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一

  【譯文

  如何才是精細思慮對象境界呢?就是依循真理精細思慮對象境界、不依循真理精細思慮對象境界、既不是依循真理又不是不依循真理精細思慮對象境界。

  所說的依循真理精細思慮對象境界,就是不在真實有的事物上增益,如四顛倒那樣不真實有的事物。四顛倒如下:誤認無常(非永恒)為常(永恒),誤認苦為樂,誤認不凈為凈,誤認無我為有我;也不像各種邪見那樣損減各種真實有的東西,各種邪見即如不主張布施等各種錯誤的見解;或者是以法住智,如實了解知曉各種所知的事物;或者是以菩薩善的清凈的出世間智,如實覺悟知曉所知的各種事物。所有這些,稱為依循真理精細思慮對象境界。如果與此相反,應(yīng)當知道,這就稱為不依循真理精細思慮對象境界。

  所說的既不是依循真理又不是不依循真理精細思慮對象境界,是依據(jù)無記智慧,審思觀察各種事物。

  所有的這些,就稱為精細審慮對象境界。

  【原典

  云何審慮所緣?謂如理所引①、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②。

  如理所引者,謂不增益非真實③,有如四顛倒④——謂于無常常倒⑤、于苦樂倒⑥、于不凈凈倒⑦、于無我我倒⑧;亦不損減諸真實⑨,有如諸邪見——謂無施與等諸邪見⑩行;或法住智⑾,如實了知諸所知事⑿;或善清凈出世間智⒀,如實覺知所知諸法⒁。如是名為如理所引。與此相違,當知不如理所引。

  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者,謂依無記慧審察諸法⒂。

  如是名為審慮所緣。

  【注釋

 、偃缋硭悍鸺抑v求契真悟真、通達真如真實,所稱的理,也就是關(guān)于真實的諦義;逕稱最高的真如(即絕對真理)為理體。

 、诜侨缋矸遣蝗缋硭壕毸紤]對象既不契合真實的理又不違悖真實的理。

  以上所說的理,都是佛家概括的關(guān)于真實的諦義,佛家所說的真實是對現(xiàn)象世界的否定和對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出離,而不是指一般所說的客觀實在和規(guī)律。

 、鄄辉鲆娣钦鎸崳壕毸紤]對象境界時不是加強那些不合真實的觀念。

  ④顛倒:又作顛倒見,以虛為實、以假為真、以苦為樂等顛倒是非真假的思想觀念。

 、萦跓o常常倒:佛家認為一切現(xiàn)象都是五蘊結(jié)合因緣所生,無一不是虛假不實、流轉(zhuǎn)變易的,因而都是無常的;只有超脫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實相、空相,真如理體才是恒常不變、不生不滅的。但是作顛倒見的人卻把無常的看作是常的。于無常常倒,還可以譯成把無常的看作是常的,或?qū)o常作常的顛倒見。

 、抻诳鄻返梗悍鸺艺J為人生無非是苦?,梵語為豆怯(Duhkha) ,意即逼惱身心,經(jīng)籍列舉的苦數(shù)林林種種,諸如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會合)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五陰即五蘊,五蘊結(jié)合的人身生長熾盛受苦,五蘊的身心盛受一切苦)。但是眾生往往貪戀三界生活,將苦視為樂。佛家又認為出離生死涅槃成佛為樂,眾生卻以之為苦。

 、哂诓粌魞舻梗悍鸺艺J為現(xiàn)實現(xiàn)象、三界生活、情欲煩惱、見思惑迷等都是雜染心性污垢不凈的,只有出離煩惱、超脫世間、斷妄契真,涅槃清凈才是凈的。但是眾生執(zhí)迷不悟,以不凈為凈。

 、嘤跓o我我倒:對無我與我作顛倒觀。佛家認為一切事物現(xiàn)象都是五蘊假合因緣所有,離散流轉(zhuǎn)便成為虛幻,所以不可能有獨立的實體、不變的主宰(我)。人本身也是如此,但人往往執(zhí)迷地認為虛幻的自身具有主宰性的我。我,獨立的具有主宰性的永恒實體。

 、岵粨p減諸真實:精思思慮對象境界時不是損減那些符合真實的觀念。

 、庵^無施輿等諸邪見:指的是妄說佛家沒有施與等各種毀謗佛道的謬論。邪見,謬見。佛家特指否定佛教義理的論見。無施與,妄說佛家沒有施與。

  施,是佛家六波羅蜜(Paramita,意即度到涅槃彼岸)之一,是佛家修行的重要法門,要求向眾生施與財物,施與無畏的精神,施與種種佛法義理。

  無施與等,諸邪見除無施與外,還有妄說世間無真阿羅漢,無因果報應(yīng)等。諸邪見行,以各種邪見毀謗佛道。

 、戏ㄗ≈牵耗苤缫蚬览淼氖浪字牵酥且澜谭ǘ,所以稱為法住智。

 、腥鐚嵙酥T所知事:循依真實完全解知、所應(yīng)解知的各種佛家關(guān)于人生宇宙的名相義理,諸如三法印、苦集滅道、因緣和合、惑業(yè)苦之類。

 、焉魄鍍舫鍪篱g智:修習(xí)佛道達到四種果位的智慧。小乘修道達到的果位有四種,即須陀洹果(Srotapanna—phala,意為預(yù)流果,即初入圣道)、斯陀含果(Sakrdagami-phala,意為一來果,即還須來欲界受生一度)、阿那含果(Angami—phala,意為不還果,即不再來欲界受生,只到色界、無色界受生)、阿羅漢果(Arahat-phala,意為不生果,即永入涅槃,不再來三界受生)。前三種果位稱為有學(xué)位,即余有受生的學(xué)位還須學(xué);后一種果位不再受生,稱為無學(xué)位,即無須再學(xué)。前三者稱為清凈,后者稱為善清凈。四者都屬于修出世間法,都具有出世間智。

  ⒁如實覺知所知諸法:循依真實覺悟通曉所應(yīng)知曉的各種法義。這各種法義指百法,即心法、心所法、不相應(yīng)行法、無為法。

  ⒂依無記慧審察諸法:依靠非善非惡性的智慧精細思慮舉止的威德軌則、工藝的巧作、菩薩的隨意變化等等事理。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