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家:你真的成功了嗎?
當局者如何不迷
大家晚上好!非常榮幸能給大家講課,米米老師對我說隨便講一講,我就按照平日對佛法的理解,給大家做一個分享,算不上是講課吧。
大家在生活當中,也許多多少少都會接觸過佛教。佛教是什么樣的概念呢?它就像“佛”這個字本身的一個含義一樣,讓自己覺悟。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碰到很多問題,包括我也一樣,如何從這些問題之中得以覺悟,至關重要。“覺”是什么?就是省悟過來,明白過來,我知道了。我們每個人,為什么自己面臨問題時往往會茫然不知所措,而別人處于困境之時,卻總能為之排憂解難?實際上,就是問題本身的烏云遮蔽了自己的慧眼,令當局者深陷迷潭而已。
如何打開雙眼才能看清身邊的世界呢?——需要有覺悟的精神和思想境界。佛法中講,當我們處于迷茫之中時,根本無法探知世界的本質,如果想要有所覺醒,就必須去悟。那“悟”是什么?不是說要求瞬間即能悟出宇宙真相的大道理,或者說即可便從人生苦海當中解脫出來,而是要有一種思想,時刻用這種思想、理念去觀照自己。
打坐就是一種觀照方式。我經常講,打坐就像電腦的USB接口一樣,這個U盤插進去,此通道就打開了;那個U盤插進去,彼通道也打開了。因此,通過打坐,可以給自己的內心嫁接很多很多通道。是什么通道?比如,今天有人罵你一句,你從早到晚,一直為這個人生氣,你就可以坐下來去想一想:我為什么要生氣?我為什么要被他的情緒牽著走?我為什么要現在還憤憤不平?他這句話為什么會對我打擊如此之大?……你不斷地想下去,想下去……突然發(fā)現:唉呀,我怎么這么笨?為什么對這句話一直生氣不止,影響我一天的情緒?何苦呢?當你突然間豁然開朗之時,心就被打開了,打開之后,你的心理狀態(tài)、生活方式就會煥然一新。
所以,碰到這種對境的時候,我們如何從另外一個角度和高度去看待和解決,才最為關鍵。人生這樣的問題實在是不可勝數。比如說,企業(yè)的這次訂單不理想,最近一個項目未完成,企業(yè)未來的愿景如何預設,人才儲備困乏……各種各樣的問題紛至沓來,令你焦頭亂額。這時,你就可以通過打坐靜下來進行思考:我是什么?我是誰?我在哪里?我往哪里去?……這都是禪宗里面的話頭。這些師父要求弟子必參的話頭,我們也可以用來參自己:我是誰?我是老板,我是員工,我是領導,我是家庭主婦,我是父親,我是母親,我是兒子,我是什么?……當不斷地切換角色之時,一定要把自己真正地融入角色里面去。比方說,面對兒子你有沒有承擔起父親的責任?面對妻子你是否盡到丈夫應有的義務?面對父母你有沒有做到孩子應有的那種狀態(tài)?面對員工你是否承擔起領導者的職責?……不同的角色體現不同的狀態(tài),不同的狀態(tài),有否完成應盡的職責?
禪宗要求平時坐下去要參:你是誰?你在哪里?同樣一個角色,不斷切換環(huán)境的時候,角色也在變!在公司你是老板,今天在這里就是學生;登上講臺,你是一位老師,面對員工你又成為上司。同理,你知道你在哪里嗎?假如你是一位企業(yè)家,那么將來你的企業(yè)規(guī)?赡苡卸啻,經營項目多少,主要產品是什么?你的核心、戰(zhàn)略、團隊、愿景、方向等等如何?包括產品質量、技術含量、市場份額、潛在市場……想明白了這些,就等于告訴了你在哪里。
就像我們一個寺院,全國有那么多寺院,各種各樣的管理模式,如何在眾多之中,走出一條屬于自己之路?能不能做出自己的定位?能不能把握自己的方向?能不能在目前的狀態(tài)下,一步步地走向未來?這一系列的思考和答案,就是在尋找——我在哪里。因此,打坐時可以這樣思考,并非一直在那里枯坐,當然枯坐也有一定的好處,但最關鍵的是,我們打坐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去醒覺。所以,佛法的修行,絕對不是一種浪費生命資源的修行方法,它一定要跟我們的生活、工作、為人、心態(tài)的打開等是息息相關的。
輕松找出問題的答案
六祖慧能大師,有弟子數千,但每天他讓弟子們所做的是什么?——勞動、種地、砍柴、掃地……有些弟子想不通:我千里迢迢跑來這里,每天只被拉去干些雜活,學什么道?慧能大師就告訴他們:道就在種地當中,就在工作當中,就在生活的每一個過程當中。
反觀我們自己,有沒有把生活變成一個修行的道場?家里是道場,工作是道場,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個修行的對象。如果能堅持如一,我們會出現一個什么狀態(tài)?當你再遇到問題時就會隨心轉境。痛苦時,把它轉換成快樂;想不開時,把它轉變成想通順;認為無法解決時,把它轉變過來解決掉……。轉變的這一種方式就是修行,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行為,從不圓滿到圓滿,從極限到無盡。
打坐,就是通過身心完全靜止之時,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向。試想一下,一個人處于極度憤怒狀態(tài)時,大腦基本一片空白;一個人如果每天從早到晚都在緊張忙碌,身體會處于快速轉動之中,其大腦基本上也等于零,很少能靜下來思考問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失衡。所以,想要頭腦處于極度靈敏的狀態(tài),身體一定要安靜下來。靜下來之后,很多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就能獲得答案:這個點是這樣,那個點是那樣,這個可以往上,這個能往下……全面地思考一遍之后,你就會發(fā)現心靈之窗正在不斷地開啟,很多東西諸如概念、邏輯、答案等等都會紛紛呈現在眼前,原來所困擾的問題瞬間便可迎刃而解,比如,當思考企業(yè)方向時,你就會對整個市場動態(tài)了然于心,并能把握這個行業(yè)在整個市場里面的走向。平時之所以看不清晰,就在于心靈躁動。
風水之謎
我經常跟人家講,世間有一個最基本的規(guī)律:萬事萬物都圍繞著一個核心轉,你們知道它是什么嗎?——人,一切事物都圍著人走。
我們國家最近這幾年一直在提倡一個思想:民生。民生是什么?——老百姓的生活。你想想看,老百姓越滿意,國家才能越穩(wěn)定,不管國外勢力如何強加于我們,只要我們自己內部團結一致,絕對支持政黨的話,任何國家的侵略都會化為灰燼。這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最基本規(guī)律。
經營企業(yè)亦如此。產品銷給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人能接受我們的產品?如何讓消費者百分之百地滿意產品?滿意度越高,產品市場價值就會越大,價值越大,你的市場、生意、公司理所當然地會越來越好,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有一個老板,建了一個很大的廠房,找了三四個風水先生輪番勘測,前兩個都說不錯,后一個人就給他捅了一個屋,一個破屋,并告之說這個廠房怎么這樣蓋呢?一點風水都不好,住進去的話恐怕會生病等等一大堆說辭,最后把那個老板弄的坐臥不安,好幾天沒睡好覺,然后跑過來就跟我講,他說師父你能不能幫我看看,有沒有像他們講的那么邪乎。后來我就跟他講,什么是風水?最基本的道理,就是人。你的廠房結構剛好跟你的行業(yè)相通,坐在那里感覺很舒服;這個貨搬出來,不遠處就是電梯,很順暢就送下去;然后車開進來,右手進,右手順著能直接出,如果右手進來,還要在門口拐一個彎,又要倒回來,再出去,這諸多的不順,就會造成內心的壓抑,久之就可能會發(fā)脾氣,發(fā)脾氣就容易亂來,接下來的問題和麻煩就可能產生一大堆。實際上這就是風水。
如果你總在想,哇,暖洋洋的太陽灑滿全身,泡一杯茶,捧一本書,愜意地坐在那里,心情非常愉悅,見到每一個人都十分開心,大家其樂融融,那這個地方肯定就是風水寶地;見到誰都怒火叢生,見到誰都想大吵一架,見到誰都看不順眼,這個地方會有風水嗎?絕對沒有。
當然,你的風水不等于他的風水,他的風水不等于你的風水,你覺得這種方式坐著很舒服,這就是你的風水。所以,把一件事情想通了,有時候你也可以成為風水大師。
我們寺院在建設過程中,我一直是按照我自己的思路去建:前面很開闊空曠,我們植了很多樹、種了很多花,把四大天王以石雕形式安放在寺院廣場之上,14米高,400多噸重,給人感覺:第一,開闊;第二,綠樹成蔭;第三,有石雕裝飾,跟寺院的古典建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我每天坐在那里,這里看看,那里瞧瞧,感覺很舒服。我們舒服時,朋友來了就很舒服,所以很多朋友到我們寺院,就愿意住在這里,回去一段時間就又想再來,這說明此地跟他有緣。有緣來自哪里?就是這里的人、這里的飲食、這里的環(huán)境,讓人感覺到很舒服,說白了就是一種磁場。從某一個角度來講,磁場就像企業(yè)的文化一樣。文化是什么?一群人,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大家都很認可的方式——工作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的方法、人生的價值觀、交往的原則等等,而且這種方式,能改變每個成員的人生,能讓其愉悅地成長,甚至能消融其原本的偏激、自私。信仰、價值、使命,人生的方向和目標,使這樣的一群人攜手共聚,你簡直無法想象,未來會發(fā)展到什么樣!
我們寺院有一個短信平臺,已經運轉了四年之久,米米老師經常把我們的短信誦讀出來錄成CD。那為什么這樣呢?我們現在短信平臺有17000多位受眾,每天都會收到一條短信,內容并非是宗教的宣傳,而是人生智慧的格言。很多人都跟我講,他說每一次判斷問題的時候,收到的短信剛好針對它,一下子就給了他做出正確決定的啟迪。雖然我們從來不知道他是誰,也不知道他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但是人生的智慧彼此共通,所以,他看了就很受用。當這些真正的智慧不斷地放射開來的時候,在有正向人生價值的人身上,就會形成一個巨大的能量磁場。
有一個做窗簾生意的老板,春節(jié)時把一個朋友帶到我們寺院里參觀,他一個人四處走走轉轉,又看了一些書籍,結果第二天就跑到我們寺院做義工來了,整整做了一個春節(jié)假日,每天拖地板、洗碗、拔蠟燭,全干這些粗活。他為何要這樣干?他說來到這里就有一個歸屬感,看到這種環(huán)境就感覺很舒服,而且大家都能以相同的理念去做事情。如何打造這樣的一種磁場,恰恰是做企業(yè)領導人一定要去思考的事情,我們稱之為文化也好,軟實力也罷,或者說企業(yè)品牌和價值也可以,總之,它是這樣的一種理念。
你想想看,一個大學生畢業(yè)后,他寧愿選擇到大公司里面去拿很少的錢,也不愿意到一些小公司里面去拿更多的薪水,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大公司形成了那種文化,在里面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這為他的將來的更好發(fā)展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一種好的文化氛圍就有一種好的凝聚力。
你會善用人才嗎?
禪修,就是一個自我修煉、自我覺醒、自我反思,打開自己內在心結的一個方法。我們經常說禪修禪修,實際上就是參禪悟道。參什么?參人、參事、參你每天所碰到的問題。就拿我來說吧,以前不會照相,當我看到別人能把周圍的景物拍的那么美時,也就很羨慕地跟著去學。剛開始學時,發(fā)現照片一照出來非常漂亮,再細琢磨發(fā)現,漂亮背后是什么樣的一個點在左右著景物的丑美呢?選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其最美的一面,照的效果不好,只不過是沒有捕捉到那關鍵的一點而已,世間萬物都是如此。
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陰陽圖,就是在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陰陽兩面。比如說,當我站在大家面前時,大家看到的是我前面,后背卻從未離開過我。對人世間一些事物的解讀,實際上也是如此。掌握了此理,處理問題的方法就會變得善巧圓滿,比如對于性格外向之人,我們就要充分利用其外向的能力,運用得好,這個人就成一塊金子;運用的不好,甚至讓他去做內向的事情,他就會變成一個垃圾。
世間的每一樣東西都是如此。身邊的人如此,所做的事情亦如此,永遠都有正、反兩面之分。能發(fā)現正面,整個通道就很順暢;看到的都是反面,整個通道就是烏七八糟。這就告訴我們,對人、對事物、對人生方向的選擇,完全取決于以什么樣的一個心念來解讀。就像今天誦讀《金剛經》時,我們有沒有念到這么一個詞?叫做“善護念”。何謂“善護念”?就是以正確的、向上的、陽光的、喜樂的心,去解讀人世間的萬事萬物。當以這種心去解讀時,你會發(fā)現每一個人都很美,每一件事都做的很好。為什么?因為,一條積極向上的通道已在你面前打開,盡管你心理很清楚,每個人有陽光一面,肯定也有陰暗的另一面。如果能利用他陽光的一面,其陰暗的一面就慢慢被淡漠了。
唐太宗的治國精神中,有一個案例:隋朝時有一個大臣,善于阿諛奉承、溜須拍馬、行賄受賄,是個十足的奸臣,有人說隋朝的滅亡,有很大原因由他而致,到唐朝時,他卻變成了忠臣、諫臣、剛正不阿之臣。后來有人就問唐太宗,一個以前如此骯臟和卑劣之人,為什么突然之間變成圣人了呢?太宗回答說,氛圍造成的。唐太宗正是能看到別人積極的一面,忽略其消極的一面,所以每個人在他面前展現的都是正向能量,其負能量自然也會轉變成正能量了。
以這樣的心態(tài)看待任何事物,我們會發(fā)現:身邊如果有陰暗的現象發(fā)生,那也是自己內心的善念還沒有升起,沒有善念的感召,負能量的東西才源源不斷地在你面前顯現。
所以,佛教里面講了“業(yè)”這個概念,業(yè)力是什么?就是在你身上所展現出來的那種行為狀態(tài),也就是所謂的今天的“果”,這種果是遇到前因和條件方成的。就好像這一堆柴火,用火一點便能燒起來,如果這是一堆石頭,火怎么點也燒不起來。為什么一個人會惹你生氣?自己的內在跟他有相應的因,碰到相同的緣,就能產生共振,如果沒有那種相應的緣,即便有相應的因,也沒有辦法發(fā)生作用。這就告訴我們:人生的不如意,事業(yè)的不成功,諸多問題的遇見,自己才是最主要的根源。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心念,有空就打打坐,靜下來,好好反省自己。什么樣心念就會形成什么樣的行為,什么樣的行為就會吸引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人來到身邊與你一起共事,就能做出什么樣的事情。你必須明了——你自己才是所有事情的中心。如果不想有一個壞的結果產生,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變自己的每一個念頭。所以,佛教里面講心念是一切的根源,只要善于護住自己的念頭,才是人生修行的最主要方向。當然,要把這個念頭修下來,真的是很不容易。
如何讓福報生生不息?
我們的習氣、業(yè)力,以及無始以來所種下的因,形成了今天這個果。既然今天是一個果,我們已無法改變,唯一能做的就是要種好今天的因,明天才能有一個善果。
今天再跟大家分享一個理念,也是事物發(fā)展的一個規(guī)律:如果要想富有,就要學會布施;要想人生快樂,就要學會種善因。何謂善因?怎樣的起心動念才算為善?簡單地說,我們的內心像山間的純凈水,潔凈無暇;像綻放的鮮花,美不勝收;像冬天里的陽光,充滿光明和溫暖……當內心處于這樣一種狀態(tài)之時,我們的行為就會輻射出一種與之相應的肢體言語和眼神,這種行為一經投射出來,整個人就會在這種狀態(tài)中游走。這時,你就能從中感受到一種非比尋常的氣場,為什么有的人內力如此之強,磁場如此巨大,他講出來的話那么悅耳動聽,他的笑容會如沐春風?原因皆在于此。這樣的氣場非修而不能得也。
佛教中還有一種思想:如果沒錢,你也可以照樣布施?渴裁慈ゲ际┠?你的眼睛,看出去要有種純凈度;你的嘴角要掛著最甜美的笑容;你可以用自己的身體去幫助別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你藏有一顆愛心,展現出來的所有行為都充滿著愛的溫暖,一股巨大的磁場就會在你身上形成,而且能把相同頻率的人都不斷地吸引到身邊來,這群人越聚越多時,你就無所不能了。
我跟企業(yè)家講的最多的就是這樣一個公式:好產品,是公司最重要的東西,好產品靠誰開發(fā)設計?靠人,那人靠什么吸引而來?文化、氛圍、價值、品牌等等,那文化等靠什么形成?企業(yè)的創(chuàng)始者,他以什么樣的心來解讀人、解讀世界、解讀產品等,就會形成什么樣的理念,那這個使命背后是什么?這就與宗教息息相關了——福德、命運等。福德、命運實際上就是心。
所以,企業(yè)要做的好,首先就要培養(yǎng)福德。就好比水,水越深,能夠承載的船就越大;如果很淺,紙放在上面都無法承載,更遑論船舶。水的深淺就是你的德行,什么樣的德行才能承載住大輪船?
我經常跟大家講,如果一個很貧窮的人,突然間中了六合彩,一下子幾千萬到他手上,對他來講就是一場災難。因為,一夜之間暴富,他根本不知道這個錢怎么去花,他會拿著這些錢,買汽車、買房子,不工作,每天打麻將、賭博、吃喝玩樂……等到錢揮霍完了,再工作的能力也沒有了,其孩子也因曾經是富二代而百般享受過,不愿意讀書,染上一身壞習氣,你說是不是災難?所以,每每思考這個問題,我總是感慨萬千:沒有那種德行的人真沒辦法承載那樣的福報。如果具備這種德行,通過不斷地努力,以后會變得很富有。就好像很大的容器,有一點水倒進來,留下;再一點水倒進來,又留下,慢慢地積少成多,集腋成裘了。世間的道理就這么簡單。
成倍提升效率的妙訣
打坐就是一種靜心的方法,通過它不斷地去醒覺人生,不斷地找到自己的問題,然后去修正它、改變它、提升它,人生從不正確慢慢地走向正確。因為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性——生理需求,比如,肚子餓了要吃;看到漂亮東西,眼睛不愿意移開;聽到悅耳的音樂,耳朵就追尋而去。所有欲望都被生理的這種需求牽著走,只要是人、只要是流轉的三界眾生,皆有如此習性,這是共業(yè)的顯現。
如何從共業(yè)之中走出一條自己的別業(yè)之路,走向一個與眾不同的方向?唯一的辦法就是修行。所以,我們用戒律去要求自己。當不做不該做之事時,心才能安靜下來,才能止住,才能定下,頭腦中的胡思亂想就會越來越少,看問題、思考問題的敏銳性就會增強。所以,佛陀才會告訴我們“戒定慧”這個詞匯。
讓自己的身心止住,然后安靜,最后就能開發(fā)智慧,這就是打坐對我們的幫助。打坐、禪定一定要堅持,如果不堅持,三天兩頭坐一坐,沒用;回去坐一個禮拜也沒有用。一定要把它變成一個生活習慣。剛開始時,可能拿個蒲團坐在那里,以后要做到行住坐臥、言談舉止,隨時隨地都在靜坐,達到靜中有動,動能生靜的狀態(tài)。例如,我們在走路、在談話、在開會、在開車、在做什么事情……在動當中,要去感受自己身體的寧靜、無染、輕安、喜樂的那一種狀態(tài),去體現動靜結合。同理,在打坐靜心的過程中,又能體現出動的狀態(tài),比如反省、觀照、不斷地自我發(fā)問,然后從中找出一些自身的問題。身體也需要動靜結合,坐一段時間以后,我們要起身去動一動,讓血液得到循環(huán)。所以,古人講禪宗的最高境界,就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吃飯睡覺都是禪。比方說,抹桌子時,你的心聚焦在這個桌子上,聚焦在自己的手上,聚焦在自己的身體上,然后不去想其他的東西,你就會把這張桌子抹的非常干凈,當你聚焦時的那種心無旁鶩的狀態(tài)就是禪。
如果企業(yè)里面,能讓每一位員工都能沉浸在禪修的狀態(tài)下工作,不僅感覺工作輕松,而且效率也非常之高,不知不覺中時間就會飛逝而過。因此,公司需要形成這樣一種氛圍,而且氛圍越濃,狀態(tài)就會越好。
杭州百優(yōu)卡二手車市場的老板,當初在杭州就一家小小的店,后來他來我們寺院進行禪修、學習,之后把整個公司的高管全部拉來學習打坐。在我跟他交往的短短三年里,他從一家店,已經發(fā)展到三十多家,現在有三家風投公司要為其投資,而且把世界最著名的二手車市場創(chuàng)始者——美國一位老板都吸引過來欲同其合作。他準備用三年時間,把全國所有的省級和副省級城市全部都開上他們的店,復制這種經營思維和模式。他自己跟我講,這一套模式之所以能快速運行,最大的受益源于每天堅持打坐,通過打坐,把自己想不通的問題全部都打開,然后要求手下所有員工,結合自己的崗位,不斷凝神想象。實際上,打坐就是培養(yǎng)凝神想象,就是凝視、聚焦、專注你現在所做的事情,沿著這一條思路不斷地想下去。為什么有很多企業(yè)的計劃、戰(zhàn)略制定的非常好,有的卻風馬牛不相及,甚至根本沒辦法施行?實際上就是凝神想象這個工作不到位,沒有沿著自己所要針對的這條道路不斷地深入想下去。
我經常講喬布斯的案例,喬布斯就是一個禪修者。他在《喬布斯自傳》里面經常提到一個思想:他平時喜歡把所見的酒店布置、燈光、笑容,以及風格迥異的建筑、自然風景等那種感覺深深地印在頭腦當中。他把所有美好的東西融匯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產品——不是建筑、不是風景、不是酒店、不是汽車、不是服裝設計、更不是女孩的頭型……但最終匯集而成的,卻讓每個人喜歡非常,這靠的是什么?凝神想象。
同行永遠無法超越的秘密
我經常跟很多做服務行業(yè)的人在一起聊天,做服務行業(yè)是永遠圍繞著人為核心而轉的?腿俗叩骄频陙,看中的是什么?你的總臺布局;耳朵里聽到的音樂;鼻子里聞到的香味;服務員的笑容和殷勤度;衣櫥是否最方便且最符合掛衣習慣?櫥門是順推還是逆推,是否符合一般右手的習慣?衣架有否最常用、最方便?浴室洗澡時,是否像希爾頓酒店那樣高明,在浴室即可方便地取一件外衣放到浴缸里面去……雖然都是很小的細節(jié),但都是為了吸引客戶,因此每個細節(jié)絕不容忽視。中國大酒店為什么能連續(xù)五年獲得世界級五星鉆石獎,它的一整套思路,就是永遠把人當作最重要的一個對象去解讀。
如果永遠能凝神為你的客戶著想,你的創(chuàng)新將會永無止境。很多人認為創(chuàng)新很難,其實,有時真的很容易,為什么?因為你永遠針對客戶的需求而自我改變,并非把自己的一廂情愿作為出發(fā)點,那你的創(chuàng)新就會無止無境,你的同行永遠都只能望其項背。
所以,我剛才跟楊博士也談到這個主題,如果能沿著這樣一條思路不斷思考:未來中國的發(fā)展怎樣?未來人類的信仰如何?未來人類的生活怎樣?未來人需要什么?我想不管是政府領導也好、創(chuàng)業(yè)者也好,或者說宗教人士也罷,就一定會發(fā)現自己會永遠隨著時代、人類、社會、政治、世界格局的發(fā)展而變化。
以我自己為例來說明一下。我原來在普陀山教書,誰也不認識,香海之初,就有一座山門殿、一堵圍墻、一棟小小的宿舍樓,所有的地方幾乎就是荒草連天。那時候寺院最美的風景,就是荒草地、夕陽和漫天飛舞的麻雀。而今非昔比,在七八年的時間內,我們籌了近7000萬的工程資金,發(fā)展到如此規(guī)模。但硬件建設從來不被我們認為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唯一能引以自豪的恰是我們對文化的推進。2011年文化投入240萬,2012年投入288萬,以這么大的資金去做文化產業(yè),就是因為我們有一直在考慮如何為我們身邊的人做好思想文化服務的理念。我們成立了飛信平臺,每天要發(fā)出短信17000多條;每天還發(fā)送郵件,內容豐富多彩,包括歷史、文學、小故事、小詩等;我們還舉辦讀書會,邀請身邊的朋友一起加入,每個月由身邊人推薦兩到三本書寄到會員手上。
為什么這樣做呢?因為我們想讓身邊的人都能得到學習、得到提升、能跟我們一樣成長。我們把這個平臺打造成一個學習、成長和教育的平臺,正因此,我們的創(chuàng)新才會與日俱增。我們計劃今年在全國招20個對禪修有興趣的學生,準備把他們培養(yǎng)成導師,一到兩年內完成規(guī)定的讀書、打坐訓練,使其對禪修有一定的體驗。培養(yǎng)成后,派遣到各地去舉辦禪修班影響別人,因為僅靠我們幾個人,永遠教不過來,只有讓更多的人成為導師,才能不斷地去影響更多的人。這種行為、這種想法,就是永遠圍繞著人、社會需求等來展開的改變。因此,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法,都來自于自己要服務的這一群人,他有更多的需求,而你能滿足他們。
所以,把打坐這樣的工具,與自己所做之事結合,不斷地深入思考,智慧會在此過程中不斷地開啟。如果堅持下來,終身受益無窮,甚至以后只要想什么就能實現什么,只要想,一定能實現。我們并不是把禪修形容的神乎其神,實際上所有的主因都是我們自己,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想做肯定能實現,只要愿意付諸行動,不久的將來它必然展現在面前。因此,希望禪修能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禪智解惑錄
問:我有時睡不著,自己都在考慮問題,想好多事情,這跟打坐大同小異嗎?
賢宗法師:想問題這一點上有些相似,但睡覺跟打坐不是一樣的,因為佛教里面講了,打坐是要我們覺醒、覺悟。另外,我們躺在那里想問題,想著想著有可能睡著了,而打坐需要一個很清醒的狀態(tài),你要昏昏欲睡的話,千萬不要去打坐。所以,中國茶葉為什么會那么流行?我們十大名茶,實際上是最先從寺院開始的,為什么呢?因為古代的那些禪師要打坐之前,都會在禪堂里面熬一桶茶,喝一碗提提神,這時才能觀照自己內在的覺醒,從中得到覺悟。實際上,凝神想象是一門功課,而不是打坐練習。當然,如果失眠,打坐可能有一定的幫助。
問:法師,我們可不可以收到您寺院發(fā)出的短信和郵件?
賢宗法師:可以呀,謝謝。我把我的手機公布給你們,我們寺院有一專門負責發(fā)送短信的電話也給大家,你們也可以加入我的微信。你可以把你的地址留給我們負責人,會定期寄給你每期雜志。我們寺院有網站、博客、微博、微信、企業(yè)QQ,大家都可以登錄瀏覽。
問:很多人對打坐的方法,不是很得要領,包括很多人覺得就像是坐在哪里一樣,可否再講講其中一些要領,比如說數息,他們好像沒有完全聽懂。
賢宗法師:打坐最關鍵一點還是要輕安,因為人處于很輕松的狀態(tài)之中,覺性才會特別敏銳,如果把自己弄的緊張兮兮的,覺性就不容易生起。當然,初期可能是有些腳酸、腳麻,一段時間訓練后就會適應了,不用擔心,實際上忍一忍過去后,腿會很舒服。
呼吸,主要對治散亂性,如果吸進來、吐出去,你的心還很亂的話,那你就要把它變成一段一段,就是吸一半停一下、吸一半停一下,吸進來再停一下。吸進來的過程中,把它分成三到五次或者一到兩次,你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停頓上面,然后再吸進來,就會塞吸。
如果在打坐的過程中,你想觀察某一些東西,那你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一件事情的思考上。有一些人通過打坐治病,怎么做到的呢?比如身體這一塊不舒服,有人會把它不斷地放大、放大,里面的每一個細胞活動空間就像一個足球場那么大,它們可以很舒服地在里面走啊、跑啊、跳啊,每一個不良細胞全部被轉換過來,你就會感覺到這個地方的疼痛在慢慢地減少,直至徹底消失。有一個女老板,原來的腰圍很大,年輕時買的衣服都不能穿,后來她堅持打坐兩個多月,采用腹式呼吸法——氣吸進來,然后腹部鼓起來,氣吸再進去時,腹部憋回去。一段時間以后,她的腰圍就恢復如初。呼吸還可以讓身體變得有曲線,關鍵看你怎么樣去運作它。
因為生命在呼吸之間,我們的血液就是靠呼吸推動而循環(huán)。如果每一次吸氣直到最后一點都吸不進來為止,憋住幾秒鐘,然后再慢慢地吐出去,身上的血液就會大幅度加速循環(huán)更換,有利于我們身體健康。比方說正常身上所有的末梢血管,可能要10到20次呼吸后才能換一次,但這樣2到3次,身上的血液就能全部更換。所以,道家有小周天的吐納方法,就是為了健康和長壽的養(yǎng)生之道,可以自吸,還可以自生,讓我們感覺很舒服。
另外,當打坐到一定程度后,你會入定,可以幾天不吃飯,坐在那里一動不動,那時可能呼吸會停止、消化會停止。什么都停止時,雖然感覺好像剛剛入定,甚至好像也就幾秒鐘的時間,實際上幾天已經過去了。虛云法師曾經有一次冬天在山上結茅棚閉關,有一日把芋頭放在鍋里煮,覺得離煮熟的時間還很長,就去打坐,一坐入定了,等他弟子春節(jié)過后跑上來看他時,虛云法師還很疑惑弟子們怎么剛剛下去就跑上來了,其實半個月已經過去了,掀開鍋芋頭還在里面,早已霉高寸許,堅冰如石。這就像我們平常說的那句俗話:天上一天,地下千年。所以我們要通過打坐,改變自己的身心,讓自己時刻處在愉悅的狀態(tài)里,壽命就會延長、身體就會很健康,生意就會興隆。
問:入定的時候,如果被人碰醒了怎么辦?會不會走火入魔?
賢宗法師:不會。走火入魔?哈,那種神經兮兮的人不打坐都會神經不太正常。
你可以用空觀去觀,因為到了一定境界以后,妄想就會很多,妄想就會變成魔,如果貪女色,就變成美女;如果恐懼,它就會變成軍隊乃至刀槍來殺你。碰到那種境時,你就可以觀空,無我的狀態(tài)下,誰都沒辦法傷害到你。當然,現在根本不會著魔,你想有都沒有,因為你的心都定不下來,根本不可能有那個境界,所以不要擔心。
問:師父,打坐的姿勢,是不是一定要抬頭挺胸,還是放松?
賢宗法師:不要刻意,坐直就可以了。但不要挺的直直的,沒必要,就是很輕松的狀態(tài),身體坐直。稍微有一點彎曲也不要緊。
問:在家里或生活當中,打坐有什么要求嗎?比如家庭里的環(huán)境、需不需要定時等。
賢宗法師:這個沒關系,當然能定時最好,如果不能定時,什么時候有空什么時候打坐就可以。
環(huán)境也沒有什么特別要求,即使旁邊有人講話,你受干擾,也不要緊,你就去觀他的聲音,你把自己變成一個空氣,聲音過來,這邊進來,這邊走掉;那邊進來,那邊走掉,不留任何停留。
問:給大家推薦幾本禪修方面的書吧,行嗎?最好把書名寫一下。
賢宗法師:一些具體的書名,我還真的不是記的很清楚。
臺灣有一個圣嚴法師,他有打坐系列的書籍,你們到網上搜索一下。南懷瑾老師也有很多關于打坐的書。泰國阿姜查、法國的一行禪師都有很多禪修著作。我們讀書會曾經推薦過一本鈴木大拙的《禪與生活》,這本書也很好。
問:讀書會關于企業(yè)管理方面有哪些書?請您介紹一下。
賢宗法師:你們可以去關注我們的網站、我們的雜志、讀書會,那里面管理方面的書很多很多的。我們前一段時間推出了日本的一本《青年志氣》,還有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為什么活著》。
稻盛和夫有很多管理方面的書,還有號稱管理之父的美國德魯克,他的名著是《管理精華》。管理的書太多了,我一下子想不起來。我們的雜志后面都有推薦,包括佛教的、禪修的、管理的,有時還會推薦很多管理方面的電影,比如《喬家大院》、《亮劍》、《大秦帝國》等等。另外,我最近聽到北大的幾個老師在講《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都非常好,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朝代的更替,從朝代的更替去挖掘企業(yè)的一些決策和思考。
我一直喜歡告訴別人:人和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維的不同。思維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方式,會決定著以后的存在方式。佛教里面有很多思維方式,可以看看古代哲人、智者、謀士、帝王,他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當然,不是鸚鵡學舌,而是學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
做企業(yè),應該形成什么樣的思維呢?應該形成一種大格局、高遠、深邃、異于常人的思維。比如,大家都要發(fā)財,都要升官,你千萬不要這樣去想,要逆反式地思考問題。追隨大眾的行為,就會磨滅在大眾當中,就不會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高度跟別人不一樣,結果肯定與眾不同。這方面講起來就沒完沒了,最關鍵的還是一句話:看你的福報,有福報的人,自然就有那樣一個格局。
問:師父,我想提三個問題,第一,打坐的時候需要吸氣吐氣,吐氣的時候是用鼻子還是用嘴?因為舌頭需要頂住口腔上部;第二,氣功是不是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第三,有的高僧圓寂時有舍利子,為什么?而且據說,有的高僧能算出自己圓寂的日子,是不是真的,為什么?
賢宗法師:這三個問題提的都很實用。打坐的時候也看個人的習慣,我吸氣是鼻子、吐氣也是鼻子,不過吸氣一定要用鼻子,吐氣可以用鼻子也可以用嘴。
氣功肯定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絕對。
關于預知時至的問題,實際上你打坐,深入打下去以后,你也知道你哪一天會死。
舍利子這個問題,也是視個人情況而定,并不說修行人一定都有舍利子,但是沒有修行的人絕對沒有舍利子。所以,古代很多著名的出家人,都有很多很奇怪的現象。我最近在《讀者》上讀了一篇文章,題目叫《神秘的舍利子》,里面描述說五臺山有一個顯通寺,師父去世時,就跟弟子講要把心留給他們,等尸體火化后連頭蓋骨都燒成灰了,但心卻真的沒有燒掉,當場撿出來了,肉團心嘛,當時很軟,幾天后才變硬,這是真實的事情。去年南懷瑾老師去世火化,舌頭好像沒化掉,網上是這樣記載的,具體情況我也不太清楚了,汽油木材堆了那么多去燒,連骨頭都燒成灰了,舌頭沒燒掉,這的確不可思議。但我覺得這些并不重要,佛教不注重有相的東西,最關鍵的就是我們一起學佛,學什么?學佛的智慧,學怎么樣解讀人世間萬世萬物的存在規(guī)律,學來之后,能改變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這才是最重要的。
《金剛經》里面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此,如何能在虛妄當中解讀有相的人生;如何能從出世間的角度去看待世間的萬世萬物;如何能從通透的出離心里面看出苦難的人生;如何能從苦難的人生當中無怨無悔地活著,即使被別人當牛做馬地驅趕著,心也沒有絲毫嗔恨之意,那才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和修行的境界。
好了,我們今天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