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心經(jīng) >

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九十四)

三、無明煩惱,是第三種煩惱

  無明煩惱主要是指權(quán)教菩薩還未斷盡的煩惱。權(quán)教菩薩——沒有真正證悟到心性的菩薩,雖然發(fā)了“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愿,行菩薩行。但在六度過程中還執(zhí)著有六度可行,在行中執(zhí)著“我是菩薩,我是在修行六度”。有“有所得的心”,還沒有放下。所以在度眾生時候未得大自在,所以他還會有障礙,召感變易生死。

  總結(jié)來說:推動我們凡夫造業(yè)、推動受苦的根源就是我執(zhí)、無明,把它再詳細的可分為三個: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

  對菩薩來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明了,不僅能“照見五蘊皆空”,且能了知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一切萬法當(dāng)體皆空,就能度脫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一切的苦厄自然度脫無遺。這里講的“度一切苦厄”包括了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這兩種生死苦,這是徹底的。我們把它合起來講。

  “度一切苦厄”怎么解釋?就是說:我們凡夫眾生執(zhí)著五蘊身心,就是一切受苦的總根源;現(xiàn)在用般若的妙觀察智慧,能夠照見五蘊皆空,自然沒有一切苦厄產(chǎn)生,所以就叫做“度一切苦厄”。

  這句話就是找到眾生造業(yè)受苦的總根源。用什么方法度脫呢?就是用般若的大智慧,能夠照見五蘊皆空,自自然然就無一切苦厄產(chǎn)生。從苦的根源和結(jié)果,把這句話給大家做了一個解釋。

心經(jīng)》的第二部分“色空分”

  前面是《心經(jīng)》的“總持分”,是對全經(jīng)概括綜合來講,接下來是《心經(jīng)》的第二部分“色空分”,是詳細具體來講。

  色空分在經(jīng)文里是這幾句:“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

  色空分的目的是破除我們的執(zhí)著——“遣執(zhí)”。

  什么叫舍利子?

  舍利子,這里是指人名,不是指佛祖舍利或其他高僧的舍利。這個舍利子,他的名字其實叫舍利弗,這個“弗”是梵語,譯成中文是“子”的意思,所以叫“舍利子”。舍利弗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第一。

  “舍利”是印度的一種美眼的鳥,它的特點是眼睛非常漂亮,很大、很明亮。這種美眼鳥的名字叫秋鷺。為什么叫舍利子呢?是說舍利弗母親的眼睛長得非常美,跟秋鷺鳥的眼睛非常相似,所以給她美稱,稱為舍利。他母親叫舍利,以他母親的名字來命名,叫舍利子。

  我們要知道他的名字來源。秋鷺鳥的特點是眼睛非常美,它的美并不單純是好看、漂亮,是這鳥的眼光非常敏銳。我們都知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它是代表智慧,一個人的眼光非常敏銳的話,代表這個人很有智慧。舍利弗在佛陀的大弟子里以智慧第一著稱。

“色不異空”

  然后我們來解釋“色不異空”這句話。

  我們首先要知道“色”是什么。“色”是指宇宙萬有物質(zhì)現(xiàn)象。我們可以說“色”即是一切萬有的現(xiàn)象,不單是我們眼前看到的、耳朵聽到的。

  什么是“異”?“異”就是“別異”,就是不同的,或是“離”的意思。色跟空沒有什么不同,色跟空沒有什么別異。

  “空”有兩個義:第一,從事上說,是“虛妄不實”、“沒有實體”的意思。就像水中月、鏡中花,都沒有實體,都不可得。像猴子水中撈月,撈不到,還可能要淹死了。是一個假相,是虛妄不實的東西、沒有實體的東西。第二,從理體上說,是“真空實相”的意思。

  對空的解釋,在前面已經(jīng)解釋很多了。在這里我們簡單地復(fù)習(xí)一下“真空實相”。所謂“真空實相”就是“空而不空”、“有而不有”的一種真空妙有的實相。真空實相有種種妙用,“空”和“有”是合在一起的。

原標題:傳承-明向法師:《心經(jīng)》的大智慧(九十四)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