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1)
《瑜伽師地論》卷三.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
戊二、總顯相攝(分二科) 己一、長行(分三科) 庚一、三處所攝(分二科)
辛一、別辨相(分二科) 壬一、略攝(分三科) 癸一、標
復次即前所說自性,乃至業(yè)等五事,當知皆由三處所攝。
這以下「總顯相攝」。前面是一段一段的說,說它的「自性、所依、所緣,乃至作業(yè)」;這以下就是把這五種放在一起講,那叫做總顯它們相應的事情。這底下分兩科。第一科是「長行」,第二科是「頌」!搁L行」分三科,第一科是「三處所攝」!溉幩鶖z」,這底下有列出來!溉幩鶖z」里面分兩科,第一科「別辨相」!竸e」就是別別的,一樣一樣的說明這個三處的相貌。這分兩科,第一科是「略攝」,就是簡略的、簡要的攝取其要義說一說。第一科是「標」。
「復次即前所說自性,乃至業(yè)等五事,當知皆由三處所攝」,這就是「標」。前面這五科一樣一樣的說完了,現(xiàn)在再把它變化了一個形式,再加以說明。這個說明也還是前面所說的那五科,自性、所依、所緣,乃至作業(yè)等五事。這個「等」字里面表示什么呢?現(xiàn)在是十七地里面的意地,就是意地的五事。這個「等」,表示包括五識相應地的事情也在內(nèi)。五識相應地也是有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yè),在這里邊也會談到的。這五種事,「當知皆由三處所攝」,這五種事完全的可以歸納成三種事情,歸納成三樣事情,都屬于這三樣事情里面。
這是「標」。底下就「列」出來,那三樣事情呢?
癸二、列
謂由色聚故,心心所品故,及無為故。
「謂由色聚故,心心所品故,及無為故」,就是歸納成這三種。第一個就是「色聚」,就是物質,地、水、火、風,這一聚,一大堆。第二個叫做「心心所品故」,第二就是這一類,歸「心心所」這一類。「及無為故」,這個「色」和「心心所法」,這是一色、一心;第二種就是無為法了。色、心是有為,第二種就是無為法。
一切法在唯識里邊,綜合起來是五種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無為法,一共這五種;一切法不出這五類,F(xiàn)在這里邊呢,色法在里邊,心、心所,這三個;加個不相應行,還有一個無為。
癸三、簡
除余假有法。
這個不相應法,「除余假有法」,就把那個不相應法除掉,這里不說,所以叫做「除」,把它減除去,不算它。前面這個色法、心心所法和無為,它們都是有體性的,假有法是沒有自體的,所以不算它,把它減除去不算。這個假有法就像剛才講的「十方、流轉、時、數(shù)」這些事情,這都是「假有法」。一共有二十四個不相應,都是假有法。「除余假有法」這一句話是「簡」,就把這個不說的把它簡別出去。
壬二、廣釋(分三科) 癸一、辨品類(分二科)
子一、色聚(分三科) 丑一、標說
今當先說色聚諸法。
前邊是「略攝」,F(xiàn)在第二科「廣釋」,就是詳細地解釋「三處所攝」的事情。,這「三處所攝」分三科,第一科「辨」它的「品類」,就是一個色聚、心心法、無為,這就是類。先說這個「色聚」,「色聚」里面先「標說」。
「今當先說色聚諸法」,現(xiàn)在先說明色聚諸法的事情。這個「聚」,可以當個積聚講;也可以當個類講,這一類的,屬于這一類,不是那一類。現(xiàn)在先說「色聚」的一切法,屬于地、水、火、風的一切法。那么,這是「標說」。底下「別辨」,「別辨」里面先說這個「大種攝」,大種所攝的一切法。這里邊先說明這個大種有五種功能,就是「明作五業(yè)」。第一句是先「問」。
丑二、別辨(分二科) 寅一、大種攝(分三科)
卯一、明作五業(yè)(分二科) 辰一、問
問:一切法生,皆從自種而起。云何說諸大種能生所造色耶?云何造色依彼?彼所建立、彼所任持、彼所長養(yǎng)耶?
「問:一切法生,皆從自種而起。云何說諸大種能生所造色耶?」的確是有這種疑惑!這是「問」!敢磺蟹ā,世間上一切有為法,無為法沒有種的,只是一切有為法。它們的現(xiàn)起,都是「從自種而起」,從它自己本身的種子生起的。譬如說貪心,貪心有它的種子,瞋心有瞋心的種子,所以就是從它自己的種子生起的。眼識有眼識的種子,耳識有耳識的種子,每一法都是從它自己的種子現(xiàn)起的!冈坪握f諸大種能生所造色耶」,現(xiàn)在我們佛教里面,怎么會說是諸大種它能生起所造色呢?所造色應該從它自己的種子現(xiàn)起,怎么說是由地、水、火、風現(xiàn)起,能生起它呢?這個道理不是違背了「諸法唯心所現(xiàn)」的道理了嗎?提出這個問題。這是能生的疑問。
「云何造色依彼」,這個所造的物質,唯依四大種為依止處,四大種是造色的依止處;這個造色要依賴「彼」大種才存在的。為什么要這樣子呢?「云何造色依彼?」這是第二問。「彼所建立」,這是第三個問!副恕乖焐谴蠓N所建立,「云何」是這樣呢?為什么要這樣子呢?這是第三個問。「彼所任持」,這是第四個問。「彼所長養(yǎng)」,這是第五個問。這個造色是彼四大種所任持,由它來攝持它才能夠存在。為什么會這樣子呢?「彼所長養(yǎng)耶」,這個造色是四大種來長養(yǎng)它,來增長、來滋養(yǎng)它,它才能夠存在,繼續(xù)地存在,為什么會這樣子呢?這是問。這一共有五個問。
辰二、答(分二科) 巳一、釋(分五科) 午一、生因(分二科)
未一、辨相(分二科) 申一、種子
答:由一切內(nèi)外大種,及所造色種子,皆悉依附內(nèi)相續(xù)心。乃至諸大種子未生諸大以來,造色種子終不能生造色。
「答:由一切內(nèi)外大種,及所造色種子,皆悉依附內(nèi)相續(xù)心」,這底下回答這五個問題;卮鸱謨煽,第一科是解「釋」,就是正式回答。解「釋」……,有五個問,就是分五段。第一是「生因」,解釋「云何說諸大種能生所造色耶?」回答這個問題,就是「生因」!干颉估锩娣謨煽,第一科是「辨相」。「辨相」里面,第一科是「種子」,辨別這個生的形相。第一科說「種子」。
「由一切內(nèi)外大種」,這個大種有內(nèi)外的不同:就是我們身體,這個生命體里面的大種,是內(nèi);器世間,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是器世間,是外。這個大種有內(nèi)、外之別!讣八焐,這個大種所造的這一切的地、水、火、風,它們的種子,所造色的種子。這個「所造色」,當然也有是內(nèi)外之別的。內(nèi)外的大種和內(nèi)外大種所造的色,都是有自己的種子的。這個種子「皆悉依附內(nèi)相續(xù)心」,完全依附在阿賴耶識里邊。是由阿賴耶識的種子變現(xiàn)一切大種及大種所造色的,是這樣子的,是唯心所現(xiàn)的;這個宗旨是不變,沒有違背唯識所現(xiàn)的這個宗旨,是的。但是還有其他的問題。
這個「依附內(nèi)相續(xù)心」這句話,也還有點事情。這個「附」,依附在那里。譬如說我們的這個生命體里面,生命體……這個頭發(fā),這個頭發(fā)我們可以用剪子把它剪掉,可以留著長短,隨時也可以剪掉,但是剪的時候你不痛。指甲,長長了你也可以剪,你也不痛。我們在身體還有其他的部分也是類似這樣子。這些東西也是屬于我們生命體里面,但是它不是阿賴耶識所執(zhí)受的,不是。譬如墻壁,你用什么重的力量撞擊它,把它破壞了,我們不會有痛的感覺。那么,為什么是有這個分別呢?都是唯心所現(xiàn)嘛,但是因為有執(zhí)受、不執(zhí)受的關系。那么執(zhí)受的這些東西,它的種子和它種子的現(xiàn)行,和不執(zhí)受的,這里面有分別,有點分別的。雖然都是阿賴耶識所現(xiàn),但是有執(zhí)受、不執(zhí)受的不同。那么現(xiàn)在說,我們這個身體里面有感覺的部分,它是阿賴耶識所執(zhí)受;其他不執(zhí)受的,也依附在阿賴耶識里邊,是依附,依附而已。當然這里邊,外器世間的也是依附,內(nèi)身的也是依附,就是還有種種的這些不同的事情。
「內(nèi)相續(xù)心」,就是指阿賴耶識說。阿賴耶識是相續(xù)不斷地,它從第一剎那,從投胎;約人來說,約胎生的眾生來說,第一剎那乃至最后一剎那,一直是相續(xù)不斷。就是最后一剎那死了,一剎那滅了,一剎那又生了,他是一直地相續(xù)不斷的。其他的識,前六識不是的,前六識不是常相續(xù)的。
「乃至諸大種子未生諸大以來」,這底下再解釋是四大種能生所造色的理由!改酥林T大種子未生諸大以來」,這個諸大的種子,就是地、水、火、風,「諸大種子」。它「未生諸大以來」,它沒有生出來地、水、火、風的這個現(xiàn)行以來。「諸大種子」,是種子;「未生諸大」,這個「諸大」是現(xiàn)行。這個地、水、火、風的四大的種子,它沒有生出來地、水、火、風以來,這個時候。「造色種子終不能生造色」,這個地方又有問題了。就是這個造色種子,另外一種物質,它的種子也在阿賴耶識里面,可是它「不能生造色」,它這種子不能現(xiàn)行去生造色,不可以。就是諸大種子沒有生現(xiàn)行,造色種子不可以生現(xiàn)行,它不可以生。那怎么樣才能生呢?
申二、現(xiàn)行
要由彼生,造色方從自種子生;是故說彼能生造色。要由彼生,為前導故。
「要由彼生,造色方從自種子生」,要由四大的種子生出來現(xiàn)行以后,造色的種子,造色的一切法,才從自種子生出現(xiàn)行來。就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有關系了!甘枪收f彼能生造色」,所以說彼四大種能生所造的地、水、火、風,能生所造色,就是這么一回事。「要由彼生,為前導故」,要由彼四大種生起,先生起,它在前面做導引,那么所造色才能現(xiàn)起。
未二、結說
由此道理,說諸大種為彼生因。
「由此道理,說諸大種為彼生因」,就是這么一回事!赣纱说览恚f諸大種」,為彼造色的生因。實在……或者在四緣里面,應該就是增上緣。還不能算是那個因緣,因緣還是阿賴耶識的種子。原來這個生因就是這么一回事,這樣意思。要由四大種做前導,而后造色才能現(xiàn)起,就是這么一個原因,所以叫做「生因」。四大種為造色做生因,就是說四大種所造色。
午二、依因
云何造色依于彼耶?由造色生已,不離大種處而轉故。
「云何造色依于彼耶?」前面是生因,四大種為造色的「生因」,F(xiàn)在說四大種為造色的「依因」,依止的這個因;它有這種能力,能為造色的依止處。
「云何造色依于彼耶?」為什么它要依靠它呢?「由造色生已,不離大種處而轉故」,是因為這個所造的這一切物質,它現(xiàn)起來以后,它不可以離開四大種的地方而活動,它還要在四大種那個地方才能存在、才能活動,離開四大種就不可以。這樣說呢,就是四大種的種子先現(xiàn)起,占據(jù)了一個地方,然后這個造色才現(xiàn)起,也就在四大種這個地方,在這里存在,遍滿四大種,和它和合在一起。所以,四大種是它的依止處;它不可以離開四大種,單獨的存在。所以四大種是造色的依因,這是它生存的第二個理由,叫「依因」。
午三、建立因
云何彼所建立?由大種損益,彼同安危故。
「云何彼所建立?」這是第三個,叫做「建立因」,它存在的一個原因。這是先是問。「云何彼所建立?由大種損益,彼同安危故」,由于四大種,它若遇見了破壞的因緣,四大種受到了傷害,叫「損」。這個「益」,它遇見了相應的、支持它的因緣,它就得到好處了,這個四大種。四大種這個「損益」呢,「彼同安危故」,彼造色也一樣的受到了損益,就是因此而名為建立因。這個建立因原來是這樣,「彼同」,共同的「安危」,但是以大種為主,是這樣子。
午四、任持因
云何彼所任持?由隨大種等量不壞故。
這是第四科,答復第四問題。怎么叫做這個造色若是彼大種所攝持?「所任持」,也就是所攝持,也就是所護持;它要由大種來保護它,這就叫「任持」,是這樣意思。怎么回事情叫做「彼所任持」呢?「由隨大種等量不壞故」,因為這個造色它本身力量不夠,它要隨順大種的力量,由大種的力量來保護它,才能使令它的量不受到破壞。由大種的保護,它就不受到破壞,它的那個量不損滅,它是多少就是多少,而不會減少的,所以這叫做「任持」,是它任持的一個因。這個「等量」,就是量不減少,它原來是多少就是多少,叫做「等量」。那么這叫做「不壞」。
午五、長養(yǎng)因
云何彼所長養(yǎng)?由因飲食、睡眠、修習梵行、三摩地等。依彼造色,倍復增廣,故說大種為彼養(yǎng)因。
「云何彼所長養(yǎng)」,說是造色要由四大種來長養(yǎng),這是什么道理呢?「由因飲食、睡眠、修習梵行、三摩地等。依彼造色,倍復增廣」,這個四大種怎么能夠得到增益呢?「由因飲食」,由于我們……這是約有情的眾生說,由于你有飲食。后面有個「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禪,禪悅為食。所以這個飲食本身應該說有四種飲食,可是特別有三摩地,這個地方主要是說段食,就是段食,其次就是四種食。再加上「睡眠」,要睡眠!感蘖曡笮小,你修習梵行,或者是你得到「三摩地」,你這個四大種就得到增益了。得到增益了,「依彼造色,倍復增廣」,這個造色是以四大種為依止的,所以造色也就借光了,它也加倍的就廣大起來、殊勝起來了,就是茂盛起來了。
這個地方有一點小小事情。這個睡眠能使令大種增益。我聽醫(yī)生說出一件事來,說是我們?nèi)瞬凰叩臅r候,我們一天工作;工作的時候,就使令你這個身體受到了消耗,這個精神、體力受到消耗,哪個地方也可能有點問題,發(fā)生問題。但是你睡著覺了,你本身的力量就去……,在你睡覺的時候,你本身有種力量,哪個地方有點不對了,去修理修理、補充補充。那么睡覺睡好了,身體又恢復正常了,這么講,F(xiàn)在這地方說是「飲食」和「睡眠」,能讓你的大種得到增益,這個事情好像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如果若是失眠了,就糟糕了,你消耗的就得不到恢復,只能從飲食里面得到一點,那么得不到睡眠這個休息的補充,這一部分的補充失掉了。但是另外還有第三種,「修習梵行」也能補充,你能入定也能補充,也能補充這個四大種。這可見失眠的人,我們?nèi)舫3?a href="/remen/jingz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靜坐的人,失眠的時候你靜坐,靜坐也可以代替了睡眠,還是不錯。
「依彼造色,倍復增廣」,四大種得到補充,所以造色也得到補充了。那么這叫做「長養(yǎng)」,長養(yǎng)其實就是資養(yǎng),使令它增長!腹收f大種為彼養(yǎng)因」,所以說大種是彼生因、是彼依因、是彼建立因、是彼任持因、是彼長養(yǎng)因。
巳二、結
如是諸大種,望所造色,有五種作用應知。
「如是諸大種」,這底下結束了。「諸大種,望所造色,有五種作用應知」,就是生、依、立、持、養(yǎng)這五種因,就是原來是這么回事。這個身體里面,看這樣說呢,同是地水火風,但是其中有一個是主要的一部分,就是四大種;次要的一部分,就是四大種所造色,有這兩部分。兩部分,以四大種為主要的。而四大種所造,是隨順著四大種,它不能夠做主要的部分。
卯二、辨說極微(分二科) 辰一、簡實有
復次,于色聚中,曾無極微生。若從自種生時,唯聚集生;或細、或中、或大。
這底下是「辨說極微」,卯二。前面是「明作五業(yè)」,說這個「大種攝」,「明作五業(yè)」,四大種能為造色,發(fā)生五種功能;這是第一科,F(xiàn)在是第二科「辨說極微」,「極微」分兩科,第一科是「簡實有」,簡別這個實有的事情。
「復次,于色聚中」,前面說五種業(yè),另外還有道理要說明,所以叫「復次」。在這個地水火風的色聚中,這個「聚」就是一大堆,這么多的物質。里面「曾無極微生」,并沒有生出來一個「極微」的這件事,沒有這件事。那是怎么回事情呢?「若從自種生時,唯聚集生」,說是物質,這個地水火風由無而有的時候,原來沒有,然后有的時候,它是從它自己的種子現(xiàn)起的,就是從阿賴耶識里面的種子現(xiàn)起,F(xiàn)起的時候,怎么樣現(xiàn)起法呢?「唯聚集生」,就是一下子就現(xiàn)出這么多!富蚣、或中、或大」,或者是一少部分,或者是中等的,或者是一大部分的,就是這樣現(xiàn)出來。并不是現(xiàn)出個極微,由極微再漸漸增多,不是這樣子。是頓生,而不是漸次的生起的;一下子就是這么多,這叫頓生。所以不是先生一個極微,再生第二個極微,不是這樣生法;是一下子就現(xiàn)出來這么多的色法,所以不是有極微的。
那么這可以知道這個極微就不是真實有,它不是真實有這個極微的。在我們的分別心認為,這么多的地水火風,我們從地大上說,我們可以把這一大塊的土,把它分開多少,逐漸地減少,減到最后名之為極微。這有極微嘛,怎么說沒有?但這地方說不是那么意思。是一下子就現(xiàn)出這么多的色法,所以不是先生出個極微,逐漸地才有這么多的色法的。
辰二、明假說(分二科) 巳一、標
又非極微集成色聚。但由覺慧、分析諸色極量邊際。分別假立,以為極微。
「又非極微集成色聚」,這是第二段「明假說」,就是極微是假說的,不是真的。先「標」出來。
「又非極微集成色聚」,這一切物質的集聚,不是由極微集成的,不是由極微少的物質逐漸地集成一大堆的物質,不是這么樣,不是這樣有的。那么我們?yōu)槭裁闯3Uf到極微呢?「但由覺慧、分析諸色極量邊際。分別假立,以為極微」,極微這件事是這樣有的!傅捎X慧」,這只是由于這個人,他的覺知性的智慧,去分析這一切的諸色,很多的色法。分析,由多分去一半,再分去一半,再分去,一直分到最后,「極量」的「邊極」,分到最后不能再分析了,這個時候剩余的極少的一部分,「分別假立,以為極微」,由我們的分別心,給它假立一個名字,稱之為「極微」的;這個極微是這么樣有的。是由我們的分別心這樣子造成的,并不是由阿賴耶識的種子先變出個極微來,再變第二個極微,再現(xiàn)出第三個極微,不是這樣意思。這樣說呢,這個極微是假立的名字,不是真實的。這是「標」。這底下是「辨」。
巳二、辨(分二科) 午一、有方分(分二科) 未一、標二種
又色聚亦有方分;極微亦有方分。
這底下再辨別極微的這件事。第一科是「有方分」,說這有方分的道理。第二科「名不相離」。這個「有方分」這一科先「標」出來「兩種」。
「又色聚亦有方分」,就是這物質的聚集,它也是有方分的。這個「方」,就是方所,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有這么多的色法。這個「分」,就是微細的一部分!阜剿咕褪呛艽执蟮摹⒑軓V大的一部分。這個色的聚集是很明顯的有方所……,有存在的地方,當然它也有很多的分,很多的微細的色法,這樣子!笜O微亦有方分」,說是我們心里面「分析諸色,極量邊際」的時候名之為極微,極微也是有方分的,這怎么講呢?它也一定占據(jù)一個地方的,這個極微;只是大小不同,多少不同,它也是占據(jù)一個空間的,也是有方所示現(xiàn),就是出現(xiàn)在一個地方的,所以也可以說有方分。
未二、簡差別(分三科) 申一、標
然色聚有分非極微。
前面標出來兩種,就是:「色聚亦有方分;極微亦有方分」。這底下簡別,第二是「簡差別」。分三科,先「標」出來。
「然色聚有分非極微」,這個色,一大堆的、很廣大的這個地球,這么大的世界,它是一大聚,一大塊。是「有分」,就是很多很多的部分;這是高山,這是大海,這是大河,或者這是房子,很多很多的分,一部分一部分的。這樣說呢,這些「分」不是極微,那不是極微小的,它還是可以再分析一層,才可以稱之為極微的。
這是「標」。這底下「征」。
申二、征
何以故?
什么原因呢?底下解釋。
申三、釋
由極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非極微復有余極微,是故極微非有分。
「由極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這底下說出個理由來。由于這個極微它就是最微細的一部分了,極微是最微細的一部分,所以「極微即是分」。
「此是聚色所有」,這個分是一大塊,一大塊的土地是有很多的極微,是這樣子,「聚色所有」。所以「非極微復有余極微」,不是這個極微還可以再破壞成多少極微,不是的。因為它已經(jīng)分析到最后的邊際了,不能再分析了;它是最小的一部分了,不能再分析了,所以它「即是分」。這和那個聚色不一樣!甘枪蕵O微非有分」,所以極微它不能再分析成為更多的極微了,所以它沒有分,極微是沒有分。那么前面說有方分,是說它一定出現(xiàn)在一個地方,所以叫做方分。現(xiàn)在說「非有分」,就是它不能再分析成為更多的極微,所以叫做「非有分」,這樣意思。
這樣說呢,極微是非有分,聚色是有方、有分的,有方分的。
午二、不相離(分二科) 未一、略標
又不相離有二種:
「又不相離有二種:一、同處不相離,謂大種極微,與色、香、味、觸等。于無根處,有離根者;于有根處,有有根者,是名同處不相離!
前面說「有方分」,這底下說「不相離」,彼此在一起而不分離。第一科先「略標」。「又不相離有二種」,極微它們是在一起而不分離的,是有兩種不同。這是「略標」。底下「列釋」,第一先列出來「同處不相離」。有兩種「不相離」,什么呢?
未二、列釋(分二科) 申一、同處不相離
一、同處不相離,謂大種極微,與色、香、味、觸等。于無根處,有離根者;于有根處,有有根者,是名同處不相離。
「一、同處不相離」,大家在一起住而不分離。「謂大種極微,與色、香、味、觸等」,這是說四大種的極微,四大種這個種子現(xiàn)行了以后,是一大塊,那么它也是有極微,一部分一部分的極微!概c色、香、味、觸等」的這些極微,它們和合在一起住。
「于無根處,有離根者」,這個「于無根處」是什么呢?「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是根;它能發(fā)出識來,這叫根!笩o根處」呢?就是器世間,我們居住的地方。居住的器世間,它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它沒有,它所以叫「無根處」。無根處,這些「大種極微」,「色、香、味、觸」,這是離根的極微大種。
「于有根處,有有根者」,就是我們?nèi)说纳w,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的。若從極微上說,從物質上說,指前五根;因為第六意根是無色的,沒有物質的。所以這個「有根處」,就是我們的生命體。生命體上的這個大種極微是有根的,這里面「有有根者」,也不全是根者,一部分是有根的。
「是名同處不相離」,這個有根上面的大種極微,是「同處不相離」;那個「無根處,有離根者」,它也是這個大種極微「同處不相離」,同在一起不相離的,也是這樣子。
申二、和雜不相離(分二科) 酉一、標相
二、和雜不相離,謂即此大種極微與余聚集,能造所造色處俱故,是名和雜不相離。
「二、和雜不相離」,第二科是「和雜不相離」,第一科「標相」。
「和雜不相離」,怎么講呢?「謂即此大種極微與余聚集,能造所造色處俱故!埂讣创舜蠓N極微」,比如說我們說這個地大,地大的大種極微!概c余」,和其他的水、火、風大種極微。而這些都是有「能造」、有「所造」,「能造」就是大種;「所造」就是造色!妇愎省,同在一起的。是名「和雜不相離」。這個「和雜不相離」怎么講?這底下第二科是「喻簡」。
酉二、喻簡
又此遍滿聚色,應知如種種物,石磨為末,以水和合,互不相離。非如胡麻、綠豆、粟稗等聚。
這底下形容這個「和雜不相離」的相貌。
「又此遍滿聚色」,四大種這個色法,他先出現(xiàn)占據(jù)這個地方,然后造色的地水火風,這個物質,遍滿在四大種的物質這個地方。這樣的「和合不相離」,怎么個情形呢?「應知如種種物,石磨為末」,就像種種的東西,或者蘋果、橙子、香蕉,它用這個石磨磨成末!敢运秃稀,加在里頭!富ゲ幌嚯x」,這個四大種和四大種所造,這一些極微和合在一起的情形就是這樣子,互不相離,就類似這樣情形。
「非如胡麻」,這個胡麻,或是「綠豆」,或者「栗」,或者「稗等俱」,和合在一起,那是不同的,那個和合是很容易分離了。你若是用機器把這么多的物質弄成末,用水和合在一起,不容易分離,很難分離的。所以這里說「和雜不相離」,是這樣的不相離,用這件事來譬喻它。
這個經(jīng)論上,多數(shù)是在心法上,在修行上,在這個世俗諦、第一義諦,各式各樣的法門上去宣揚;但是《瑜伽師地論》把這個地水火風也說的很多,下文還有很多地方說地水火風的,也說明這些事情。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14)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