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佛教的五乘宗教觀

  第四課 佛教的五乘宗教

  佛教從佛陀三轉(zhuǎn)*輪,度五比丘,創(chuàng)立僧團,宣說三法印、四圣諦的真理,直到佛陀入滅后,印度各教派林立,而有十八部派的興起。部派佛教的后期,由于龍樹菩薩思想的啟發(fā),始為初期大乘思想的萌芽。直至佛教傳入中土,中國佛教在隋唐時代進入了宗派的成熟時期,教理學(xué)說相互融會的恢宏局面。為了判別佛陀一代教法的內(nèi)容,各宗的祖師有「判教」之舉,如天臺宗智者大師的「天臺五時」、華嚴宗法藏大師的「五教十宗」、法相宗窺基大師的「三時教」等,綜觀佛教的歷史,從印度的十八部派興起到中國隋十三宗派的開展,都顯示佛教具有包容與融和的特質(zhì)。

  佛教的教義,雖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種修學(xué)的層次,但猶如大海,為諸川所匯歸,也如法華的「火宅三車」之喻,三車皆是會歸一乘。佛教的三乘教及五乘教皆是融會貫通,即令修學(xué)的是出世的三乘圣法,雖不求人天福報,也須具足人天的功德,就像一個擁有博士學(xué)位的人,也得從小學(xué)讀起。佛教主張的「五乘宗教觀」,是將各個宗教融會于五乘中,給予一個合理的定位,如儒家講三綱五常,提倡人際的禮節(jié)和人倫的和諧,這近于佛教的「人乘」思想,以持守五戒,圓滿人品道德;又道教的清靜無為、耶穌教及天主教強調(diào)寬恕博愛與堅守十誡、回教崇敬唯一的真神阿拉,亦通于天乘,修十善業(yè),以追求天堂的快樂為目的。

  人天乘以外,還有菩薩乘,統(tǒng)攝人、天及聲聞、緣覺等乘,與前者最大的分別,菩薩為「不忍圣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大悲心,回入于大乘」,發(fā)起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悲愿。修學(xué)菩薩的入門處,依龍樹菩薩所說:「菩薩以種種門入佛道,或從悲門,或從智慧、精進門入佛道!蛊兴_有許多方便的入門處,但菩薩難行能行。何謂菩薩的「難行」之處呢?據(jù)《華嚴經(jīng)疏》卷六說,修菩薩行有四難:1.背己利世難,菩薩為利益眾生,沒有一念為己之心;2.行相唯苦難,為利益眾生,不樂求世間的種種欲樂;3.處經(jīng)諸有難,為利益眾生故,于諸苦無不經(jīng)歷;4.時劫無量難,樂求無上佛果,兼修利他之行,故所經(jīng)的時劫不可限量。

  菩薩與二乘行者的功德優(yōu)劣,就在于菩薩不以二乘的有余涅槃為滿足,能「慚有所不知,恥有所不凈」,發(fā)起「回小向大」的勇猛愿行,不畏眾生難度,不懼佛道長遠,心如金剛,住于菩薩本愿。

  菩薩對于人、天及聲聞、緣覺的修學(xué),并不偏廢,所謂「外現(xiàn)聲聞身,內(nèi)秘菩薩行」,如《大寶積經(jīng)》卷十三「密跡金剛力士會」舉出,菩薩為化導(dǎo)眾生,必先入于禪思、智慧、總持、辯才等四事的法門。又據(jù)《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七〈瑜伽處分品〉舉出,修菩薩行,應(yīng)修習(xí)下列四法,即:1.善修六度;2.方便善巧;3.饒益于他;4.回向菩提。菩薩乘具足「五乘」的殊勝功德,能夠滿足人間的種種欲樂,享有天界久遠的福報及二乘行人依住禪悅的生活。

  在《除蓋障菩薩所問經(jīng)》中,也以水喻及火喻來說明菩薩的殊勝。菩薩如水,能流潤赴下、植善法種、信樂歡喜、壞煩惱根、自體無雜清凈、息煩惱熱、止欲渴愛、深廣無涯、高下充滿、息諸塵坌。菩薩如火,能燒煩惱薪、成熟佛法、乾煩惱淤泥、如大火聚、作光明照、能使天魔外道驚怖、能作安慰、利與眾共、人所供養(yǎng)、人不輕慢。

  上述菩薩的入門與殊勝之處,使得菩薩行特別受到重視。在《增一阿含經(jīng)》卷十九說:「諸有眾生之類,菩薩最為上首,具足六度,了諸法本!苟诵姓,厭喧求靜,一心自了,但菩薩久習(xí)悲心,能發(fā)愿受生惡趣,為除一切有情苦故。在經(jīng)典中,從眾多菩薩的名稱,可見菩薩利眾的種種方便。如以光明接引眾生的日、月光菩薩;以姿態(tài)攝化眾生的歌舞菩薩;以梵音說法的妙音菩薩;以醫(yī)術(shù)救人的藥王菩薩;以恭敬供養(yǎng)眾生的常不輕菩薩;以哭聲度眾的常啼菩薩;以戒香度眾的香積菩薩;以臨終關(guān)懷的引路菩薩;以力氣助人的香象菩薩;以靜默開示的不說菩薩;及除一切憂冥、除一切疑怪、除一切熱惱等菩薩。此外,當生能發(fā)大心,廣行三學(xué)、六度者,亦被時人稱為肉身菩薩,如:印度的馬鳴、龍樹的世親、無著、燉煌等菩薩,及中國的六祖惠能、憨山、石頭希遷與民國的慈航、清嚴等。皆因發(fā)起利樂有情的悲愿,而當生成就菩薩行。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為菩薩乘;即能涵容其它宗教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并圓滿菩薩道的教義,從持守五戒,而有現(xiàn)世的欲樂;具足十善業(yè)報,能得到天堂的福德,繼而能悟解四諦法、十二支緣起,入圣賢位,且以此善根,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效法菩薩的發(fā)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大悲為根,菩提為果,如實了知人間雖好,但卻逃不了生命的「四不可得」,天堂擁有無盡歡樂,卻免不了「五衰相現(xiàn)」,輪回六道,流轉(zhuǎn)生死。唯有菩薩乘才能普渡一切眾生,抵達涅槃的彼岸。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