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佛教如何現(xiàn)代化》
各位教授先生、各位嘉賓:
“現(xiàn)代化”這個名詞,它代表著進步、迎新、適應、向上的意義。不管國家、社會、宗教等等,都會隨時代空間、時間的轉(zhuǎn)換,不斷的尋求發(fā)展,不斷的趨向所謂的“現(xiàn)代化”。例如:臺灣的十大建設、十二項建設、十四項建設、乃至二十一項建設,到目前提出八兆八千萬的六年經(jīng)濟建設;大陸也曾由破四舊、立四新至提倡“四個現(xiàn)代化”;其它如非洲地區(qū)亦積極在開發(fā),朝向現(xiàn)代化發(fā)展。由這些事實,我們可以發(fā)覺“現(xiàn)代化”的重要。
而佛教自佛陀創(chuàng)教以來,也無不隨著時代,配合當時的風尚,所謂契理契機,使傳法的方式日新月異,容易讓人接受為原則。如:經(jīng)典方面,佛陀時代,以口授傳法,佛涅槃后,隨著時代的進步才有貝葉的抄經(jīng)、刻經(jīng)、印經(jīng),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電腦大藏經(jīng),都是由于“現(xiàn)代化”而形成各個時代的作品,F(xiàn)在就著“佛教如何現(xiàn)代化”這個主題,我提出四點意見:
一.佛法“現(xiàn)代語文化”
在語文中,就英語而言,國際企業(yè)界除了專業(yè)技能,語文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據(jù)統(tǒng)計目前全球有四分之三的郵件和電報是以英語發(fā)出,百分之八十的電腦儲存資料是使用英文。學習日語的外國人,在一九六七-八四年間,從三萬七千人增加到六十萬人?梢娫趪H交流之間,語文所占的地位。
佛陀時代,印度的語言(包括方言)有二百二十多種,主要的語言也有十三種。佛陀傳教也應用多種語言傳法,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涅槃后,第一次的圣典結(jié)集,大多采用混成的俗語,后來有了梵文,免不了又用了梵文,所以近世在尼泊爾、高昌、于闐等地,發(fā)掘到若干的梵文佛典。中國的翻譯家中,竺法護通達三十大國的語言,鳩摩羅什、玄奘大師……等,皆通達多種語言,才有浩瀚的譯經(jīng)事業(yè)。
當今由于現(xiàn)代人的努力,有多種語言的書籍,如英語、日語、西班牙語、北印度語、孟加拉語、法語……等等。佛教的經(jīng)典也以多種語文來表達,如《大唐西域記》、《大乘起信論》等。經(jīng)典的語體化也漸漸普遍了,如佛學各類叢書。更有人計劃把藏經(jīng)、大辭典譯成英文。現(xiàn)在一般高級學校設有多種語文的學習,基督教的傳教士來臺灣,應用了當?shù)胤窖詡鹘?日本的小耳朵有各種語文的同步翻譯,一般會議上甚至有立即翻譯的風氣,這些都是講求“語文現(xiàn)代化”實例,F(xiàn)代的中國文學家之所以無法得到諾貝爾獎,就是缺乏英文的著作或翻譯。
語文,在佛法上的功能是相當重要的。一個佛教學者必須具備梵、巴、藏、英、日文等語言,才能尋根究源佛陀的遺教。就如我們這次會議,參加的麥克雷教授、水谷幸正教授,也具有多國語文的能力。布教師如能通達國際語言,教義才能傳布到該國領域。日本鈴木大拙的禪,能在西方盛行,也是他具有英文傳教能力所致;浇棠茉谂_灣傳播二、三百年的歷史,也是由于他具有中文的能力。希望我們佛教的未來,經(jīng)典能全部語體化、有聲化、電腦化、彩色化,以期普遍流傳。尤其佛弟子要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從小訓練起,一旦傳教說法,就具備多種語文的才能,使未來佛教能進入世界化的新里程。
二.傳教“現(xiàn)代科技化”
隨著時代進步,目前社會已邁入信息化、電訊化的潮流。在企業(yè)界,辦公室中已經(jīng)開始使用文書處理機、個人電腦、電子交換機、傳真機等各種信息產(chǎn)物。電話從有線、無線、傳真,到帶著走的行動電話,人們對它的應用也由工作上,漸漸擴散至一般生活。這些現(xiàn)代化的科技,所帶來的意義不僅是“新”、“方便”,連生活習慣、人際的交流、思想的價值觀也因此有了改變。同時為講求方法、效率,公司團體都是企業(yè)管理化、人事組織化、資料電腦化。
過去佛陀說法,雖然只是以口傳授,但是佛陀很重視方法,應用了譬喻、因緣、重頌、長行等來教化弟子們。隨著時代、地域、文化的不同,傳教方式也有了多層次的改進。佛教傳入中國,因魏晉時國家分裂戰(zhàn)亂,當時陰陽方術、巫術、鬼神信仰非常盛行,來中土的西域高僧,如佛圖澄為了傳教,多顯靈異,與本土巫教、方術相契合。道安大師對漢譯佛經(jīng),為了講究方法,寫出了《綜理眾經(jīng)目錄》,并為僧團制定了應遵守的法規(guī)、儀式,為后來中國寺院制度打下了基礎。敦煌莫高窟發(fā)現(xiàn)的各種變文、魚山梵唄,或是唐代盛行的“經(jīng)變畫”,都是隨朝代的進步所發(fā)展出來的。
佛世時,到四方教化是行腳托缽;玄奘大師西行求法,也是以步行走過八百里流沙;真諦三藏到中國,就應用了船只;現(xiàn)在傳教又進步到汽車、飛機的文明產(chǎn)物,F(xiàn)代的小型弘法布教,有麥克風、音響、幻燈片、音樂、錄像機等現(xiàn)代器材之應用。大型的佛學講座,也利用了現(xiàn)代的科技,電視、電臺、衛(wèi)星轉(zhuǎn)播、投影機等,更配合音樂、舞蹈、燈光、乃至利用電腦、傳真,來統(tǒng)計、傳送資料。
做事、做學問要講究方法,傳教更需要講求時效。過去是個人布教,慢慢地應重視團體布教。弘法的方法應采用多元化,如研討會、座談會、交誼、報告的方式舉行。過去是影印的黑白世界,日后要進入令人賞心悅目的彩色世界,廣泛應用傳真、衛(wèi)星轉(zhuǎn)播等科技來弘法。
三.修行“現(xiàn)代生活化”
過去的人,開口閉口我要去深山修行,我要去閉關修行,一生的歲月就這樣盲修瞎練,而真正證悟有幾人?只會自我陶醉在“修行”的名目中,要清凈修行,真正實際修行又有幾人?只為“修行”來閉關,假修行之名來沽名釣譽,真正有功力的又有幾人?談到修行,重在口號,只說不做;重視外表形式,沒有實際方法,又是一種消磨式的荒度歲月;甚至是幻想式,自我式的修行,這些都是佛陀所呵斥的“焦芽敗種”。
現(xiàn)代修行應如維摩詰居士,在人間行道,“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如地藏菩薩,在極苦地獄中救渡眾生作為修行。如觀音菩薩,于苦海中誓度眾生作為修行。如佛陀每天托缽、行腳、教化等作為修行。舍利弗以興建只園道場作為修行,阿難尊者以侍奉佛陀作為修行,大迦葉以自我頭陀為修行,迦旃延以為了弘法與人論議為修行,富樓那以到偏遠地區(qū)弘法作為修行,優(yōu)波離以為人作務為修行,周利槃陀伽以拂塵掃地為修行。中國的禪師們,如百丈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為修行。當然念佛、誦經(jīng)也是修行,但這些圣賢大德,明確地告訴我們搬柴運水,皆是修行。
我們不但要學習古德的行儀典范,更進一步要配合時代,以服務社會,使眾生歡喜為修行。北魏曇曜為救濟饑民奏請設立僧只戶、僧只粟;隋唐的寺庫、無盡藏院,到宋代的長生庫,元代的解典庫(金融機構);或是竺佛調(diào)、竺法曠、于法開、耆域等為民醫(yī)療疾病,都是社會服務工作,F(xiàn)在佛弟子應樹立吃苦耐勞、救濟眾生的慈悲身教形象為眾生服務;以教書、醫(yī)護、藝術、文學等為眾生效勞。《阿彌陀經(jīng)》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告訴我們,要多為眾生服務,多廣結(jié)善緣!洞笾嵌日摗氛f:“菩薩為廣度一切眾生,而廣學一切法。”所以現(xiàn)代的修行,應講求生活化,學習各種法門去度眾生。工作時可以念佛,靜處能行三昧,動處也能安住定中;能在樂處安穩(wěn)眾生,也能在邊遠地區(qū)苦修;不以忙為苦,不以勞為苦,不以無為苦,不以惱害為苦,不以娑婆惡濁為苦,心常住寂靜處,方為真正的修行,也正是《般若經(jīng)》所言的“覺意三昧”的修持。
四.寺院“現(xiàn)代學;”
自古以來,寺院就是代表傳法、辦道的地方。有寺廟、庵堂就有法在,就能辦道,寺院也往往會成為當?shù)氐奈幕行摹R驗樗略罕旧泶缺癁閼?方便為本,所以貧苦時,可以向寺院求援;生病的時候能住在寺院治療;寺院也對于民眾有物質(zhì)救助的功能。中國的交通史上,對于寺院的提供百姓住宿,是無法抹滅的貢獻之一。特別是唐代以后,官吏錄用的考試,很多的應考生,大多是寄居于寺廟之中苦讀。宋僧成尋在《參天臺五臺山記》中記載,他在天臺山國清寺參訪時,曾和暫住在國清寺的四位明州(浙江省)秀人、七位溫州(福建)秀才談論佛法。這幾位秀才就是參加全國官吏考試二十萬人中的考生。因為如此,有些人就產(chǎn)生了一些錯誤觀念,年老了要到寺廟找一處安老清凈的地方;放假了,要住寺廟享受寧靜;有法會要到寺廟吃拜拜;無形中寺院變成了公寓、飯店式的地方,或養(yǎng)老院、度假村,失去它原有的傳教、辦道的功能。
潮流在向前推進,寺院的功能也應作具體的發(fā)揮,未來寺院應該學校化。往昔,只園精舍就是講堂,中國古老的寺廟有法堂、藏經(jīng)樓。漢唐時代,佛教寺院堪稱為當時的文化中心。人們到寺院中來,除了滿足宗教生活的需要之外,還能獲得繪畫、雕塑、書法的藝術文化,文人學士、遷客騷人是寺院的常客。在更高層次文化領域里,寺院又是具有多種效能的教育所在。僧人的博學,往往使得各寺院的講席,成為活躍學術的論壇。也由于寺院占地廣大,房舍眾多,環(huán)境幽靜,藏書豐富,并且佛教把教化民眾視為自己的重要任務,歷代高僧們不但宣講佛法,同時也很重視大眾的文化教育,使得佛教寺院,因此為世俗提供了社會教育的服務。
現(xiàn)在不僅充滿垃圾、廢氣、氯氟化碳,遭受人類破壞的地球需要環(huán)保,當前國會扭打、警民槍戰(zhàn)、綁匪撕票,家門街頭變成恐怖戰(zhàn)場,而被惑亂的人心,更需要環(huán)保。所以,現(xiàn)代的寺廟應該設立圖書館供人閱讀佛教典籍;設視聽中心、簡報室介紹佛教文化史跡;有會議室可以研討、座談、開會、解決社會問題;有講堂可以布教弘法、辦活動來引導人心向善,以達凈化民心的功效。只有把寺廟功能學;,才能接引民眾進入佛法,使眾生離苦得樂。
佛教如何現(xiàn)代化?從佛法“現(xiàn)代語文化”,走入時代,走入世界每一個角落,使佛法能廣泛流傳。從傳教“現(xiàn)代科技化”,節(jié)省時空、人力,應用方法,達到最高效率與成果,提高民眾對佛教的認識。從修行“現(xiàn)代生活化”,以服務、奉獻、精進、耐勞作為修行,以生活作務為修行,以六度作為修行,使生活修行化,修行生活化。從寺院“現(xiàn)代學校化”,使寺廟發(fā)揮多項教育、文化等功能,為大眾服務,廣植福德來成就菩薩道。
- 上一篇:星云大師《佛教的慈悲主義》
- 下一篇:星云大師《如何建設現(xiàn)代佛教》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