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1)
《瑜伽師地論》卷五.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二
午二、色界
復(fù)次于色界中,初靜慮地,受生諸天,即受彼地,離生喜樂。
這個不同類的眾生,就有不同類的情況;前面是說欲界諸天的樂,這底下又說到色界天上、無色界天上的樂,他們的樂是什么樣子呢?這里邊說一說,所以叫「復(fù)次」;不只前邊的欲界天,還有更殊勝的境界,所以叫「復(fù)次」。這個「色界」天里面有四禪,現(xiàn)在先說初禪。
「初靜慮地」:這個「初」,就是在四禪里面,它是最初的;或者說這個由散亂的修行,進步到禪定的境界,這是最開始的禪定的境界,所以叫做「初」。這個「靜慮」:這個「靜」,就是我們這個散亂的心是不寂靜的,但是經(jīng)過長時期的由這個禪定的方法訓(xùn)練它,它能在一個所緣境上寂靜住,而不散亂,叫「靜」!笐]」,還能夠觀察思惟,所以叫「靜」而又「慮」;「慮」而又「靜」是這樣意思。
那么所以佛法會能夠全面的照顧,也能夠全面的表達它的情況,而不會顧此失彼,不會有所遺漏,它那重要的部份都能夠表達出來。所以佛法里面的修行,也不偏于止,也不偏于觀,又要有止,又要有觀;如果偏于止呢?那就不是全面的了,你的成就也就有局限而不圓滿。所以這上面說的,還是屬于有漏的境界,還不是正面的佛法的修行。可是世間的禪定,色界的四禪,它也不全是靜,它其中也有慮,也有審慮的觀察的。這「初靜慮地」這個境界。
「受生諸天」,就是在人間修行禪定成功了的人,其中有三品的差別,軟品、中品、上品。那么在人間死了,他就生到初禪天去,就是梵眾天、梵前益天、大梵天,在那里「受生」的「諸天」。這個生到天上去「即受彼地,離生喜樂」,他就能享受「彼」初靜慮地的「離生」的「喜樂」。這個修這種禪定成功了的人,他還在人間沒有死亡的時候,他也是能受到「離生喜樂」的;當然不如天上,生到天上好。因為在人間修行成功了的人,你內(nèi)心的世界,有禪定的莊嚴,但是你這個身體,還是屬于欲界,而不是天上,不是天上人的身體;所以人間的身體你也還是要有老病。所以這個地方說是天上,色界天上的樂,就是要「受生諸天」,就是要生到天上去,所受的「離生喜樂」,那就沒有老病的問題。
這個「離生喜樂」:這個「離」,就是遠離,就是排遣出去了,沒有了,沒有了什么呢?就是我們欲界的人,我們心里面都有欲。剛才說系屬,我系屬你、你系屬于我,色、聲、香、味、觸的這種欲,有這樣的欲,就會有恚,有欲尋伺,就會有恚尋伺,就有憤怒、瞋恨,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無可奈何的事情,就是會有恨。那么當然有恚尋伺,有欲尋伺,有恚尋伺,有害尋伺,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這樣子你有這樣的煩惱,你這個煩惱就把你困在欲界,困在這個地方,你想生天是不可以的,你想到色界天是不行。
那么但是現(xiàn)在有些人覺悟了,這是苦惱,所以就修學這個禪定的方法,就把這些東西排遣出去,把這個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各式各樣的東西,都把它清洗出去,從心里面清洗出去,不要有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這樣子,那么這也就是修止觀,或者是修不凈觀這類,或者是世間上人的修禪定,修數(shù)息觀。數(shù)息觀佛法里面提倡這件事,修數(shù)息觀,或者修不凈觀,那么世間上修禪定的人,多數(shù)是修數(shù)息觀。
那么你這樣成功了,就把這個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還有這些煩惱遠離了,就沒有了,所以叫做「離」。叫做「離」,就是離惡不善法,這些貪欲、瞋恚這些煩惱,由煩惱發(fā)動出來的惡不善業(yè),也都遠離了,就不會一種傷害他人的行動,就沒有了,也不會說一些,出言如刀劍,說話像刀劍似的害人,也沒有這些事情了。身無三種罪過、口離四過,心里面也沒有這些三毒,這就是叫做「離」,叫「離」惡不善法。這個「生」!鸽x」了以后呢?這個境界就變了,就「生」出來「喜樂」了,所以叫做「生」。這個「離」,是能生;「喜樂」,是所生的,所生出來的「喜樂」。這個「喜樂」是什么呢?就是你離開了五蓋這個煩惱,離開了欲界這一切五蓋的煩惱,你就得禪定了。
這個禪定,修行人千辛萬苦的,減少睡眠,放下一些世間上難放下的事情,受了很多的苦,一下子得了禪定了,你歡喜不歡喜?就是心里面生大歡喜,就像一個貧窮的人,得了寶藏似的那么歡喜;就像一個饑餓的人,得到了美飲食的時候心里歡喜,還沒吃心里就歡喜,所以叫做「喜」。這個「喜」就是這樣意思,勇躍無量,勇躍歡喜,就非常的興奮,叫「喜」。
這個「樂」呢?就是得到廣大的輕安樂,得到廣大的輕安樂。因為我們這個身體,有欲尋伺、有恚尋伺、有害尋伺,有各式各樣的煩惱的時候,在我們的色、受、想、行、識里面,就造成了很多很多的粗重的事情,粗重。粗重就是什么東西?就是很多的,很多殊勝的事情都沒有能力做,不堪,沒有堪能性,不能做這些殊勝的功德事,都不能。做不來!譬如說我坐在這里,靜坐吧,頂多坐個三十分鐘、一個鐘頭、兩個鐘頭、三個鐘頭,不是腿疼,就是腰疼,就是坐不來。說是有特別廣大重要的事情也做不來,就是能力不夠,F(xiàn)在若得了禪定,就不是。這個能力都有了,沒有粗重,就是有堪能性,有殊勝的能力。
這個時候,有廣大的輕安樂,廣大的輕安樂出現(xiàn)了,這個「樂」和「喜」不同,這個廣大的輕安樂,這個天臺智者大師解釋就是色界天的地、水、火、風,來到我們欲界的這個身體里面的地、水、火、風和合起來。這個色界天的地、水、火、風,和我們欲界的地、水、火、風一接觸的時候,這是生理上的事情,但是心里上就感覺到快樂,這是一種「樂」。
不過這個我們?nèi)碎g的人抽大煙、吸鴉片,我是沒有吸過鴉片,但是聞過這個味道,別人吸鴉片我從那過聞到這個味道,聞到以后感覺到舒服,大概吸鴉片的人,吸完鴉片以后,感覺到精神也感覺快樂。但是那是毒品,那種成分的物質(zhì),到了這個體內(nèi)的時候有快樂的感覺,這是一個人能夠經(jīng)驗過的事情。
現(xiàn)在這里說,由于你修禪定,得到色界定了,這個生理上也就轉(zhuǎn)變了,就有色界天上的地、水、火、風到體內(nèi)來了,所以有「樂」,有「樂」這種解釋。若是說是這個人間的人,得到初禪的人死掉了,生到色界天上去,得到天上的地、水、火、風組織的身體,自然是樂的,也是樂。像我們?nèi)碎g的人生瘡了,生瘡了就是那個地方的地、水、火、風是有毒,自然是痛,令你苦,F(xiàn)在說是全面的生理的組織,不是欲界的四大,是色界天上的四大,自然是快樂的,有廣大的輕安樂。那么是得了色界定的時候,生到色界天的時候,有這么多的「喜」,有這么多的「樂」,「即受彼地,離生喜樂」。
這上面有什么不同呢?我們欲界的人若生到「喜樂」,要有資具。譬如說渴了喝水,渴的時候不舒服,喝了水以后感覺到舒服,這也算是樂;蛘哐鬯、耳所聞,要另外身外之物,有如意的身外之物,滿我們的意的時候,就才有樂。若是沒有這些資具,只是我們這個身體,那有什么樂呢?只是一個身體不苦不樂也就不錯了。
所以這個色界天上的人,不是!他不需要外邊的資具,只是內(nèi)心里面有定,這個定,這個初禪,「初靜慮」現(xiàn)前時候就有「樂」,不需要憑借外緣,他就有「樂」。這和欲樂有這樣的差別,和欲樂不同。所以是「初靜慮地,受生諸天,即受彼地,離生喜樂」。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5)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