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逐臭之夫
76逐臭之夫
有兩個漁夫,他們祖孫三代都以捕魚為業(yè),兩家感情彌篤彌深,互相照顧幫忙。兩個年輕的漁夫常常聯(lián)袂出海去捕魚,有時橫渡遠洋,經(jīng)年累月漂泊在浩瀚無際的海上,為的是有更豐碩的漁獲,帶給一家的溫飽。
兩人此次出海已經(jīng)將近一個月了,家鄉(xiāng)的影子杳渺難望,竹編的魚籃里卻始終靜靜地躺著兩條干癟的小魚,看來今年一家人又要受凍挨餓了。兩個漁夫望著碧藍無垠的海水,喟然長嘆,汪汪淚下,心頭的郁悶恰似那一波一波的浪潮,起落不定。
兩人正在愁苦哀嘆不已,突然撒在海中的漁網(wǎng)一陣急促的抽動,兩個漁夫使出全身的力量,奮力收緊漁網(wǎng),只見一網(wǎng)的魚蝦活蹦亂跳,仿佛要跳脫出宿命的天羅地網(wǎng)。兩人大樂,眉開眼笑,意想不到的大豐收。駕著滿載漁貨的舟船,隨風停泊在不知名的港岸,眼看天色漸暗,潮洶浪急,兩人背著沉重的漁筐,挨家挨戶,尋找落腳掛單的地方。他們行行復(fù)行行,來到了一個寧靜純樸的村落,裊裊的炊煙,阡陌田埂間騎牛的牧童、荷鋤而歸的莊稼漢、曬谷場上和小狗追逐嬉戲的兒童,構(gòu)成一幅安詳恬適的田園圖畫。長久在海上飄蕩的兩位漁夫,有了穩(wěn)定落實的歸屬感。
他們來到一戶人家,請求住宿。主人是虔誠的佛教徒,熱情地招待他們。房子雖然簡陋,粗茶淡飯,但是感覺得出主人溫暖的盛意。主人為他們準備了干凈的房間,漿得硬挺的被單折成豆腐似的方塊,床頭小銅爐里點著檀香,一縷香氣郁郁菲菲地彌漫著房間,好似「爐香乍熱,法界蒙熏」的清凈壇場。
主人道過晚安,二位漁夫把裝滿魚兒的竹籃擺在床腳,準備好好補足連日來的睡眠。更漏推移,時間一點一滴的消逝,兩人躺在潔凈的床上卻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成眠。兩人索性坐在床上對起話來:
「我一刻也睡不著,怎么?你也沒睡呀!」
「不知怎么的,我愈叫自己睡覺,腦袋就愈清醒。」
「這被單漿洗得太干凈挺直,這床鋪太柔軟舒適,平日睡慣了堅硬的木板床,這一身勞碌的骨頭,真還不習慣如此的養(yǎng)尊處優(yōu)呢?」
「最難受的是床頭那一爐檀香,熏得我腦門發(fā)脹,我們從小嗅慣了魚蝦的腥臭味道,這濃厚的香氣聞起來還真的不能適應(yīng)。」
「我也深有同感,我們何不把鋪在魚簍上面的枯草擺在床頭上,讓魚腥味彌蓋住檀香味,這樣就能高枕無憂啰!」一人足智多謀地獻計。
「哇!好主意!就這么辦!」
兩人主意已定,把沾著魚腥味的枯草放在床頭枕邊,剎時原本清香四溢的房間飄浮著惡心的腥膻。兩人深深地嗅著,好像饑餓的嬰兒,貪婪地吸吮著奶水,然后滿足地沈入夢鄉(xiāng)。
佛陀曾告誡阿難善知識如檀香,手指觸摸過檀香,仍然留有芬芳的馨香。友直、友諒、友多聞,善知識如大地給我們載運,如高山給我們依靠,善友的道德能感化我們,使我們的生命芳香如檀木。惡知識如魚腥,一旦沾染,久久不能去除臭味!溉胫ヌm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箒砩驗闃I(yè)感牽引,久熏成習,成為一種牢不可破的習氣而渾然不覺,譬如二位漁夫久已習慣腥臊的臭味,縱然有向上轉(zhuǎn)善的機緣,卻因為積習難返,依然故我。佛經(jīng)上說?煩惱易斷,習氣難除。煩惱如衣服上的灰塵,容易洗滌干凈;習氣如染上污漬,不易潔白如初。學(xué)佛貴在熏習,把貪瞋癡的壞習氣改成慈悲喜舍的好習慣;把惡口妄語的劣根性改為念佛正信的清凈梵行,便是有智慧的人。
- 上一篇:應(yīng)該讓佛法的傳播有聲有色
- 下一篇:最后一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