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
拈花微笑
人生在世,結交朋友能得知己,任用屬下終成心腹,彼此共事而有默契,如此,凡事皆能心領而神會的話,一定可以得心應手,無往不利。生死不渝地互相信賴,非語言文字所能溝通;血淚交融的體驗,刻骨銘心的感受,亦非語文所能形容。所謂“如人欽水,冷暖自知”,唯有過來人,才能夠體會這些無法透過語文來表達的心境和感受。
做父母的比較容易知道孩子們的需要,孩子們卻不容易知道父母的苦心;圣賢可理解一般大眾的苦難,而凡夫卻不知道圣賢的胸襟是什么。中國古代的圣君賢相,洞察民間疾苦,只要有一人遇到不幸,就覺得是他們自己沒有盡到責任,而儒家“親親而仁民”的理論根據(jù)便在于此;對于自己的骨肉、自己的族類,如手足同體,如辱齒相依、如枝葉同根,共榮辱、同命運。這都是由于高瞻遠矚、體驗深切,方能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整體感!白怨攀ベt皆寂寞”,正因為普通人對他們的心胸莫測高深,故以為寂寞;其實他們先天人之憂而憂,后天下人之樂而樂,既與天下人同憂戚、共喜樂,怎么會寂寞!
《維摩詰經(jīng)·文殊師利問疾品》中,文殊菩薩問維摩詰居士:“你害了什么病,怎么會害病的?”
維摩詰說:“一切眾生,從癡生愛,故生了病。眾生既害了病,所以我也害病;如果一切眾生的病痊愈了,我的病也就好了。為什么呢?因為菩薩是為了眾生而入生死,如果眾生得離病苦,菩薩自然無病!
諸佛菩薩,能與眾生的心相通,眾生卻無法知道諸佛菩薩究竟對眾生做了些什么?唯有有了相等體驗的人們,始能互相了解,而且只要一揚眉、一瞬目等的小動作為暗示,就代表全部的感受,完成了彼此的溝通,這便稱為“以心印心”,心與心相應了。否則,彼此無法對流,僅是單向通行罷了。
拈花微笑的故事
依據(jù)禪史資料,宋以前未見“拈花微笑”的記載,宋代智昭的《人天眼目》第五〈宗門雜錄〉中,記述王荊公在翰苑,讀到此項記載是出于《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此經(jīng)為歷來大藏經(jīng)所未收,亦為各種經(jīng)錄所未載。傳說日本天臺宗的圓仁慈覺大師,于唐末之際,來華留學,曾將此經(jīng)抄回日本,秘藏于某寺經(jīng)函,三百年后,復現(xiàn)于人間,但已為蠹魚侵蝕,并有脫頁之處,F(xiàn)已被收入日本編印的《卐續(xù)藏經(jīng)》〈補遺〉編中,并且有兩種釋本,一是一卷,一是兩卷,均未見其譯者是何人。兩卷本的破損很多,對于付法的敘述,比較簡單;一卷本的,頗為完整,而且兩見“拈花”的描述,F(xiàn)在以語體文把它節(jié)譯介紹如下:
釋迦世尊在進入大般涅槃之前的不久,有一天在靈鷲山頂,對百萬人天及諸比丘宣說:“不久我就要入涅槃了,諸位想要問法的,就快點隨你所想知的問題問罷!
大眾靜默地坐著。
大眾之中,娑婆世界之主的大梵天王,即以千葉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花,雙手捧著,舉過頭頂,奉獻佛陀,退后頂禮,并且請示世尊:“世尊成佛以來,五十年間,種種說法教示,化度了一切根機的各類眾生。如果尚有最上的大法未說,墾請世尊為我等及將來修菩薩行者,以及欲修佛道的凡夫眾生,敷演宣說!闭f畢此語,大梵天王即將他自己的身體,化作莊嚴寶座,請如來坐。
世尊受此蓮花,坐些寶座,無言無說,但向法會大眾,拈起蓮花。此時與會的百萬人天及比丘眾,大家面面相覷,不知如來的動作,是在表示什么。唯有長老摩訶迦葉,知道世尊所示,即是無上法門,所以破顏微笑,從座而起,合掌正立,默然無語。世尊便向大眾宣示:“這就對了。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囑,摩訶迦葉!庇终f:“如今,如來快將滅度了,諸比丘們,都可依止摩訶迦葉,入大乘門,修行佛道!
這段經(jīng)文,記述佛將入滅,鼓勵弟子們問法,結果由于大梵天王獻花請法,引出了世尊給摩訶迦葉付囑無上大法的佛事。此一大實相無相的人,始能領會。世尊為報大梵天王請示最上的大法,即將大梵天王剛剛奉獻的蓮花拈在手上,意思是說:盡虛空遍法界,有那一樣不是在說最上的大法呢?實相無相,亦無不相,無特定的某法是實相,亦可說每一法都未離實相。所以不必另外去找,連你剛才獻給如來的蓮花,何嘗不就是最上的大法?于是拈起花來給大家看?上,百萬人天及諸比丘之中,除了摩訶迦葉,無有一人,能夠體會佛所示意。只有摩訶迦葉,已證實相,已知佛意,所以破顏微笑,合掌正立,默然無語。表示既與佛心相印,說話已是多余。因而受到世尊的印可,承認他已傳承了佛的無上心法,那個無上心法的名稱,叫做“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正法的眼目藏于此,寂靜的智慧亦存于此。
后來中國禪宗所說的“西來意”,便是指的西天二十八祖,代代相隨的這個無言之教。既是以這不用言教的“涅槃妙心”為修證的宗旨,后代祖師相傳,稱為密付密受。此所謂密,不是秘密不許人知,而是不為未得開悟?qū)嵪嗷?a href="/remen/fox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性的人所知;唯悟者與悟者之間,相通相知。
拈花微笑是宋朝以來的傳說
釋尊付法于摩訶迦葉之說,最早出現(xiàn)于《大般涅槃經(jīng)》卷二,四十卷本及三十六卷本,均有同樣的記述:當世尊宣布了即將入滅的消息之后,比丘們頗為驚惶,不知在佛滅之后,應當依止何人,繼續(xù)修持梵行,甚至要求,跟隨世尊一同入滅。世尊因而說了如下的一段話:
諸位比丘,你們不應作如是語,我今所有的無上正法,全般付囑摩訶迦葉。
如來滅后,摩訶迦葉當為你們作為大依止,猶如如來為諸眾生作大依止。
摩訶迦葉在釋尊的諸大弟子之中,苦行第一,年高德劭,最為持重,也最受大眾的尊敬,佛在入滅前,將若干尚未離欲的弟子,交代由摩訶迦葉照顧,乃是常情常理。佛滅火化之后,大家為了爭奪佛的肉身舍利,幾乎引起戰(zhàn)斗,摩訶迦葉則不以擁有釋尊的肉身舍利為大事,他的大事乃是集合當時尚在人間的釋尊及門弟子,把各人所聽到過的佛的教示,集體成統(tǒng)一性的釋尊遺教,稱為法身舍利。就此偉大的貢獻而言,摩訶迦葉受佛付囑,傳佛心印的說法,便可信其為事實。至于說,唯有摩訶迦葉一人,傳得釋尊的無上正法,由于摩訶迦葉擁護佛法,而又流傳佛法的事實,也是說得通的。
因此,釋尊臨要涅槃之前,付法傳衣給摩訶迦葉的事,禪宗典籍,都是承認的。至于考查佛陀入滅之時,摩訶迦葉并不在會,何以在《涅槃經(jīng)》中,記載了傳授無上正法給摩訶迦葉之說?宋朝的明教大師契嵩,在其所著《傳法正宗記》卷一,解釋為“以佛說法的先后而知,而說法華,后說涅槃,摩訶迦葉出席了法華盛會,而未見于涅槃盛會,付法之事,當在佛說此兩部大經(jīng)之中間。”另外,契嵩對于拈花微笑之說,則謂:“未始見其所出,吾雖稍取亦不敢認為那就是事實,因為其他有關諸書,開端必列七佛相承,獨此無之!彼遣桓也尚庞写四榛ㄎ⑿Φ氖穼,則很明顯。
不管如何,這則故事非常動人,因為它很有禪的風貌,而且是人人都能懂得和接受的。所以一經(jīng)傳出,便受到了普遍的歡迎。
實則,默然不語,而又勝過千言萬語的例子,在《維摩詰經(jīng)·入不二法門品》,已見過了文殊菩薩說:“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不二法門!蔽氖庠賳柧S摩的意見,維摩的反應是“默然無語”。此與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所見,摩訶迦葉對釋尊拈花示眾的反應,也是“默然無語”,有雷同處;所不同的是加上了微笑的表情,更顯得平易近人,既使人覺得高深莫測,又覺得就是那位天天見面的隔壁阿叔一樣親切。
拈花微笑是禪宗常見的公案
中國禪宗,受《維摩經(jīng)》的影響很深,對于《楞伽經(jīng)》、《金剛經(jīng)》,也極重視!毒S摩經(jīng)》的“默然無語”、《楞伽經(jīng)》的“無門為門”、《金剛經(jīng)》的“無法可說”,都表示了無言之教,才是最上大法。
現(xiàn)在舉四則類似的公案,以供參考。
一、神會挨罵:《六祖壇經(jīng)》記載,有一天六祖大師向大眾說:“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得嗎?”神會站出來說:“是諸佛的本源,神會的佛性!绷嬲f:“向你說無名無字,你怎喚作本源佛性?”
二、踢倒凈瓶:一日百丈對華林及溈山靈祐兩人,指著地上盛水用的凈瓶說:“不得喚作凈瓶,汝喚作什么?”華林云:“不可喚作木[木+突]也!卑僬捎謫枩可,溈山舉腳,踢倒了凈瓶,便出去。百丈便謂:“華林首座,輸給靈祐了!
三、新羅僧挨打:一日晚上,德山上堂,謂大眾:“今晚不得問話,問話者三十拄杖!睍r有僧出,方禮拜,德山便打。僧問:“我又沒問話,和尚為什么打我?”德山反問:“你是哪里人?”僧說:“新羅人。”德山便說:“你未上船時,就已打你三十拄杖了!
四、俱胝豎指:凡有人向俱胝參問,俱胝唯豎一指相示,他有一名童子為侍者,外人問他:“俱胝和尚說什么法?”童子也豎起一指作答。俱胝聞見,便以利刃,斬斷其指,童子痛號而去,俱胝忽喊:“童子。”童子回首看,又見俱胝豎起一指,童子忽然領悟。
以上四則公案,同示無言之教,所見各不相同。神會不會,所以多嘴:新羅僧自以為懂了,其實仍未領會;童子悟及,宗旨既不在言,亦不在指;溈山已知,別說言語多余,連凈瓶這個形象,也是礙手礙腳的東西,意在言外,更在物外。
有一次,我去訪問一個家庭,正好遇到那家的長女在夫家受了委屈,回娘家來,淚眼婆娑地向父母訴苦,全家人都好言勸慰她,她還是哭泣不止。不多久,她的丈夫也來了,什么話也沒說,只是向岳父母請了安,并朝著她微笑,她便破涕為笑,高高興興地跟著丈夫回去了。在一旁的少女,是她的小妹,當她姊姊走后,便將小嘴一翹,嗯了一聲說道:“大姊真是好賤!這樣嚴重的事,就這么算了嗎?”
“丫頭,你還小,你不懂的,這叫做無言勝有言,盡在不言中,他們兩人已經(jīng)沒有事了!彼麄兊哪赣H說。
這段小故事中,母親不必再問大女兒,已知小夫妻倆沒有事了。年輕的太太不必要求丈夫解釋,已知問題解決了。只有那個小妹,是一只呆頭鵝,因為她不是過來人,也不是當事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與家人、朋友及其他乃至不相識的人之間,只要用心注意,就會發(fā)現(xiàn),常有許多默契同感之處。未必一定是老友之間,才有所謂靈犀一點通的心電交感;凡是有同樣需求、同樣學養(yǎng)和有過同類體驗的人,就會覺得彼此間心靈的距離好近。
準此而言,禪者的悟境,雖不是人人可得而經(jīng)驗的,人與人之間,乃至人與眾生之間,由大而小,由著而微,總會有若干相通、相共、相同的事情和經(jīng)驗狀況吧?所謂同舟共濟,我們同居地球、同吸空氣、同飲食、同取暖、同求生、同畏死,算一算,相同的地方太多了。民胞物與,以及同體大悲的心懷,為什么就體驗不到呢?
- 圣嚴法師: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圣嚴法師: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圣嚴法師: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圣嚴法師: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懷
- 圣嚴法師: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合為一的
- 圣嚴法師:不論是否已經(jīng)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圣嚴法師:佛經(jīng)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jīng)?
- 圣嚴法師: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圣嚴法師:出生食是什么?
- 圣嚴法師: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圣嚴法師:對于家庭暴力需謹慎處理
- 圣嚴法師: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圣嚴法師: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圣嚴法師: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圣嚴法師: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圣嚴法師: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圣嚴法師: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圣嚴法師:如何離苦?遠離苦的感受
- 圣嚴法師: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系的痛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