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五戒(九)
略說五戒(九)
如瑞法師
第二盜戒
凡是有主物,不可以盜心取,如果自己取,叫別人取,或用咒來取,或寄放的東西你不還主人,或者賴債不還,乃至偷稅漏稅,這些都屬于犯盜。在解釋罪相之前,來解釋兩個概念:一個是有主物;一個是錢體。
有主物:三寶物、別人物、非人物。
三寶物:佛物、法物、僧物。
先來說佛物,佛物分四種:佛受用物、施屬佛物、供養(yǎng)佛物、獻佛物。
第一種佛受用物的體是:堂宇、衣服、床帳等。
堂宇:是指佛在世的時候所住的房子,以及佛滅度后供奉佛像的殿堂,比如現(xiàn)在的大雄寶殿等。
衣服、床帳:是指佛所穿的、所用的東西,以及佛滅度后,供養(yǎng)佛的衣袍,佛受用的莊嚴物,這些東西因為佛曾經(jīng)受用過,所以不可以互移,不可以把佛受用的衣袍,用到其它地方,或來換取其它東西,這是不可以的。也不可以轉(zhuǎn)賣,不可挪用,佛的受用物只有佛才能受用。但如果有難緣,比如毀寺等,可以暫時保存起來,等難緣過去以后,還要送回原處。佛受用物,如果有損壞,必須妥善處理,不可以隨便丟棄和轉(zhuǎn)賣。比如放在佛坐底下,要迭的整整齊齊放好。律說,佛坐具等,一切天人供養(yǎng),如同塔寺。為什么?因為法身無相,法身遍一切處,這個無相,怎么知道其存在呢?隨物表現(xiàn)。這些東西就是法身的體,所以佛的受用物不可以隨便亂用,佛用過的,比如床帳等也不可以隨便處理的。
第二種施屬佛物:如金銀錢寶奴畜等。金銀錢寶就是供養(yǎng)佛的錢財,供養(yǎng)佛的錢財可以存到銀行長利息,長的利息還要歸到佛的錢財里,所以叫無盡財。就像父生子,利息又生利息。但這些都是歸佛用的,不可以摻雜,不能說本錢給佛用,長的利息用到其它地方,這是不可以的。
奴:就是布施給佛使用的人。專門布施來侍候佛,這也是不可以隨便的。過去有錢的人家,把家里的奴、婢供養(yǎng)到寺廟里專門侍候佛。
畜:指專門為佛馱用物品的畜生。
奴也好,畜也好,只可以佛用,其它人不可以借用。
施屬佛物是系屬佛的,跟佛受用物不同。施屬佛的東西可以買供養(yǎng)具來供佛,因為施主供養(yǎng)佛的錢財是給佛用的,所以可以貿(mào)易,不同受用物。我們居士學(xué)了一定要懂,到了寺廟里,如果供佛的時候,前面有人給佛搭了袍,再有人去又給佛搭個袍,后面人再給佛搭個袍,大家去了都往佛身上搭,佛能搭幾個袍?所以,只好前面的搭上,后面就把前面的拿下來,有的袍太多了,干脆搭都不搭,放一邊去了,實際供佛也沒有得到供佛的福報,不如把心放大點,供佛就供養(yǎng)錢,隨
意用,能用到什么地方就用到什么地方。佛需要造大殿就造大殿,現(xiàn)在缺桌子就做桌子,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心不要這么局限。如果一局,比如你供養(yǎng)了一個袍,如果沒給你搭,還有了罪過。所以,我們出家、在家必須互相學(xué),學(xué)了以后,出家人如法做,在家人也如法做,正法才可以久住。這就要了解到,第一種受用物,不可以隨便改變,第二種施屬佛物是可以貿(mào)易的,因為錢財可以供養(yǎng)佛用的,奴、畜是隸屬佛的。
第三種供養(yǎng)佛物:是指花、香、燈、燭、幢幡等。這一類原則上是不可互用、別用的,供養(yǎng)佛就是供養(yǎng)佛,但是有一種開緣的情況,就是供養(yǎng)佛的花多了,或者供養(yǎng)佛的燈、油太多了,可以轉(zhuǎn)賣。比如供花的錢太多,可以貿(mào)易供燈,供燈的太多了,也可以轉(zhuǎn)賣。再多了,可以變成錢,放到佛的無盡財里。如果供養(yǎng)佛的幢幡、寶蓋太多,如果改做,一定保證不改變本質(zhì),都是幢、幡、蓋這一類的可以改,不可以改做其它的;ǹ梢赞D(zhuǎn)貿(mào),幢幡寶蓋可以改做,但是不要變質(zhì)。
第四種獻佛物:糕點瓜果飯菜等。獻佛物能不能動呢?根據(jù)律里來說,奉侍佛的人可以受用,奉侍佛的人,不管是出家人也好,或者在家人也好,居士拿來供佛,比如供了一盤蘋果,供完后你奉侍佛的人就可以自己吃,這個可以。但是,這里有一點要注意,如果今天供佛的是常住的僧物拿來供佛的,或者有居士來供佛還要供全體僧,這個就不能吃,必須給出家人分,或者出家人從庫房里拿出來供佛,供完后就要收回去,有的居士說,怎么供了這么多不給我們吃呀?因為這是僧物。這個必須要清楚,學(xué)了以后,居士們到寺廟里供佛的時候就可以不局,供佛后出家人也能吃,在家人也能吃,這樣誰吃了都沒有過失。如果要是局的話,我供佛后一定給出家人吃,比如有在家人吃了,那就會犯了盜僧物。學(xué)是為了正確了解日常中怎么行,我們有時候在家人不懂,認為在寺廟里供完佛的東西一定很好吃,覺得很吉祥,而供佛的居士偏偏供完佛后要供出家人的,這樣就不好了,所以居士們心不用局,供完佛就沒事了,那誰來處理這些供物呢?奉侍佛的人
就可以。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他就可以分配,就可以分給居士們吃。所以這就要懂,獻佛物奉侍佛的人可以來分配。但是如果屬于常住常住物供佛,那就不能隨便動用。居士的心有局必須按居士的心來分配,這就免得造成過失。這是四種佛物,體要弄清楚,處理方法要了解。還有佛像、舍利,如果偷佛像,主人的心是局的,這就是我的佛像,那就按佛像的價值來計算,佛像假如值五錢,那就犯上品不可悔的罪。如果佛像沒有局,在這可以拜,誰拿走拜也可以,這樣拿
走就不犯。所以佛像開凈心供養(yǎng),有時看到佛像很好,就想拿回家好好拜,為什么說佛像拿走不犯?因為佛像可以遙禮,拿走了可以觀想拜。但是我們還是要提醒,有主人還是不可以的。
法物同樣也是四種:法受用物、施屬法物、供養(yǎng)法物、獻法物。
法受用物:是指箱、函、匱、簏、巾袱等。法受用物專屬于法,不可以隨意轉(zhuǎn)變,和佛的受用物是一樣的。
施屬法物和佛的施屬物是一樣的:金、銀、錢、寶奴畜等。是專門法來用。
供養(yǎng)法物跟供養(yǎng)佛物是一樣的:花、香、燭幢、幢等,處理方法也一樣。
獻法物跟獻佛物也是一樣。
如果是盜心取經(jīng),經(jīng)書有主人,就按紙墨人工,書的成本來計算,如果價值滿五錢,就是上品不可悔的罪,如果不滿五錢,就是中品可悔的罪。
佛語無價,不能拿錢來計算,是望經(jīng)書的守護主結(jié)罪,就是望經(jīng)書的主人結(jié)罪,滿五結(jié)重。對經(jīng)典等法物,如果燒毀,要結(jié)逆罪和中品可悔的罪。為什么燒經(jīng)書結(jié)逆罪呢?我們知道殺父殺母是犯逆罪,燒經(jīng)書就如同燒父母,經(jīng)書是法身父母,所以也結(jié)逆罪。結(jié)逆罪是約知道經(jīng)書不應(yīng)該燒,燒了就結(jié)逆罪。如果確實不知道燒經(jīng)書有罪,就犯中品可悔罪,可以懺悔,懺悔以后,不可以再燒。一定要了解燒法寶罪重,如同破僧、殺父、殺母,諸佛也是要從學(xué)法中而來,如同燒法身父母,所以結(jié)罪重。
關(guān)于借了有主人的經(jīng),看完后,拒絕還,讓主人生疑,主人想:他怎么借我的經(jīng)書不給我呢?他到底還不還我了呢?如果他有這種疑心,他弄不清你到底還不還他,這樣就犯中品可悔的罪,可以懺悔。如果決定拒絕還,這時按紙墨人工算,如果滿五錢,就犯上品不可悔的罪。
再就是盜寫盜聽,如果經(jīng)書不讓抄,還有秘方一類,人家不讓抄,因為主人吝護不公開,都按價定犯,滿五都犯上品不可悔的罪。
僧物也四種:常住常住僧物、十方常住物、現(xiàn)前現(xiàn)前物、十方現(xiàn)前物。
第一種常住常住物的體是:寺舍眾具、銀錢重物、華果樹林、田園仆畜、眾僧廚庫、生熟等物。我們來看兩個常住,這兩個常住字一樣,但意義不同,前一個常住是指人,后一個常住是指物,就是常住的物。常住常住物就是常住人受用常住的物,常住的人約縱來說包括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出家人,約橫來講是指整個南閻浮提的出家人都是屬于常住的人,總而言之,十方三世一切凡夫圣僧證果的人,都是常住常住物的主人。
寺舍眾具是指的寺廟、僧房、桌椅、板凳等等,這些都是屬于常住常住物,還有銀錢重物,就是錢寶等重物,還有大眾僧的田地、果園、仆人、畜生等。這個必須學(xué),有些寺廟種了果樹,比李樹、蘋果樹、桃樹等,我們居士想這沒什么,順手摘上一個蘋果、一個桃吃,這個罪過就重了,就盜了常住常住物,小蘋果你看著不大,它的主人是誰?是常住的人,常住的人通了多少?你問其中的一位師父:師父我吃行不行?這位師父作不了主,他只是其中主人的一個,你問遍所有
寺廟里的人,你也沒辦法吃,因為什么?你能把所有南閻浮提的僧人都喊來嗎?既使你能喊來,還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僧人呢?常住常住物的主人多,就像一個桌子,如果一損害,這個桌子的主人是十方三世凡夫賢圣僧,盜了這個是望這么多的人結(jié)罪。雖然盜了一分錢,這一分錢的主人這么多,你說你怎么還?大家都是這一分錢的主人,如果只盜一個主人的東西,這個結(jié)罪輕,把錢還了就行了,望主多就沒辦法還。所以,盜常住常住物是望十方三世凡夫圣僧結(jié)罪。經(jīng)律里
有說,犯五逆十惡能救,盜僧物沒辦法救,為什么?不是說不救。這個業(yè)太重了,沒辦法還怎么救你?這個要特別注意!不僅是說在家人,出家人也一樣,出家人只是主人中的一個,你但可受用,不能拿走。比如來到寺廟里用桌子,用完放下就好了,一帶走就偷了常住常住物,不管在家出家都是如此。以后學(xué)到大集經(jīng),就會講到這些果報。
眾僧廚庫生熟等物,廚是大寮做飯的地方,庫是大眾僧存放物品的地方,生熟就是生的糧食和做熟的飯菜等。如果在庫房,屬于常住常住物,如果拿出來做熟,就屬于十方常住物,打板進界有份,體是不同的。
第二種十方常住物:前面的十方約人來講,這個十方按南閻浮提的出家人來說,光有橫沒有縱。后面的常住是指常住的物,這種物是指每日供僧常食,就是每天供出家人的早齋、午齋。在庫房是屬于常住常住物,拿出來屬于十方常住物,誰有份呢?到吃飯時候,打犍椎,板聲一響,所有的出家人進來都有份,進來吃飽不能帶走,就是隨人一飽,我們居士們不要說吃了再帶個饃饃走,或者沒吃飽再裝點,這是不行的。不過,在我們這里大家可以盡管放心,有人供齋,會問他:我們在辦學(xué)習(xí)班,有這么多的成員,你供不供我們居士班的人?如果說供,大家都可以受用,不供,那就要另外給出吃飯的錢,在這兒一般不會讓大家犯過的。受用的時候,隨人一飽不可拿走。
第三種現(xiàn)前現(xiàn)前物:第一個現(xiàn)前是指現(xiàn)前的人,第二個現(xiàn)前是指現(xiàn)前的物。指居士們布施供養(yǎng)現(xiàn)前僧的比如房舍、醫(yī)藥、衣服、臥具,但他有局,只供養(yǎng)現(xiàn)前的出家人。為什么要給大家講這些體?我們來到寺廟就要懂,人家供養(yǎng)現(xiàn)前現(xiàn)前僧的東西,比如有居士供養(yǎng)出家人一支筆,你看見這個筆可能會覺得這個沒什么,拿起來就用然后帶走,這就盜了現(xiàn)前現(xiàn)前僧物。雖然一個小東西,但是要分給現(xiàn)前出家人的,如果拿了就犯盜,后面我們還會說到,要了解這個體以便我們來護戒。
第四種十方現(xiàn)前物。它的體是亡五眾的輕物,還有時施非時施。十方是指十方的人,現(xiàn)前是指十方現(xiàn)前的物。亡五眾輕物是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往生以后留下的輕物。這個出家人往生了,有很多要求的,他的重物像錢寶之類,是要供養(yǎng)寺廟的,像三衣、缽隨身用來修道的東西,就是資身辦道的東西是輕物,像以前出家人一個背夾子就背走了,沒有現(xiàn)在有柜子、桌子等,柜子、桌子、椅子要歸到常住里,只有這些隨身的輕物可以分。有些出家人,比如說在白衣家往生了,重物要送到附近的寺廟里去,輕物呢,來的出家人作法分,我們在家人不能要,這是出家人所應(yīng)該分的,居士們不懂,認為以前皈依這個師父跟他很有緣,那他往生了,拿他的衣服或者拿點什么東西來作紀念,這個是不可以的。但是怎么樣可以呢?比如你家里有位老師父往生了,往生怎么處理?如果沒有別的出家人,只有你一個居士在,那你把他的重物送到寺廟里,輕物就隨來的出家人,他們作法分,分了以后,你可以跟師父乞說:師父,能不能把你得到的這個小東西給我作個紀念?分到他手里的,他給你是可以的。我們要懂,有些東西轉(zhuǎn)化了一下手,要了就沒罪過,直接去拿的話就有罪過,師父們有時給你一樣?xùn)|西,分到他手里了,東西是他個人的,他給你就沒關(guān)系,如果是常住的就有不可以了。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怎樣增進智慧和珍惜福報?為什么要福慧雙修?
- 修行人要勤求佛道,遠離放逸,把當(dāng)下價值最大化
- 以歡喜感恩的心,恭迎藥師佛圣誕日
- 生病了該怎么辦,怎么面對疾?
- 修學(xué)佛法,要大膽的親近善知識
- 自律管好自己,慎獨切莫放逸
- 留心觀察、用心感知,生活中充滿了感動
- 境不迷人人自迷,心安一切安,心凈一切凈
- 今日事今日了,做好每個當(dāng)下應(yīng)該做的事
- 人命無常,人身難得,聽聞佛法要及時
- 中秋時節(jié),感念月光菩薩的功德
- 修行要認識自己,不能以自己之長去比別人之短
- 秋天的谷穗,告訴了人們謙下是美德、修養(yǎng)、境界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