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佛法是必須實修體證的學問
提到修行,多數(shù)人有一種恐懼,覺得這是一個道士的行為,住在深山老林里,不染人跡,或者一個老和尚,整天青燈木魚,嘟嘟嘟,嘴里念個不停……所以對這樣的人,要么害怕,覺得他們是怪物;要么鄙視,覺得呆板枯燥、無意義;要么是害怕兼鄙視,覺得他們既是怪物,又感到他們在故弄玄虛。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修行,不過不一定是那樣的修行。正如剛才這位同學所言,能到上海來討論佛法,是一個大福報。許多人對這句話不以為然,這也正常,因為接受福報是需要一定條件的,我們看《西游記》里面,那個人參果掉下來,如果沒有相應的器盤去收,就掉下去被大地吸收了。福報也是一樣,當你的善根、因緣沒有成熟,再大的福報,也可能失之交臂,沒法消受。
佛法里面有句話,“萬法唯識,唯心所現(xiàn)”,意思是說,你有什么樣的心,就有什么樣的世界,世界是心靈的圖像。
比如,你的心是喜樂的、積極的、慈悲的,你會發(fā)現(xiàn),身邊每一個人都特別好,環(huán)境也十分稱心。反之,你感到身邊的每個人看上去都不順眼,環(huán)境也令人心生齟齬。前兩年流行過一本書叫《秘密》,它里面講到最多的就是吸引力法則:我們起什么心動什么念,便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你心術不正,便會感召到邪人邪事;你心地光明正大,便會吸引到正能量的事物,這個和我們佛教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是一樣的道理。
不了解佛教的人,認為佛教是迷信,是低層次、帶有原始意味的多神教,或者是沒有文化的一些老太婆老太太搞的行當,這個誤解太深了。其實從唐代開始一直到明末清初,中國主流的哲學的思想是什么?是佛學。但是到清末民初這一階段,由于民族存亡、國難當頭,大家救亡圖存的心情極為迫切,所以一下子拜服在西方洋槍洋炮的物質(zhì)文明之下,把自己本來具有的東西一股腦扔完了,覺得這些都是無用的玩藝兒,把佛教和鴉片、迷信、女人的裹腳聯(lián)系在一起,等同視之,于是,佛教本來的面目就被遮蔽了。
我覺得現(xiàn)在的年輕人,應該把思想打開,破除一切柵欄,嘗試性地去了解事物,不僅應該了解佛教,還要了解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了解馬列主義學說,中西方哲學,了解文學藝術……只要是知識都應該多了解一點,多學習一點,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接近真理。在沒有了解一門學問的時候,不要人云亦云地發(fā)表對它的看法,不要輕易地、武斷地下結論。這才是真正的科學態(tài)度。作為一個登樓者,當你在一樓的時候,不要想當然地說三樓的風景是什么樣的,因為你還沒有親證到三樓的風景。所以,佛法,是非常注重實修體證的學問。
修行的本質(zhì)是改變因果
今天早晨,我還跟寺院里面的義工講,你們來到寺院就是修行,這是唯一的目的。因為在這里,得不到物質(zhì)、金錢方面的滿足,吃的是粗茶淡飯,也沒有錢花,還有很多社會上沒有的規(guī)矩。所以,做義工,你內(nèi)心深處必須要有信仰,才能安住在這里,否則,就會覺得枯燥無趣。
修行,是個廣義的概念,不僅在寺院里需要修行,就是在社會中每一個工作崗位,我們都需要修行。只有修行才能達到那種理想的圓滿境界。
修行,首先是改變自己的觀念。改變觀念,就會改變我們的人生,改變我們的人生,就會改變我們的命運。
很多人不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他信奉八字,說命運是被八字決定的。但你想想,八字是怎么來的?還不是自己造的嗎?佛教講三世因果、三世輪回,所以,你今天的結果就是前世種的因,這一點,只有開了天眼和得了宿命通的人,才能明白,才能親證。
實際上,道理很簡單,沒有什么深奧,——只要你當下改變自己的心,就可能改變一切。因為心是一切的根源,一切唯心造。比如說對于一個工作,你的方法改進了,行為就會跟著改進。行為改變了,身邊人對你的認可就改變了。身邊的人對你的認可改變了,自然而然會有更多人來擁護你。領袖是怎么產(chǎn)生的?就是很多人認同他的觀點,認同他的行為,愿意跟著他赴湯蹈火,愿意跟著他追求光明的前途。領袖就是這么來的。
如果你不具備做一個領導者的素質(zhì),就應該多多學習,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從身邊一點一滴學習。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可見他是多么善于學習,吸取別人,以提高自己。要注意和你交往的人,他的思維、行為、境界有哪一樣東西值得我去學習,甚至他優(yōu)雅的笑容,得體的舉止,不俗的談吐,都值得我們?nèi)ソ梃b,見賢思齊。只要哪方面比我強,他就是我的老師。
如果每一天,你都能夠從身邊的每件事物上去學習、成長,最后自我超越,那么,你的生命每天都在蛻變,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你的世界就會日新月異。反過來,倘若覺得身邊每個人都不如自己,他身上都沒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那是因為你看待事物的視覺出了問題,羅丹說,這個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同理,他們不是缺少優(yōu)點,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當你總瞅著別人缺點的時候,把人家缺點無限放大的時候,怎么可能發(fā)現(xiàn)隱藏在缺點之后的優(yōu)點呢?你以挑剔的眼光看別人,正說明你有顆挑剔的心,你以狂妄自大的眼光看世界,正說明你有顆狂妄自大的心。當心殘缺的時候,看到這個世界就是不圓滿的。內(nèi)心悲觀,這個世界就是灰色的,內(nèi)心快樂,這個世界就是彩色的。所以,心凈則國土凈,這個世界只是心的投影而已。
我們修行,首先就要修一種“靜”的狀態(tài)。靜,指的是心靜,如何讓我們的心靜下來呢?就像我們坐在這里,把六根關閉起來,眼不看,耳不聽,腦子不想,盤腿打坐,把手機關掉,切斷外面的一切聯(lián)系,把家里和單位的事全部放下,這個時候,你感受一下,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
佛法里面講,“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所以要想開智慧,非定不可,而要“定”,非“戒”不能。有人一聽到“戒”,渾身都發(fā)麻了:佛教這些清規(guī)戒律多難受呀!實際上,“戒”是為了保護我們,就像一個孩子早晨出門,父母叮囑他,過馬路一定要看紅綠燈啊,不要亂闖,這就是“戒”。
佛教的修行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最簡單的可以總結為“六度修行”,也就是“六波羅蜜”。什么叫波羅蜜?翻譯過來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到什么彼岸呢?從生死到涅槃,從痛苦到快樂,從煩惱到解脫,從污濁到清凈……
這“六波羅蜜”包括哪些?——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智慧波羅蜜。也就是佛教常說的“戒、定、慧”外加“布施、忍辱和精進”。
若想圓滿我們的人生,解脫我們的生命,就需要實踐這“六度修行”。大家每個人都想快樂,都想身體健康,都想家庭幸福,都想工作業(yè)績好,都想事業(yè)興旺發(fā)達,都想有超人的智慧,都希望自己的美名遠揚,都希望走到哪里受人尊敬,都想擁有足夠的財富……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的需求。
可這些需求怎樣去達成呢?只能靠修行。以前我講過,一個德性淺薄的人,是無法承載巨大福報的。“厚德載物”即是此理,你累世修行的德行就是水,你的福報就是船,你的財富、美名、健康等等都是船上的貨物。當水很淺的時候,上面只能放一艘紙疊的小船;當需要承載萬噸巨輪時,那個水就需很深很深,因為只有水深浮力才大,浮力大才能承載重物。
我們看到很多莫名其妙中了六合彩的人,他們本來很窮,一眨眼成了千萬富翁,這么多錢就不知道怎么花了。有的買房買車之余,還剩下很多,怎么辦,拿著吃喝嫖賭,每天卡拉OK到深夜,酒氣熏天地回來,或者在賭場輸個一干二凈才回來。有的還包二奶,有的夫妻、兄弟、子女為了分錢大打出手,反目成仇,本來一個很和諧的家,有了這筆錢,就像扔進一個炸彈,最后家破人亡的,并不鮮見。像這種情況,就屬于主人德性淺薄,沒有能力去享受這個福報,這筆財富對他來說就成了兇財。
很多人不相信這個道理,我經(jīng)常給企業(yè)界朋友講一個邏輯:企業(yè)是靠產(chǎn)品去占領市場的,產(chǎn)品的開發(fā)又是靠人才,人才的背后呢,其實是使命,價值。這個企業(yè)創(chuàng)立者他怎樣來解讀這個世界,怎樣做人,怎樣開發(fā)產(chǎn)品,怎樣來定位自己的東西,這與他的胸懷、福報,是密不可分的。
有人認為福報是迷信,你仔細想想,身邊的那些領導,那些有魅力的朋友,他們是怎樣成就自己的?他們有什么特點?建議有空去看看電視劇《楚漢戰(zhàn)爭》、《楚漢傳奇》,去看看朱元璋這個草根皇帝、這個叫花子,是怎樣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帝國的?如果我們沒有這些特質(zhì),就應該去修行。也許今生太短,還不足以成就自己,但相信這些結果也可能在未來的某一生顯現(xiàn)出來。這就是為什么有人一生下來就很有智慧的原因,從此岸到彼岸,人家一直在修行。好比一張銀行卡,人家一直往里面存錢,你呢,存一點用一點,或者掙一個花兩個,賬戶里面是空的,你怎么跟人家比?所以,修行的本質(zhì)就是改變因果。
放下,才能真正解脫
幾年前,一個從小照顧我的老伯伯生病了,第一次動大手術,搶救過來。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四年時間,基本三分之二他都躺在醫(yī)院里面,肝、心臟、肺、胃,不斷地搶救,他身上插滿十幾根管子,這種煎熬、難受的滋味,恐怕是健康的人沒法想象的。我當時看著他,這種用現(xiàn)代醫(yī)學延續(xù)下來的生命質(zhì)量,真的感覺生不如死。所以那時大逆不道地想,應該在他第一次生病的時候就讓他走掉,這樣他就不會受這么多年的痛苦了。
若是能坦然地面對生死,人便少了許多煩惱。對人生的很多問題,都可以放下。正因為能放下,你身上所展現(xiàn)出來的生命特質(zhì)就異于常人,因為別人老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擔心領導,擔心客戶……身上有無數(shù)的擔心約束著,而你,把生死都置之度外,都可以放下的時候,對于世間的一切名利瑣事,自然更是不介于懷。
此時,你對生命的認識和解讀,就跟常人不同。只有把一切難以割舍的東西放下,生命的那種獨立性,那種倜儻和從容,才能表現(xiàn)出自我主宰的品質(zhì),你的生命之花才能真正綻放。我常說,即使是夫妻之間,也不要認為這個人永遠屬于你的,他只是和你在人生路上相伴一段而已,“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東西”,用這樣的思維去解讀兩性關系,解讀家庭問題,去看待子女問題,看待長輩、晚輩問題,你會豁然開朗。這就是智慧。智慧從哪里來?別人沒有站到的高度,你站到了,別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別人看不到的,你看到了。你得出的結論就會與眾不同。
沒事時要多讀讀《金剛經(jīng)》,里面有句話值得反復體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看到的一切,聽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都是剎那生滅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有種蟲子叫浮游,朝生暮死,壽命如此短暫,我們覺得它可憐,但是對于整個宇宙來講,我們?nèi)擞趾螄L不是這樣的一只浮游呢?一切皆是眾緣和合而生,你的身體,你的家庭,你的事業(yè),無不如此,因緣具足則生,因緣離散則滅,誰能抗拒這個規(guī)律呢?
為什么這個世界有智慧的人鳳毛麟角,而愚癡的蕓蕓眾生多如恒河沙數(shù)?因為他們看不透,沒有一雙睿智的眼睛;蛘呖吹猛,但放不下,仍然被“我執(zhí)”綁架。佛教,便是站在生死的高度、宇宙的高度指出人生實相。正因為眾生放不下,所以才不斷輪回,不斷接受生老病死的折磨,從這個角度講,佛教是人世間最終極的智慧。因此,能接觸這個的,都是有大福報的人。
布施波羅蜜
關于“六波羅蜜”的意旨,我們先從布施說起。布施,這個大家很好理解,別人沒有鞋我給他鞋穿,沒有飯我給他飯吃,沒有錢我給他錢花,這個就是布施。但在佛教里,布施分為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剛才說的這些,基本上屬于財布施的范疇。在佛教里,最殊勝的是法布施。
佛陀有次走到路上,一個窮得一無所有的貧民對他說:“請問智者,我這么貧窮,如何才能富有呢?” 佛陀跟他講:“你要學會布施。” 他疑惑地問:“我什么都沒有,怎么布施呢?” 佛陀說:“你可以拿很多東西布施啊,你用語言真誠地贊美別人,是布施;用臉上的笑容,友好地面對每個人,也是布施;用健康的雙手去幫助別人,是布施;把座位讓出來給別人,也是布施;你和別人在一起時,讓人家覺得快樂、心生歡喜,也是布施。你只要擁有一顆布施之心,時時處處都可以布施的……”
所以,布施不僅僅是指給別人錢物,如果那樣,窮人就沒法布施了。人家生病了,你去安慰他、照顧他,這叫無畏布施。有人不懂佛法,你給他講解,把經(jīng)書送給他讀,這是法布施。法布施,在諸布施中利益最大,為什么?因為你給別人傳授的是出離的智慧,是解脫之道,是促使人家成佛的因緣,這個果報就大了。
布施,關鍵是要有顆布施的心,我們常說有的領導很有魅力,別人都擁護他、愿意跟著他,這是因為他身上具有布施的功能,他身上散發(fā)出跡象,就是一個布施的跡象。我經(jīng)常跟一些老板講,如果你有顆布施的心,你的員工是趕不走的,你的人才也會源源不斷被吸引過來。
一個人有這樣的魅力,他身邊就能聚集一個巨大的磁場。所以,我們沒做好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抱怨別人,應該好好地觀照自己,看自己身上有什么問題,當問題越來越少的時候,你的事業(yè)會越來越順利。
一個人要是在第一層樓,你跟他用第十層樓的思想去對接,他是不能接受的。一個內(nèi)心狹隘,思想層次很低的人,你跟他講話就要非?蜌,非常注意禮節(jié),用百分的恭敬去跟他交往,否則,一不小心就把他得罪了。反之,一個心胸闊大、視覺高遠的人,你就很難傷害到他,因為他“宰相肚子好撐船”,心的畛域非常大,一般人在里面怎樣游泳都無所謂。
所以,一個真正的布施者,他的內(nèi)心是空闊的,無著的,因為他只求付出,不求回報,“三輪體空”地布施,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所謂布施,換個角度說,就是不斷地把愛奉獻出去,當你給予愛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整個世界都充滿了愛。愛就像火炬,點燃別的火炬時候,自己并不因此而減少火量,它可以一十一百地傳遞下去。你奉獻的是愛,收獲的也一定是愛。這種人到哪里都會成為焦點,在家里,他很幸福,在朋友之間,會得到信任,就是一個陌生人,面對他第一印象也一定給他以善意的微笑,因為他那顆布施愛的心,天長日久,由內(nèi)而外地散發(fā)出來,每個人都能感受得到。
有個故事說,地獄里有兩個小鬼要到人間去投胎,臨行前閻羅王跟他們講,人間有兩個工作崗位,一個是不斷地得到東西,一個是不斷地給予別人東西,隨你們選擇。第一個小鬼馬上就跳下去說,我要第一個崗位。結果他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乞丐。因為乞丐一無所有,無法給予別人東西,只能接受。第二個呢,他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富翁,因為他富可敵國,不需要別人的任何東西,所以就不斷地向外施舍。最后,成為乞丐的那個小鬼,實在追悔莫及,就抱怨閻羅王戲弄他,閻羅王說,這不怪我,是由于你自己的貪欲造成的!
因此,一個真正的布施者,他的內(nèi)心是博大的,仁慈的,無我的。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一點點修布施,培植自己那顆慈悲、無私的心,就等于是在培植自己的福報。有怎樣的布施,就有怎樣的福報,布施,永遠和福報聯(lián)系在一起。
持戒波羅蜜
我們再講持戒。“戒為無上菩提本”,要修行,不持戒,就無法入門。我們知道,戒生定,定生慧,所以無戒便無慧,永遠愚癡,不開悟,生命呈現(xiàn)愚昧執(zhí)迷的狀態(tài),這正是輪回之本,苦惱之因。
在佛教里,最基本的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誑語、不飲酒。殺生,是佛教里第一大戒,它不僅僅指殺人,還指一切微小的有情生命,包括飛蟲螞蟻都不能傷害。有人說,這太麻煩了,走路不小心踩死個螞蟻,喝水不小心淹死個蟲子,怎么辦?——沒有辦法,我們只能盡量小心。凡是無心之失造成的罪過,當然比起故意殺生要小的多,所以,佛教教我們要時時懺悔,就是因為我們在無意中會傷害到很多其他生命。
別說殺生,其實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在現(xiàn)實中都不會與人有敵對之心,“仁者無敵”,他會不斷轉化這種與自己相忤的局面,從而反敗而為功。有一句話說:一個人要想成功,靠朋友,要想成大功,靠敵人!一代圣君康熙就說過類似的話,他說我們要感謝我們的敵人,不是他們我們不會有今天的勝利,不會開創(chuàng)今天的局面,所以第一杯酒要敬獻給我們的敵人!事實上,這時候,那個敵人就成了你的密友,為什么?他不斷折磨你,激勵你,使你強大,不斷超越自我,戰(zhàn)勝自我,磨礪自我,這個人實際上就是來修煉你、成就你的。
我認識一個女老板,企業(yè)做的很好,但有個老公令她太難受。他是個監(jiān)獄長,可能長期養(yǎng)成的職業(yè)習慣,對她非常嚴苛,隨時用命令的語氣說:你在哪里,趕快回來!一個董事長被老公這樣使喚,她受不了。我跟她說:“他就是上天派來磨煉你的。你看,林肯為什么能當上總統(tǒng)呢?因為他有個壞老婆,這個老婆每天讓他活得生不如死,他寧愿整天呆在辦公室加班,通宵加班,也不愿回家聽她河東獅吼。所以林肯最后取得了那么大成就,沒有這樣的老婆他還不一定能當上總統(tǒng)呢!因此,事情要一分為二地看,這世上的事,哪有絕對的好壞,就看你怎樣轉化!”
說到河東獅吼,我又想到“吃醋”這個詞的來源。唐朝的宰相房玄齡,有個老婆以強悍出名。可能她太不像女人了,所以生不出兒女來,房玄齡于是想娶一個小妾以做傳種接代,但這個女人鐵了心的死活不答應。最后弄得唐太宗都很頭疼,便把她找來,對她說:“我今天給你兩種選擇,第一,答應你老公娶姨太太。第二,要么馬上把這碗毒藥喝下去。”這悍婦也真是好樣的,聽后毫不猶豫把那碗毒藥吞進去了。原來皇帝只是為了嚇唬她,里面并非什么毒藥,而是一碗醋,酸得這女人直打擺子,引得眾人哈哈大笑,所以“吃醋”這個典故就是這么來的。
這個事說明什么?想一想,堂堂一朝宰相,在家里還如此受婦人之氣,還要“絕后”,從這個角度講他和林肯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偉人不是那么好當?shù),他們(nèi)〉么蟪删,在輝煌的表面下,吃了多少苦,消化了多少磨難,一般人不會知道。
《圣經(jīng)》上有句話說,上帝把一扇門關上的時候,會偷偷把另一扇窗打開。因此,不要抱怨自己的命運,無論你面對的是多么惡劣的人,都要學著去接受他。從佛法來講,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不是無緣無故來到你身邊的,他們要么報恩,要么報仇,要么還債,要么討債。報恩和還債的當然是善緣,而報仇和討債的就是惡緣了。所以遇到惡緣,你要想,那是前世自己欠他的,這么想的時候就心里平和了,你的思想、觀念就會有180度轉變?撮_了一切都能接受,看不開每天都在糾結,生活就是如此,當你能主宰自己情緒的時候,就能主宰眼前的世界,因為境隨心轉,最后,一切便能轉化過來。
剛才講到殺生,以及如何與人相處之道,F(xiàn)在再講第二大戒,偷盜。就是把別人的東西占為己有。愛占便宜,是人性的弱點,由占小便宜,到占大便宜,最后發(fā)展到不占便宜心里難受,占便宜天經(jīng)地義,到這個程度,他身邊的人就會越來越厭惡他,因為他越來越自私,身上的正能量越來越少,所以他的人氣就會越來越弱。偷盜的概念非常廣,不僅僅是我們俗稱的做賊。愛占便宜,是偷盜,貪污公款,是偷盜,現(xiàn)在有很多人做“小三”,那也是偷盜。因為這個老公并不是你自己的,你沒有經(jīng)過允許而使用。所以,像這種情況,破壞人家家庭幸福,既邪淫,又偷盜,數(shù)罪并罰,果報是非常慘烈的。
第三大戒,邪淫。什么是邪淫?它有個定義,就是凡法律允許的正常夫妻關系以外的男女關系,都屬于邪淫。這一點,在如今社會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現(xiàn)在為什么離婚率這么高,為什么每天都有那么多家庭破裂?與此有很大關系。古人有君子三戒:年少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年青時,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年老時,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佛陀早就告誡我們:淫欲是生死輪回之本。“淫心不除,如砂蒸飯,終不可得。”,由此可見,淫欲之心,是人的根本大患,古人連“正淫”,就是夫妻之間必不可少的淫欲接觸,都很講究,都是為了“傳宗接代”而行男女大事,何況邪淫?而現(xiàn)代人,我們看看,所有的媒體、宣傳,都是教人如何恣意行淫、如何享受人生的。“熾盛世間,廣行貪淫”,身處末法時代,群魔共舞,顛倒黑白,把魔鬼的邪知邪見、墮地獄的行徑竟然加以推崇,追捧,我實在為無明眾生感到悲哀。
第四,妄語。這里面還包括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今天的人誠信是越來越差了,騙子滿地,有人說謊已成為習慣,一天不說幾句謊,總覺得對不住自己的舌頭。你看佛陀為什么有“廣長舌相”,可以以舌覆面?因為他從不說謊。所以,我們造口業(yè)是非常嚴重的,尤其是很多女同胞,最容易犯這個毛病,所以她們死后,說的可怕一點,就在拔舌地獄。
最后,飲酒。它在佛教中屬于遮戒,不是性戒。遮戒是什么意思?比如,在懸崖邊拉一個圍欄,當你要走到圍欄邊時就不能再走了,提示你下面有危險。所以飲酒本身罪惡不大,只是因為酒能亂性,喝酒后有人把其他戒律都破了,為了防止這種連鎖反應,佛教就把酒也作為五戒之一。
不過從世俗的角度看,你會發(fā)現(xiàn),愛喝酒的人,身體沒有好的,一個酒鬼,家庭也沒有和睦幸福的。有的人喝酒上癮后,成了一條酒蟲,天天泡在酒壇里,最后就死在酒里。所以,對于酒,還真是少喝為妙。
好了,由于時間有限,這次“六波羅蜜”只簡略地講了布施波羅蜜和持戒波羅蜜,希望我的這些瑣碎觀點,能給你的人生帶來一點助益和啟發(fā)。
- 上一篇:云破月來花弄影
- 下一篇:人心皆如一柄琴,我們每個人都是調(diào)音師
- 仁德上人:體會體驗落實實踐佛法的道理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仁德上人:真正的修行是低下心與誠敬心
- 仁德上人:明心見性就是徹底放下達到心空無一物
- 仁德上人:若想出三界必須放下貪欲心、嗔恨心與愚癡的心
- 仁德上人:滑頭狡猾歌
- 仁禪法師:念佛修行路上的兩大歧途
- 凈慧法師:修學佛法的關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宏圓法師:要想往生就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
- 仁德上人:因即是果,果即是因
- 良因法師:修行人如果追求世俗的聲名會怎么樣?
- 明海法師: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 仁德上人:修行的兩種方法:萬緣放下和明心見性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星云大師:佛法在哪里?佛法遍在虛空之中
- 仁德上人:修行五字偈
- 夢參法師:如何修行禪定?修禪定的方法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