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的律儀生活

  9月02日: 學習戒律的意義

  這個學期為大家安排的是有關(guān)戒律的課程,主要由則慧法師給大家講。

  此次戒律課學習的內(nèi)容,包括在家戒、菩薩戒、瑜伽菩薩戒這幾部分。在家戒、菩薩戒的學習內(nèi)容主要參考圣嚴法師的《戒律學綱要》。上學期我在戒幢佛學研究所給學員講過這門課,錄有光盤及音帶,在網(wǎng)上可以下載。網(wǎng)絡(luò)的上課局限很大,主要還得靠大家在課后自學。戒幢佛學教育網(wǎng)也收錄了其它法師講解的有戒律的音帶及律學著作,希望大家能夠有效地利用網(wǎng)絡(luò)所提供的學習條件。在這個課堂,時間很有限,法師不可能非常詳細地為大家講解,只能是做些重點提示,并給大家解答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所以,大家最好是帶著問題來聽課,否則效果不會很好。

  另外,大家來上課的時候最好用真實的姓名,這不僅體現(xiàn)了大家的學習態(tài)度,同時,也體現(xiàn)了你的誠意,是對法師的恭敬,對佛法的恭敬。

  通過上一學期的學習,不知大家感覺效果如何?期末有部分學員沒有交作業(yè),實際上參加考試只是對自己的學習作一個總結(jié),希望大家不是抱著隨隨便便的態(tài)度來參加學習。雖然網(wǎng)絡(luò)教學的隨意性比較大,不過,別忘了我們是來學佛的,我們應(yīng)當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tài)度來進行學習。

  《瑜伽菩薩戒》是非常好的一本戒經(jīng),開遮特別善巧,非常契合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

  我們學習戒律,不只是學習理論上的知識,更要將其和具體的修行實踐結(jié)合起來。所以,希望大家每天誦一遍《瑜伽菩薩戒》。誦戒、誦經(jīng)的意義非常重大,這是一種強化訓練,讓戒的內(nèi)容、經(jīng)的內(nèi)容深刻地種在我們的八識田中。

  當然,學戒最主要的目的是持戒,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遵循戒律的重要性。

  在“戒、定、慧”三學中,是以戒為基礎(chǔ),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而學戒首先要從受戒開始,不知道在坐的有多少人受過戒?

  如法地受戒很重要。如法地受戒,才能得到戒體。

  受別解脫戒的戒體是成就解脫的根本;受菩薩戒的戒體,是成佛的根本。

  下面由則慧法師接著給大家講本學期的教學進度。

  9月9日:何為真歸依處?

  歸依三寶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其實并不簡單。

  三寶是佛法的全體,學佛從歸依三寶開始,到最后,三寶又要在自身得到實現(xiàn),這包括了學佛修行的整個過程。

  三寶既是外在的,也是內(nèi)在的。

  初學佛首先要歸依外在的三寶,歸依是尋求一種依托:所謂自依止、法依止,這是學佛修行的兩大要領(lǐng),也是佛法不同于一般宗教之處。

  原始佛教比較偏重自力,正像一個人吃飯、生病、煩惱要靠自己來擔當一樣,修行也只有依靠自己的身體力行來實踐。

  自力中包含著發(fā)心及自身的修行實踐?墒,學佛修行是否光靠自己的力量就行了呢?我們可以看到,世間多少希望走上解脫道的人,因為沒有明師指點,最后往往欲升反墮,落入邪教的泥塘中。

  一個人靠自己悟、自己修,除非先天的慧根特別好,否則多是事倍而功半。尤其在環(huán)境這么復雜的今天,修行比起以往任何時候恐怕都要艱難,沒有相當?shù)?a href="/remen/dingl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定力,我們很容易就淹沒在五欲塵勞中。

  所以,在學佛的過程中,我們要依靠三寶的力量。一方面能夠聽聞正法,樹立人生正見、樹立佛法的正見,明了真正的解脫之路。更重要的是,有善知識為依止,為指導,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如法地生活修行。

  我們整個學佛的過程都離不開善知識的指導。所以,密宗特別重視上師的作用,善知識的地位甚至比佛還高,因為有上師而后知三寶的功德,而后能修學正法。

  當然,我們還必須認識到,我們所歸依的僧寶,不僅僅是指某個善知識,“歸依僧”是以整個僧團為歸依對象。在具體的修行中,我們可以依止某個善知識。但如果歸依時只存心于某個人為歸依師,那便不得歸依體了,這一點大家切切要注意。

  現(xiàn)在許多寺廟都在為信眾傳歸依,但總是草草了事,有的雖然都隆重便令人卻不得要領(lǐng)。在受歸依的時候,大家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歸依的儀規(guī)中,我們不僅要以虔誠的心來領(lǐng)受三歸,更要聽清三歸的內(nèi)容并宣稱三歸依,這都非常重要,是否宣稱三歸依直接關(guān)系到你能不能得到歸依體。

  歸依是學佛的開始,是成就解脫的基礎(chǔ),也是最終成佛的基礎(chǔ)。

  歸依體是歷代祖師大德代代相傳的,它有著不可思議的能量。沒有如法歸依的居士是不能得到歸依體的,所以,應(yīng)該重新歸依,以免自誤。

  9月16日:五戒與世戒的區(qū)別

  佛戒與世戒的區(qū)別在哪里?

  如果就戒相來看,佛教的戒與世俗的戒并不是差別很大。圣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中對這個問題講得很清楚,其中最為關(guān)鍵的是戒體的問題。

  在佛法的修行中,受戒就意味著戒體的獲得,而持戒則是對戒體的保護。

  得了戒體就是種下了解脫的種子,成佛的種子。戒體也是我們止惡行善的種子,而如法的受戒又是獲得戒體的關(guān)鍵,這是大家尤其要注意的。

  不知道大家受過戒沒有?受戒的又覺得自己得戒了沒有?

  得戒,首先要有如法的受戒儀式。它包括懺悔、發(fā)愿、三歸、說戒相四個方面。尤其在受三歸的時候,必須清楚地明白授戒師所說的三歸的內(nèi)容。如果三歸的內(nèi)容都沒聽清楚,那就意味著不得戒。所以,沒能如法受歸戒的人,應(yīng)該找機會重受。

  受戒、持戒又是對誰負責?這也是大家應(yīng)該知道的一個問題。

  我們要知道,受戒和持戒都是對自己負責:因為我要解脫,我要離苦得樂,所以我才要受戒并且持戒。

  我們可能會問:持戒有什么意義?

  在佛法中,自利與利他是統(tǒng)一的。真正對自己有利的行為,必然不會傷害到別人,并且能惠及他人。我們能對自己負責,也才有能力進一步對眾生負責。相反,沒有能力對自己負責的人,自然也沒有能力對一切眾生負責。

  佛教的戒律有雄厚的義理作為基礎(chǔ)。戒律是建立在因緣因果的基礎(chǔ)上。從自身而言,持戒是培養(yǎng)我們生命中善的種子,限制生命中惡的種子。

  當我們生命中善的種子在增長時,就意味著我們的人格得到了凈化,我們的生命得到了升華。而當我們生命中惡的種子增長時,就意味著我們的生命在趨向墮落。

  我們的每一樁善行都是在培育善的種子,它所帶來的,也不只是暫時的人天果報,更會將我們生命的未來帶入生生增上的良性循環(huán)中。而惡的種子一旦萌芽,也會形成強大的力量,給我們的未來帶來無窮的過患。所以,善惡的果報不是一時的,而是長遠的。

  無論是善行還是惡行,它的根源都在于我們的心。

  聲聞戒比較重視行為規(guī)范,而菩薩戒則更進一步地戒心。在菩薩戒中,要求我們起心動念都要如法,起一念貪嗔癡之心都是犯戒的。原因是什么?當我們的貪嗔癡現(xiàn)前時,就是在給惡的種子澆水,就在培養(yǎng)我們?nèi)烁裰胸澿涟V的力量。所以,嚴格的持戒不只是落實在行為上,而要時刻觀照我們的心念,要真正做到表里如一。

  持戒的行為,能給社會帶來自他和樂的效果。今天的社會,存在種種不安定。歸根結(jié)底,不外乎人們的貪嗔癡在搗亂。如果我們都沒有了貪嗔癡,社會還會不會出現(xiàn)那么多的問題?只要人類的貪嗔癡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世界將永無安寧之日。導彈防御系統(tǒng)有什么用?先進的軍事裝備一方面是用來相互制約,一方面是用來相互威脅。核武器究竟給世界帶來了什么?是安全的保障,還是更大的不安定因素?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只有認識到世界不安定的根源,才有可能最終解決不安定的問題。

  人類的犯罪現(xiàn)象雖然千差萬別,但不外乎殺盜淫妄。如果眾生都沒有了貪嗔癡,這個世界便是佛國凈土了!所以說,受戒、持戒,對社會安定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意義!

  今天這個社會,形形色色的的問題這么多,人類道德水準低下,天災人禍層出不窮。要改變這一狀況,只有靠大家一起來發(fā)菩提心,所以,我們在自己得到佛法利益的同時,別忘了介紹給他人。

  懺悔法門在修行中非常重要。我們應(yīng)當把懺悔當作修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懺悔是人格的清洗劑!懺悔則清凈,懺悔則安樂。

  懺悔是在慚愧心的支配下所產(chǎn)生的一種自責行為。我們應(yīng)時常以戒律來對照檢查自己的行為。當我們有不如法的行為時,應(yīng)立刻生起慚愧心,自責心,并積極努力地以實際的行動來改正自己的錯誤。

  大乘佛法中有許多懺悔儀軌,通過誦經(jīng)、禮懺來達到懺悔的效果,像三昧水懺等等,都非常好,晚課中的大懺悔文也不錯。不過,佛教中還有更高級的懺悔,叫無相懺,當然這不是一般人可以修得來的,那是要在通達性空的基礎(chǔ)上,真正了知罪業(yè)如幻如化!

  大家多誦《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能幫助我們認識空的真理,幫助我們超越對五欲塵勞的執(zhí)著。

  現(xiàn)在的人為什么活得很累?就是因為對擁有的一切太在乎了。我們在乎什么,就要為什么所累。我們在乎什么,什么就會傷害到我們。

  9月30日:在家居士的律儀生活

  我們受持八關(guān)齋戒,就是種下了出世解脫之因。出世解脫的關(guān)鍵在于出離心,依出離心觀無常。持聲聞戒、修聲聞行,都是偏向于出世的。

  世間與出世,也不是截然對立的。能夠觀空,了知世間如幻如化,不住世間相,雖身處世間而心能出離,即所謂“飄然塵外人”。

  作為在家居士來說,沒有條件不一定非要出家,但不可沒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就會沉溺于五欲六塵;沒有出離心,就更談不上了脫生死。原因是什么?因為貪著是有情流轉(zhuǎn)生死的根本原因。只有具足出離心,才能擺脫對世事的貪著,才能進一步修習解脫道。

  在出離心的基礎(chǔ)上,還得發(fā)菩提心。入世度眾生,的確很了不起,但把握不好,會被五欲塵勞淹沒,如老象溺泥,不能自撥!

  空啊!無常啊!這些真理固然非常好,但生命是習慣的積累,許多大道理在煩惱習氣的面前,往往顯得蒼白無力。你們不覺得嗎?因此,光學習理論,光懂得大道理還不行,必須腳踏實地地依教奉行。要改造自己的生命,還得在生活中磨練。

  持戒的意義,就在于改變我們不良的生活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修行從廣義上來說,其實就是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

  學佛關(guān)鍵在于發(fā)心,尤其是出離心、菩提心的培養(yǎng),沒有這份發(fā)心,一切都免談。

  有了發(fā)心,正確的知見也很重要,知見不正,一切都歪。

  在家居士能真正地發(fā)起出離心和菩提心,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等同于出家。因為出離心生起后,自然也就遠離了對家的執(zhí)著,遠離了對世俗的執(zhí)著。

  大乘經(jīng)典中的許多大菩薩都現(xiàn)在家相。他們雖住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當然這不是一般人的境界。你們?nèi)绻@樣做的話,妻子可能要找你離婚了。八關(guān)齋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戒律。在今天這個開放的社會,紅塵滾滾,要把握自己的心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保護自己。如何保護好這顆“心”?持戒便是最好的辦法。

  八關(guān)齋戒的意義就在于讓我們清凈地生活。否則,我們的心不知會染污成什么樣子。如果我們的心也有形有色的話,那么,很多人的心一定是慘不忍睹的。我們不妨自我反省一下,起心動念間,有多少是貪、嗔、癡?

  至于成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雖然禪宗講即心即佛,密宗講即身成佛,但成的是什么層次上的佛呢?成佛是個籠統(tǒng)的概念,其中也有著不同的含義。

  天臺宗說六即佛,我們每個人都是佛,但我們這種佛和釋迦牟尼佛一樣嗎?我們只是理即佛,只是有佛性而已。而眾生的佛性,為無明煩惱所覆,雖有若無,所以在《涅槃經(jīng)》中,將眾生的佛性比喻為“貧女寶藏”。

  真正的成佛修行,還得廣修無量福智資糧,也就是要有長時間行菩薩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隨度化眾生的需要,或現(xiàn)在家身,或現(xiàn)出家相。

  而說到成佛要現(xiàn)出家相,是指由菩薩成佛的最后一身而言,如釋迦牟尼現(xiàn)出家身而成佛。當然,在他方世界也不完全是這樣的。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