物——梁漱溟,深重地影響。梁氏為了救國難,從原本虔誠的信佛者,改宗儒家。爾后為文批評佛教為「重感覺的、取消問題的印度佛教,……僅僅適用于未來世界」。換句話說,梁氏認為「佛教是消極、出世的;不注重現(xiàn)世」。楊氏認為由于梁漱溟的做法,因此激化、圓成了虛大師的「人生(間)佛教」。虛大師為此反駁說「印度大乘佛法,大不應作如此看法」,并且還要「發(fā)揮佛教原來直接佛乘的人乘法,以施行到現(xiàn)在人世的生活范圍里來……此原為佛教范圍內(nèi)事」31。
到了印老,楊氏認為「援儒入佛」的情形,則「隨著回歸印度佛教和初期佛教的呼聲越趨強烈」,而「更加明顯」。因為印老甚至對「輕視知識,厭惡論理」,并以「至圓、至簡、至頓」自居而「自利急證」的「中國傳統(tǒng)佛教」之「出家、在家眾不成入世」,而展開激烈地批評。32印老并標舉出真正的大乘佛教精神是「不求急證」、「不修(深)禪定,不得解脫」、「無量阿僧祇劫,在生死中打滾,利益眾生」的積極入世。33楊氏認為印老雖然強化了「佛在人間」的入世性,但卻無法避免原始佛教是以出家、禁欲,出世多于入世為主的歷史事實。34所以楊氏推測印老才因此取擇了與《阿含經(jīng)》彌勒菩薩一樣精神的印度初期大乘,為「人間佛教」的理論根據(jù)。35
其實若要以楊氏的邏輯,解讀「『人間佛教』何以在當代臺灣,得到如此良好地發(fā)展」,也可以更徹底地推論:梁氏如果不是受到以基督教為主的帝國殖民「西化」的「刺激」,而且「非常在意」的話,那他就不會從佛教改宗儒家。所以梁氏先是「引基督入儒」,而佛教太虛、印老若沒有受到梁氏「引基督入儒」的激化、圓成,就不會有這么「入世」的改革發(fā)生。所以「人間佛教」就是「援基督入佛」36?
楊惠南一文引陳榮捷《現(xiàn)代中國的宗教趨勢》,說明梁漱溟所看到民國以來佛教衰弱的樣貌,因而「棄佛歸儒」:
中國和尚和尼姑的主要職業(yè)是在喪葬等場合誦經(jīng)作法事,通常他們是藉此而獲得報酬。我們無法逃避一個令人不愉快的事實,那就是:僧伽乃是無知與自私等烏合之眾的團體……。他們的「剃發(fā)」很少是因為信仰。他們「遁入空門」,為的只是貧窮、疾病、父母的奉獻……,有的甚至是因為犯罪。37
楊氏認為陳榮捷所描寫的佛教現(xiàn)況,正就是梁漱溟當時所見逃避現(xiàn)實、遁入空門,「重感覺,取消問題……,適用于未來世界」的「印度佛教」。
梁氏的看法,是否就如楊氏引陳榮捷之文所作的推測,這里已經(jīng)不重要,至少當時的中國佛教現(xiàn)況是如此地扭曲、萎靡、衰敗,F(xiàn)在我們先來看早年因家貧,而被送到香火道場當和尚,爾后為所屬的「小廟」趕經(jīng)懺,當過「藉此取得報酬」經(jīng)懺僧的圣嚴法師,對梁氏這般學者以為佛教是消極、避世的認知,又是如何看待。
- 上一篇:禪學的黃金時代(11):臨濟宗的祖師臨濟義玄
- 下一篇:尋找的東西往往就在我們身邊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一節(jié)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二節(jié)(一)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二節(jié)(二)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二節(jié)(三)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二節(jié)(四)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二節(jié)(五)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三節(jié)(一)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三節(jié)(二)
- 圣嚴法師「建設(shè)人間凈土」理念根源 第三節(ji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