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名號(下篇)
二、名體
《佛學大辭典》 呼召體者為名,為名所詮之實物為體,世間一切之事物,名不即于體,體不即于名,名體各別,是曰名體互為客。若佛菩薩之名號及真言陀羅尼等,名即于體,體即于名,是謂之名體不離。
三、名義
《佛學大辭典》 名者體上之名稱,義者體上之義理。如言諸行無常,諸行為名,無常為義。又呼召之名目,謂之名,為名所顯之法體謂之義,依此義則名義者,與所謂名體或名法同。然就其名與義言之,有名即于義者,有不即者,名即于義,如呼火而出熱,諸佛之名號及陀羅尼是也,此云真言。名不即于義,如火之名無熱之用,世間一切之名字是也,此云假名。智度論二十五曰:“問曰:義之與名為合耶為離耶?若合名,說火時應燒口。若離,說火時水應來。答曰:亦不合,亦不離。古人假為立名,以名諸法。后人因此名字識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闭卣撛:“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
《佛光大辭典》 指名稱與義理。如謂“諸行無常”,則諸行為“名”,無常為“義”。蓋呼召表顯諸法之本體者,稱為名;而諸法本體之真實義,稱為義;以名能詮顯法體之真實義,故稱名義。然名系假立施設,雖能詮義,卻非諸法之本體,故名與義二者有相即、不即之二種關系。就相即而言,如諸佛菩薩之名號、真言、咒語等皆是,此乃諸佛菩薩之名號中,蘊含廣大不可思議之愿力及功德,故其名號與其法體之實義不二,名即是義,義即是名,稱為名義相即、名義不離、名義不二;與“名體不二”同義。若就不即而言,如說火時,無熱之用,即為名義不相即之關系!泊笾嵌日摼矶濉⒄卣、往生論注卷下〕
四、名義不離
《佛學大辭典》 世間一切之事法,雖皆名義乖離,而諸佛菩薩之名號及陀羅尼等,則皆名義不離。又謂之名體不二。如阿彌陀佛,以阿彌陀為名,以光明為義,為體為法,此名與義,相即不二,故稱阿彌陀之名即已攝取光明矣。往生論注下曰:“問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愿者,指月之指應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愿耶?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梵咒音辭等是也。如禁腫辭云: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令酉亥行禁不關日出而腫得差。(中略)有名異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倍ㄉ莆覀魍ㄓ浫:“光之與名即是名義,名義具足,有不舍益!
五、名體不二
《佛光大辭典》 名,為能詮者,能詮表顯明體;體,為所詮者,即事物之本體。蓋“名”系詮表事物之一種方便設施,而非事物之本體,故世間一切事物,名不即于體,體不即于名,即名體各別。然諸佛菩薩之名號、真言、陀羅尼等,除表顯諸佛菩薩之真如體性外,更蘊含諸佛菩薩廣大之愿力與功德,故其名號、真言等與本體不二,名即于體,體即于名,稱為名體不二。又稱為名體相即、名體不離。此與往生論注卷下、安樂集等所舉之“名法相即”之說同義。
《真宗大辭典》 (節(jié)譯) 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與阿彌陀佛之實體,有相即不二之關系!栋残臎Q定鈔》言:“名體不二弘愿之行故,名號即是正覺之全體。正覺之體故,即是十方眾生往生之體。往生之體故,我等之愿行無不具足!贝耸敲w不二之出據。
《往生論注》下卷言:“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實體謂之法),有名異法。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禁咒音辭等是也!币詮浲用柤词欠ü,信而稱念,能破除一切無明,能滿足一切志愿。
《安樂集》第二大門廣施問答,亦同此說。
又,法位《無量壽經義疏》言:“諸佛皆德施名,稱名即稱德,德能滅罪生福,名亦如是。若信佛名,能生善滅罪”。
以上諸文皆說明名法相即不二之旨。
阿彌陀佛之實體與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兩者有如此不離不二之關系。佛之名號本身,非離實體而孤然別存故,此謂之“名體不離”。又,佛之實體與名號,如冰與水之不二,此謂之“名體不二”,以何而言不二?謂佛體所有功德能力,與名號所具功德能力,完全同一無差別,故言不二。
凡我等人類之名,皆為呼喚實體之假名符號,其名之本身并不具何等能力與作用,故不能成為名體相即不二。然而阿彌陀佛之名號,與阿彌陀佛之實體,相即不二,故名號具備佛體所具之全德全力,因此彌陀名號能與眾生大功德、大利益。
佛證悟萬象無礙圓融之理,故得名與體有不二關系,雖名體不二,然佛體乃理悟對象,名號為信念對象,故兩者分界不可混亂。
詳言之,佛體屬理悟對象,非是信念對象,亦即佛體是息慮凝心之定慧方得認識接觸,非由稱念而認識接觸。因此,能悟之人可由定慧而領受佛體所有功德,而不能由稱念而領受其功德。
有此次第故,圣者可由息慮凝心之定慧而能夠直接接觸佛體,而領受其廣大利益,然而凡夫則完全不可能。故無有定慧之亂想凡夫,只要信受稱念而能利益之法──即是圓具佛體所有全德全力之名號。
可謂名號即佛體,佛體即名號;名號是有聲之佛體,佛體是無聲之名號,兩者不二。然不二與唯一,其義不同,于凡夫而言,所歸之法在于名號。
六、名號不思議
《佛學大辭典》 彌陀之名號,為惡人成佛之法,其功德之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故謂之名號不思議。
《佛光大辭典》 名號,指諸佛菩薩之稱號。此處則指阿彌陀佛之名號;以其功德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故稱名號不思議。蓋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而蒙受稱念名號之功德者,即得往生凈土。又阿彌陀佛有無量壽(梵 amita^yus)、無量光(梵 amita^bha)之意,故南無阿彌陀佛亦譯作歸命無量壽如來(七字名號)、南無不可思議光如來(九字名號)、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十字名號)等稱。
七、名號實相法(譯自《凈土宗大辭典》)
阿彌陀佛之名號是實相之法,出自圣冏上人《釋凈土二藏義》二九所說。
即《觀經》下品下生“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fā)菩提之心”之文,圣冏上人如是釋言:“問:文云‘諸法實相,除滅罪法’,何不說念佛功德?答:名號是名,佛體是體,實相是義,滅罪是用,且說總義,不違總名。名體義用,不即不離。或于穢土說相之名號,或于凈土說即之實相,如是為顯即相之真宗。佛能成就至極無生清凈之名號,見生之濁水,立地即成無生之清水。名號實相,蘆花明月,見生無生,不脫殼龍!
此分二義而解釋:一義者,名號與實相之關系,不過是本體與作用之異。二義者,相之名號與即之實相之關系,猶如蘆花與明月,都是同一白色,就此以說明見生與無生不即不離之理由。
八、名號為體(譯自《凈土宗大辭典》)
阿彌陀佛之名號,是凈土三經及《往生論》之本體。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言:“‘無量壽\’是安樂凈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wèi)國,于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
良忠上人《往生論注記》言:“今經所詮,專在名號故也。所言體者,即是彼佛修生顯得三身萬德、總別功德,皆是佛體,則以此體,攝在名號。今經宗致,不出此意,故以佛名,以為經體。”
能莊嚴安樂國之阿彌陀佛所有功德即是佛體,其所有功德攝在于阿彌陀佛之名號中,此是凈土三經所說結歸之處。
又、阿彌陀佛之名號為《往生論》之體者,《往生論》言:“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贝思磯酃鉄o量之名義者,名下之義;南無阿彌陀佛之佛名者,義上之名。因此,稱名之人,如彼名義,乘第十八、十二、十三等三愿,易得往生阿彌陀佛之安樂國,是《往生論》之宗體。
九、“名”與“體”之關系
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與阿彌陀佛之佛體,兩者有相即不離不二之關系,略作說明。
一,名體相即!懊闭吣蠠o阿彌陀佛之名號,“體”者阿彌陀佛之法體,名所指之實體,“即”者不異。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等同阿彌陀佛之佛體,本身具備阿彌陀佛所有之全德全力,名與體,其作用不異,謂之“名體相即”。
二,名體不離。彌陀名號與彌陀佛體,此名之與體,并非各別,可謂“名外無體,體外無名”,兩者關系彼此不離,亦即佛之名號本身,非離佛之實體而孤然別存,故名“名體不離”,亦云“名體相即”“名體不二”。
三,名體不二。佛之實體與佛之名號,如水與冰之不二,此謂“名體不二”。以何而言?謂佛體所有功德能力與名號所具功德能力,完全同一無差別,故言不二。
《往生論注》下卷說明彌陀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愿”之理由而言:
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
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禁咒音辭等是也。
如禁腫辭云:“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關日出,而腫得差。
亦如行師對陣,但一切齒中誦“臨兵斗者皆陳列在前”,行誦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樸子》謂之“要道”者也。
又苦轉筋者,以木瓜對火熨之則愈;復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
如斯近事,世間共知,況不可思議境界者乎。
《安樂集》第二大門廣施問答,亦同此說。
以彌陀佛名即是彌陀佛體故,彌陀佛名本身具備阿彌陀佛所有之全德全力,信而稱念,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足眾生一切志愿。
《大經》言:
其佛本愿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易行品》言:
阿彌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普門品》言(意):
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免諸災難,得諸利益。
法然上人依《論注》之意,而提出“萬德所歸”之“名號觀”而言:
念佛是勝,余行是劣,所以者何?名號者是萬德之所歸也。
然則彌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攝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故名號功德最為勝也。余行不然,各守一隅,是以為劣也。
譬如世間屋舍名字之中,攝棟梁椽柱等一切家具;而棟梁等一一名字中,不能攝一切。
又于〈大原談義〉言:
至極大乘意者,體外無名,名外無體。
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恒沙功德備口稱一行。
大愿業(yè)力所構出,令萬德讓與行者;
他力難思巧方便,令一稱超過眾善。
知識廣贊,猛火為涼風;
善友教稱,金蓮如杲日。
名號大利無上功德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