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二十難之十五 不說是非難

  人有二十難之十五──不說是非難

  清早的氣氛讓人覺得精神清爽,小鳥的叫聲讓人越發(fā)感受到大地的靜謐,但一陣火車經(jīng)過的隆隆之聲,卻破壞了這寧靜自然的氣氛。“聲”是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中必然會接觸的境界,如自然界的微風(fēng)細雨、鳥叫蟲鳴的聲音,它是優(yōu)美的;而人為得機械噪音,和人們開口動舌的雜音,則是人為的音響。

  □修養(yǎng)在言行舉止間□

  我們?nèi)粘I钪,有二種表達彼此感受的方式,那就是“聲”和“色”,“聲”是指言語聲音,“色”是表現(xiàn)于外的舉動形態(tài)。言行舉止能人起歡喜心,就表示這個人修養(yǎng)好;相反的,若讓人不高興,則表示這個人的修養(yǎng)還不夠好。

  以談話而言,我們要把音量控制得宜,以彼此的距離,來衡量音量的大小,通常以讓對方正好聽的清楚為最恰當(dāng),若聲音太小,使聽者無法聽清楚,這是不尊重;如果彼此相距不遠,可是你說話的聲音太大,不只是無禮,也回吵到別人,這就是沒有修養(yǎng)。想想,連講話的音量控制,都有這么多學(xué)問,何況還有其他的動作習(xí)氣要改呀!人們習(xí)慣上常隨著自己的好惡之心待人,若對某人有好感便贊嘆他,即使他有缺點也會幫著掩護,只說好的一面;若對某人沒有好感,那么即使他有很好的才干,也會被埋沒,若是他有一點點缺失,就緊抓住這個機會來毀謗他。這就是我們的口業(yè),隨著喜歡或厭嫌所表現(xiàn)在外的言談?谏嗍莻鬟_人們思想心念的關(guān)卡,而一般人的開口動舌,都是在討論是非,不可不慎!

  □真理非語言能說盡□

  釋迦牟尼佛說“不說是非難”,凡夫不談是便說非,要人們不說是非實在是很難!佛陀又說“大道無言說”──真正的道理也是無法用言語來詮釋啊!就如我平時講給大眾聽的道理,是不是最正確的呢?若想想這句話──“大道無言說”那么我平時講的也不是最究竟的呀!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有很多事情還是要用語言來表達,如果沒有語言的溝通,如何傳達彼此的感情的?修行就是要修道言談之間能使每個人“氣能和”、“心能定”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學(xué)道。

  泰清不惜路遠迢遙來訪問,所得回答卻是“不知”,因此他很失望。后來又有人向他推介“無為”這個人,他也以同樣的問題請問無為:“天之大道,你是否瞭解?”無為很快的回答說:“知道呀!可貴可賤,可大可小謂之道。”這幾句話,他仍覺得不怎么滿意。

  于是,他有再去找一位叫“無始”的人,泰清告訴無始自己的訪到過程,又問無始說,“他們一個說‘不知’,一個說‘知’,到底那一個對呢?”無始回答說:“知與不知,知是淺顯的道,不知才是深遠的的道。因為真正的道不是用言語所能宣說的,天地宇宙的真理,能說的只是其中的一點點范圍而已,實在無法說盡天下的至理。”

  由此可見,有道者對聽和說并不刻意去表現(xiàn),他無所求,因為并不是光靠音聲與研究能道斷(盡)一切。平時講話若無法傳達很透徹的道理,不如不講的好。

  □真理非語言能說盡□

  人與人之間的言談交流,必定要格外小心,注意自己對人是否有平等心,如果心有所篇,那么,好的將被說成壞的,壞的也會被說成好的,這種偏見之言,會導(dǎo)致別人對被批評的人產(chǎn)生誤解。所以,我們對人的看法要很公平,不可隨著自己的好惡來議論。

  另外,如果是自己所不知的,偏要說知道,那就是不量己智,這樣不但會讓人嘲笑,而且常會說錯話。日常生活中,最好要多用心,不要以為開動口舌很簡單,心想:“我又沒罵人,隨便說說有什么關(guān)系呢?”有關(guān)系,因為道在口中呀!

  佛陀在“二十難”中說:“不說是非難”而我們要在此“難”中,把它轉(zhuǎn)為“不難”,像剛才所說的,有時候要說也不對,不說也不對,那要如何呢?這就要多用心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