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自在」的人生

  真實「自在」的人生

  ──老和尚開示于八十五年三月十三日東吳大學

  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舉凡我們的所做所為,能夠符合真理的都可以稱為佛法,廣義來講甚至還包含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法、無為法,皆是佛法。佛法的領(lǐng)域是無窮無盡的,所謂「佛法無邊」就是這個道理。雖然是「佛法無邊」,但亦不妨礙以經(jīng)典為方便來談佛法,讓更多人了解佛法,進一步能體悟佛法無邊的要義。

  什么是「自在」呢?佛法講「自在」,儒家也講「自在」,甚至現(xiàn)在社會上有許多人也在講「自在」,如此眾說紛紜,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在」?《心經(jīng)》云:「觀自在菩薩」,為什么它不寫「自在菩薩」呢?因為菩薩是因「觀」而得「自在」,所謂「觀」就是覺照,就是反省,所以真正的「自在」得下一番工夫才能達到。

  但是目前有許多邪知邪見的人,也講「自在」,有所謂的「自在禪」,要吃就吃、要喝就喝、要玩就玩。其實這不是「自在」而是「放縱」,放縱自己的意識、放縱自己的行為,因此造了種種惡業(yè),產(chǎn)生種種的邪見,如此不但得不到「自在」,甚至于違法了還要坐牢,更何況違背了因果,將來更要墮入三途惡道。倘若我們在學校里面,認為功課壓力很重,沒辦法疏解,干脆自在一下、放縱放縱自己,如此不但學業(yè)不能成就,嚴重還會影響大眾、甚至學校、家庭、社會。

  依照不同的觀點,人們對「自在」有不同的解釋,大致可分為列幾種:

  一、邪知邪見的「自在」

  例如時下有人認為修行不要拘束,要吃就吃,要喝就喝,要玩就玩,不持戒、不用打坐,甚而曲解《六祖壇經(jīng)》的經(jīng)文:「心平何勞持戒」,所以放縱自己不持戒。并沒有反省自己的心、自己的行為,平不平、直不直?倘若心真的平了,言行自然符合戒法,所以祖師大德云何勞持戒,倘若心不平、行為不直,當然必需假持戒來規(guī)范我們的身語意。

  有人說不要拘束叫做自在,就佛法來看,行、住、坐、臥要具足四威儀,所謂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站如松,真正的自在應(yīng)是,養(yǎng)成好習慣行住坐臥能作主,自然具足威儀,擺脫因為懈怠、散亂種種習氣影響,才是真正的自在。例如打坐時雖強調(diào)身體要放松、自在,但還要注意幾個原則,第一個:就是身體雖然放松自在,但不得放逸。第二個條件:這念心也要自在、寧靜,而不是坐在這個地方,妄想紛飛,患得患失。

  也有人提出佛法的「自在」就是要吃就吃,不用吃素的邪見,曾有位學者發(fā)表一篇文章,他認為吃素沒有好處,吃素不是佛教的觀念,況且牛、馬、羊也吃素,最后不但沒得到好報,而且被人宰殺,其實這是不正確的知見。我們吃素,是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有生命,我們基于慈悲心不忍心吃眾生肉。儒家也是這么講:「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挂匀酪蚬慕嵌葋砜,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的親眷,所以不吃眾生肉,這完全是慈悲、平等、博愛的精神,以及對因緣果報的認知。而牛吃素是「業(yè)報」,如果不吃草連命都沒有了,所以了解了這些道理以后,就知道這位學者所提出的是邪知邪見的「自在」。事實上,無論大乘經(jīng)典或者小乘經(jīng)典都強調(diào)要吃素,由于一般人吃肉習慣了,沒有辦法立刻吃全素,所以一開始可以先吃「三凈肉」,然后再進一步吃「五凈肉」,最后完全吃素!溉齼羧狻咕褪侵溉齻條件,第一、不自己殺:就是自己不要殺生。第二、不叫人殺。第三、不見殺:不要親眼見殺。具足這三個條件的肉就是「三凈肉」。如果進一步,加上兩個條件就稱之為「五凈肉」。哪兩個條件呢?一、要「自死」,也就是動物自己死掉的,譬如老死、病死、災(zāi)難死。二、山里面野獸吃剩下的動物的肉。這樣子五個條件加起來就是「五凈肉」。

  二、愚人的自在

  第二種是愚人的「自在」,愚癡是指對于人生的真理不能明達,所以有種種錯誤的見解,愚癡的人所講的「自在」,是因為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理,認為人生就是為了享受,只知道吃喝玩樂,沉醉于酒色財氣之中,這種人沒有智慧,終日惛惛慵慵,一生愚癡生死,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如此就是愚癡的人所講的「自在」。

  三、唯利是圖者的自在

  第三種是唯利是圖者的「自在」,認為,我不妨礙你,你也不要妨礙我,所謂「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自己好就行了,認為人生就是要享受。以為人死了什么都沒有了,所以現(xiàn)在要即時追求快樂,雖然不犯法卻也不愿意做任何善事,尤其目前工商社會,處處講求功利,抱持這樣觀點的人不在少數(shù),「拔一毛而利天下」他不愿意,卻可以為了自己的享受而「一擲千金」,這個就是唯利是圖者的「自在」。

  四、圣人的自在

  第四種「自在」,就是佛法里面所講的「圣人的自在」。在佛法中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種圣人都可以達到真正的「自在」。什么叫圣人的「自在」呢?第一、心得自在。第二、口得自在。第三、身得自在。如何才是心得自在呢?能看、能聽的這念心要得自在,能作主,不隨妄想,不落昏沉,時時刻刻清楚明白,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處處作主,不受自己的煩惱、無明、妄想與欲望左右,這樣子我們的心就能夠自在。可是一般人卻很難做到;要睡睡不著,要坐坐不住,坐在這里感覺到無聊、空虛,腿又酸又麻,這念心不是打妄想;想過去、現(xiàn)在、未來,就是昏沉、瞌睡。如果看到好的境界心當中立刻起貪愛,看到壞的境界心里馬上感到厭惡,這樣子心就不能夠得「自在」了。

  我們這念心能夠達到「六根清凈」便是真正的自在,六根就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六根清凈」了就能夠真正得到「自在」。譬如眼睛看到好的境界,知道這是好的,不起貪愛;看到壞的境界,知道是壞的,不起煩惱。能知的這念心不染塵,不隨境轉(zhuǎn),誠如佛經(jīng)里面所講的「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諦而不動」,也就是對于諸法之相貌,什么是「是」、「非」、「善」、「惡」都清清楚楚,這個就是「知」,而這念心不再做任何取舍,這樣子六根不染六塵,這念心始終保持風平浪靜,靜像一潭止水;始終保持一塵不染,凈像一面鏡子一般,當下智慧心就現(xiàn)前了,日常行、住、坐、臥都能恰到好處,這樣子才是真正的「自在」,真正的「清涼」。

  如果要再進一步達到圣者的「自在」,心當中要連善念也不執(zhí)著,最后歸于無念,不想現(xiàn)在、過去、未來,這樣就是清凈心、菩提心,也就是佛菩薩的境界,如此心當中就沒有一點波浪。什么是「沒有一點波浪」?就是以前蘇東坡先生所說的「八風吹不動」,而八風又是那八風?指得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種境界;如果這念心能夠不被這八種境界風所轉(zhuǎn),就稱為「八風吹不動」。

  一般人都容易被境界風吹動,被這八種境界風牽引著我們產(chǎn)生貪、瞋、癡、慢、疑的心念,讓我們不得自在。除非這念心能時時保持平靜,心當中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并且經(jīng)常反省檢討,這樣才能夠在面對境界的時候,轉(zhuǎn)化煩惱,趨吉避兇。所以,我們要深刻了解人生的真理,也就是佛法的道理,才能真正地得到自在,否則就永遠得不到自在,永遠被外境之風所左右。

  除了這念心要自在,嘴巴也是如此,口要清凈;在日常生活中,要經(jīng)常贊嘆別人,不可以毀謗他人、侮辱他人。在《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中有提到,眾生的嘴巴經(jīng)常犯有四種過失:「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如果我們的嘴巴,能夠多說善言,不犯這四種過失,在平日說話不僅具有信用,人人都歡喜聽聞,念佛、持咒也容易相應(yīng),于口就能得到真正的自在。

  身要得自在前,必須要「身口意」三業(yè)清凈;那么如何才能使身清凈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幾點確實做到,身業(yè)便能清凈。這樣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就沒有罣礙,也容易得到禪定;在得到了禪定后,身體也就沒有了病痛;然后更進一步地在靜中養(yǎng)成、動中磨練,則動靜閑忙、一切時中都能作主,方為真正的自在,也就能如同禪宗祖師所說的:「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這樣才是真正的自在。

  普通一般人,由于身、口、意三業(yè)不清凈的關(guān)系,總是隨著煩惱妄想,動諸身口意造作諸業(yè),所以不容易得到自在。

  舉例而言:一般人在上班時,由于忙于公事,并不會感到有什么空虛、煩惱。但是一到下班回家,心情就變了;不但覺得缺乏依靠而感到無聊,心當中不知道該做什么才好,翻翻報章雜志,看看新聞,或者干脆打電話閑聊,甚至到最后跑出去花天酒地,如此一來,就容易發(fā)生種種意外、事故。為什么?因為心中的無明使我們做不了主,轉(zhuǎn)而與外界的業(yè)緣頻率感通,所以一出門,業(yè)障就現(xiàn)前了。

  佛法告訴我們,修行首先要起善念來轉(zhuǎn)化心中的惡念,乃至最后要連善念也不執(zhí)著,而達于無念,我們這念心一旦回歸到無念無想,凈像一面鏡子、一潭止水,沒有發(fā)出任何頻率,任誰也找不到你,如此就能夠轉(zhuǎn)化業(yè)障;在佛法而言,這就是超越了境界,契入了無生。所以,佛法實實在在是宇宙人生最高的真理。

  「自在」在表面上看來好象非常簡單,但是如果想要達到自在的境界,就必須要下一番真功夫。

  我們這念心之所以無法得到自在,就是因為心當中始終充滿了煩惱、妄想、瞌睡、無聊等業(yè)障,于是使得我們作不了主;然而,想要真正達到無念,就必須使我們這念心,在面對一切境界時,都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攀緣,不想過去、現(xiàn)在、未來,讓當下這個靈知靈覺的心性,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如此就是「無念」。而無念還是有深有淺,倘若我們能夠經(jīng)常地熏習,經(jīng)過三分鐘、五分鐘、一刻鐘……,時時注意這念心,進而使這念心,時時刻刻覺性都能現(xiàn)前,清楚明白,了了常知。動中如此,靜中如此;順境如此,逆境如此;白天如此,晚上也如此;甚至一年、十年都是如此,這念心始終沒有出、沒有入,超越了時間、空間,更超越了生死。如此也就是凈土宗所說的無量光、無量壽。

  要明白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大眾只要達到這個了了分明的境界,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就是如來。所謂「如來」,也就是指我們這念心當中,沒有妄想,沒有昏沉,處處作主,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如此就是真正的自在。

  這念心,沒有了妄想、昏沉,達到處處作主,如如不動的絕對境界,生命就是無窮盡的,也就是我們的真生命。這些都要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去用功、實踐才能達到。要經(jīng)常檢討反省這念心──有沒有妄想、煩惱,有沒有做虧心事。儒家中也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所以,我們要在因地中努力,無論行、住、坐、臥、做人、做事,都不違背這些善法與軌則,功夫到家眼、耳、鼻、舌、身、意,皆能作主,不攀緣顛倒,便能得到真正的六根清凈;乃至于生死自在、神通自在,最后成就如來法、報、化三身的究竟自在。

  佛法所講的「自在」,有深、淺之別;在儒家當中,孔子對自在的解釋,所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念心不管想什么事,都不會逾越規(guī)矩、禮法,也不會迷失自己,這就是一種自在。然而,佛法中的「自在」又更進一步──不但心要得自在,身、口也要得自在,如此,身口意三業(yè)清凈,不隨煩惱妄想;不隨外境遷流,便是一種自在,我們的生命便是無量、無有窮盡,這便是我們的真生命。

  什么是無量呢?證到「空性」就是無量。聲聞證到我空、菩薩證到法空,到最后,連空也不執(zhí)著,而悟到「本性本空」。圣人便是體悟到空性,所以能從煩惱妄想中解脫,轉(zhuǎn)凡成圣,成就道果

  佛法中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譬如一杯水:水是一種色,舉凡境界、形象,有其名稱,這些都屬于色。例如,水是由一個氧、二個氫原子所組合而成的,如果將這些原子分開,那么所謂的「水」也就不存在了。再進一步研究,水一遇高溫就會變成氣,此時的水也不再是「水」,而是「氣」了。乃至于這個「氣」也是虛妄的;一旦水遇熱成氣,升到空中遇冷又變成水或雪,若再次遇上高溫,水或雪的形象又沒有了。因為一切法皆是緣起,也就是佛法所說「遇緣而生」的道理,這個世界一切的現(xiàn)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是假有、假名、假形、假相。我們這個身體,甚至于外在的一切物質(zhì)現(xiàn)象,也都是因緣假合而成,隨緣變異,緣盡還滅,所以體性是空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是如此。

  圣人不但能了解空性的真理,也能真正體證到空性,所謂「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就是這個道理。小小的芥子如何納入如此大的須彌山?證到了「色即是空」的境界,就能夠如此。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證到了空性,能行種種神通變化,于佛陀的諸大弟子中神通最為第一!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必須根據(jù)佛法的道理去研究分析,事上與理上了悟,一切諸法皆為空性,落實修證,如此才能達到真正自在無礙的境界。

  儒家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只要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去落實,必定能達到真正自在的境界;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就是指人格必須完整,人格完整是為人處世,成賢成圣的基礎(chǔ)。若要人格完整,就必須先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再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以上的五條戒律做到了,人格才算是真正的完整。

  佛法中的「五戒」,就好比是儒家中的「五!供ぉと、義、禮、智、信;五常是中國社會的倫理道德,是一種長久不變的規(guī)則。而佛法中的「五戒」與儒家的「五常」,都是做人不變的根本,根本做到了,就能提升自己。

  佛法中言:「一乘任運,萬德莊嚴」就是如來自在的境界,是一種絕對的境界。一般人都是活在相對的世界中,有明、暗、動、靜;有善、惡、美、丑,若要提升自己,就要用我們這念心,借著外境的磨練,練習將相對轉(zhuǎn)成絕對。經(jīng)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是這個道理。假如想離開這個世界,另外再找個凈土、找個佛,是不可能的,因為當前這念心覺悟了就是菩薩,菩薩達到最高的境界就是佛,如此則定力圓滿、慈悲圓滿、平等心圓滿、善法圓滿,所有一切究竟圓滿,具足清凈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這就是「一乘任運,萬德莊嚴」──如來自在的境界。

  所以,若想得到最為真實的自在──無論是羅漢、緣覺、菩薩的自在,乃至如來的自在境界──最初的用功起點,都不離開人道,也就是必須先建立完整的人格,超凡入圣以人為本,以心為本。因此,要想達到最高、最殊勝的自在,首先受持三皈、五戒,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此后,再進一步成就菩提智慧,就可以真正做到生死自在、神通自在,乃至最真實、最究竟的自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